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7W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一

課文分析: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痴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參考資料:本課資料/teach/

作者資料:魯迅生平詳略

教學進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置體現兩個意識: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1。

具體教學行為: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1―2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裏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閲讀欲,助於語文閲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2、4。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3000字,朗讀一遍需8―10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4―5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25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為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着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通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閲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八年級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敍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為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為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為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預計的問題有:(1)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為何説大地“仁厚黑暗”。(3)阿長為何給“我”買《山海經》。(4)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5)為什麼説“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裏,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羣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八年級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啟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3,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啟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閲讀行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啟示作用”“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啟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篇二

【創意説明】

學生對阿長這一人物並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個保姆,課文標題卻將她與《山海經》放在一塊,這很奇怪。這一創意就以學生獵奇的心理作為突破口、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採用人物理解和感情變化作為教學的雙線結構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誘發閲讀期待

導入語設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長媽媽只是魯迅的一個保姆,用那時的話説,就是一個下人,沒有文化,她也《山海經》之間會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呢?那麼,就讓我們帶着這一疑問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研讀,尋求問題答案

分別在讀課文1~5段、6~18段、19~26段、27~29段、30~31段的過程,瞭解各部分表現的阿長的特點及魯迅對阿長的感情。

三、小結,歸結人物形象及文章線索

【資料整合平台】

1、《魯迅生平史料彙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課文擴讀材料:

葉至誠

父親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裏,父親就跟我説: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脱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後喊:怕把尾巴夾着了嗎?次數一多,不必再用這麼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房門要想到屋裏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我也從此遵循到現在。

後來我想:父親不管我的`,都是隻關係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很講民主,給我極大的自主權,有時侯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的集郵冊頁的榆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手足三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反反覆覆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着想。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可採用“導讀法”;也可採用“整體感知一重點的研讀一揣摩遷移”三步走的模塊式;也或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了解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為在七年級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從中選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今天,我們再學一篇選自《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解題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藴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裏,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②給段落標上序號。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化,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選取了長媽媽哪些事情作為寫作材料,這些材料表現了長媽媽怎樣的品格風貌?

(2)這些材料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2.學生研習,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並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迴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信息反饋。

3.研習效果反饋。(學生髮言,教師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問題①: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這樣幾件事: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

問題②(點撥提示內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問題③(點撥提示):文章圍繞長媽媽選擇了5個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使長媽媽的品格風貌表現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筆法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旨在説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為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着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牀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刻畫了她質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許多規矩,如説人死為“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説這些“瑣碎之至”的規矩,意在説明長媽媽有着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樸的品質和迷信的缺點。第13–18段:隨着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筆一轉,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而長媽媽高潔的靈魂也就在這“剝筍”式描寫裏,在由表及裏、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現: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質樸、善良、慈愛的勞動婦女。作者在充分展現了長媽媽的品格風貌之後,在文章的結尾以深厚的感情抒發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四、課堂小結

解説: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明確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2.課外閲讀(朝花夕拾)。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情況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語言。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後,由學生獨立閲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還想互相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迴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髮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目標①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A、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着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説些什麼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説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對比、映襯法: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目標②品味本文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如:“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裏對刑天“執干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後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於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鬥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敍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鬥力。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佈置作業

對看課後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敍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長媽媽)。她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課堂活動

(1)、讓學生快速閲讀課文,看完後看下自己閲讀所用的。時間,不超過8分鐘。

(2)、分發題目,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7分鐘)

(3)、同桌或前後桌交換試卷,師點評。

(4)、讓學生鞏固下剛才做錯的題目。

附:小試牛刀(題目)

1、本文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

2、本文的作者是魯迅

3、本文選自4、本文的中心人物是

5、阿長是我的保姆,對她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作者又寫了阿長的哪些令“我”討厭的生活習慣?

6、什麼事讓作者對長媽媽產生了空前的敬意?

7、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三、課堂小結

文章圍繞阿長些了那些事件?

