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劉秀祥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21W

劉秀祥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202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 篇一

連日來,兵團職工魏德友52年的戍邊故事在兵團上下迅速傳播開來。向魏德友致敬、向老兵致敬成為熱議話題,大家紛紛表示,魏德友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為兵團事業發展不懈奮鬥。

近日,七師一三一團印發《關於在全團範圍內迅速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熱潮、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

“為掀起學習熱潮,團場34個黨支部迅速擬定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兵團日報》和各級門户網站等平台,組織1300餘名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要求參加學習的每名黨員幹部都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掛鈎科室領導赴掛鈎單位,組織召開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立足崗位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一三一團黨委書記、政委徐燦湘説。

十三師淖毛湖農場是兵團邊境團場。淖毛湖農場黨委書記、政委崔永峯説:“76歲的魏德友老人,50多年紮根艱苦偏遠地區,他‘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和‘一生只為守邊防’的執着,體現了兵團人忠於職守的崇高境界,淖毛湖農場將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組織全場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羣眾,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甘於吃苦奉獻、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

“魏德友身上的精神品質令人敬佩,這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六師北塔山牧場黨委書記、政委楊科生表示,要把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活動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將以魏德友為榜樣,踐行兵團精神,傳承老兵精神,用實際行動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一諾無悔,不改初心,老黨員魏德友52年來,義務在國境線巡邏,他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北塔山牧場職工、兵團優秀共產黨員努爾哈里·努合塔爾汗説,“作為一名邊境團場的黨員,要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繼續努力,不懈奮鬥,更好地擔當戍邊衞士職責,讓兵團更好發揮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作用,更好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兵團日報社編輯楚甲周參與了魏德友事蹟的宣傳報道。楚甲周説:“每看一遍魏德友事蹟的報道,就為之感動一次。一個軍墾人用一生踐行誓言,可謂高山仰止,我甚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內心的感動,這就是兵團的軍墾戰士,最忠誠的祖國衞士,民族的脊樑!”

202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 篇二

葉嘉瑩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曾任中國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中國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

20__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__年10月18日,阿爾伯塔大學授予葉嘉瑩榮譽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文學榮譽博士,20__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佈葉嘉瑩獲得20__-20__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20__年4月,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名單,榮獲20__年度最美教師稱號,20__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候選人,20__年9月,獲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

這滿目的榮譽和成就,象徵着的是葉嘉瑩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成長,然而這成長的背後,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荊棘滿叢,充滿痛苦的,每次生活剛開始出現一點陽光,立馬又是一陣狂風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掃而空。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一格充滿詩書氣息的大家庭裏,給一個家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為痛失了女兒,葉嘉瑩的到來給他帶了新的生活氣息,所以從小就把葉嘉瑩當作親生女兒看待。

葉家是葉赫那拉的後代,和納蘭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許從根源上就和詩書有着難以割斷的淵源,葉家不僅是名門,還是舊學底子深厚的詩書世家。

從葉嘉瑩的外曾祖母開始,個個都是詩詞愛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還以自己的“仲山”名號自刻了一本詩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書達理的父親母親,吟誦成性的伯父,還有善良質樸的姨母,連伯母都拿着《唐詩三百首》用心教她。在這些人的環繞中快樂成長的葉嘉瑩,一出生,就被詩情浸染不停。

在眾多優秀的人的精心培養下,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大庭院裏成長,葉嘉瑩的童年可謂是過得充實又美滿,因為從小家裏人就培養了她的閲讀習慣,所以葉嘉瑩對詩書的愛從小就被建立起來了,家人都喜歡詩歌,葉嘉瑩在這種美好的氣氛下成長,漸漸地,詩發出來的光也照進了葉嘉瑩的心。

因為年幼,對很多人和事沒有深刻的體會,所以葉嘉瑩的詩是從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來的,她家的大門正上方懸掛着一塊黑底金子的匾額,寫着“進士第”三個大字,由此可見,葉家是一個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書香世家,庭院裏的美自然能夠充斥葉嘉瑩的整個童年了。

