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人物黃旭華事蹟(精選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94W

第一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黃旭華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黃旭華事蹟(精選多篇)

2014感動中國人物黃旭華事蹟: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

人物簡介:

黃旭華,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新寮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曾任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所長。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曾先後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他參與完成的我國第一代核替艇研製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導彈核潛艇研製獲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業總公司勞動模範。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作為我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我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

事蹟材料:

結緣核潛艇

黃旭華原籍廣東省揭陽市,1926年3月出生於廣東海豐田墘鎮。在家鄉讀過國中後,為了進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數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廣東梅縣再輾轉廣西桂林中學求學。從小生長在海邊的他,戰亂中見到日軍的艦艇炮擊沿海城市,他就暗下決心,要為振興祖國造船事業作出貢獻。就為了這個目標,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學的時候選擇了船舶製造專業。從此,黃旭華與船舶、艦艇結下了不解之緣。1949年,黃旭華從上海交大船舶製造系畢業。青年時代的黃旭華懷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同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開始了為黨奉獻一生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黃旭華開始從事艦船研製工作,先後從事過民用船舶和軍用艦艇的研究設計工作。然而,他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名字會和核潛艇連在一起。1958年,聶榮臻元帥向中央請求研製導彈核潛艇,黨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潛艇研製馬上進入準備狀態,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製造專業的黃旭華被選中參加研製。1959年,前蘇聯領袖赫魯曉夫訪華,我國領導人希望前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潛艇。但赫魯曉夫認為中國人造不了核潛艇,只要前蘇聯有,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赫魯曉夫的傲慢令毛澤東發出巨人的怒吼: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那時起,黃旭華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潛艇拴在了一起。

“藍色巨鯨”出海

1958年國家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之後,當時年僅32歲的黃旭華便與一批科研人員告別家人,隱姓埋名來到偏僻的半島上,開始研製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在當時中國這樣一個艦船製造基礎薄弱的國度,進行這項尖端複雜的國防科研是很困難的。當時困難之大,今天難以想象:沒有特厚鋼材的加工設備,甚至連核潛艇專用的特殊高強度鋼板的研製工作也沒有開始;艇上成千上萬的零件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涉及全國24個省市的2014多家工廠和科研單位,工程複雜,牽涉面廣,難度可想而知;尤其關鍵的是當時我們的核工業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國外可借鑑的資料和發表的論文真假難辨,每查閲一份資料都要求用 “第三隻眼”去認真分析、反覆試驗。1962年,這項工程不得不暫時下馬,但仍保留部分技術骨幹繼續關鍵技術的研究。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給研製工作吹來了東風,核動力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1965年,中央批覆同意該工程上馬,我國的第一艘核潛艇從此正式開始研製。

誰能想到,在研究工作開始時只有黃旭華等少數人搞過幾年蘇式仿製潛艇。核潛艇是啥模樣,大家都沒見過。研究探索過程中,他們弄來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對 “真傢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潛艇的形狀。他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為艇體的形狀。常規潛艇因大部分時間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適應水面航行的常規線型,而核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下航行,為了儘量減少水對潛艇的阻力,必須採用水滴型體。為了掌握水滴型體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縱性,美國採取了分三步走的辦法。我們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後面亦步亦趨呢?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一頭扎進綜合性實驗室,在實驗室裏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在解決我國核潛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國幾代產品,進入20世紀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術決策上,黃旭華和其他研究人員共同組織,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從我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出發,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靠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和無私奉獻這 “三件法寶”,工程終於取得了巨大進展。沒有計算機,黃旭華及其團隊就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幾萬個數據,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核潛艇外形設計三步並作一步,成功研製出了水滴型。這之後,科技人員又圍繞着新式潛艇的15個難題展開了攻堅戰。最後,這些難點又被綜合為七大技術關鍵。技術攻堅戰打得十分漂亮,從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先後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終於,中國的核潛艇搞出來了!核潛艇各項性能也均超過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的 “藍色巨鯨”下海試航!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 “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1981年,我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1988年,我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人民海軍也由此成為一支戰略性軍種。

首位親自下水深潛的總設計師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這一年黃旭華已經62歲。內行人都明白,這是一次重要的試驗,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幾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過,但在水下這可是核潛艇下潛的極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險性。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核潛艇 “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中還未接近極限深度300米時出事了,核潛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潛艇在進行試驗或航行時沉沒了。

中國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而核潛艇要複雜得多、危險得多。這艘從裏到外全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核潛艇,能闖過首次深潛試驗的大關嗎?黃旭華和同事們再一次檢查每一台設備、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每一根管道,確認萬無一失才決定下潛。按説試驗時黃旭華在指揮艇上坐鎮指揮就可以了,但他為增強參試人員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試驗資料,堅持上艇親自作深潛試驗:50米、100米……當到達設計深度時,核潛艇的艇殼每平方釐米要承受幾十公斤的壓力,巨大的水壓使艇身多處發出 “咔噠” “咔噠”的聲響,在水下幾百米深處聽起來真有點令人毛骨悚然。黃旭華鎮定自若,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直至最後勝利。終於潛艇在設計要求深處一切完好,深潛試驗成功了!黃旭華成為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加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由於嚴格的保密制度,長期以來黃旭華不能向親友透露自己是幹什麼的,也由於研製工作實在太緊張,從1958年~1986年,他沒有回過一次老家探望雙親。30年來,他的8個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這個兒子在幹什麼,母親從60來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30年,別夢依稀。面對親人、面對事業,黃旭華隱姓埋名30載,默默無聞、寂然無名。正是這些無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出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

