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精選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35W

第一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艾起事蹟1

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精選多篇)

2014感動中國之

周月華、艾起:“爬”遍青山送醫上門

【獲獎名片】

周月華、艾起——清香傳得天心在

【頒獎詞】

她背起藥箱,他再背起她。他心裏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裏還裝着整個村莊。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的升起。

【事蹟】

周月華,女,43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鄉村醫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華出生後8個月被診斷為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左腿殘疾,

一切並沒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憑着自己的執着,周月華完成了中學學業併成功從衞校畢業。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周月華因身體殘疾而四處碰壁。後來,看到鄉親們每次都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鎮上醫院看病,她就動了行醫的心思。

周月華將平時省吃儉用下來的200元加上家中僅有的600元儲蓄作為開診所的啟動資金,又把家裏堂屋修整了出來做場地,藥品採購則靠兩個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華的“柳蔭鎮西河村衞生室”終於正式掛牌營業了。

“我喜歡我的工作,喜歡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周月華説道,“住在偏遠地方,農民看病要走上好幾小時。所以我現在做多一點,讓鄉親們少跑一點,少花一點,自己會感到很開心。”

最開始行醫時,周月華右肩挎的是藥箱,左肩杵着枴杖在山間艱難行走,這種行醫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條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華把為村民們服務放在第一位,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黃昏黎明,還是半夜三更,周月華都是隨喊隨到。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點,細雨濛濛。睡夢中的周月華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村民楊光照家的兒媳臨產了,想請周月華去接生。“艾起,快起牀!”她趕緊搖醒沉睡的丈夫。艾起二話沒説,背上週月華就出診了。

那是一條怎樣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盤旋陡峭。右邊,是高

高的峭壁;左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藉着微弱的手電筒光亮,艾起揹着她深一腳淺一腳地向楊家走去。在一個拐彎處,突然,艾起左腳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華一下子被摔了下來,分不清東南西北了。等她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坐在濕漉漉的路邊上,背靠着光禿禿的風化石絕壁,兩手本能地抓住身邊的一叢灌木,艾起不知道摔到哪裏去了。“艾起,你在哪兒呢?”周月華哭着大喊。喊了一陣,黑夜裏終於傳來丈夫的聲音。原來艾起掉到下面,幸好被崖邊的一叢灌木擋住了。爬回路面後,艾起右腿膝蓋處已是鮮血淋漓。但兩人沒有停留,又趕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終於為楊家順利地接生了一個健康的小寶貝。

雖然那次的經歷至今還讓周月華有些後怕,但只要鄉親們需要出診,她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起身就走。

伴隨着夫妻倆的努力付出,這個鄉村診所給村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幫助,但也由於時常出診,無暇照看年幼的兒子,讓兒子險些出大事??

在周月華兒子4歲那年的一個夜晚,一件讓周月華今生今世永遠也忘不了的事情發生了那晚,周月華和丈夫剛剛圍着火爐坐下來,端起碗吃晚飯,村裏的楊老大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周醫生,快,我的父親又犯病了,喘得接不上氣了!”周月華聽了,立即放下飯碗,喊起丈夫就走。情急中,竟把剛睡着的4歲的兒子獨自留在了家裏。不知過了多久,等他們出診回來,遠遠地便聽到孩子的哭聲:媽媽!媽媽!媽媽??這哭聲在寂靜的山村之夜是那樣地悽慘,把夫妻

倆的心都撕碎了!一進門,眼前的一幕讓兩人驚呆了!地上一大片水,兒子坐在地上,小花臉蛋上全是淚水。原來兒子醒來後,不見爸爸媽媽,四處尋找,把燒在火爐上的一壺開水打翻了,孩子被滾燙的開水燙傷了手臂。他正抬起右手,驚哭不已,衣袖水淋淋的。周月華慌忙剪開衣服,只見兒子白嫩可愛的手臂已變得血淋淋的了,外側的皮膚全脱去了,一大片猩紅的血色像千萬支鋼針紮在他們心上。

給兒子治療包紮之後,周月華抱着兒子,忍不住大哭了起來。至今在兒子的胳膊上,還留有一大片刺眼的疤痕。雖然有過這樣慘痛的教訓,可是一旦有人喊她看病的時候,周月華還只能把兒子一個人留在家裏。有時候到了吃飯時間,家裏依然沒人,孩子連飯也吃不上,就一個人躺在屋外的長椅上睡着了,醒來後身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回想起這一幕幕,周月華心痛不已。

如今周月華的兒子已經15歲,在江北中學念九年級,他平時住在學校裏,只有週末才回家。長年的忙碌讓周月華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和生活,孩子對她甚至一度有過怨恨。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隨着兒子漸漸長大,他開始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他甚至會跟周月華説:“媽媽,你不要擔心,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動你了,我會替他揹着你去給別人看病。”

由於周月華在基層衞生崗位上的突出表現,2014年,她被評為“北碚區優秀鄉村醫生”,同時被選為北碚區殘疾人代表,區殘聯委員。2014年,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周月華總是對艾起説:“我是一名黨員,就要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更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

