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政協會議發言(精選多篇)

欄目: 代表發言 / 發佈於: / 人氣:1.78W

第一篇: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政協會議發言(精選多篇)

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關於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的建議

各位領導、各位委員: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萬户,涉及國民的身體健康。2014年全國共查辦食品添加違法案件5305起,依法逮捕23人,但仍顯力度不夠。2014上半年,食品安全亂象頻出,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從“毒血旺”到“黑心烤鴨”,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拷問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

為全面瞭解我市食品安全狀況及發展態勢,充分發揮政協職能,促進我市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確保羣眾的飲食安全,民進汾陽市總支對全市食品安全狀況、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一、我市食品安全基本狀況

1、食品安全狀況

根據市政府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分工,我們先後到農委、質監局、工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衞生局等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部門進行了調查研究,對我市食品產業狀況和發展態勢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現階段,我市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60餘個,各類小作坊50餘家,取得餐飲許可證的單位有520餘個。上述職能部門實行分段管理,即:農委監管 1

生產基地、初級農產品等生產環節;質監部門監管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工商部門監管超市(商店)、集貿市場、個體商販;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監管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協調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檢查、督促和落實食品安全的各項工作。

2、食品安全監管狀況

我市各級政府一直把關係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民生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從執政為民的高度,不斷強化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監管力度,採取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着力解決影響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①農委:設立綜合執法大隊,每日對農貿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水果進行抽檢,發現問題立即採取相關措施,移送有管轄權的職能部門;基層質監站對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進行逐日檢查,從農藥的領取、使用記錄,確定生產者的使用時間,以及准許農產品銷售的日期。通過加大設施蔬菜集中產區環境監測、生產投入品控制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工作的力度,切實保證消費者的健康。

②技術監督局:構建“大質量”管理體制,着力構建“大安全”體系,按照“統一領導、劃區分片、重心下移、層級負責、鄉為基礎”的原則,推行“一名領導、一班人馬、一套方案、一本台賬、一盒檔案”的工作機制,通過政府聯動,部門

協調,企業自主監督,社會參與,加強食品生產加工方面的監管。

③工商:按照國家工商總局關於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流通環節就市場準入主體進行嚴格審查,實行登記管理,分類監管,不定時地對市場進行質量安全監督,要求銷售食品的單位特別是從事批發的企業建立台賬,從食品的購進、銷向進行有效監控。

④食品藥品監督局:組織監管人員分組對全市餐飲服務企業是否具備許可條件進行普遍排查,對基本符合條件的予以發證,同時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求整改,並對購進的面油肉菜進行抽檢,要求購進時索票索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源頭污染仍然存在

種植業:為了防治病蟲害、除草、實現農作物增產增收,農藥、化肥的使用率較高,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中殘留有毒有害物質,而且一些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不會有農藥殘留的生長在地下的植物也存在農殘超標。

養殖業:大部分養殖場條件較差,特別是肉雞、豬的養殖,業主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產量,違規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造成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於畜、肉產品中,直接危害羣眾的飲食安全。

2、熟食加工監管欠缺

我市熟食加工基本處於小作坊式生產狀態,衞生條件比較差,加工過程中濫用食品添加劑,無證加工的現象比較普遍,對加工的食品不進行檢測;特別是早點路邊店、食品經營點、農貿市場還有無《衞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經營食品的現象。

3、食品加工企業安全意識不強

一些食品加工企業生產條件達不到國家、地方要求,質量管理意識不強,產品不精不細,從業人員素質低,技術力量薄弱,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原料檢驗、添加劑使用記錄不健全,進貨查驗制度不健全或未按制度執行,查驗記錄流於形式,沒有索票證明,產品質量保證能力不足,給食品安全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流通環節企業管理不規範,不索證索票,好多企業沒有建立起購銷台帳,來源去向不清,一些企業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差,經銷過期變質食品和三無食品;餐飲食堂內衞生狀況較差、生熟不分,沒有必要的消毒設施;街頭飲食攤點和夜市大排檔的衞生狀況堪憂:隨着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有特色的街頭小吃攤點和夜市大排檔日益增多,絕大多數的碗筷等餐具沒有按要求消毒,食用油的購進渠道不正,地溝油在小飯店、早點、小吃使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加之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容易形成監督死角。

4、科技支持制約食品安全檢測。調研中發現,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條例》等要求,各職能部門應當配備一定的專業檢測設備設施,但由於經費的極度缺乏,大部分部門基本沒

有檢測設備,導致現場檢查時無法對可疑對象進行檢測。

5、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監管能力制約着食品安全。一方面食品安全所涉及的部門多,職能交叉,職責不清。另一方面行政監管力量不足,監管工作量大,存在監管漏洞和死角,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重複執法和執法缺失現象。如汾陽市現有食品加工企業63個,但技術監督局實際監管人員僅僅三人,且沒有交通工具,全市63個企業靠三個人去監督檢查,難免出現漏洞、死角。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經費嚴重不足,檢測設備嚴重短缺,不能在現場進行檢測,人員不足,偌大的汾陽市,實際履行食品安全檢查義務的僅有9人。比如在家中加工熟食(如蛋糕、綠豆糕、麻花等),以流動攤販形式走街竄巷進行銷售這種行為的監管,從食品生產加工的角度可由技術監督局管理,從流通銷售環節屬於工商部門管理,但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或部門地方規章,實際監管存在盲區。

