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0年度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評估自查報告

欄目: 自查自糾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3K

近年來,安福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則,大力推行以農村能源和果茶菜等農用有機肥為主要利用方向的糞污高效處理模式,遵循“填平補齊、因場施策”原則,對全縣範圍內生豬、肉牛、家禽等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以種定養,以規範生豬養殖管理,打造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鼓勵規模養殖場(小區)流轉周邊農田、荒地,通過採購糞污儲運設備,促進種養結合,形成全縣“固糞肥料化、沼氣循環利用化,糞水科學還田(林)利用化”的綠色畜牧業發展新格局。2020年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100%,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100%,榮獲了吉安市2018年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專項評估優秀獎。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2020年度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評估自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畜牧業生產基本情況。2020年,全縣生豬存欄24.38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1.9359頭,生豬出欄35.311萬頭;肉牛存欄16.1199萬頭,出欄8.6372萬頭;家禽存籠181.83萬羽,出籠487.01萬羽。其中生豬養殖基本實現規模養殖,生豬規模養殖户26家,生豬養殖小區8個(已運營5個、在建3個);肉牛規模養殖户8户;蛋雞規模飼養户1家。

(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目標完成情況

1.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我縣對2020年全縣畜禽實際存欄量進行測算,並對養殖場養殖用水量進行估算,根據各畜禽養殖場提供的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及土地消納證明材料,結合配套種植作物對土地承載能力核算,確定配套土地能夠消納所產生的糞污。按照農業農村部直聯直報網上系統統計數據分析,2020年全縣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產生量194.6萬噸,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量194.6萬噸。

2.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

全縣規模養殖場的固體糞污儲存形式主要是建設堆糞棚(池)存放,液體糞污儲存形式主要是建設流污池或糞污暫存池,並進行了防雨、防滲、防溢處理。目前,全縣規模養殖場均建有糞污暫存設施,大部分都建設了黑膜沼氣池、氧化塘、曝氣池等設備設施,其中江西武功山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沼氣發電。按照農業農村部直聯直報網上系統統計數據分析,2020年全縣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100%,全縣需要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的規模養殖場52家,其中已完成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的規模養殖場43家,9家已關停退養。

(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情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建設年限2020-2021年),中央項目建設投資6000萬元,縣整合配套資金480萬元,企業自籌9795萬元,合計16275萬元。其中第一期中央項目建設投資為2800萬元,地方配套340萬元,項目實施主體自籌4638萬元,合計7778萬元;第二期中央項目建設投資為3200元,地方配套140萬元,項目實施主體自籌5157萬元,合計8497萬元,整個項目主要分兩期用於獎補建設。(1)第一期安排22家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設施提升改造,計劃安排中央資金380萬元;4個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糞污處理設施建設計劃安排中央資金1680萬元;第三方區域性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建設計劃安排中央資金740萬元。(2)第二期剩餘4個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糞污處理設施建設計劃安排中央資金1520萬;3個自行建設糞污有機肥場的養殖小區安排中央資金750萬元;第三方區域性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建設二期安排中央資金930萬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落實責任

我縣高度重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作,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縣政協主席、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任副組長,縣委辦、縣政協辦、縣紀委監委、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縣人社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縣市監局、縣住建局、縣司法局、縣法制辦、縣信訪局、縣公安局、縣公安森林分局及19個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規範生豬養殖管理暨污染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安辦發[2018]238號)等文件,下發了《安福縣污染防治攻堅戰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職責。縣規範生豬養殖管理暨污染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督辦轄區內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主動履職盡責,切實發揮職能優勢,密切配合,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積極推動畜禽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縣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部門牽頭抓總,發改部門加強規劃引導、項目支持,推動設施建設和創新運營模式;財政部門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突出綠色生產導向;能源、電力部門暢通沼氣發電、生物天然氣的入網通道;國土部門保障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的用地;各鄉鎮人民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簽訂了《安福縣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目標管理(2018—2020)責任書》,落實了主要責任和責任目標。

