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自查報告

欄目: 自查自糾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2W

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自查報告(建築工程技術)

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自查報告

海門是全國著名的“建築之鄉”,海門市建築業綜合實力一直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學校立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自1994年開設建築專業以來,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學校形成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思路。現對照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質量標準,從定位與發展、基礎能力、培養過程、培養成效、特色創新五個方面進行自查。

1.定位與發展

1.1定位與規劃

建築業是海門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和優勢產業,學校高質量對接主導產業,結合海門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精心制定建設方案。學校與海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龍信集團等10多家單位進行政、行、校、企合作,組建建築職教集團,共同服務地方經濟。基地為學生技能訓練、社會培訓、技能鑑定、課題研究、產品研發、學生創業創新提供優質服務,成為海門市技能教學研究中心、建築學科基地、建設人才培訓中心、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推廣中心和鋼筋加工創業孵化中心等。學校在現有專業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尋找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增長點,積極為海門地區建築事業發展服務,更合理地配置資源。建立了校企雙方參與的土木建築類專業組織機構,成立了土木建築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工作組,配備了1名負責人、2名專業負責人和6名課程負責人,職責明確,運行高效。

1.2人才培養方案

依據《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的通知》(蘇政辦發[2012]194號)、《省教育廳關於制定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蘇教職[2012]36號),本校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與校內教師共同制訂了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經教育部門審批後嚴格實施。同時開展專業與產業的吻合度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獲得人才需求、畢業生對口就業情況等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校企共同制訂科學、規範的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雙招一體”試點和“工學交替,三段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學校搭建學生多路徑成才“立交橋”,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突出職業精神培養,真正做到“德能質並重”,服務學生終身發展;學生畢業後可以選擇就業,也可選擇“專轉本”等途徑繼續深造。

1.3協同育人

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單位、建築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探索符合本專業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完善學分制、導師制、分層教學制管理,真正實現專業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

本校建築專業致力於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基於鳳凰平台、泛雅平台開發了6門專業課程的數字資源,師生全部開通網絡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實現隨時、隨地、隨需的信息化教學。學校技能競賽成果顯著,技能競賽活動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良性互動,近三年獲省市級獎項20個。

2.基礎能力

2.1教學團隊

2.1.1專業專任教師師生比

學校重視土木建築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積極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有一支專任教師、長期外聘教師和短期兼課教師相結合、數量適當的專業教師隊伍。本專業是一支師德水平高、專兼結合的“能力強,結構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高職學生數620人,土木建築類專任專業教師25人,專業專任教師與學生比例1:25。

2.1.2專業專任教師結構

本專業建有一支教學水平高、綜合能力強的教學團隊,本科以上學歷100%,研究生學歷佔32%,高級職稱佔24%;獲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100%。土木建築類專業負責人張慧琴,高級講師,建築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和市政公用工程專業一級建造師,造價工程師,是南通市專業帶頭人,省創客名師工作室主要成員,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建築教研組核心成員。參加專業教學比賽,獲省級二等獎1次,市級一等獎3次,指導學生技能大賽獲省級三等獎2次,市級一等獎4次、二等獎4次。主持市級課題1個;公開發表6篇省級論文;主編全國發行教材1本,參編全國發行教材2本,主審校本教材3本;作為主要成員參與4門南通市級精品課程建設;指導學生“鋼筋加工”創業孵化項目,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楊一丹老師是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楊海燕、楊柳、王小丹老師是海門市骨幹教師,黃磊、黃其中、陳嘉熙老師海門市“教壇新秀”。學校以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為目標,增強資金投放力度,土木建築類專任專業教學團隊年均師資培訓經費佔教師工資額的11.4%。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和下企業實踐,專業專任教學團隊成員具有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出國學習教師比例達31.6%。

2.1.3兼職教師數量結構

本專業有一支“穩定+動態”兼職教師隊伍,佔專業教師比例52%, 具有中級以上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或技師以上職業資格佔比100%。學校建立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並落實到位,專任教師與企業的互動成為常態。

2.1.4專業教師教科研

學校實施“教師素質與能力提升工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年度,專業專任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共計有27篇論文發表於省級以上刊物。專業教師積極參加各項教學比賽,獲南通市教學大賽二等獎2次,南通市微課大賽一等獎1次。本專業的專業專任教師完成3門南通市級精品課程、4門校級精品課程建設、1門校本教材開發。其中楊海燕老師主持的一項省級職業教育研究課題順利開題。

2.2實訓基地

2.2.1基地建設規劃

學校大手筆建設建築實訓基地,實訓基地規模大、功能全、設備先進,滿足建築專業的實訓教學需求,面向社會提供培訓、技能鑑定、生產與技術等服務。土木建築類專業擁有21個實驗實習場所,儀器設備總值771.6637萬元,生均儀器設備值為12450元。本專業實驗實習場所全部實現信息點全覆蓋,百兆寬帶到桌面,配備建築CAD專用機房3個、建築施工工藝仿真技能教室1個,完全滿足實訓教學和管理需要。