6、立法和執法的制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現行法律威懾力不夠,打擊力度較小。

三、對我市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

食品安全涉及面廣,管理部門多,在目前監管體制下,做好這項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在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未做出新的決策之前,針對我市食品安全現狀,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

1、進一步理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形成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建議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切實起到統一協調,整合監管資源,明確監管職責,加大食品綜合監管力度的作用。同時整合現有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和聯合執法,使各部門既各負其責又加強協作。或者從各職能部門抽調人員,招聘專業技術人員,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局,解決各自為政,多頭執法、交叉執法的問題。《食品安全法》規定各地市應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協調,改變多頭管理的混亂局面,但好多縣市設立該委員會,有名無實,沒有專職人員,更沒有專業人員,也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2、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一是創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重點監控機制、守信激勵機制、失信懲戒機制、嚴重失信淘汰機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制約機制。二是構建廣泛的社會監督體系。聘請食品安全協管員和信息員,建立三級監管網絡。創新投訴舉報工作,建立網上舉報中心,推行有獎舉報。

3、建立健全食品配送體系和連鎖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配送工程,擴大配送範圍,延伸配送終端。加強對農村婚喪事的食品安全監管。建築工地民工食堂的管理要逐步規範,在審批工程施工許可證時,有關部門要先核發工地食堂衞生許可證。食堂的臨時工、勤雜工也要做到持證上崗。進一步加大示範鄉

鎮建設,完善連鎖店經營。同時加強農村固定菜場檢測設備的配置。

4、建立科學的食品生產體系,從源頭上抓好安全管理。一是進一步加強有機食品加工生產基地,擴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如汾陽市現有裕源有機核桃生產基地,汾州小米、紅棗、小雜糧生產基地等,在支持、擴大生產基地的同時加強監督;二是嚴格農藥、獸藥、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的登記審批,購進、銷售實行登記備查制度、索證索票制度,強化源頭污染治理;三是提高食品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市場準入標準,實施資格強制認證制度。對新設立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發證時必須達標,原有企業限期達標;四是變事後監督為事前控制。

5、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力度,營造濃烈社會氛圍。大力宣傳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識,使廣大羣眾,特別是農村羣眾掌握鑑別假劣食品知識,瞭解食品監管的有關政策,把健康的消費觀念植根於羣眾心中,倡導消費者的綠色有機消費行為,形成“人人關注食品安全,人人關愛生命和健康”的濃烈社會氛圍。

第二篇: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山西省政協職業教育專題研討發言提綱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振興農業職業教育

——原平農校的實踐與思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山西省政協出題目,召開會議,專題研討職業技術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我省轉型發展的問題。

大家知道,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難,由來已久,眾所周知;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現實和深層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在如何培養以農業作為終生職業、具有一定職業素質和技能,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與思考。

下面,我代表原平農校,彙報學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成功實踐,有益探索

忻州市原平農校,始建於1952年,位於全國著名的產糧大市——原平市,佔地515畝,總建築面積77766平方米,是國家首批命名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風風雨雨六十載,以農而立,倚農發展,靠農強盛。“統招統分”時期,曾被譽為“忻州的黃埔軍校”;2014—2014年掛靠山西農業大學(掛原平農學院牌子)招收大專生,涉農專業也曾經被農村學生看好;最近三年來,在省教育廳、財政廳、農業廳、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學校在“送教下鄉”、“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集團化辦學”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類學校的前列,學校面貌日新月異,辦學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學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劃”第三批立項建設學校。

(一)實施“送教下鄉”,探索職教發展新路

根據省教育廳《關於涉農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送教下鄉”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精神,2014年開始,我校在忻州市9個縣(市、區)的41個鄉(鎮),共招收“鄉村班”學員11358人,設138個教學點,166個教學班。我們的做法是:

1、堅持“四個創新”

(1)創新辦學模式,校農緊密合作。成立“送教下鄉”領導組,完善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協作,研究決策重大事項,全面負責和監督“送教下鄉”全過程。按照省教育廳四個規範文件,制定了13項規章制度,確保了“送教下鄉”工作高效運轉。

(2)創新培養模式,工學交替展開。“送教下鄉”打破了農業職業學校原有僵化的辦學體制,實行“校農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員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管理。

(3)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技能。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民生產實際,實行了“以生產過程為導向”的辦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集體示範、個別指導等手段,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同時,根據培養需求,創新教育內容,編寫“教、學、做”一體化教材28本,製作課件130個,印發了“學、做、考”助學手冊1萬餘冊。

