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個人事蹟材料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23W

身正為師傾思政     丹心無聲育桃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個人事蹟材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個人事蹟材料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多年從事高等教育經歷告訴我,只有自覺服務於黨和國家人才培養和思想理論建設事業,以高度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從事教書育人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才能在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管理育人等方面做出成績,並贏得學生們的熱愛。

一、身正為師傾思政

2006 年,我從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十二年來,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一直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始終堅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刻關注和研究黨的創新理論和中共中央的重大決策,既向書本學,更向實際學;真懂,用理論闡釋現實中的問題,在分析問題中進一步提高理論思維能力;真信,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陣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自信;真用,結合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既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又體現在科研成果中。既注重教書育人,又注重言傳身教,堅持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識風範教育感染學生,堅守着“教書育人”的初心。

堅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尺講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堅韌使我迅速成長為一名教學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教師,多次榮獲“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作為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形勢與政策》課程負責人,我負責的《形勢與政策》課程被河南省教育廳評為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課程。在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市教學技能競賽中,我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一等獎。我還獲得2015年全省教育系統教學技能競賽(高校歷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等獎,被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教育工會聯合授予“河南省教學標兵”稱號。

近年來還先後被鄭州市文明辦評為“鄭州市文明市民”,被鄭州市教育局評為“鄭州市教學技能競賽大學德育教學二等獎”,被中州大學評為“校園網絡課件大賽三等獎”,被鄭州工程技術學院評為“説課大賽一等獎”,被鄭州工程技術學院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多次評為“教學效果優秀”。

二、丹心無聲育桃李

堅持教書為業、育人為本,始終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認認真真教書,勤勤懇懇育人。堅持立德樹人、為人師表,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健全的人格,真誠地尊重每個學生,贏得歷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被學生們稱為“姐姐一樣的老師”。對於諸如家庭有過變故的特殊學生,總是用師愛、母愛的温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關心、幫助學生,給他們提供一些力所不及的幫助。

從教以來,用心備課,精心授課,盡心解惑,年年超額完成工作量。在專業課教學中,擔任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承擔了形勢與政策課的同時,還承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先後主持省教育廳項目2項、省科技廳項目2項、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項目1項;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和教輔工作,先後參編河南人民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多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教育探索》、《領導科學》、《中國成人教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身體力行,致力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整理課程資料、課件製作,牽頭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大膽創新,勇於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開展以問題研究為中心、以課堂討論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自主式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案例式、體驗式、研究式、互動式和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她由於她精心備課、學識淵博、授課得法,課堂上學生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一直非常高,主講的課程深受學生好評和歡迎。設計了課堂內與課堂外兩種互動形式:課堂內通過課堂討論、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等形式進行互動;課堂外則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交流,彰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勃勃生機。作為教研室主任和形勢與政策課程負責人,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整體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團結協作和奉獻精神,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時常開展經驗交流和課程討論,教研室教師在全院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屢次獲獎。

三、精心耕耘責任田

高校思政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着主渠道作用。國家對思政課教師守好陣地寄予厚望,種好責任田的路徑是:

“海納百川”式備課。一節好課就好比“一杯海水”,時政信息、理性分析、科學性、趣味性、人生閲歷、理論書籍則好比“百川”,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給學生一杯有質量、有分量、有味道的海水,需要教師“百川”式資料收集、去粗取精、辯證取捨、裁剪佈局。

“備學生”方能有的放矢。每年新生入學,都要主動從各個學院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把脈”,通過一對一的專題訪談,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關注熱點,把握授課學生羣體的所思所想,從而讓課堂講授有的放矢。

 集體備課最能提升課程質量。在教研室,每學期開課之前兩至三輪的“圓桌會議”式的集體備課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傳統,圍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特色和實踐創新等設置議題,集中討論交流,“頭腦風暴”為每個學期的授課注入了充沛的“思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