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駐村工作隊員事蹟材料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甘做扶貧路上一粒沙

駐村工作隊員事蹟材料

——棉西村駐村工作隊員張洪巖事蹟材料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粒沙同樣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作為鎮賚縣黑魚泡鎮棉西村駐村幹部的張洪巖同志,在精準扶貧工作熱潮中,舍小家顧大局做表率,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張洪巖出生於1985年7月4日,中共黨員,全日制研究生學歷。根據中共鎮賚縣委組織部的相關要求,該同志帶着組織的信任與重託,被派到黑魚泡鎮棉西村開展駐村工作,他立足崗位,主動作為,始終堅守在脱貧攻堅的第一線,為鎮賚縣黑魚泡鎮棉西村脱貧攻堅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

鎮賚縣黑魚泡鎮棉西村是縣內脱貧攻堅工作任務較重的貧困村,共有貧困户138户。該同志自駐村以來,積極深入羣眾內部,瞭解羣眾疾苦,持以一顆真誠的心為貧困户辦實事,和工作隊成員擰成一股繩,為棉西村村民做了許多實事,得到了同事和羣眾們的一致好評。

一、精準識別掌情況,實事求是助脱貧

棉西村幅員面積44.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9.4公頃,林地面積107.5公頃,有5個自然屯,一個馬站,共有310户1121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38户261人,為了熟知掌握貧困户基本情況,該同志與工作隊利用大量的時間對棉西村進行了走訪調查,對村內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户進行了情況摸底,掌握了大量的扶貧一線資料,經過多次的信息比對和完善資料,將最準最全的貧困户資料更新到扶貧手冊上,省、市、縣多次檢查指導,未發現信息不準確等問題,為脱貧攻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洪巖同志始終走在脱貧攻堅的第一線,在掌握貧困資料之後,及時向單位領導彙報,積極投入資金,幫助村民致富脱貧。他與工作隊一起帶領村民們種植李子,小蘋果,沙果共6500株,覆蓋了全村所有農户,另外還種植丁香樹1650株,種植銀中楊3700餘株,協調建設綠化廣場一個,這不但給了村民們脱貧的希望,也綠化美化了環境,改善了棉西村的村屯面貌。

二、積極奔走幫村民,用心扶貧得好評

張洪巖同志在脱貧攻堅工作中始終注意走進貧困户心中,積極為貧困户辦事,成為了同事和羣眾當中的“熱心人”,在羣眾中擁有極好的口碑。他常常在工作之餘積極關心羣眾生活情況,犧牲休息時間幫助羣眾解決燃眉之急,是一個用真心扶貧,用真情感動羣眾的好同志。

葉有家是鎮賚縣棉西村的重點貧困户,葉有家因缺乏土地,家庭收入非常低,除此之外,他還要照顧年邁的老母親和兩個五保户的哥哥,家庭生活着實困難。張洪巖瞭解到相關情況後,立即前往葉有家中,將具體情況詳實記錄。他知道扶貧必先扶智,只有產業扶貧,讓貧困户的生計有着落才是貧困户致富脱貧的唯一道路。經過與工作隊研究之後,決定為葉有家爭取果樹苗種植致富增收,他不辭辛苦積極奔走,協調相關單位和部門,終於爭取到了100棵果樹苗,改善了葉有家的庭院種植結構。經過三年的精心經營,如今葉有家的果樹已經結果豐收,在脱貧致富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幫助村民產業致富,只是張洪巖在脱貧攻堅道路上的一個案例,最令人欽佩的地方在於他對待貧困户的耐心和熱心,他是一位真正把貧困户當家人,把扶貧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同志。在得知貧困户張學志因病癱瘓在牀的情況後,又瞭解到其妻子患有心臟病,張洪巖同志經常在走訪調查和休息時間抽空前往其家中探望,瞭解他們的生活困難,他親自幫助張學志辦理殘疾人補貼事宜,親自動手幫助張學志家種植庭院,鼓勵他家早日致富脱貧。張學志及其家人十分感動,多次到村上表達對張洪巖同志的感激。

三、攻堅克難勤扶貧,積極上進好榜樣

作為駐村幹部,張洪巖一直將棉西村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吃住生活均在棉西村,真正做到了以村為家,把貧困户當成了自己的家人,舍小家為大家。張洪巖是一位在工作上勇於無私奉獻,在生活中能克服困難的同志。該同志的父親10年前曾患有大面積腦梗,目前仍癱瘓在牀,不能自理;其母親患有糖尿病十餘年,常年遭受病痛的折磨,又因為心臟病曾手術放入了兩個支架;張洪巖同志的兒子正在上國小一年級,其愛人獨自一人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該同志並沒有因為自身家庭生活困難、負擔重而對脱貧攻堅工作任務有任何推諉,他堅持駐村入户,常年生活在貧困村中,及時為貧困村民解決問題,堅守在脱貧攻堅的第一線。

張洪巖同志在脱貧攻堅工作中始終堅持工作和學習相結合,積極深入羣眾,幫助羣眾解難題、促發展,工作中主動接受任務,勇於挑重擔,敢於擔責任,能克服困難,不斷創新,實實在在為羣眾幹事,切切實實為羣眾謀利益;在生活中始終嚴格要求自我,廉潔自律,向廣大幹部和羣眾充分展示了一位駐村幹部應有的素質,他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為黑魚泡鎮棉西村扶貧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自己贏得了同事與羣眾的好評。

一分辛勞一分收穫。張洪巖的忘我精神砥礪着他一路前行,就如一粒細沙,默默地鋪墊在棉西村的扶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