(4)創新評價模式,重點突出“四考”。組成鄉村幹部、教師、學員和教學點負責人“四位一體”評價考核機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學、考試、考核四考。三年來,共評出示範教學點26個,模範教師20個,優秀學員1050人。

2、取得五項成效

(1)提高了農民學員素質。“送教下鄉”使一批農民掌握了科學技術,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素質。農民學員獲全國農業職業技能大賽三等獎一項;獲全省第六屆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3個,二等獎 2個,三等獎5個。2014年3月,學員劉還愛被省職教學會授予“最具潛質創業之星”的稱號。

(2)增加了農民學員收入。通過學習,原平市中陽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種甜瓜,神山村賈麗霞夫婦承包荒山搞養殖,年收入均超20萬元。

(3)引領了區域經濟發展。幫助原平市西榮華等35個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在68個村推廣新技術185項,共增收3000多萬元。

(4)推進了新農村文化建設。幫助48個村組建了秧歌隊、26個村組建了健身隊、20個村組建了科普宣傳小組。不定期開展“五個一活動”、“爭先創優”等活動。

(5)打練了一支教學和管理隊伍。通過以老帶新、強化教研、學歷提升、內引外聘等措施,一支愛農務農、吃苦耐勞、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正在形成。教師武萍、孟祥嬋在2014年全國教師教學設計和説課比賽中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

2014年,我校代表山西省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作品展洽會,以“送教下鄉”為主要內容舉辦了農業專項展,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好評。《中國教育報》、新華社等20家媒體進行了深入報道。陝西榆林農校、遼寧盤錦職校等58家兄弟院校單位前來觀摩學習。

“送教下鄉”的深刻體會是,“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符合省情、市情,符合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順應了新農村發展需求,是一條農業職業院校的發展新路。在“送教下鄉”活動中,學校教職工不計得失,自己墊資、自備車輛,勇於擔當、真情奉獻,深深打動了農民,感動了社會各界。

(二)推進集團化辦學,提高農業職業教育水平

2014年,我校牽頭組建了山西省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由68家院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組成。目前運行情況是:

1、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保障集團化辦學運行

組建集團化辦學指導委員會,經調研、論證,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成立了課題研究組,對職業教育進行專題研究;“校農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建立。

2、發揮“五個平台”作用,提高集團化辦學水平

藉助科學研究平台,開展了“農業職業教育面向‘三農’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10個子課題研究;開展了“送教下鄉”規範管理和質量監控專題研究;集團各院校組織編寫了“新農村新農民系列改革示範教材”30本;發行《山西農業職教集團工作通訊》等刊物8本,為服務“三農”提供了理論依據。

藉助資源共享平台,開通了教育集團網站;集團成員單位共同制定了“送教下鄉”9個專業的教學計劃;共同舉辦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

藉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團內院校間實行了“3+2”人才培養模式;中央部委、省內外院校領導、專家近百人次來校觀摩考察;我校馬駿書記曾多次到

吉林省、山東省等地作專題報告。

藉助社會服務平台,以服務“三農”為主題,一手抓 “送教下鄉”,一手抓面向農村、農業的各級各類培訓;參加新農村規劃;項目的引進與開發。

藉助專題活動平台,我校的“送教下鄉”、“集團化辦學”成果,代表山西省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作品展洽會,贏得一致好評。

(三)加強社會化培訓,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學校以培養合格的基層農技人員和職業農民為根本任務和落腳點,對社會化培訓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1、設立機構,確立基地,為培訓工作創造了條件

2014年,學校設立了培訓部,並納入正軌編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納200名學員住宿,餐廳可供1000人就餐,為培訓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2014年,學校被確立為“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山西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山西省大學生村幹部創業培訓基地”、“新農村建設雙帶頭人培養培訓基地”。

2、規範管理,完善機制,為培訓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並逐步完善“田間學校”培訓模式。以生產過程為導向,根據農村調研、專家意見,制定計劃、組織教學;精心安排食宿,讓學員“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組建專家團隊,建立網絡服務平台,長期提供諮詢服務;成立跟蹤服務小組,到地頭指導學員實踐。

3、認真實踐,積極探索,為培訓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訓工作緊扣“新、實、精、合、全、升”六個字。一是“新”:為學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解讀新政策、新法規、農業新信息;二是“實”:傳授實用技術,加強實踐指導,提高培訓實效;三是“精”:精挑培訓師資,精心組織教學,精細安排實習;四是“合”:校農深度合作,產學緊密結合,師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訓學員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鄉村文化建設等知識的滲透;六是“升”:提升學員綜合素質,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4、農民富裕,村莊變樣,為培訓工作開創了局面