等到葉嘉瑩從家庭教育中脱離出來,進入了正式教育時,她已經是一個滿腹詩書的大才女了,在中學的學校了也是人羣中的焦點,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屬於學霸級人物,高中結束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鋪仁大學國文系,從此一生便和國文成為了一體。

202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 篇三

潤物無聲,正能量感染師生

越是偏僻貧窮的地方,越需要優質的教育,也更加需要優秀的老師,從農村走出來的劉秀祥感同身受。

劉秀祥説,阻斷貧困代際相傳,核心就是教育。如果一個貧困地區的娃娃能夠通過讀書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運就會不一樣。

當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現在讀書的孩子,未來要挑起這個國家發展的大梁。如果老師沒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無法幫助孩子們承擔起這些重任的。”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老師這個職業,劉秀祥認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在望謨縣實驗高中,劉秀祥辦起了工作室,主要進行教師組團式培訓。“工作室在今年6月開始動工建直錄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計劃每一期招25至30名學員,主要針對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對薄弱的學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

“他是個很拼的人,是個很有激情的人,是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同事楊通鴻評價劉秀祥。

有一次,楊通鴻和劉秀祥一起查寢,發現一個學生沒在寢室,便在校園內四處尋找。

找到學生後,劉秀祥並沒有教訓學生,反而給學生穿上棉衣,開口第一句就是:天氣冷,先穿上衣服!“這樣的方式瞬間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在我看來,這才是教育。”楊通鴻説。

成風化人,潤物無聲。劉秀祥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影響着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劉秀祥極力反對“以分數論英雄”。他認為,教育最根本的是樹人,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樹人”。要通過正確的引導,為學生樹立起正確價值觀。

20__年,望謨實驗高中在校生2700多名,748人蔘加大學聯考,318人本科上線,但劉秀祥絲毫不敢懈怠:“教學的路還很長,講台上的每分鐘都值得珍惜。走好當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202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 篇四

大概大多數人都會這麼説吧,天道酬勤,這四個字背後的含義究竟是什麼?預計幾乎沒有人知道。許多人會在結果出來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當初要是努力的話,也許現在的情況不會是這樣,但很遺憾,沒有如果,也沒有當初。老天爺是公平的,他給每一個人同樣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但有些人能在24小時裏脱穎而出,而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也許有人會説,上天的確是公平的,每一個人都有24小時被分配,但上天給每一個人的天分是不同的,如果天分都一樣,那世界就不會如此絢麗多彩。

當我們看不到的時候,有許多人正在為生活而奮鬥,我們甚至無法想象他們的家庭環境有多糟糕和落後。十多年前,有一次新聞報道了這樣一個男孩的故事,他是個山村的孩子,名叫劉秀祥。當他年幼時,父親去世了,沒有人能幫助他,因此,年輕的他獨自一人獨自承擔起一個家,由他獨自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

劉秀祥,這名字是他自己給自己起的,中間的字是他的輩分,而祥則是他的夢想,希望能和母親過上平安的生活。因為家裏沒有勞動力,也沒有辦法種地,劉秀祥就靠出租土地和鄰里幫忙度日。劉秀祥於1995年上國小,接觸到了知識,開始認識到世界的不同,國小升國中考試,他考了全縣第三名,但沒錢讀國中,就去了一所私立中學,因為在該校摸底考試中名列前茅,獲得免試資格。

#新來的劉秀祥,在陌生的環境裏,和母親一起住在這裏。讀書、工作時,他天天忙忙碌碌,孩子們對青春期很敏感,但劉秀祥卻沒有時間想別的,學習和生活已經佔據了劉秀祥的全部時間。劉秀祥就是這樣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的。之後就換了環境,換了地方看書,劉秀祥因為學習,換了很多家,甚至還因為便宜,住過豬圈。