1、切切察察的毛病

2、擺成“大”字的睡相

3、令人厭煩的規矩

4、講“長毛”的故事

5、為“我”買《山海經》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朝花夕拾》,把你喜歡的文章講給大家聽。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五

自從做了中學語文教師以來,我最願意講的課文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説和散文。每次講魯迅的作品,都會令我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一種教者、聽者與作品之間的生氣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這時候,我才有可能超越這個職業本身所決定的、也極難避免的瑣碎和“匠氣”,體會到它所藴涵的精神的意義。

這學期人教社新編國中《語文》第二單元第六課是魯迅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曾經選作課外閲讀的材料。不過,對於國中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這篇作品是有一定難度的。我考慮之後,決定用討論的方式來教。

我先啟發學生:“阿長”這個人物曾經在哪篇文章裏出現過?一個學生説,在以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她給魯迅講過美女蛇的故事,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給你什麼印象?”“她知道一些希奇古怪的事兒,還有點神祕兮兮的。”我笑着讚許。

我告訴學生,在魯迅一生中,阿長─—即長媽媽,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而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麼關係?我讓學生自己認真讀全文,邊讀邊用鉛筆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大家一起討論。

孩子們十分踴躍,搶着舉手。他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大致可歸為兩類。第一類屬於常識性的,諸如“什麼叫門房?”“為什麼不説‘嚇’死了,而説‘駭’死了?”“為什麼長媽媽管魯迅叫‘哥兒’?”“為什麼曬褲子的竹竿底下不能鑽過去?”“‘謀害隱鼠’是怎麼回事?”“什麼叫‘石印’?”“‘郝懿行疏’是什麼意思?”“什麼叫‘過繼’?”等等。我先讓學生解答,實在答不上來的再由我來解答。比如“駭死了的‘駭’字”,我以為是紹興方言的緣故;因為我是浙江人,略知道點紹興話。但像“郝懿行疏”這樣的問題,説實話,我也不大清楚,課本後面只有關於“郝懿行”其人的解釋。於是便讓大家一起查字典(我平時要求他們每天帶字典),我也查,結果查到“疏”是“分條説明的文字”。至於“謀害隱鼠”事件,我告訴他們自己課外去讀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一文,其中便有關於“隱鼠事件”的解釋。

最有趣,也最能看出他們理解力、想象力特點的當屬後一類問題,即對課文內的理解。比如一個學生問“題目為什麼不叫《長媽媽與〈山海經〉》?這樣不是更尊敬些嗎?因為文章中提到魯迅只有憎惡她時才叫她‘阿長’。”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爭着回答。有説“長媽媽”的稱呼太普通,不如稱“阿長”有趣;有説叫“阿長”更親切;還有認為叫“阿長”是代表周家人對她的稱呼等等。我一一予以肯定,稱讚他們體會得很好,各有道理。不過,我補充説,稱“阿長”更體現“長媽媽”的特點,也更能表達魯迅對她的感情,而且富有幽默感。還有學生問文中那個遠房叔祖的太太曬衣服的時候為什麼要“憤憤地咒罵‘死屍’!”馬上有學生回答説,這裏的“死屍”是“不中用”的意思,是罵株蘭的枝條連一根竹竿都經不起。你們體會一下,這裏是不是還有“諷刺這位太太的意味?”我啟發道。還有一個學生讀得很仔細,他問長媽媽怎麼把洪秀全軍和土匪強盜都混在一起叫做長毛。這跟他們歷史課本上説的好像不太一樣。我先誇他這個問題提得好,然後解釋説,這是因為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她分不清;另外當時的太平天國軍隊確實也有濫殺無辜的現象,弄得百姓很害怕,在長媽媽眼裏,自然就把他們混為一談了。他們的問題雖然天真,但仔細一想,都自有其道理,像關於“長毛”的問題其實還牽涉到歷史觀──對太平天國的歷史評價。如果不是讓他們自己來提,做老師的恐怕很難想到。