實訓基地設施設備配置合理。既能滿足基礎性實訓、生產性實習、現代學徒制項目培養需要,又能滿足技能教學研究、社會培訓、技能鑑定、生產與技術服務和創業孵化項目需要。專業核心技能實訓設備數量充足,滿足教學需求。基地擁有省技能大賽的設備和軟件,滿足各級技能大賽的訓練和省市技能大賽要求。

2.2.2校內基地

實訓基地佈局合理。校內基地包括一幢四層實訓大樓、一幢智慧建築模型館和一個建築實訓工場,共分26個實驗實訓功能區,有相對獨立的基礎實驗室、理實一體化教學區、虛擬仿真實訓室、數字技能教室、職業體驗中心。基地建築面積共5523.6平方米,生均8.9平方米。儀器設備總1193.808萬元,生均19254元,近兩年新增儀器設661.7925萬元。設備完好率98%。學校通過與龍信集團、南通三建等企業進行校企融合,引進企業7S管理制度,有機融合企業文化。

2.2.3校外基地

學校與多家企業合作,共建了12個校外實訓基地並進行共同管理,為學生的現場學習、頂崗實習、教師下企業實踐提供了有力保障。學校專門設置實訓裝備處進行實訓基地管理,各實驗實習場所均配備專職實訓管理員,運用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進行實訓資產管理、計劃安排、數據採集、考核評價等信息化管理。

2.2.4基地管理

實訓基地融合企業管理理念,不斷完善《校內實訓中心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實訓教師、實習學生守則》《實驗、實訓、實習材料管理制度》等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基地形成校、系二級管理體制,職責分工明確,考核、評價獎懲制度健全。運用江蘇職業教育綜合管理系統、教育資產監管網和校園ERP管理系統實現實驗(實訓)資產管理、計劃安排、數據採集和考核評價等信息化管理。所有設備採購按規範程序操作,資產管理和實訓管理規範,校系兩級對實訓常規工作動態實時監控管理。

2.3圖書與信息化資源

2.3.1專業圖書

圖書館有“九室一庫一房兩亭”,教職工借閲可以在移動書亭和密集型書庫刷卡借閲;學生採取現場閲讀與刷卡借閲相結合的方式。週一至週四晚自習大中專學生現場輪閲,各室均由在籍大專學生兼職圖書管理員管理,學校根據圖書館管理考核辦法對這部分勤工儉學學生給予一定的補貼。目前學校擁有土木建築類的專業圖書1537冊,生均專業圖書2.5冊專業期刊能滿足教師的日常教學、教科研和學生專業學習需要。

2.3.2數字資源

學校為每位師生開通了網絡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引導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利用泛雅平台、超星學習通、鳳凰創壹等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實習實訓活動。學生能利用網絡獲取和應用數字化實習實訓資源,改進技能學習和訓練方法,提高技能訓練效率。

3.培養過程

3.1課程建設

3.1.1課程標準

建築專業課程標準按專業開展課程指導方案(或實施計劃)的研究和制定。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 “對接工作崗位,兼顧職業發展”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與相關行業、企業用人要求密切結合的、對學生就業有幫助的、與相應職業資格認證和培訓認證相結合的項目課程,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學設計上,體現能力為本、任務驅動的指導思想,通過任務、活動和主題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開發與之相適應的切合我校實際的土木建築專業的課程標準。

3.1.2課程開發

學校制訂實施方案推進課程開發,通過專家評估提升課程開發質量。一是邀請專家來校指導課程開發,讓教師掌握先進的課程開發理念;二是與企業技術人員組建課程開發團隊,企業技術人員負責提供技術標準、施工工藝等課程資源,教師運用教學論進行整合和開發;三是通過鳳凰平台、泛雅平台,師生共建網絡課程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和互補;四是統一課程資源開發版式和要求。

3.1.3教材建設

建築專業教材的選用以培養方向為出發點,遵循五年制高職教育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在嚴格的教材選用及評價制度的基礎上,選用的教材均為學院教材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院本教材或推薦教材,同時堅持優選原則,選用把握本學科、本課程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材,傳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2教學實施

3.2.1方案實施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嚴格執行國家和省規定,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綜合素養,本專業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7.6%。同時以提高質量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校、系二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角度、全方位把控教學質量。

3.2.2課堂教學

本專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符合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特點的“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制定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行動方案,結合專業課程特點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和崗位教學等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遵循學生髮展規律,因材施教。專業專任教師還通過QQ羣、微信平台實現教學互通、共享。學校作為成員校之一與鳳凰集團合作開發並完善了土木建築類6門專業課程的數字資源平台,所有教師均能通過該平台實現課程的網絡教學,所有學生均能通過該平台實現課程的網絡學習。