07年,劉秀祥參加了大學聯考,但由於身體原因,最終落榜,但劉秀祥並不甘心,説服一所中學接收他,讓他再讀一年,最後進了山東臨沂大學。一路上,劉秀祥經歷了許多不公正的事情,但劉秀祥都沒有在中途放棄,最後靠着堅強的意志,支撐着自己走了過來。背著媽媽去上學的故事,也被媒體挖掘,大肆宣傳,他被稱為貴州第一孝子。上大學時,學校為劉秀祥安排了勤工儉學和住宿,可以讓他安心學習。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劉秀祥到哪兒去了?他回了老家,當了人民教師。

在中國許多偏遠地區,有許多孩子由於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這些地方的孩子可能由於家庭貧困,或者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對知識一無所知。並且不知道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他們很可能會在那個小山村度過一生。從國中開始,劉秀祥還資助了幾個窮人家的孩子,其中一些人堅持下來,另一些人中途退出。如此的改變也更加堅定了劉秀祥大學畢業後要回到家鄉當人民教師的決心。

回到家鄉後,劉秀祥除了上課講課外,還會到家中、網吧等地尋找失學兒童,希望能透過自己的故事説服這些孩子繼續上學。於是,在他近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劉秀祥跑掉了八輛摩托車,讓幾十個孩子重新回到學校上課。在20__年,劉秀祥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被選入中國優秀教師行列,同時他還是當地高中的副校長。

202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 篇五

張桂梅名如其人,可貴的就是她那種“凌寒獨自開”的精神。看了有關她事蹟的影像資料,親眼所見她的樸實與堅強,更使我驚歎一個人只要有勇氣和毅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張桂梅在疾病面前懷着“只要治好病就可以回到學生身邊”這樣的信念,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手術,卻不注意調理和修養,心裏始終放不下學生,術後沒幾天就下地,剛被允許出院就立刻返回到學生身邊,她是真正地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懷着這樣的感情,什麼樣的學生教育不好。從她搬進男宿舍的大膽行為,就可以看出她對教育事業的全身心投入,她對學生的全身心付出。在當今社會,在教師這個羣體裏像她一樣不計名利,以奉獻為樂的人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聖人了。

從我自身看,雖也做過一些職責以外的事,但是內心卻是不平靜的,總有一個聲音在問我:“你這樣做,日子久了別人會認為這就是你的事,不幹還不行了呢,到那時你怎麼辦?”尤其是在我忙的焦頭爛額,還不得不堅持做這些事的時候,我更是會抱怨自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對照張桂梅所做的一切,我的付出又算得了什麼。她在病痛的折磨下都能依然忘我地工作,何況我是一個健康的人。她不知道命運還會給她留多少時間,但是她會珍惜與學生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想想自己遇到惹事搗亂的學生有時就巴不得見不着他們的面,真是太慚愧了。其實越是這樣的學生越是我們豐厚的教育資源,可以使枯燥的教育理論變得鮮活。有許多教育大家為什麼在各類學生面前都能應對自如,就是源於他們對另類學生的教育熱情,正是這些個案才充實了他們的教育實踐。

張桂梅命運多舛,相濡以沫的丈夫英年早逝。這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她甚至想到過死。後來她將對丈夫的思念轉移到他們共同的事業——教書育人上來,並傾進了全部心血。親人離去的悲痛我也體驗過,當時恨不得一覺睡去就不再醒來。張桂梅挺過來了,孩子們多了一個可敬的“媽媽”,真誠的“朋友”。是呀,對親人的最好懷念就是要堅強地活下去,活得有精神。我要像張桂梅一樣努力幹好自己的事業以告慰那默默支持我的已深埋地下的父親。

寒梅傲雪方顯其美麗。張桂梅以她獨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那凌寒綻放的身姿,淡淡的幽香使人情不自禁地就想親近她,就想像她一樣。我愛梅花,更想成為具有梅花般品格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劉秀祥事蹟 篇六