黃旭華院士曾兩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如今年過八旬的他雖已退下一線,但仍在為國防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孜孜不倦、獻智獻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多次海上試驗任務中,他作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副指揮,嚴格執行上級指示,處理了許多重大技術問題,並榮獲船舶工業總公司個人一等功。曾先後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他參與完成的我國第一代核替艇研製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導彈核潛艇研製獲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業總公司勞動模範。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1958年,聶榮臻元帥以戰略家的勇氣向中央請求搞核潛艇,黨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潛艇研製馬上進入準備狀態,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黃旭華説,“船”和“艇”沾邊兒,組織上則看中了他寬闊前額下面潛藏的智慧。1959年,赫魯曉夫訪華,中國提出希望蘇聯幫助,但赫魯曉夫認為,中國人造不了核潛艇,只要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赫魯曉夫的傲慢,令毛澤東發出巨人的怒吼: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那時起,黃旭華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潛艇拴在了一起。

核潛艇,被稱為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工程。誰能想到中國的核潛艇竟是從玩玩具開始的。當時,只有黃旭華等少數人搞過幾年蘇式仿製潛艇,潛艇和核潛艇有着根本區別,核潛艇什麼模樣,大家都沒見過。他們弄來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真傢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潛艇的形狀。可不要小看這個形狀,它對於在阻力很大的海水裏航行的潛艇來説,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旭華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為艇體的形狀。為了確定水滴線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們在實驗室裏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試驗,沒有試驗風洞和大型水池,沒有厚鋼板加工設備,關鍵的是中國還沒有陸上核電站。1963年這項工程不得不暫時下馬。1965年,二、六機部黨組建議恢復研製工作,中央很快批覆同意重新上馬。

黃旭華十分清楚,研製核潛艇,美國走了三步,原蘇聯走了五步。中國怎麼搞?照美式蘇式,穩妥,但時間拖不起。一步到位,時間短,但風險太大。可是我們有什麼理由非走別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戰鬥中不能走偵察兵走過的老路而要走偵察兵畫給你最近的線路那樣,黃旭華選擇了“太多風險” 的路——三步並作一步——一步到位。

這是一條看似平坦卻步履艱辛的路。當時,國外資料真假難分,虛實難辨。某外刊資料稱:為保證導彈發射落點精度,美國打算在艇上裝一個65噸重的大陀螺,以穩定其航行狀態。但這麼大的物體中國不能生產,設計組反覆論證分析試驗數據,表明沒它也行。但專家爭論激烈,人家比我們先進都用,我們不用,發射時潛艇翻了誰敢負責?打不中目標誰敢負責?黃旭華想:我們是獨立研究,不是抄襲,有什麼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後邊跑?既然試驗可以不裝,就應該相信自己的試驗——不裝,黃旭華拍板定案。後來得知,其實美國壓根就沒有裝,黃旭華總算沒上當。

這之後,科技人員又圍繞着新式潛艇的15個難題展開了攻堅戰。最後,這些難點又綜合為七大技術關鍵。這些攻堅戰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先後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中國的核潛艇,新婚不久,黃旭華告別妻子隻身來到風暴經常光顧的試驗基地。後來他乾脆把家也搬到了荒涼的小島。歷盡艱辛,中國的核潛艇終於搞出來了。

1964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

1981年中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

中國,成為繼美、蘇(今俄)、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內行人明白,這是一次重要試驗,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所有參試人員明白,中國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而核潛艇要複雜得多危險得多。70年代末,美國的“長尾鯊號”就是在深潛試驗時,下去後再沒有上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無法知道失敗原因。這艘由裏到外全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艇,能闖過中國核潛艇研製史上的首次深潛試驗大關嗎?包括有關專家都似有疑慮,有的參試人員做好了犧牲準備,向親人囑託了後事。黃旭華也明白:越是危險的試驗,越需要沉着冷靜,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們再一次檢查每一台設備,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每一根管道,確認萬無一失才決定下潛。按説,試驗時黃旭華應在指揮艇上坐鎮,但他為增強參試人員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試驗資料,堅持上艇親自作深潛試驗:50米、100米……到達深潛設計要求,艇殼承受着巨大的水壓,多處“咔嗒”、“咔嗒”地n向……終於,潛艇在設計要求深處一切完好,深潛試驗成功了,消息傳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撐着家庭重擔的妻子竟放聲大哭。當下水試驗的所有任務都按照預想順利完成後,在場的科技人員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一種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出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

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 黃旭華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第二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1: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2014感動中國人物1: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1)

2014感動中國人物第一位: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頒獎詞】誓言無聲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事蹟】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製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製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後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台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單位,工程複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1964年,黃旭華終於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2014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孫水林 孫東林:信義兄弟信義事蹟:

孫水林,男, 1960年生。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建築商。

孫東林,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孫水林弟弟。

2014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回到天津,原定與暫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孫東林聚一天再回武漢,但他查看天氣預報瞭解到,此後幾天,天津至武漢沿線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區可能因雨雪封路。他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春節前發放工錢,是他對民工的承諾。