三年來,為省內外34個縣市,累計完成基層農技員培訓、陽光工程培訓

等各類培訓75期,近3萬人次。中央電視台首屆創業盛典“陽光創業英雄”、“全國20佳”——楊還才等農村致富帶頭人,便是培訓碩果的最好見證。

二、困難重重,機遇難得

在加大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同時,必須面對發展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通過三年來的“送教下鄉”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鞏固成果,提高質量,繼續發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務還很艱鉅。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農業發展後勁乏力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是新型職業農民,而傳統的輕農觀念和農村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日益加速使務農勞動力不斷減少,學生不學“農”、學農不務“農”的現象使農業類學校數量鋭減,農業職業學校辦學舉步維艱。農村人才嚴重短缺,農業技術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客觀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職業教育的觀念、體制、機制、辦學模式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 由於缺乏完善的機制體制,民辦職業教育發展不夠,公辦職業學校辦學機制不夠靈活,示範學校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有待完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建立;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有待完善;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的制度建設還比較薄弱。農業產業的弱勢地位沒有實質性改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缺乏狀況日益顯現。

(3)資金投入不足,職教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扶持政策。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投入很大,但對於公益性很強的農業職業院校,政府給予的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學校辦學經費匱缺,資金渠道單一,投入不足,先進的教學設備無法購進,科學的教學手段無法應用,基礎建設嚴重滯後於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直接影響了農業職業院校的吸引力、競爭力。

(3)師資隊伍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的師資問題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問題。目前,農業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狀況與職教事業規模發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職業院校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和政策制度還不完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不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教師數量特別是“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亟待

提升,急需大力培養培訓“雙師型”教師隊伍。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和《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十二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戰略部署,給農業農村帶來了千載難逢、跨越發展的歷史機遇,給農業職業教育創造了發展契機,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農業職業教育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三、合力推進 振興可待

振興農業職業教育,僅靠教育部門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各屆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怎樣振興農業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我們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完善管理機制,成立農業職業教育指導組

根據農業行業的特點以及我省農村、農民的現實情況,我們建議成立由政府主導,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農業職業院校共同參與的農業職業教育指導組,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研究、擬定農業職業教育中長期規劃,不定期召開農業職業教育工作會,組織和指導地方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培訓,並就全面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

(二)依靠政策扶持,制定農業職業教育振興計劃

農業職業教育現在仍處於弱勢,弱勢教育急需要強勢政策支撐。制定一套切實可行(請你繼續關注本站:)的農業職業教育振興計劃,對於推進我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初步設想是:

1、建設特色學校

由省、市財政支持設立“農業職業教育專項發展基金”,用於補貼農業職業教育的建設和運行。至少在當地建成一所辦學條件好、辦學質量高、辦學模式新的農業職業學校,以起到引領、骨幹和示範作用。

2、打造名師隊伍

建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並遴選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與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聯合開展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在實施國家、省級職業學校

骨幹教師培訓計劃時,向農業職業院校傾斜;採取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農業院校優秀畢業生充實農業職業學校師資隊伍。

3、創新教學模式

建立農業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交流機制,實現學生課程學習、實訓實習、就業工作與行業企業的長效合作;優化“送教下鄉”運行機制,完善“校農合作,產學結合”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

4、優化外部環境

制定涉農專業畢業生創業扶持政策,對從事農業產業的畢業生,在土地、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建立農業職業資格證制度,設立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門檻,規定必須獲得職業資格證才有承包經營權,並在金融和農業產前、產後服務等方面享有優先權。

(三)加大宣傳力度,合力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發展

堅持有利於農業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輿論導向,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重點宣傳那些對當地經濟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基層農技人員的先進事蹟,並且儘可能地改善、提高他們的待遇。營造一個全社會尊重農業人才的氛圍,以增強從事農業科技人員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社會聲譽,提高農業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各位委員、各位專家,振興中等農業職業教育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扶持,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們苦練內功、緊密合作、加強交流,儘快使農業職業學校成為農業科技進步的助推器、農業現代化的引路人、新型農民培育的主陣地。我堅信,借十八大強勁東風,憑我們不懈地努力,農業職業教育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最後,請各位專家學者到我校“送教下鄉”教學點觀摩指導,到我校檢查指導!謝謝大家!

第三篇: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區、州畜牧業工作會議精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推進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結構調整和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繼續圍繞牲畜品種改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產業化經營等重點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機制,狠抓工作落實,畜牧業各項

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畜牧業生產克服飼草料漲價,動物疫病流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以及氣候乾旱等不利影響,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年,全縣共出欄牲畜萬頭只,年內最高飼養量達到了萬頭只,年末牲畜存欄萬頭只,肉、奶、蛋產量分別達到了萬噸、萬噸和萬噸,其他各種畜產品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二、畜牧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升,對農牧民增收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今年以來,全縣各地通過開拓市場、節本增效、調整結構等措施,努力拓展增收渠道。一是不斷優化畜羣結構,加快牲畜週轉和出欄,以數量保增收;二是加大品種改良和科技推動力度,積極推行經濟雜交、模式化養殖等先進的生產方式,以優質、高產促增收;三是抓住豬禽肉、禽蛋、毛絨等畜產品價格攀升的有利時機,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豬禽等短平快產業的發展力度,以市場求增收;四是利用今年伊犁、阿勒泰、博樂、塔城等牧區架子畜出欄多、價格低的特點,積極組織牛羊異地育肥,以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增收,經測算,今年全縣可實現畜牧業產值億元,較上年增長,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產值的。

