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通用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1W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通用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篇一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説,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裏,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説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羣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髮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説:“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台。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羣論的領地,並説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篇二

彷彿是為飛翔而生的。41年前,聶海勝誕生於湖北棗陽陽壋鎮一個小村莊。兒時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叢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忽閃忽閃飛上了藍天。那時,他是一個貧困的山裏娃,從來沒有見過飛機。

41年後的今天,當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時,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終於圓了,圓在“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的九天,圓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田!

而飛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時候,聶海勝家裏窮啊,他經常穿姐姐的舊衣服,打赤腳。每天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雜麪餅和紅薯面做的黑窩子,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為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兔子,有時成了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有一次,他把一條摸來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賣給老師,拿兩元錢交了學費。他學習很刻苦,寢室裏一般都準時關燈,有時背誦內容沒記住,他就在校園的路燈下讀書。他數學成績特別好,考試經常第一個交卷,而且經常是滿分。

16歲上國中時,父親病逝,貧困的農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聶海勝彷彿知道要為飛翔做準備。他刻苦學習,國中畢業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成為全鎮兩個考上的學生之一。學校給了他助學金,每次放假,他還去打工、做農活,掙上十幾塊錢,攢夠了上高中的學費。

海勝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好。高中時,學校旁有一條排水管道,離地有一層多樓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獨海勝能輕鬆走下來。而且,他從小就喜歡飛機,家裏雖然窮,但經常從同學那裏借來一些關於飛機的書。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佈置搞一些小創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個飛機模型,當時就獲得了老師的表揚。

聶海勝説:“吃苦多的人,遇到什麼都想得開。”高中畢業時遇上了航校招飛行員,他被錄取了。臨行前,海勝像往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讓母親送行,是怕母親難過。當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第二天,他在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駕着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地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殲擊機一下子轉速下降、機體下墜,艙內温度劇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後的努力,試着讓殲擊機滑行。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後覺得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裏,殲擊機摔在100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隻鞋以外,完好無恙。後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鑑於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着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為他記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聶海勝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參選航天員。愛人聶捷琳開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問題。平時話不多的聶海勝一靠“磨”,二靠多幹活,最後體檢的時候贏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參選的1500多名優秀戰鬥機飛行員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憑着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最終走進了航天員的隊列。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海勝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神五”發射前一天宣佈由楊利偉上天后,海勝對他説,沒問題,你去吧,你的東西我們都給你帶回北京。當楊利偉巡天歸來返回航天員大隊時,聶海勝和翟志剛擠到楊利偉身邊,剛説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緊緊抱在一起,眼淚刷刷地流。

20__年春節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就開始投入“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神六”飛行不是“神五”的簡單重複,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道艙裏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多天後才返回,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天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後,體重有點超標。他堅持5000米長跑和大運動量訓練。最終成功將體重保持在67公斤的標準之內,並具備了飛天的所有條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的航天員。

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要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意味着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訓練是相同的。“神六”飛行時間長,針對這個增加了卧牀訓練,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覺腰疼,後來感覺越來越輕,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聶海勝説:“我就是很平淡地這樣走過來的,情緒起伏不是很明顯,航天員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

這次飛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聶海勝説,楊利偉已經實現了飛天夢想,我們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太空,瞭解外層空間,瞭解外星球,為以後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我們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應該説這個事業,我不來也會有人來,但是我能來的話為什麼不來呢?當然,這個事是有風險的,但什麼事情都有風險。既然選擇了,我願為之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材料 篇三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完成太陽翼展開。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又一壯舉,標誌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再次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我國空間站任務階段第一艘載人飛船,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將奔向“中國空間站”。其中,聶海勝是第三次“飛天”。

1998年,聶海勝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備份;神六、神十,他兩度飛天。如今,57歲的聶海勝第三次出征太空!有意思的是,聶海勝的太空“三部曲”,剛好對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這是聶海勝的傳奇,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傳奇。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最複雜、難度最大、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式確立:第一步發展載人飛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20__年10月,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邁出“三步走”的第一步。兩年後,費俊龍、聶海勝執行神六任務,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__年9月,在劉伯明、景海鵬的配合下,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20__年6月,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即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此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將成為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的首批太空訪客,開啟為期3個月的飛行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樹立新的里程碑。