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帶着妻子和三個兒女出發了。次日凌晨,他駕車駛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難。

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來不及安慰年邁的父母,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因為哥哥離世後,賬單多已不在,孫東林讓民工們憑着良心領工錢,大家説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錢不夠,孫東林就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就這樣,在新年來臨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願領到工錢,孫東林如釋重負。“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堅守承諾,被人們贊為“信義兄弟”。2014年9月,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入選“中國好人榜”。

頒獎詞: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他們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場悲情接力。雪夜裏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獨一個。雪落無聲,但情義打在地上鏗鏘有力。

才哇: 玉樹不會忘記的康巴鐵漢鐵漢事蹟:

才哇,男,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扎西達通村第三社社長。

2014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住玉樹州糧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陣山搖地動中懵了,回過神來以後他立即衝出了家門,開車趕往扎西達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處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傷羣眾,馬上停下來投入到救人當中。“才哇,你們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壓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幹部帶來的這一噩耗如晴天霹靂。然而,才哇繼續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卻一直沒有停歇下來......在緊張運送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羣眾後,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趕回家去。可那個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親戚們幫助他料理親人後事的場面,看着剛從廢墟中挖出的3位親人的遺體,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當他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救災晚會上接受採訪時,他最大的願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樹,回到他的村民身邊。

頒獎詞: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地樑。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 郭明義:郭明義 "雷鋒傳人"傳人事蹟:

郭明義,男,1958年12月生,遼寧鞍山人,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1996年至今,任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採場公路管理員。

入黨30年來,他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從1996年開始擔任採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們稱他是"郭菩薩"、"活雷鋒",礦業公司領導則稱因郭明義使整個"礦山人"的精神得到了昇華。

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14年,郭明義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鞍山市第一批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2014年,郭明義成為鞍山市第一批遺體和眼角膜自願捐獻者。

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羣眾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鞍山市千山區齊大山鎮,一個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裏。

郭明義曾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

頒獎詞: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麼;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捨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王偉:大荔軍人 舟曲之子砥柱事蹟:

王偉,27歲,陝西省大荔縣埝橋鄉遊斜村人,武警甘肅總隊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隊舟曲縣中隊副中隊長。

2014年8月7日晚11時20分,雷電、暴雨籠罩着舟曲縣城,27歲的王偉正在單位值班,不敢一個人住在家的妻子當晚睡在孃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偉立即向中隊領導彙報雨情,準備應對突發事件。集合哨響起,73名武警戰士帶上雨披和應急燈開始清點人數。集合完畢不久,營房開始晃動......

11時48分,王偉帶領25名官兵冒雨衝入泥石流現場。天像裂開了口子,雨水砸在王偉臉上,周圍一片漆黑,即使打開應急燈,能見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憑藉着記憶與呼救聲,王偉與救援隊戰士搜尋着生還者。沒有任何工具,王偉和救援官兵徒手掀開瓦礫,他與戰友營救20多個小時,讓23條生命逃離了死神的威脅,而自己懷孕2個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卻遇難,被渾濁的泥石流無情吞噬。

救災的那幾天,王偉總會習慣性地掏電話、看妻子的未接來電。"不知道她最後會説什麼……"王偉拭去眼淚又説:"我現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個人,心裏才能好受一些!"頒獎詞:大雨滂沱,沖毀了房屋淹沒了哭喊。妻兒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樑。五百米的距離,這個戰士沒有回家。那個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給自己一個永遠不能接起的電話,留給我們一種力量。

王萬青:草原曼巴仁者 事蹟:

王萬青,男,漢族,66歲,上海人,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2014年退休。

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自願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州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後的瑪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間,他放棄了多次回上海的機會,憑着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艱難地通過了生活關、語言關,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來,他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羣眾解除病痛,得到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王萬青在阿萬倉衞生院的20餘年時間裏,每年接診病人3500餘人次(當時阿萬倉鄉總人口3400餘人),20年累計接診7萬餘人,累計手術上萬例,在當時醫療設備不足、鄉衞生院基礎設施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以精湛的醫術,以一名醫生高度的責任心成功救治了無數個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萬倉鄉衞生院院長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鄉3000餘人的門診病歷,使全鄉90%的牧民有了健康檔案,為開展牧民發病情況分析和提高救治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調到瑪曲縣人民醫院後,他開展的許多手術填補了瑪曲高原外科手術的空白。王萬青高度重視高原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為此,他和藏族妻子凱嫪一起起早貪黑,逐一給當地牧民實施預防接種。他曾揹着x光機、心電圖機,騎馬去冬窩子(冬季定居點)為牧民進行健康體檢。 1981年他一人獨立完成了全鄉布病普查任務,因阿萬倉鄉地域黃河上沒有橋也無渡船,為了開展計劃免疫,他曾經抓着馬尾巴冒險來往黃河兩岸。1985年阿萬倉鄉“四苗”接種率達到85%,成為當時瑪曲縣至甘南州計劃免疫工作的先進典型。

現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説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草原,奉獻給了瑪曲的衞生事業和這裏的人民。如今雖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堅持經常指導縣醫院的外科手術,並經常在家裏給上門的藏族羣眾治病送藥,羣眾親切地稱他為“草原曼巴(好醫生)”。他的這種紮根瑪曲高原,情繫醫療衞生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在瑪曲草原從80年代開始到今天被傳為佳話。