三、動物防疫體建設逐步深入,三級動物防疫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縣、鄉兩級動物防疫機構建設得到加強,村級防疫員隊伍素質和質量進一步提高;二是防、檢制度進一步完善,獸醫處方、冷配簽單、收費公開、動物醫療事故跟蹤仲裁等制度普遍推行,產地檢疫制度和防疫員、檢疫員、監督員相互監督、相互制約、責任終身包乾的責任追究制度得到落實;三是動物免疫工作責任制不斷加強,“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門保質量”的動物免疫工作責任制得到普遍落實,在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阻截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侵入,取得了禽流感防控戰役的階段性勝利。

四、牲畜品種改良工作向規範化、優質化、科學化邁進。

縣鄉有良繁站,村組有改良點,農户有核心羣的良繁體系已經建成。服務方面,不斷強化優質優價、服務收費公示、服務費與凍精費分離,服務簽單等管理機制,技術服務監督和制約機制初步形成,優良品種和優質凍精得到廣泛推廣和使用,進口肉羊雜交改良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薩福克、陶塞特為父本的級進雜交和經濟雜交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肉羊經濟雜交的生產模式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推廣。同時,由於毛絨價格回升的拉動,細毛羊和絨山羊改良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縣共建成牛冷配點個,綿羊人工授精點個,全年完成牛冷配萬頭,完成肉羊經濟雜交萬隻,綿山羊改良萬隻。

五、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興牧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圍繞畜牧業豐收計劃活動的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工作進一步深入,畜牧業科技貢獻率加速提高;二是以百千萬畜牧人才培養工程為主體的畜牧業人才培養工作紮實推進,畜牧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穩步提高;三是現場會、觀摩會、“豐收計劃”等畜牧業科技示範推廣活動豐富活躍,畜牧業科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總之,從總體來看,全縣上下對發展畜牧業的認識在進一步深化,工作力度在進一步加大,工作機制在進一步創新,發展的形勢較好,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雛形已經顯現,畜牧業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確保農牧民大幅度增收方面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其所應具備的牲畜品種優良化,畜羣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疫病防治體系網絡化這“四個基本特徵”來看,我們在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任重而道遠,在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和困難。當前,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化經營的層次、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步伐緩慢;二是牲畜良種化程度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還比較緩慢;三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力度有待於進一步加大,基層畜牧獸醫站技術裝備落後,防疫人員素質、農牧民的防疫意識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四是區域發展還很不平衡,牧區鄉鎮明顯滯後於農區鄉鎮。

針對以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結合我縣實際,現提出如下建議,僅供參考:

⒈儘快修復後山浪塔牧道,以緩解前山草場壓力過大的矛盾。後山浪塔地區有近百萬畝的優質天然草場,據粗略測算,每年可容納近萬隻牲畜在此放牧,甚至可以越冬。但由於轉場牧道年久失修,牲畜無法轉場,致使百萬畝優質天然草場白白浪費,而前山天然草場又由於載畜量過大而正在逐步退化。因此,如

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矛盾,必將制約我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⒉加快獨山子乾渠引水工程建設,開發獨山子平台,加快雀爾溝鎮牧民的定居工程:由傳統、粗放的草原遊牧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畜牧業方式轉變,實現牧民定居是關鍵一步。目前,我縣還有近的牧民還處於遊牧生活之中,這些牧民不能實現定居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土地或不能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據測算,光獨山子平台就有萬多畝土地處於閒置之中,如果我們想辦法解決了獨山子平台的人畜飲水問題,那麼,雀爾溝鎮的牧民定居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⒊進一步加快牧區的黃牛改良工作進程,提高牛羣品質,增加牧民收入。目前,我縣兩個牧區鄉鎮還有土種黃牛近萬頭,近兩年,通過“牲畜品種改良年”活動的不斷深入,縣委、縣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購買優質凍精和種公牛對當地土種黃牛進行改良,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測算,在同等飼養條件下,週歲的土種牛與改良牛相比,市場價格相差千元左右,如果兩個牧區的土種牛都能改成良種牛,那麼,光黃牛改良一項工程便可使兩個牧區的人均收入增加元左右,廣大牧民對黃牛改良工作認識也較深,但由於土種牛基數較大,牧民購買優質種公牛的能力有限,致使黃牛改良工作進程緩慢。因此,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繼續加大對牧區鄉鎮黃牛改良的優惠政策,實行縣、鄉財政補助的辦法,大力引進優質種公牛進行雜交改良,為牧民增收創造條件。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第四篇: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區、州畜牧業工作會議精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推進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結構調整和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繼續圍繞牲畜品種改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產業化經營等重點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機制,狠抓工作落實,畜牧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一、畜牧業生產克服飼草料漲價,動物疫病流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以及氣候乾旱等不利影響,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年,全縣共出欄牲畜萬頭只,年內最高飼養量達到了萬頭只,年末牲畜存欄萬頭只,肉、奶、蛋產量分別達到了萬噸、萬噸和萬噸,其他各種畜產品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二、畜牧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升,對農牧民增收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今年以來,全縣各地通過開拓市場、節本增效、調整結構等措施,努力拓展增收渠道。一是不斷優化畜羣結構,加快牲畜週轉和出欄,以數量保增收;二是加大品種改良和科技推動力度,積極推行經濟雜交、模式化養殖等先進的生產方式,以優質、高產促增收;三是抓住豬禽肉、禽蛋、毛絨等畜產品價格攀升的有利時機,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豬禽等短平快產業的發展力度,以市場求增收;四是利用今年伊犁、阿勒泰、博樂、塔城等牧區架子畜出欄多、價格低的特點,積極組織牛羊異地育肥,以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增收,經測算,今年全縣可實現畜牧業產值億元,較上年增長,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產值的。

