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3W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 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説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説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

板書:長、短

[ 設計説明: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 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説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 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 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 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 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 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説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説一説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説一説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説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長度比較》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長度比較》是國小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五章幾何小實踐裏的一課。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關於長短、高低、厚薄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又是學習長度測量的重要基礎。教材要求學生知道長度比較的一些基本方法,並能運用。教材中注重對長度比較方法的掌握,留給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大。這個空間所包含的不僅有方法的探索與習得,更有親身經歷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 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用眼睛直接觀察比較物體長短初步感知長度概念。

2.通過操作逐步體驗、感知並掌握比較物體長短的不同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難點是:靈活運用長度比較的多種方法。

二、教學方法

國小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一年級的學生第一次學習長度的比較,但是實際上一年級的國小生在生活中很早就有了“長”與“短”的認識經驗。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從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物體長度比較的感性經驗出發,首先幫助學生形成長度的初步感知,以學生自身經驗為基石,引導學生將學得的知識運用到解決數學問題中去,使學生獲得數學的思維方法,然後進一步從具體到抽象,運用藉助其他物體的方法進行比較,從而滲透間接比較長度的思想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許多奇思妙想都是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與社會生活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環節,我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比身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的比較。

接着,通過比綵帶長短和書本的厚薄,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視覺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比較,揭示課題。

然後我出示了兩根長短不明顯的綵帶,由學生根據生活中積累的長短比較的經驗,自己探索出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方法來比較長度。

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同桌互相比較鉛筆長短的過程,幫助學生鞏固“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方法同時,進一步感受對於長短明顯的物體,可以選擇通過眼睛直接觀察的方法更方便快捷。

接着,我出示了引入環節的比身高圖,讓學生解釋比身高的時候兩位同學都要站在地面上,其實就是運用了“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長度比較方法。學生從中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最終服務於生活。

接下去的環節,我分別出示了被遮住一端和中間的兩根綵帶,讓學生從中體會要將物體看完整才能進行長度比較,並且對於彎曲的物體,要將它拉直後才能比較,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學習態度。

最後,通過幫助小夥伴們比較繩子的長短,從兩個物體比較長度過渡到三個物體比較長度,真正學會運用“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較物體長度。並從中感受兩端對齊時,彎曲的繩子比直直的繩子長。

當長短不明顯的物體不能移動時,我提供給了學生不同的工具,由學生小組討論,通過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產生數學知識的樂趣與愉悦。

借用工具比較長度,是由定性比較向定量比較過渡的一個環節,從直接比較過渡到間接比較,為後續的測量長度學習打下基礎。

在學習用方格紙比較物體長度時,我通過製造衝突,讓學生體驗統一測量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這也為後續度量教學,統一長度單位作鋪墊。

鞏固練習:

1.找出你最長的鉛筆,説一説你是用了什麼辦法。

【複習鞏固長度比較的三種方法,初步感受靈活選擇比較方法帶來的便捷性】

2.比較長方形紙的紅邊長還是藍邊長?

【可以通過摺疊使物體“一端對齊,看另一端”,也可以使用工具,或者同桌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靈活變通比較長度的方法】

3.請你幫3只小熊按身高排排隊。

【可以數3只小熊佔的格子數,也可以先用“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方法先比較出2只小熊的長度,再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使學生體會對於特殊的情況,可以採用多種比較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