3.2.3實踐教學

本專業建立了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基礎上,修訂了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課程及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實習實訓開出率100%,自開率96%,實訓室平均利用率73%。在實訓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校園ERP管理系統和實訓管理系統對實驗(訓)資產、教學文件、計劃安排、教學過程、數據採集、學生考核評價等進行信息化管理。

3.2.4學業評價

建立了評價主體多元、方式多樣化的評價模式。根據專業特點,以企業用人標準為準則,將校內考核與校外實踐考核相結合、技能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立以學校、行業企業、家長、合作伙伴、學生自己共同評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3.3質量保障

3.3.1監督體系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本專業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一是嚴格執行上級各部門教學常規和管理規定,各類教學管理制度健全,教學秩序良好。二是建立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制度和實訓教學評價標準等實訓制度。學期初召開教學工作會議,推進教育教學的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每月召開教學工作現狀分析會,瞭解各門課程和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三是加強日常教學管理。認真組織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情況的反饋信息。四是建立教學督導機制,改革教學評價體系,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3.2診斷與改進

學校統一制定管理制度、落實質量標準,本專業系部從常規工作、常規管理入手,進行管理制度優化和質量標準建立;組建教學專家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等校內專家小組,為教學決策提供建議;組建行企專家、第三方評估小組等校外專家小組,為教學決策提供建議。嚴格把控教學管理制度(如聽課制度、備課制度、教研組活動制度、作業批改制度、盲點管理與看班制度等)、課務安排、實訓安排、教學質量檢測、教研活動、公開課等教學安排資料。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定期召開教診改工作例會,將教診改與常規管理、常規教育教學活動結合,全面實施過程監督。自主持續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通過教診改學習制度和每月例會制度實施,強化診改過程的監督、有效落實診斷與改進。

4.培養成效

4.1生源狀況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社會聲譽好、認可度高,招生計劃完成率高。其中2019年度的建築工程技術招生人數為40人。新生錄取平均分數423分,高於控制分數線5分。

本專業的資源配置科學合理,能滿足海門地區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在校生規模適當,本專業連續招生並相對穩定。學生課內外學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制度健全,流程清晰,聚焦學生學習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方法指導和保障措施得力;專業思想牢固。

4.2學生綜合素質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在籍學生150人,畢業生100%取得相應的中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95%獲得本專業相應的2個及以上中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學校重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一級B考試取證率98%以上。本專業學生在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參與率高,曾在省市技能大賽、創新大賽中獲得一定的獎項。

4.3就業與創新創業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高、起薪較高,就業滿意度較高,畢業生就業率99.3%,對口就業率93.7%,本地就業率83.6%,。本專業積極開展職業生涯指導和創業教育,有本專業學生創業實踐基地2個,創業項目2個。畢業生就業率(含升學)不低於90%,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0%;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高, 就業穩定性好,平均月薪達到全省高職院校同類專業畢業生平均水平,“三險一金”落實情況好。在校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達99.1%,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滿意度達97.6%。

4.4社會服務

在滿足教學同時,積極為社會提供培訓及鑑定服務。近三年,基地為他校學生、企業職工、軍轉人員、社會人員開展測量放線、砌築、建築CAD等技術技能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學歷提升培訓,年均培訓1512人次。基地承擔了本地區測量放線工、砌築工、繪圖員職業資格鑑定,年均技能鑑定341人次。基地是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測試標準化考點;近三年,承辦了2次海門市職工技能大賽,承擔了1次南通市土木水利類技能大賽。學校與龍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10餘家建築企業建立緊密型、多方位、高層次校企合作關係,依託實訓基地合作開展生產加工、技能培訓、技術研發與服務等,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特色創新

開放理念,共享資源,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實踐教學環境。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基地資源、教學、管理等的信息化。校內外同行和企業專家共同設計了包含235個構造節點、高度信息化的建築實體比例教學模型。實體模型對接了學生的職業崗位羣、行業專業技術的發展和生產過程,融合了十多門專業課程的知識,構建了140多項專項技能實訓項目,同時配套二維碼、建設過程錄製的視頻、配套模型導覽器和視頻引入系統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和設備,充分發揮理實一體的教學功效,促進教學方法改革,為學習者營造了真實的職業環境,推動了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聯手,深度融合,把實訓基地建成“設備功能開放化、運營管理企業化”的產學研實訓基地。依託實訓基地,與龍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建築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校企聯手,在技術創新與推廣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充分釋放雙方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活力,產學研融合,共同研究和推廣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使用。近三年,陸建忠、張慧琴、鬱忠平等教師參與龍信集團的《裝配式結構疊合板串吊施工工法》《裝配式結構工具式提升架施工工法》《地下室大跨度重型鋼樑雙機抬吊施工工法》等工法的研究以及《提高預製結構鋼筋與套筒定位精確度》等QC小組活動項目,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新型建築工業化為核心,研究、推廣和應用現代化工藝技術和管理模式,以確保企業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質量,降低工程成本,形成了《深化校企合作,建設技術創新推廣中心》典型案例示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