頒獎詞:隻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繫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王茂華 譚良才:烈焰之中築大愛熾愛

王茂華,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譚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村民,系王茂華的岳父。

3月21日14:50許,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一棟普通民房內,廳堂裏有5名幼童在嬉戲,一個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機,災難就這樣突然到來。王茂華和譚良才得知火情之後,奮不顧身地數次衝進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華與其岳父譚良才卻被嚴重燒傷。王茂華燒傷面積達98%,經多方救治無效,於5月2日凌晨1時19分不幸去世,年僅27歲。譚良才燒傷面積達85%,目前處於良好的恢復調養期。

滿懷無私無畏的愛,王茂華、譚良才這對普通婿丈在剎那間如化繭成蝶般綻放出了耀眼奪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華與岳父譚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進事蹟感動全國,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別作出向英雄表彰學習的決定,王茂華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獎章、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

頒獎詞:烈火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測試。生命是一場良知大愛的考驗,你們用果敢應戰,用犧牲做大!一對俠義翁婿,火海中三進三出,為人們講述了生命是捨生忘死,人間摯愛! 何祥美:槍王神兵 事蹟:

何祥美,男,漢族,29歲。江西崇義人,現人民解放軍73653部隊73分隊上士。

1999年12月入伍時,何祥美只是一個國中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當兵第6年,南京軍區抽調了一批訓練尖子組成狙擊手集訓班,何祥美幸運入選。從此,開始了一個傳奇的軍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何祥美已經讓自己成為一名具備“三棲”作戰能力的全能戰士。三棲尖兵的美譽是艱苦的訓練換來的。

剛進入狙擊班,他就立志要成為狙擊手中的王者,強迫自己去忍受煉獄一樣的生活。訓練中,何祥美總是第一個端槍,最後一個放槍。狙擊手不僅要懂得如何射擊,還深入學習和掌握射擊原理。憑着一股韌勁,他啃下《射擊學》、《終極狙擊手》等專業書籍;常年閲讀《輕兵器》、《兵器知識》等雜誌;整理筆記3萬餘字,繪製各種圖表60多張,記錄各種數據850組,打下紮實的射擊理論基礎。

狙擊手因射程遠,對射擊環境格外敏感,稍有變化便要調整瞄準點,俗稱“修風”。這也是狙擊手達到“人槍合一”境界的必經之路。為邁過這道坎,何祥美把毫無規律可循的數千個射擊參數,牢牢“烙”在腦海裏,在實踐中用心體味揣摩。如今,射程隨你定、目標可大小,何祥美抬頭一瞟,幾秒鐘內便能判定風向、風速,目測距離和高低角,得出正確的修正值。其結果多次與測量儀比對,誤差接近於零。

魔鬼般地訓練,鑄造出一個又一個神奇:何祥美精通狙擊步槍、匕首槍、微型衝鋒槍等8種輕武器射擊,在200米距離上指哪打哪,發發命中要害;手槍速射,從拔槍、上膛到擊發,僅需0.58秒……

過硬的本領使他被戰友們封為“槍王”。關鍵時刻“槍王”顯神威 每逢重大活動,部隊都要抽調最厲害的狙擊手參與安保。這種任務,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

2014年以來,先後參加20多次彙報演示,被上海合作組織峯會、apec會議等指定為安保人員、1號狙擊手。

2014年11月,給軍委徐才厚副主席彙報演示時,一發準確命中目標靶心,受到徐副主席的表揚和肯定,並單獨接見和合影。被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三等功2次。

當一名神槍手的目標實現後,何祥美又有了新的目標——成為“空中獵鷹” 。他廣泛涉獵和鑽研相關知識,不捨晝夜。4個月的訓練時間,何祥美成功處置10多次險情。憑藉過硬的素質和技術,何祥美試飛某飛行器成功並當上教員。喜歡挑戰的何祥美又給自己找到了新目標——潛水。潛海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課目,稍有不慎,水壓便會對人產生致命傷害。 考核時,何祥美第一個跳入冰冷的海水。他1米1米慢慢地下潛,每下潛2米都會進行一段時間抗壓。等他上岸時才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完成了10米海底下潛的訓練任務。

業務精熟,不忘理論學習。剛到部隊時,何祥美只有國中文化水平,但他見縫插針看書學習,所有的節假日都有效利用起來,經過3年艱苦努力,他通過全軍法律專業自學考試的全部15門課程,拿到大專文憑。

從農家子弟到具備特種爆破、深海潛水、傘機降等30多種作戰本領的軍事尖子,從普通一兵到“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南京軍區戰士何祥美,用青春、熱血和忠誠,把自己的軍旅生涯書寫得既精彩又壯美。

頒獎詞:百戰不撓,百鍊成鋼,能上九天,能下五洋。執着手中槍,百步穿楊,胸懷報國志,發憤圖強。百戰百勝,他是兵中之王!