在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場上的一場慘烈的阻擊戰中,20多歲的他永遠地失去了雙手,下肢從小腿以下也都被截去,他變成了一個“肉骨碌”,住進了榮軍院。

看到自己成了處處需要人照顧的“廢人”,他心情極為沮喪,絕望的他幾次企圖自殺都沒成功——那時,他連自殺的能力都沒了。

後來,在別人的講述中、在影視作品中,他認識了奧斯特洛夫斯基、海倫·凱勒、吳運鐸等一些中外鋼鐵戰士,他們在殘酷的命運面前的永不屈服的堅韌品性,深深地震撼了一度迷茫的他——原來,生命的硬度遠在鋼鐵之上。

於是,他開始近乎自虐地學習生活自理,在常人難以想象的跌跌撞撞中,他終於學會了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的本領,並毅然地告別了他完全有理由享受安逸的榮軍院,回到了當時還很貧窮的沂蒙山老家。

不滿足於只能做到生活自理的他,又拖着殘軀,無數次在山上溝下摔打,帶領着鄉親們開山修路、架橋引水、種樹、建果園……直到貧困的山村真正地富裕起來,他這個無手的村支書一當就是30多年,令鄉親們敬佩不已。

從村支書的位置上退下來後,不甘寂寞的他,為給後代留一份精神遺產,又開始艱難地寫書——他用嘴咬着筆寫字,用殘臂夾着筆寫字,用嘴、臉和殘臂配合笨拙地翻字典。寫上幾十個字,都要累得他渾身是汗。

要知道,從未上過學的他,僅僅在榮軍院的習字班裏學會了幾百個字,雖説他後來一直在堅持讀書看報,但文學素養幾近於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以那樣的文化功底、那樣的身體條件,還能夠寫作,許多知情者勸他別自討苦吃了,可他寫作的信念毫不動搖,他硬是花了3年多時間,七易其稿,寫出了令着名軍旅作家李存葆都驚歎的撼人心魄的30多萬字的小説——《極限人生》。

他就是中國當代的保爾·柯察金——特殘軍人朱彥夫。

沒有雙手、雙腿殘疾、視力僅有0。25的朱彥夫,硬是憑着自立、自強的渴望,憑着挑戰命運的堅韌與執着,打破了生活中的一個個“不可能”,以無手之臂書寫了傳奇人生,留下了熠熠閃光的生命篇章。就像他那部小説的名字一樣,他打破了人生的許多極限,創造了耀眼的生命輝煌。

其實,誰都可以像朱彥夫那樣,只要信念在握,熱情永不泯滅,虔誠地努力向上,有些極限是完全可以被超越的,有些奇蹟完全可以在拼搏中誕生。

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劉秀祥事蹟 篇七

蘇炳添,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打破10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4×100米決賽中,代表中國隊以38秒01勇奪亞軍,創造了亞洲田徑的歷史。

男子100米,9秒99,亞洲本土選手首次進入世錦賽決賽。

男子4X100米接力,37秒92,決賽獲得銀牌。20__年8月,在北京鳥巢舉辦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以往在世界大賽上默默無聞的中國男子短跑選手迎來爆發時刻,連續創造歷史。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主角,蘇炳添成為繼劉翔之後中國田徑的又一個標誌性人物。

田徑,一向被稱為“體育運動之母”。而在田徑的各個項目中,男子100米的地位堪稱第一,因其代表着人類在速度上的最高極限,被稱為“競技體育皇冠上的寶石”。儘管中國田徑在女子中長跑和競走等項目達到過世界領先水平,劉翔在男子110米欄項目上的一度稱霸更是成為國人驕傲。但是,代表絕對速度的男子短跑一直無法進入世界前列。由於人種的差異,這項運動幾乎成為黑人選手的天下,黃色人種之前在世界大賽上尚未進入過男子100米的決賽。因此,蘇炳添在鳥巢的突破,意義堪稱重大。其從預賽到決賽的比賽錄像也被媒體反覆播放。