三、動物防疫體建設逐步深入,三級動物防疫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縣、鄉兩級動物防疫機構建設得到加強,村級防疫員隊伍素質和質量進一步提高;二是防、檢制度進一步完善,獸醫處方、冷配簽單、收費公開、動物醫療事故跟蹤仲裁等制度普遍推行,產地檢疫制度和防疫員、檢疫員、監督員相互監督、相互制約、責任終身包乾的責任追究制度得到落實;三是動物免疫工作責任制不斷加強,“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門保質量”的動物免疫工作責任制得到普遍落實,在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阻截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侵入,取得了禽流感防控戰役的階段性勝利。

四、牲畜品種改良工作向規範化、優質化、科學化邁進。

縣鄉有良繁站,村組有改良點,農户有核心羣的良繁體系已經建成。服務方面,不斷強化優質優價、服務收費公示、服務費與凍精費分離,服務簽單等管理機制,技術服務監督和制約機制初步形成,優良品種和優質凍精得到廣泛推廣和使用,進口肉羊雜交改良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薩福克、陶塞特為父本的級進雜交和經濟雜交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肉羊經濟雜交的生產模式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推廣。同時,由於毛絨價格回升的拉動,細毛羊和絨山羊改良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縣共建成牛冷配點個,綿羊人工授精點個,全年完成牛冷配萬頭,完成肉羊經濟雜交萬隻,綿山羊改良萬隻。

五、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興牧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圍繞畜牧業豐收計劃活動的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工作進一步深入,畜牧業科技貢獻率加速提高;二是以百千萬畜牧人才培養工程為主體的畜牧業人才培養工作紮實推進,畜牧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穩步提高;三是現場會、觀摩會、“豐收計劃”等畜牧業科技示範推廣活動豐富活躍,畜牧業科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發言稿《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總之,從總體來看,全縣上下對發展畜牧業的認識在進一步深化,工作力度在進一步加大,工作機制在進一步創新,發展的形勢較好,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雛形已經顯現,畜牧業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確保農牧民大幅度增收方面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其所應具備的牲畜品種優良化,畜羣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疫病防治體系網絡化這“四個基本特徵”來看,我們在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任重而道遠,在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和困難。當前,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化經營的層次、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步伐緩慢;二是牲畜良種化程度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還比較緩慢;三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力度有待於進一步加大,基層畜牧獸醫站技術裝備落後,防疫人員素質、農牧民的防疫意識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四是區域發展還很不平衡,牧區鄉鎮明顯滯後於農區鄉鎮。

針對以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結合我縣實際,現提出如下建議,僅供參考:

⒈儘快修復後山浪塔牧道,以緩解前山草場壓力過大的矛盾。後山浪塔地區有近百萬畝的優質天然草場,據粗略測算,每年可容納近萬隻牲畜在此放牧,甚至可以越冬。但由於轉場牧道年久失修,牲畜無法轉場,致使百萬畝優質天然草場白白浪費,而前山天然草場又由於載畜量過大而正在逐步退化。因此,