縱觀聶海勝的飛天曆程,可以看到,他在太空的三次“邁步”,神舟六號任務、神舟十號任務、神舟十二號任務,剛好對應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的三個階段:載人飛船階段;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階段;建造空間站階段。也就是説,聶海勝全程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他的每一小步,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大步。聶海勝的太空“三步”,剛好彰顯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部曲,可以説是唯一在太空親歷了“三步走”的航天員。這是他個人的幸運與傳奇,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佳話。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的出征,也見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承上啟下與接力相傳。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短短十餘年間,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戰略一步一個腳印,步履堅實。一代代的航天員,一代代的航天人,在太空追逐夢想,實現夢想。這是中國航天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太空是神奇的,飛天是我們的祖先千百年來的嚮往,只為了我們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中國人也應在浩瀚太空佔有一席之地。中國人的飛天之路,一定越走越寬廣。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材料 篇四

8月1日,是一個讓國人熱血沸騰的日子。

所有的焦點,都聚集在一個黃種人身上——蘇炳添。他是我們亞洲之光,是國人的驕傲,是我們中山人的優秀代表。

在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在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他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整個過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緊盯着那張被黑色、白色皮膚人種包圍着的面孔,緊盯着那雙充滿堅毅和信心的眼睛!雖然最終決賽沒有拿到獎牌,可是,以32歲的運動員之高齡,以9.83秒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兩次進入10秒大關,已讓世界萬般驚歎,國人無比沸騰。

蘇炳添是廣東中山人,出生在古鎮,是一個地道的廣府仔,從他的身上,我們收穫了太多太多。這個沒有得到任何獎牌的運動員,卻沒有讓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樂,反而是讓我們很多人興奮得一夜難眠。

首先,過程勝於結果,雖然喊了那麼多年,但是這一次,卻真切地被大家認同。雖然沒有獲得任何獎牌,但是蘇炳添在賽場上拼盡全力、攥緊拳頭,往前衝刺的鏡頭,他那胸前的紅通通的“CHINA”,他那興奮得大吼大叫的馬步和表情……整個過程,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黃種人身上的堅強與鬥志,感受到了他為實現這個目標所付出的百倍艱辛與汗水,感受到了他圓夢之後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報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致敬中國速度!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

是啊,全身心付出,超越自己,創造新的紀錄,本身這個過程已經十分精彩絕倫,給人驚喜,至於結果,問心無愧即可!在生活中,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説:“好好努力,只要全力付出了,結果和成績不重要。”可是,來到真正接受現實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嘴上那麼説,心裏還是萬分看重那個結果。

是啊,我們要言行一致,才能給孩子們做好榜樣,既然這麼説了,就要這麼做。蘇炳添的經歷,就是最生動鮮活的教育案例:只要認真和艱辛地付出過,享受過程,超越了自我,即便是結果不如期許,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其次,什麼是正能量,什麼是負能量,哪些東西該大力宣揚,哪些東西該遠離唾棄,每個成熟的人心中應該都有一杆秤,都能明辨是非。8月1日晚上,我帶着兒子看了蘇炳添半決賽跑出9.83秒的那一幕,小傢伙激動得上躥下跳,像個欣喜若狂的猴子,馬上催促我趕緊吃完飯,回家去看決賽。在車上的時候,我給他講了近期發生的事件,有某個明星,剛剛被刑拘了,還沒講完,他已經知道我要説什麼,對我笑了起來。我説,哪些是真正的明星,哪些是真正的英雄,哪些人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我們的心裏,要十分清楚;每一個人,必定要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才能立足於社會;必定要憑自己的實力和問心無愧的付出,才能贏得別人真心的尊重。聽完我一席話,兒子點點頭。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獲得第六名。

蘇炳添,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榜樣。健康自律,訓練刻苦,堅忍不拔,胸懷國家榮譽……當前,我們真的不必要去崇拜那些只會蹦蹦跳跳,靠臉蛋、靠流量去贏得燈光和打賞的小鮮肉們,我們的孩子,需要更堅實更勇敢的榜樣;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時代英雄和正能量,更多的堅韌意志與人生歷練。所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正是這個用意與要求!