(二)聚焦重點任務,全力推進工作

1.激勵引導,完善設施。一是堅持政府引導。大力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通過獎補方式,引導現有34家規模畜禽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加快3個在建生豬養殖小區建設,完善5個已建生豬養殖小區。積極推廣應用“三改二分再利用技術”(改水衝糞為幹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為改明溝排污為暗溝排污,固液分離、雨污分離,糞污無害化處理後再利用),因地制宜推廣固糞生產有機肥料,沼液達標排放,生物發酵牀養豬零排放和畜地平衡等技術模式,指導現有規模養殖場科學治污,並進一步規範落實“畜禽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病死豬無害化、糞污綜合利用化、生態養殖循環化”要求。二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畜禽養殖場開展以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與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標準化改造,建設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和利用等基礎設施。目前,所有規模養殖場均建了沼氣池,開展了沼氣利用,並嚴格按相關規定建設沼液處理設施。

2.完善制度,健全機制。一是落實畜禽養殖環境准入制。與生態環境部門協調,全面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把糞污綜合利用配套與養殖規模和處理工藝相適應的糞污消納用地納入環評範圍,新建規模養殖小區嚴格做到污染防治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並對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配套設施運轉和資源化利用情況進行長效監管,縣裏成立督查小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督查,就存在的問題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對未完成目標任務予以通報。

二是實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長效管理。結合農業污染普查、畜禽污染整治工作,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清查建庫,完善畜禽養殖場地理座標信息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等基本信息,做到一場一檔,實行聯網管理,賦予統一身份編碼,實現信息直聯直報,並及時上報。三是創新畜禽養殖糞污治理模式。目前,我縣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主推三種模式:糞污循環利用模式(江西武功山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兩個生豬養殖場),糞污異位發酵牀模式(水西鄧幕塘家庭農場),糞污達標排放模式(康華彩肉牛養殖場)。在源頭減量上,推廣幹清糞、雨污分流、固液分離、碗式飲水器節水等技術模式,控制養殖污水產生量。在過程控制上,推廣種養結合,異位發酵牀,達標排放等模式。在末端利用上因地制宜推廣種養結合,有機肥生產、水肥一體化、能源化、清潔照用等模式,提升全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中小養殖户糞污利用方式較單一。部分中小養殖户對養殖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認識還不足,對糞污的利用渠道和方式比較單一(果蔬種植),部分糞污處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有機肥使用範圍不廣,推廣難度較大。由於有機肥肥效較慢且價格偏高,勞動力投入較大,養殖場户和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效果不明顯。

3.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建設投資大,運行成本高。以年出欄1萬頭規模的生豬養殖場為例,完全改造完畢約需600萬元(包括設施改造、固液分離設施配置等)。運行成本高,據估算,每噸污水處理運行成本達6-8元,正常運轉時間一般不超過2年,運行一段時間後易腐蝕、損壞,又需要更新。因此對於投資回報率低的畜禽養殖企業來説,多數感覺資金投入大,難以承受,畜禽養殖場户自有積累用於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資金明顯不足,希望得到國家項目支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等、靠、觀望”現象還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宣傳力度。畜禽廢棄物是畜牧業生產的“另一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用則利、棄則害。將通過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向廣大畜禽養殖户宣傳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對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意義,提高全社會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認識。

二是加大對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整合相關涉農惠農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的辦法,對穩定達標運行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的規模化養殖場給予獎補,擴大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補貼比例和範圍。進一步用好貼息、政策性貸款及小額信貸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畜牧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幫助解決畜牧產業發展遇到的資金瓶頸制約問題。同時,建議中央財政進一步支持我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畜牧業綠色發展更大支持。

三是加大對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科技支撐力度。整合全縣科技資源,加強與國家、省、市科研機構和院校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建立健全推廣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廢棄物處理與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大試點示範和培訓指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