·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矛盾,必將制約我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⒉加快獨山子乾渠引水工程建設,開發獨山子平台,加快雀爾溝鎮牧民的定居工程:由傳統、粗放的草原遊牧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畜牧業方式轉變,實現牧民定居是關鍵一步。目前,我縣還有近的牧民還處於遊牧生活之中,這些牧民不能實現定居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土地或不能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據測算,光獨山子平台就有萬多畝土地處於閒置之中,如果我們想辦法解決了獨山子平台的人畜飲水問題,那麼,雀爾溝鎮的牧民定居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⒊進一步加快牧區的黃牛改良工作進程,提高牛羣品質,增加牧民收入。目前,我縣兩個牧區鄉鎮還有土種黃牛近萬頭,近兩年,通過“牲畜品種改良年”活動的不斷深入,縣委、縣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購買優質凍精和種公牛對當地土種黃牛進行改良,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測算,在同等飼養條件下,週歲的土種牛與改良牛相比,市場價格相差千元左右,如果兩個牧區的土種牛都能改成良種牛,那麼,光黃牛改良一項工程便可使兩個牧區的人均收入增加元左右,廣大牧民對黃牛改良工作認識也較深,但由於土種牛基數較大,牧民購買優質種公牛的能力有限,致使黃牛改良工作進程緩慢。因此,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繼續加大對牧區鄉鎮黃牛改良的優惠政策,實行縣、鄉財政補助的辦法,大力引進優質種公牛進行雜交改良,為牧民增收創造條件。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矛盾,必將制約我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⒉加快獨山子乾渠引水工程建設,開發獨山子平台,加快雀爾溝鎮牧民的定居工程:由傳統、粗放的草原遊牧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畜牧業方式轉變,實現牧民定居是關鍵一步。目前,我縣還有近的牧民還處於遊牧生活之中,這些牧民不能實現定居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土地或不能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據測算,光獨山子平台就有萬多畝土地處於閒置之中,如果我們想辦法解決了獨山子平台的人畜飲水問題,那麼,雀爾溝鎮的牧民定居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⒊進一步加快牧區的黃牛改良工作進程,提高牛羣品質,增加牧民收入。目前,我縣兩個牧區鄉鎮還有土種黃牛近萬頭,近兩年,通過“牲畜品種改良年”活動的不斷深入,縣委、縣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購買優質凍精和種公牛對當地土種黃牛進行改良,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測算,在同等飼養條件下,週歲的土種牛與改良牛相比,市場價格相差千元左右,如果兩個牧區的土種牛都能改成良種牛,那麼,光黃牛改良一項工程便可使兩個牧區的人均收入增加元左右,廣大牧民對黃牛改良工作認識也較深,但由於土種牛基數較大,牧民購買優質種公牛的能力有限,致使黃牛改良工作進程緩慢。因此,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繼續加大對牧區鄉鎮黃牛改良的優惠政策,實行縣、鄉財政補助的辦法,大力引進優質種公牛進行雜交改良,為牧民增收創造條件。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防疫站副站長政協會議發言材料》

第五篇:政協會議委員代表發言

一、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4年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的新提法。

因為改革開放以

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相對於計劃經濟時期發展方式取得了巨大進步,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一時期的發展方式難以擺脱粗放、低效率等問題。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突出表現在一是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三是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因此,為了我國經濟能正確的發展、獨立的發展、健康綠色的發展,就必須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準確體現,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選擇,是解決我國社會經濟問題的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就是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建設創新型國家。

二、為什麼要發展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泛指以鑑賞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即通過旅遊實現感知、瞭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其關鍵在文化,旅遊只是形式。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着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因為,文化旅遊產業具有低碳經濟的特點,有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文化旅遊產業不僅自身不消耗或較少消耗自然資源,而且能夠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所以,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是體現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的理想結合點。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恰恰是對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可以實現對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經濟的雙贏。

三、我縣旅遊資源現狀

我縣雖無名山大川,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相間,文化底藴深厚,歷史遺存較多,擁有多處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潛在的旅遊資源更是數不勝數。經調研,我縣境內現有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大至可分為6大類百餘處(項)。自然生態方面。可供開發生態旅遊的有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屏山生態園;丁湖鎮省級沱河濕地;大路口中國“山芋之鄉”自然風光和朱山生態環境等5處。紅色旅遊方面。我縣是革命老區,紅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較有旅遊開發潛力的有5處。分別是:入選全國第二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單的皖東北革命紀念館(籌);江上青殉難地;**的雪楓公園;緊靠石龍湖濕地公園的石樑河暴動遺址和魏正斌烈士墓園;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的人民好醫生--李月華墓地和紀念館。古蹟、文物方面。初步可分為4類共63處。古遺存有新時期遺址楊家台、佘家台,楚漢時期的霸王城;古建築有文廟大成殿、**會館、釋迦寺、戚姬廟、瑞麟庵,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恢復的玉皇閣、朱山廟、萬佛庵等;古墓葬有城南的鄧公墓、胡大海衣冠冢,赤山、陰陵山的古墓羣、窪張山漢墓羣;多處古井、古槐遺存;古文物有青銅器鼎、鍾、壺,各朝代的陶罐、瓷缽,還有諸如化石、畫像石、古象牙、古碑刻等,大多保存完好。文化藝術方面。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隋唐大運河的遺存、中國古鞋博物館等3個具備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風物特產方面。有很多。如藥物布鞋、孟仁壽八寶眼藥、小方子花生、大路口粉絲、大莊豆瓣醬、小磨香油、興偉牌綠殼雞蛋等名優特產,和草溝油酥燒餅、劉圩水發麪等風味獨特的小吃。旅遊服務方面。我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縣城地處兩河之間,明徐、泗永兩條高速公路和宿淮鐵路貫穿縣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旅遊服務業初具規模,現有南虹、文廟、皇冠等酒店多處,有陽光、虹都、教育旅行社多家。