劉麗:“最美”洗腳妹姐姐

劉麗,29歲,來自安徽潁上縣的農村姑娘。

劉麗有五個兄弟姐妹,因家境貧寒,14歲那年,還在念國中就輟學了,她要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她先後到湖北、江蘇等地打工,做過服務員,當過保姆。2014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月薪2014-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誤會。然而,讓身邊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生計”打拼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着艱苦樸素的生活。據廈門同安區婦聯透露,從2014年起,劉麗通過廈門市婦聯在同安一些中國小校展開一對一資助,資助人數也從最初的7個至10個,到現在固定的37個。她把賺來的錢幾乎都資助了貧困學生,還號召數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愛心團隊。雖然有人説她“傻”,但更多人認為———她是中國最美的洗腳妹。

頒獎詞:為什麼是她?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是內心的善良,讓她身上有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髮,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歎息,是不滅的火炬。 孫炎明:警界保爾活着

孫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東陽市看守所任監管民警。

從警28年來,孫炎明同志立足本職,恪盡職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員。2014年被查出患腦癌,6年來三次作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他始終保持快樂向上的心態,與病魔抗爭,並堅持戰鬥在公安基層一線。

“只要我在崗一天,就要幹好一天的工作,監所安全我才心安。”孫炎明説。9年來,孫炎明分管和協管的監室從未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兩個監室在所裏保持着兩個最好:在押人員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14年,孫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進一位死刑犯,情緒暴躁,屢次鬧事。孫炎明仔細問案情、看卷宗,主動要求將葉某調到自己負責管理的監室。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復下來,並認識到自己的罪行。被執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見孫炎明最後一面。他説:“孫管教,這些日子給你添麻煩了。謝謝你,你的恩情來生再報。”。

頒獎詞:重犯監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還要經歷更多風險。他抖擻精神,讓陽光驅散鐵窗裏的冰冷,他用微笑詮釋着什麼是工作,用堅強提示着什麼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樣的終點,他比我們有更多坦然。

特別獎:海地地震遇難8名中國維和人員 中國志願者

海地地震遇難8名中國維和人員

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海地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此次地震共造成近2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朱曉平,男,漢族,48歲,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

郭寶山,男,滿族,60歲,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

王樹林,男,漢族,58歲,公安部裝備財務局調研員;

李曉明,男,漢族,35歲,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幹部;

趙化宇,男,漢族,38歲,公安部警務保障局副處長,駐海地民事警察隊長;

李欽, 男,漢族,47歲,雲南公安邊防總隊參謀長,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政委;鍾薦勤,男,漢族,35歲,雲南公安邊防總隊宣傳處幹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宣傳官;和志虹,女,納西族,35歲,雲南公安邊防總隊昆明邊防檢查站教導員,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聯絡官。

據瞭解,此次地震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約15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8公里。而中國第八支赴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的駐地就在太子港。

海地時間1月12日下午13時40分左右,朱曉平一行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機場。他們一刻也沒有休息,隨即趕去中國維和警察營地,看望(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維和隊員。然後,又趕赴聯海樓與聯合國官員商談。

16時53分,災難降臨。“維和英雄,浩氣長存”。2014年1月19日,公安部政治部正式批准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難的8名中國維和警察為烈士。1月20日上午9時,公安部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為8位遇難維和人員舉行共和國公安維和英烈遺體告別儀式。 k165次列車乘務組

2014年8月19日15時15分,西安開往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車運行至寶成線德陽至廣漢間,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橋5、6號橋墩倒塌,7號橋墩傾斜,造成列車機後5-17位車輛脱線,1318名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危急時刻,k165次列車司機果斷採取緊急制動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列車停穩;k165次列車乘務組臨危不亂,迅速組織旅客有序撤離,在15分鐘內把所有旅客安全轉移,隨後列車15、16號車廂墜入江中。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鐵路職工無一人傷亡,創造了搶險救援的奇蹟。

鐵道部授予西安鐵路局西安客運段k165次列車第二乘務組“抗洪搶險勇救旅客英雄列車”榮譽稱號,給予記大功一次,同時授予火車頭獎盃。

第四篇: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2014 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搏擊巨浪勇救人: 搏擊巨浪勇救人:魏青剛 影像, 藉助於青島一位普通市民不經意間留下的 dv 影像,我們認識了一位平民勇士 ——魏青剛。 魏青剛。 魏青剛 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 麥莎”颱風帶來的海 去年 8 月 8 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 麥莎 颱風帶來的海 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捲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 潮。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捲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從 河南農村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 河南農村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 向落水女青年游過去。 一次、兩次、三次, 分鐘, 向落水女青年游過去。 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跟巨浪搏鬥了 40 分鐘,而 在這次下海救人前,他從未見過海,也從未在海浪中游過泳, 在這次下海救人前,他從未見過海,也從未在海浪中游過泳,只在家鄉有過兩 次勇救落水者的經歷。 次勇救落水者的經歷。 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 拖着極度疲憊的身軀, 魏青剛緩步走回了工棚。 天后,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 拖着極度疲憊的身軀, 魏青剛緩步走回了工棚。 天后, 3 人們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剛的名字。 魏青剛的義舉很英勇, 但他的言辭卻極樸素: 人們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剛的名字。 魏青剛的義舉很英勇, 但他的言辭卻極樸素: “小的時候,父親就對我説,能幫助人家就儘量幫。你有困難,別人可以幫你, 小的時候, 小的時候 父親就對我説,能幫助人家就儘量幫。你有困難,別人可以幫你, 人家有困難你不幫助別人,你的善心在哪裏?我總是想人家的命是命, 人家有困難你不幫助別人,你的善心在哪裏?我總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 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犧牲了,換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樣的。 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犧牲了,換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樣的。” 頒獎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個陌生人, 【頒獎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 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動作源自內心品質。 出,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動作源自內心品質。從人羣中 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羣中去,他是俠之大者 俠之大者。 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羣中去,他是俠之大者。 把時間獻給孩子:叢飛 把時間獻給孩子: 年前一次義演改變了叢飛的人生, 從此他熱心公益事業, 12 年前一次義演改變了叢飛的人生, 從此他熱心公益