再次,蘇炳添的人生經歷,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人生哲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奇蹟總會降臨,逆襲遲早發生!一直以來,因為體質和肌肉構成等原因,黃種人都被認為無法在田徑100米短跑上跑贏那些黑人和白人,而蘇炳添做到了!通過系統而科學的訓練,長年的艱苦付出和不斷突破,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命和逆襲!無論在哪個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希望,人人皆可通過卓越努力,達到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此外,從蘇炳添成功的人生經歷中,除了他個人艱苦的付出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體育人才系統的培養,也可以佐證,基礎性、系統性的體育建設十分重要,我們要高度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與培養,從小抓起,抓出實效,無論硬件還有軟件,都要加大投入。而現在的“雙減”政策,就是要讓孩子們從繁重的作業和培訓之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給他們一個健康的體魄!

只有這樣,才能讓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們,站上自己或者國家的榮譽台,為自己的人生或我們的國家增添絢爛的光彩!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材料 篇五

“我非常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張開雙臂,面向茫茫宇宙。”再度出征的劉伯明信心滿滿。

20__年9月27日,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任務。如今,劉伯明再上太空。

在航天員大隊公寓門口立着8個大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這也是劉伯明的執着信念。

20__年“神七”任務中,當翟志剛將要漫步太空時,出現了兩個小“意外”:一是開啟艙門時遇到了麻煩,翟志剛用力拉了3下,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駛出測控區,艙門必須儘快打開,否則出艙活動就無法進行,“神七”任務的核心目標就無法實現。這時,劉伯明遞過來一把開艙輔助工具,他們清楚,使用輔助工具撬開艙門,有可能給艙門密封造成損傷。但無論如何都得出去,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在劉伯明的協助下,翟志剛使用輔助工具,終於打開了連接浩瀚太空的艙門。

然而,緊張的心情還未平復。耳機裏突然傳來火災報警聲。劉伯明鎮定地將國旗遞給翟志剛,當翟志剛在艙外展示五星紅旗時,他轉身飄向軌道艙內檢查火災點。他壓低嗓門平靜地跟艙外的翟志剛説:“如果起火了,我們也回不去了。程序繼續吧。”在他們腦海裏,當時想到的只有祖國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使命。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神舟十二號任務的複雜性、艱鉅性,遠超以往歷次載人航天任務。最辛苦的還是模擬失重出艙活動訓練。人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次“舉手投足”都十分困難。由於戴着頭盔,只能通過腕部反光鏡觀察,腳隔着厚厚的鞋子沒有觸覺,更別説攀爬、擰螺絲等更高難度的操作了。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參與載人航天這個偉大的事業。”劉伯明説。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材料 篇六

1998年1月5日,從全軍數千名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的首批14名航天員進駐航天城,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這一天,從此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生日。此後的20年,航天員大隊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多人多天、太空出艙、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後有11名航天員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劉伯明就是其中光榮的一員。

20__年的秋天,神舟七號以天馬行空的優美姿態在太空繪就了當年最美的中國畫面,劉伯明與翟志剛、景海鵬三位航天員經過了68個小時多的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後,將這一壯舉留在了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裏。

在入選航天大隊之前,劉伯明和另兩位航天員翟志剛、景海鵬一樣都曾經是飛行員,對於航天事業的熱愛,促使他報名並經過嚴格的選拔,進入了航天大隊。十幾年來,在航天大隊裏,他經歷了嚴格的訓練,做好了隨時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出征太空的準備。在這一次的神七載人航天任務中,他終於夢想成真,實現了自己作為航天員的最高理想,併為祖國和人民帶來了成功太空漫步的捷報!

航天英雄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他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小時候,家裏很窮,劉伯明很懂事。假期裏,他上山放豬。在依安一中讀書時,學校離家有20多裏地,別的同學都住校,但懂事的劉伯明為了省住宿費和餐費,每天騎自行車

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別的孩子早起兩三個鐘頭。為賺學費,劉伯明暑假到附近磚廠做力工。冬天的依安特別冷,即使不下雪,劉伯明騎到學校時也是臉上、脖子上、身上掛滿了白霜,衣服都是濕的,被同學們戲稱為“小雪人”。但是無論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父親劉志生説,雖然每天騎車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劉伯明高中3年從未生過病,連感冒都沒有過。高中3年,鍛鍊了劉伯明強壯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為他日後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是從高中時代的一篇英文課外資料中,劉伯明第一次接觸到了“航天”這個詞。“‘對個人來説,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説,卻是一大步。’讀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説的這句話,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確是全人類的事業。”劉伯明事後表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篇七

有人説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為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説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為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為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為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説,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為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為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