我縣旅遊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旅遊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後,發展**縣旅遊業任重而道遠。一是全縣旅遊資源缺乏系統整理;二是旅遊資源保護、搶救工作亟待加強;三是文化旅遊產業規劃滯後等。

四、我縣文化旅遊路線和核心景點的定位

在我縣在“十二·五”規劃的第二稿中,對文化旅遊業作出瞭如下規劃:

綜合旅遊資源分佈現狀和功能區位的組合性,確定“一心兩翼,一軸六區”的旅遊產業佈局:

一心:**縣景觀核心。**縣縣城市旅遊資源最為集中和設施最為完善的區域,提供七夕旅遊集散、觀光、住宿、文化體驗等

功能。縣城的景點包含:古汴河旅遊帶、釋迦寺、文廟、古鞋博物館、皖東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清水灣公園、烈士陵園、**戲劇院。

兩翼:北翼低山文化旅遊、南翼濕地休閒旅遊。我縣北部以低山為特色,在此發展以屏山市民休閒和蟠龍山佛教文化兩個主題產品。南部包括石龍湖濕地和唐沱河濕地,在此發展以濕地為資源依託的休閒度假產品。

軸:104國道為軸線的旅遊產業發展軸。104國道縱貫全縣,是我縣對外交通的主要幹道。同時,104國道串起我縣最重要的旅遊景點,構成我縣旅遊業發展的空間軸線。沿軸支持在特色農業實驗區建設“農家樂”旅遊度假村。

六區:一是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以石龍湖為中心,延伸到霸王城遺址和鄧愈故里,建設集生態保育、休閒、度假、娛樂、科普、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形成我縣旅遊業的重要先導產品。二是古運河旅遊帶。沿古汴河兩側進行景觀整理和旅遊商業開發,將古汴河建成一條體現地方風情和運河文化的旅遊長廊,形成我縣的文化地標。三是皖東北革命歷史紀念館。該館完整展示皖東北革命鬥爭史,是我縣紅色旅遊的重點所在。四是江上青烈士殉難地。擴建殉難遺址,適度增加相應旅遊項目,形成我縣紅色旅遊的特色景點。五是蟠龍山宗教文化旅遊中心。以傳統宗教文化為背景,通過山地環境整理和玉皇廟重建,有效組織引導廟會活動,再現繁榮的宗教景象,形成我縣最大的宗教文化旅遊中心。六是屏山生態園。結合屏山良好的植被條件和生態環境,將其建成我縣最大的城郊旅遊公園,活動項目包括登山健身、觀光娛樂。

五、幾點建議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是縣政府年度工作66項重點內容之一,開展旅遊資源挖掘是縣政協年度重大調研課題。為推進我縣旅遊產業長遠發展,建議:

1、要提高認識,切實把文化旅遊產業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來。旅遊經濟是三產中最陽光、最低碳的產業。目前,我縣對旅遊資源的挖掘、整理和利用都還遠遠不夠。因此,要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切實擺上政府工作重要位置。要統一思想,提高對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明確目標,充分挖掘和利用資源優勢,把民俗文化、自然資源、區位優勢、土特產品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開展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和建設。

2、要儘快研究出台我縣發展旅遊產業規劃。文化旅遊業是綜合性產業。要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儘快就我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進行全面規劃和總體部署,確定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及各種建設項目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佈局,以保證旅遊業各部門的協調發展。應有選擇、有重點地確立我縣旅遊業的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大力開發**戲、古汴河、霸王城,充分發揮館藏文物、特別是古鞋、漢畫像石、古象牙的作用,強化基礎設施,開發精品系列。積極融入楚漢文化旅遊圈,以此帶動我縣經濟文化事業全面發展。

3、要加強旅遊景點和文物保護工作。一些自然景觀和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文物,一旦破壞將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要加大對旅遊資源的保護、搶救力度。文化部門要制定規劃,儘快列出亟需保護、搶救和考古挖掘的文物目錄,提請縣政府研究。當前急需進行搶救性保護的有:古汴河、皇姑堆漢墓羣、陰陵山、戚姬廟等,要做到保護已有的,開發有潛力的,規劃有時代特色的,使之內外結合,功能互補。

4、要加大對我縣文化旅遊資源的整理和推介力度。要組織力量,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生態和文化旅遊業”工作部署,對我縣旅遊資源進行全面梳理、挖掘,摸清家底,真實、客觀、全面反映我縣旅遊資源現狀。要着眼於打造**縣生態旅遊品牌,廣泛利用媒體、旅遊叢書、旅遊指南、視頻等方式,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提升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

5、要加強文化部門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經費投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要加強文化部門隊伍建設,從強配備考古、旅遊類人才;把個人自學、專業進修、定點培訓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抓好專業人才培養;同時,完善投入機制,加大有關經費投入,大力推動我縣文化旅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