8月23日晚9點15分,蘇炳添站在男子100米決賽的第二道,作為東道主選手,唯一一個黃色人種的他收穫了最多的掌聲和歡呼。因為體力下降,蘇炳添以10秒06的成績獲得第9,但對亞洲田徑而言,歷史已經翻到了新的篇章。

男子100米跑獲得驚喜之後,蘇炳添和隊友們迎來了賽前寄予更大希望的男子4.100米接力上來。在預賽中,蘇炳添跑第三棒的中國隊以37秒92創造亞洲紀錄獲得小組第三,進入決賽。此前,中國隊進入決賽還是28年前的1987年羅馬世錦賽,那一次,中國隊獲得第七名。基於蘇炳添之前的神奇表現,人們有理由對接力的結果心存期待。

8月29日夜晚的鳥巢,中國觀眾的歡呼聲響徹北京夜空,由莫有雪、謝震業、蘇炳添和張培萌四個小夥子組成的中國中國男子接力隊創造第九道奇蹟,第三個衝過終點。由於美國隊犯規被取消名次,中國隊摘得銀牌,再次創造亞洲田徑歷史。

2022感動中國人物劉秀祥先進事蹟 篇八

12年前一則“兒子不惜千里揹着精神病母親上大學”的消息引發全國的關注,很多人被這個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個這樣聽話懂事的孩子該多好。

這個孩子叫劉秀祥,出生於1988年,是貴州偏遠山區一個普通農家的孩子。家裏兄妹三人,他最小,有個哥哥和姐姐。本來一家人過着清貧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當時的劉秀祥只有四歲,父親在幹活的時候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後帶着對家人的無限眷戀溘然離世。父親的突然辭世,讓一家人措手不及,母親經受不住打擊精神失常。一個原本貧寒的家庭墜入深淵,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劉秀祥家裏發生變故的時候只有四歲,哥哥和姐姐也才十歲出頭,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三個年幼的孩子身上,他們過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邊學習種地,一邊照顧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媽媽,靠着村裏好心人的幫助艱難地維持着生存。這樣的苦日子過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壓的哥哥姐姐相繼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這麼多年也苦了這兩個孩子了,也不知道現在他們過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後,家裏只剩下十歲出頭的劉秀祥和生病的母親相依為命,這一年劉秀祥正在讀國小三年級,和當初的法子英一樣面臨命運的抉擇。但是劉秀祥挺住了,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孩子挑起了家裏的重擔,承受了連三四十歲的成年人都很難面對的艱辛。

每天早上天還不亮,劉秀祥就去砍柴種菜,然後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去上學,放學後回家幹農活做飯照顧母親。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孩子,他憑着頑強的毅力考上重點中學,但是高額的學費卻讓他望而卻步,還又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該怎麼辦呢?這時劉秀祥做了一個大膽又明智的決定,放棄重點中學去免費的民辦中學讀書,帶着母親一起去縣城上學。為了解決住宿的問題,劉秀祥在學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個簡陋的窩棚,這個漏風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親的新家。白天,他在學校刻苦讀書,晚上,他去拾破爛換錢,然後去菜市場撿剩菜做飯,常常十天半月碗裏看不見一點油花。國中和高中的這段時間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劉秀祥長得又幹又瘦,體重只有80斤,但是為了自己和母親心中的夢想,他依然咬牙堅持了下來。

20__年的時候,他拿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興奮地圍着山坡跑了好幾圈,為了賺取大學的學費,他又揹着母親前往山東打工。畢業那年,劉秀祥拒絕了多個單位提供的offer,面對一片大好的未來和豐厚的薪資待遇,他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心,回到家鄉做一名鄉村教師,他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山裏的孩子努力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