事業, 為社會公益演出 400 多場, 多小時, 多場,義工服務時間 6000 多小時,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達 146 人,認養 萬元。但叢飛的家儉樸得令人難以置信, 孤兒 37 人,捐助金額超過 300 萬元。但叢飛的家儉樸得令人難以置信,經濟狀 況時常捉襟見肘。 況時常捉襟見肘。 去年,叢飛罹患胃癌晚期, 去年,叢飛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卻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 3 個療程的化療 費用後, 萬元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 費用後,拿出 2 萬元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 在錄製頒獎會的時候, 他説: 我剛剛做完第 次化療, 在錄製頒獎會的時候,他説:“我剛剛做完第 10 次化療,還要做第 11 次、12 次, 因為我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義 的意義, 因為我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義,哪怕多活一個小時都 很有意義的。 很有意義的。” 【頒獎詞】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 頒獎詞】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 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曾經用舞台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如今, 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曾經用舞台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如今,他 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卻獲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卻獲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年鑄成倚天劍: 15 年鑄成倚天劍:黃伯雲 終於磨成了一柄倚天長劍——高性能炭/炭複合材料製成的大型 高性能炭/ 他花了 15 年,終於磨成了一柄倚天長劍 高性能炭 民用飛機剎車片,使我國成為繼英、 民用飛機剎車片,使我國成為繼英、法、美之後第 4 個擁有航空制動材料生產 技術的國家。去年他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技術的國家。去年他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連續 6 年空缺 的歷史。 的歷史。 有件事讓黃伯雲至今感到屈辱:當時跟一個航空大國同時起步研究航空制動材 有件事讓黃伯雲至今感到屈辱:當時跟一個航空大國同時起步研究航空制動材 料時,他們説自己的技術很先進了,你花幾百萬美金來買我們的技術。但黃伯 料時, 他們説自己的技術很先進了, 你花幾百萬美金來買我們的技術。 雲沒料想到的是,對方提供的試驗樣品竟是廢料。 雲沒料想到的是,對方提供的試驗樣品竟是廢料。

年的坎坷,黃伯雲和他的課題組終於收穫了成功。 歷經 15 年的坎坷,黃伯雲和他的課題組終於收穫了成功。就在中國科學家歡慶 勝利之時,人們發現,當年賣廢料的那個國家, 勝利之時,人們發現,當年賣廢料的那個國家,在航空剎車片技術方面

面仍未實 現突破。 現突破。 頒獎詞】 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潤如玉的性格, 【頒獎詞】 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潤如玉的性格,淵博寬 靜能寒窗苦守,動能點石成金。他是個值得尊敬的長者,艱難困苦, 厚;靜能寒窗苦守,動能點石成金。他是個值得尊敬的長者,艱難困苦,玉汝以 萬里回國路, 年礪劍心,大哉黃伯雲! 成,3 萬里回國路,20 年礪劍心,大哉黃伯雲! 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 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 李春燕是最後一個到達頒獎典禮現場的獲獎者。 李春燕是最後一個到達頒獎典禮現場的獲獎者。從位於貴州東南部月亮山區的 苗族村寨大塘村出發, 多分鐘的拖拉機到達從江縣縣城, 苗族村寨大塘村出發,坐了 40 多分鐘的拖拉機到達從江縣縣城,又坐中巴到貴 個小時,然後才坐飛機抵達北京。 陽,總共用了 9 個小時,然後才坐飛機抵達北京。 年前來到大塘村的李春燕在當地建起了第一個衞生室。 5 年前來到大塘村的李春燕在當地建起了第一個衞生室。 但原來想靠行醫養活全 家的她很快發現,現實情況完全不像她設想的那樣, 家的她很快發現,現實情況完全不像她設想的那樣,很多來看病的人根本就付 不起醫藥費。幾年下來,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賬條。由於長期入不敷出, 不起醫藥費。幾年下來,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賬條。由於長期入不敷出, 難以支撐, 年初李春燕夫婦準備外出打工。就在他們要走的頭一天晚上, 難以支撐,2014 年初李春燕夫婦準備外出打工。就在他們要走的頭一天晚上, 許多村民靠賣米、 多塊錢還給李春燕 李春燕。 許多村民靠賣米、賣雞蛋湊了 100 多塊錢還給李春燕。看着一張張皺巴巴的一 兩元錢,聽着“李醫生你走了 我們可怎麼辦”的話語 李醫生你走了, 的話語, 元、兩元錢,聽着 李醫生你走了,我們可怎麼辦 的話語,李春燕又決定留了 下來。 下來。 頒獎詞】 她是大山裏最後的赤腳醫生,提着籃子在田壟裏行醫。 【頒獎詞】 她是大山裏最後的赤腳醫生,提着籃子在田壟裏行醫。一間四壁透 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温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 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温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 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年堅守諾言: 37 年堅守諾言:陳健 年的光陰,書寫着中華民族信守諾言的大德大義。 上海知青陳健用 37 年的光陰,書寫着中華民族信守諾言的大德大義。 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英