這種方式的討論使學生的興致大漲,有些平日從不舉手發言的學生也主動舉起手來。其中有一個學生提了一個關涉全文的問題──“為什麼説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好幾個學生紛紛舉手。有學生説,因為前頭已經説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成”,並且還進一步解釋道:這裏的“偉大”是指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神力”是指她能夠做成功。還有學生説,因為魯迅“渴慕”《山海經》,長媽媽替他買到了,所以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而有一個學生説得特別好。他説,小孩子很天真,説話本來就喜歡用一些很誇張的詞。我誇獎他們領悟得好,對我也有啟發,這就叫教學相長。不過,我還補充了一點:這是從兒童的眼光來看大人。我啟發他們: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一種體驗?”全班只有兩個學生舉起手來。我定睛一看,不由得樂了──原來這兩位都是班上的寶貝,一個幾乎從來不好好聽課,總是靜悄悄地坐在教室後排,低着頭,自顧自地不知忙些什麼。他在同學們的笑聲中站起來,很認真地説,他小時候認識一個瘋子,是他家的鄰居,那時一般人家還都沒有電視機。每次那瘋子説什麼時候下雨,就果然什麼時候下;説什麼時候颳風,就什麼時候刮,靈驗極了。他覺得這個瘋子很有“神力”。另一個孩子説的跟他差不多,只是那人是一個瞎子,卻居然能夠用手在空中那麼一撩,就逮住一隻蝴蝶。我表揚了他們兩個,還建議他們可以拿這件事寫一篇日記。可等到下了課,我再去細問他們的時候,第二個孩子卻説他是編的。

還有一些純屬孩子式的問題,一派天真爛漫。比如有一個學生不解地問,阿長是怎樣買到《山海經》的?她不是不識字嗎?我靈機一動,反問説──“你們來想象一下,阿長是怎樣才買到《山海經》的?”我讓他們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一起來想象這個過程:阿長怎樣向別人打聽,又怎樣一次次地碰壁,遭人奚落,她又是怎樣地不甘休,最後終於大功告成……。於是乎教室裏人聲鼎沸,所有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只聽見整個教室裏一片“阿長阿長……”的聲音。忽然有一個小組吵吵了起來,還聽見他們喊:“問老師去!”我過去一問,原來他們在爭論買《山海經》的錢是誰出的。──這可是個大難題!我一下子懵了。想了想,説應該是阿長出的吧,因為魯迅事先並不知道阿長會去買書的。

當然,其中也有問得比較深的,或者説帶有那麼一點學術氣的問題。比如,一個學生問:“為什麼説‘仁厚黑暗’的地母,‘黑暗’是什麼意思?‘地母’又是什麼?”他的問題還真把我考住了。因為在中國民間傳説中,是説人死了要到陰間的閻羅王那裏去報到,那裏是一個陰森恐怖的去處。可這裏的“黑暗”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我想了想解釋道,這裏的“地母”可能是借用了西方神話中的大地母親的説法,而“黑暗”是指地底下是黑暗的。不過,我又對他們説,這個問題我可以再向魯迅研究專家去請教,也許他會有更滿意的解釋。

那天中午,我打電話給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錢理羣先生。他聽了先是一愣──大概從來沒有人向他問過這個問題吧,然後他説,有可能是採用了西方神話中關於大地母親的説法──“你稍等一下,我去找一點資料。”他一會兒便找出來了,説:這是一首流傳在湖北神農架地“區的古代民歌,題目叫《黑暗傳》,我念一段給你聽──

先天只有氣一團,黑裏咕咚漫無邊,有位老祖名黑暗,無影無蹤無臉面。

那時沒有天和地,那時不分高和低,那時沒有日月星,

人和萬物不見影,汪洋大海水一片,到處都是黑沉沉。

……

他接着説:可見在中國民間傳説中,也有類似於地“母的這樣的人物。”至於文中的“黑暗”,他建議,你可以“讓孩子們回憶一下,小時候跟母親一起睡覺,睡在母親身邊時是不是有一種黑暗的感覺。”我腦海中一閃,接口道:人在出生之前,在母親的子宮裏的時候,也是處在“一片黑暗中的。”“對,只有當他發出第一聲哭聲時,才衝破黑暗,來到人間。實際上,人是生於黑暗,又歸於黑暗的。”“那麼,這裏的‘黑暗’並不像通常意義上所説的象徵着邪惡、恐怖,而是意味着安寧和歸依。”“可以這麼説吧。”他贊同道。