勇獻身。 1969 年 8 月 15 日,20 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英勇獻身。 來到黑 名上海知青陸續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 一位默默的守墓人、 龍江遜克插隊的近 5000 名上海知青陸續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 當年跟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陳健。 當年跟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陳健。 陳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沒有機會。一次生命的交換, 陳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沒有機會。一次生命的交換,讓他內心留下了永 遠的歉疚: 有金訓華的犧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 “有金訓華的犧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 金訓華留在了遜克這片土地上, 金訓華留在了遜克這片土地上, 遠的歉疚: 有金訓華的犧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 我一個活着的人為什麼不可以陪伴他呢?我們坐一趟火車來的, 我一個活着的人為什麼不可以陪伴他呢?我們坐一趟火車來的,住在同一個宿 一起在煤油燈下學《毛澤東選集》,我無法用生命去報答他, 》,我無法用生命去報答他 舍,一起在煤油燈下學《毛澤東選集》,我無法用生命去報答他,我對我所做 的一切,昨天沒後悔,今天不後悔,明天也不會後悔,我始終珍惜我的諾言, 的一切,昨天沒後悔,今天不後悔,明天也不會後悔,我始終珍惜我的諾言, 走我的路,歷史也不該把金訓華遺忘。 多年裏,無論颳風下雪, 走我的路,歷史也不該把金訓華遺忘。” 30 多年裏,無論颳風下雪,陳健每年 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他信守着當年戰友下葬時自己心底默默許下的一個諾言: 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他信守着當年戰友下葬時自己心底默默許下的一個諾言: 一輩子留在此地,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地、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 一輩子留在此地,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地、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 頒獎詞】 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 【頒獎詞】 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但他卻為此堅守 37 放棄了夢想、幸福和親情。淡去火紅的時代背景, 年,放棄了夢想、幸福和親情。淡去火紅的時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識的風 無論在哪個年代,堅守承諾始終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人如此, 範,無論在哪個年代,堅守承諾始終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人如此,對一個民 族更是如此。 族更是如此。 馬班郵路的鐵漢: 馬班郵路的鐵漢:王順友 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的一種生活常態。 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的一種生活常態。 每送一次郵件需要半個月,在這段時間裏自己跟自己的歌聲打交道 時間裏自己跟

第五篇: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卓琳:小平一家的主心骨

1939年,卓琳與鄧小平相識相知,共結連理。革命戰爭期間,卓琳在槍林彈雨中緊緊跟隨鄧小平。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解放後,鄧小平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卓琳在身後甘當無名英雄,相夫教子。

十年動亂中,卓琳又陪伴鄧小平在江西度過流放生活;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她親自赴港見證香港迴歸,替小平同志完成遺願。那兩天,她徹夜未眠,非常高興。2014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她毅然把個人的10萬元積蓄捐給了災區人民。

宋文驄:殲-10之父

國慶60週年大閲兵時,殲-10的颯爽英姿飛過天空,讓世界矚目。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具備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戰鬥機。隨着殲-10戰機的研製定型,我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鬥機設計技術。

宋文驄是殲-10戰機的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號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提出要研製一種適合我國空軍2014年以後作戰環境的殲擊機,並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宋文驄喜極而泣,把自己的生日從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

阿里帕·阿力馬洪:十九個孩子的媽媽

從1963年收養鄰居家的3個孤兒開始,維吾爾族阿媽阿里帕又先後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餘個孤兒。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里帕則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蔬菜。雖然家裏養了兩頭奶牛,但誰也不捨得喝奶,全部賣了換錢以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

都是肉,一樣親!”

薩布利亞·坦貝肯:西藏盲童的眼睛

薩布利亞·坦貝肯,1970年出生於德國,12歲時雙目失明。“盲文無國界”組織的創始人。 在波恩大學求學期間,她發現藏文還沒有盲文,便借鑑其他語種盲文的開發經驗,在世界上第一個開發出藏盲文。1997年,薩布利亞到西藏旅行。她騎馬穿越西藏各地,發現這裏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便萌生了創辦西藏盲童學校的想法。

2014年11月,薩布利亞與西藏殘聯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復及職業培訓中心正式運作。到目前為止,先後有96名盲童在這裏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訓和藏、漢、英三種語言的盲文基礎教育,以及按摩、電腦、手工編織、做奶酪、美術等職業技能培訓。一般經過兩年的專門培訓,這些孩子都可以進入常規學校學習。一些盲童轉入常規學校後,成績非常優秀。

她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因此獲得2014年度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

張正祥:保護滇池勇者無敵

張正祥今年61歲。30多年來,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護上。最多一週,他就會繞滇池一圈,檢查滇池的污染情況。繞滇池一週的長度是126公里。至今,張正祥已經繞滇池走了1000多圈。這12萬多公里的行走都是為了阻止對滇池的污染和破壞。