第二天,我把與錢先生的討論告訴學生。他們用驚奇、興奮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在他們中間,有些孩子聽懂了,有所領悟了;有些半明半昧的;而還有些仍是茫然。但這都不要緊──只要他們的心靈曾被這樣一種充滿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文字沐浴過,他們就不會一無所獲。將來在某一個時候,碰到某一個機緣,再與這篇文章相遇時,他們也許會恍然領悟的。──人生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機緣,一個人的讀書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第二節課上,我讓學生再一次通讀全文,找出文中表達魯迅對長媽媽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動自己的地方,體會其感情的變化流動。為了幫助學生領悟,我還在黑板上畫出展示其變化軌跡的板書。之後,我帶着學生反覆朗讀文中的重要段落,尤其是課文最後一段──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最後一句猶如裂帛似的令人顫慄的呼告,既是發自赤子心靈的對母親的深情祝禱,也是人性的昇華。當我用凝重的語調為學生朗讀這一段時,教室裏鴉雀無聲。讀罷,片刻,突然響起一陣掌聲。

下課之前,我佈置了作業 :以《阿長買〈山海經〉》為題,寫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接着,我拿出從家裏帶來的《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給學生們傳看。他們興致勃勃地尋找着“人面的獸、九頭的鳥……”,還問我哪兒能買到這本書,他們也想買一本。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2.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六

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痴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 30 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

“頌揚人性美”是本單元的主題。“學習朗讀,圍繞中心選材,分析人物特點,把握語句中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記敍文特點,提高閲讀記敍文的能力”這五方面是編者設此單元的意圖。《阿長與山海經》以講讀課的身份出現在單元之首,用意有三:其一是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理解層面符合八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其二,記敍線索明晰,選材典型性強,寫法上欲揚先抑,這為後面《荔枝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學習打下鋪墊。其三,文章語言生動、精彩,值得朗讀、品味、學習。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的設定〕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新課標將原大綱的“教學目的”改為“教學目標”,規定目標的內容應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要求目標表述明晰、準確,要求體現三維內容立體交叉,水乳交融的關係。上述 4 個目標中, 1、4 為知識能力目標,目的在於體現語文學習的積累意義,包括識記範疇的字詞積累(達到會讀、會寫、會用)和表達範疇上的學法積累;目標 2 為過程方法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即重結果又重過程的教學原則;目標 3 是就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學永遠存在教育性”是教學的特點。目標 3 的確立旨在借學此文之機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這是新課改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更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培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要求。

(二)教學重點:

語文學習實為語言的學習。學文章是因為文章是語言表達的範例,説白了,學課文就是學習作者的語言形式。輕語言內容,重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的規律之一,這種理念正是新課標提出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最好詮釋,從這個意義上看,此文教學重點就應是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三)教學難點: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學生對文章主題的領會。八年級學生,這一年齡特點,認知多靠直觀感受,對魯迅要“吶喊”的內容,如封建的世態炎涼,“正人君子”的虛偽醜惡難有感觸。處理這一問題上,教師要先講,再要求學生領會,並且,按新課理念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感受,倡導後現代教學理論提出的“文章的主題是遊離於作品之外的”思想,相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

〔教學策略〕

(一)教法選擇:

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上海育才中學“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二)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三)課堂組織形式:

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四)教學媒體:

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預計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 → 百草園中的長媽媽 → 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置體現兩個意識: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 1 。

具體教學行為:

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 1 — 2 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

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裏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閲讀欲,助於語文閲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 2、4 。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 3000 字,朗讀一遍需 8 — 10 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 4 — 5 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 25 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為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 1、2、14、15、16 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着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通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閲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八年級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敍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為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為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為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預計的問題有:

( 1 )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

( 2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為何説大地“仁厚黑暗”。

( 3 )阿長為何給“我”買《山海經》。

( 4 )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

( 5 )為什麼説“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裏,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羣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八年級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 100 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啟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 3 ,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啟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閲讀行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啟示作用” “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啟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