在過去的30多年裏,張正祥花光了所有積蓄,賣了家裏的養豬場。妻子無法忍受,離他而去。他的子女也經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嚇,小兒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張正祥自己更是經常遭到毒打。2014年深秋,當張正祥去一傢俬挖私採的礦場拍照取證時,礦主的保鏢開着車就向他直衝過來,張正祥當即暈倒在地。兩個小時後,一場大雨把他澆醒。這次捱打,使其右眼失明,右眼眶骨折。

不理解的人稱他為“張瘋子”。張正祥説:“不是我瘋了,是那些人瘋了。是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了,瘋得只知道錢了。”

他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內33個大、中型礦、採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封停。

滇池的治理還在進行。

陳玉蓉:暴走媽媽捐肝救子

陳玉蓉的兒子葉海濱13歲那年被確診為一種先天性疾病——肝豆狀核病變。這種肝病無法醫治,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為挽救兒子的生命,陳玉蓉請求醫生手術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無法捐肝救子。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陳玉蓉從醫院出來後,當晚就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劃——每天走10公里。在隨後的7個多月裏,她每餐只吃半個拳頭大的飯糰;走破了四雙鞋子,腳上的老繭長了就剮,剮了又長。

當她再次去醫院檢查時,奇蹟出現了:脂肪肝沒有了。醫生感歎:“從醫幾十年,還沒有見過一個病人能在短短7個月內消除脂肪肝,更何況還是重度。”

2014年11月3日,這對母子在武漢同濟醫院順利地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她賦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朱邦月:一根枴杖撐起的家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臨終時,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着5個月身孕的妻子託付給他。朋友懇求的眼神讓朱邦月做了一個他至今未悔的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並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大。

1986年5月,朱邦月單腿殘疾後病退。隨後,妻子和兩個兒子又都得了絕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開始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單腿的朱邦月照料。

每天起牀後,朱邦月先裝上假肢,然後開始打掃衞生,洗米做粥,幫母子三人起牀,幫他們洗臉刷牙,喂早飯。隨後,他還要上街買菜,為全家人準備午飯。傍晚,他要輪流給三個人擦洗身體。晚上,還得想着夜裏起牀給他們逐一翻身。一晚上起牀數次。

這樣的日子,朱邦月過了近20年。但他始終堅持,因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着一個家庭的希望。

沈浩:踐行信念好村官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他帶領村民辦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

2014年,小崗村躋身2014年度“全國十大名村”。2014年初,小崗村被授予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2014年底,沈浩任職三年屆滿即將離開。小崗村村民們在挽留沈浩的申請書上按滿了鮮紅的手印,請求沈浩帶領他們幹三年。沈浩留下來了。又是三年的默默苦幹。

2014年,任期又將期滿。186名小崗村村民又在挽留沈浩的申請書上按下紅手印。這一次上天讓村民

們的願望落空了。2014年11月6日,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這一次,沈浩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李靈:80後最美鄉村女校長

2014年,李靈從河南省淮陽師範學院畢業。她回家後看到農村有大量留守兒童輟學在家,便萌生了在家鄉辦學的念頭。在父母和親朋的支持下,她用家裏20多萬元的積蓄辦起了周口淮陽許灣鄉希望國小。在學校,她是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在她的辛勤操勞下,這個學校有了7個班,300多名學生。由於所有學生學費全免,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7年來,李靈為了辦學已經欠了8萬元的外債。 為了自己學校的孩子能坐在寬敞的閲覽室裏看書閲讀,李靈趁着放暑假,向父親要了200元隻身來到鄭州。她買了一輛破舊三輪車,沿街收購各種書籍。烈日下,李靈騎着破三輪車穿街過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舊書本。她用汗水載回了孩子們的“精神食糧”。

翟墨:中國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

翟墨是個畫家。他原本與航海無緣。當他聽到新西蘭航海家説,他航海大半輩子,都沒有碰到過中國人時。翟墨深受刺激。

2014年1月6日,翟墨從山東日照起航。他沿黃海、東海、南海出境,過雅加達、經塞舌爾、好望角、巴拿馬,穿越莫桑比克海峽、加勒比海等海域,橫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經過了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個國家、地區和島嶼。他航行了二萬八千三百海里。2014年8月16日,他終於回到了日照,完成了中國首次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這兩年半,他歷經艱險,不斷地挑戰自身的艱險。

他路過拿破崙的流放地聖赫勒拿島。上岸後,他直奔拿破崙的墓地。墓地前的留言簿上沒有中文。翟墨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你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睡醒,世界將為之而震動。這次我來,就是告訴你,中國這頭睡獅已經睡醒了。

勇救落水兒童的長江大學學生集體

頒獎辭:他們縱身一躍,劃出了人生最壯麗的弧線,他們奮力一舉,綻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們用青春傳承了見義勇為,用無畏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讚歌。

2014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的40多名同學結伴出遊,來到湖北荊州市寶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時左右,一些同學在長江邊遊玩時,突然發現兩個小男孩在江中掙扎。同學們迅速衝了過去,先救起了一個男孩。但是在救另一個男孩時並不順利。危急時刻,站在沙灘上的十多名同學趕緊手拉手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獲救。但是,由於水情複雜,加上學生們體力不支,最終搭起的人梯被沖垮了,很多學生落入江中。岸邊的同學們大聲呼救。附近的冬泳隊隊員聞聲趕來,相繼從水中救起6名大學生。而陳及時、何東旭、方招3人卻因救人後體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獻出了年僅19歲的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