人。”艾起雖不善言詞,卻用行動一如既往地支持妻子。

如今,頭頂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最美鄉村醫生”等光環的周月華,依然堅守在鄉村診所。這些年來,她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鄉的大山小嶺,現在每個季度,周月華都要丈夫揹着她把所有的村民家走一遍,做健康知識的普及,“只要鄉親們還需要我,我和丈夫就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為他們看病、為他們服務。”

第二篇: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 艾起頒獎詞和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 艾起頒獎詞和事蹟

頒獎詞:

她背起藥箱,他再背起她。他心裏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裏還裝着整個村莊。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的升起。

清香傳得天心在

人物事蹟:周月華,女,43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鄉村醫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華出生後8個月被診斷為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左腿殘疾,這一切並沒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憑着自己的執着,周月華完成了中學學業併成功從衞校畢業。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周月華因身體殘疾而四處碰壁。後來,看到鄉親們每次都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鎮上醫院看病,她就動了行醫的心思。

周月華將平時省吃儉用下來的200元加上家中僅有的600元儲蓄作為開診所的啟動資金,又把家裏堂屋修整了出來做場地,藥品採購則靠兩個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華的“柳蔭鎮西河村衞生室”終於正式掛牌營業了。

“我喜歡我的工作,喜歡我現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華説道,“住在偏遠地方,農民看病要走上好幾小時。所以我現在做多一點,讓鄉親們少跑一點,少花一點,自己會感到很開心。”

最開始行醫時,周月華右肩挎的是藥箱,左肩杵着枴杖在山間艱難行走,這種行醫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條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華和艾起結婚之後,無論上山涉水,颳風下雨,只要有出診,艾起便會攬起周月華的手,用寬闊的後背將她背到病人家裏。“揹你一輩子,我無怨無悔!”這個男人用20年的行動,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業。

二十多年來,她硬是靠着枴杖和丈夫的後背,“爬”遍了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嶺,為轄區近5000村民帶去了醫療服務。

“沒有他,這麼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華説道,“他是我這輩子的第二條左腿。”“我揹着她走了18年。我説過要揹她一輩子,就要實現這個諾言,永遠都不放棄。”周月華的丈夫艾起説。

第三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周月華、艾起帶給我們的啟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周月華、艾起帶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是一趟旅程,人生是一種承受,人生是一場磨礪??每個人都在人生中收穫,並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真諦”。20年來,重慶北碚柳蔭鎮的艾起用寬闊的後背揹負起妻子——鄉村醫生周月華走遍了家鄉方圓13平方公里的山嶺,為近5000村民帶去醫療服務,在演繹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不少的啟示。

苦難是一筆財富。在苦難來臨前,我們必須想方設法避免它,但當苦難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又必須學着去面對,去改變,去超越。周月華不滿一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左腿殘疾,這意味着周月華終生都無法正常行走。但是殘疾並沒有摧垮她的意志,身殘志堅的她,心態依然樂觀向上,學習比別人學習得更加刻苦。幾經波折,她終於成為一所衞校的特殊學員,而衞校畢業的她找工作時卻又四處碰壁??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那不過是我們良好的祝願罷了,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那些做出重大貢獻或帶給我們無窮力量的人,往往是在和苦難的“對話中”越挫越強。周月華在苦難面前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辯證法告訴我們,苦難既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的老師!

執著是一種品格。執著是一種品格,堅韌是成功者的底牌。我們普通人,雖然可以在腦中創設情景,去模擬夫妻倆在山路上躑躅前行的那種艱難。但我們畢竟不是本人,20年的艱苦付出,其中的酸甜苦辣、風雨兼程,內心中曾出現過的猶豫彷徨,我們只能用一顆懷着敬意的心去仰望。面對山路的危險,面對物質上的匱乏,面對同樣不富裕常常為診費發愁的農村羣眾,他們一路走來。在紅塵滾滾之中,最稀缺的不就是這樣的一份堅韌嗎?“20年”是他們付出的最好註腳。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執著既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精神!奉獻是一份收穫。自己也並不富裕的周月華常常為家境困難的村民墊付醫療費的情況;為了減輕鄉親們的負擔,她還不遺餘力地宣傳各種醫保政策,減輕他們吃藥的經濟負擔;有時,她還一次多開一些藥,減少大家無謂的奔走。她的心裏,始終裝着鄉親,所以,也收穫了鄉親們對她的尊重和愛。當下,時代的發展,為我們打開了五彩繽紛的世界,但也開啟了光怪陸離之門,奉獻一度成為了稀缺的空氣。冷漠,不應該成為社會的主流。須知,我們要一同上路,路才會越走越寬;我們要相幫相攜,才能步履沉穩。所幸的是,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有人用行動來呼喚沉睡在鐵屋子裏的自以為得計的人。月華和艾起,正是喚起我們關於愛和温暖、責任和道義的“正能量”,他們的行動觸動了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我們都來學習這種品格,做人生的自我超越,共同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自己應該告訴自己,奉獻既是一份收穫,也是一種傳遞!

人生的路,走法多種多樣。月華和艾起,走出了感動人心的故事,走出了震撼心靈的樂章,也走出了啟迪人生的智慧。值得我們在紛紛擾擾面前,靜靜想一想:他們是走得是多麼難,又多麼穩,多麼問心無愧,或許,我們因此便會獲得一些力量和勇氣

第四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感動事蹟

1、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製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製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後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台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單位,工程複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1964年,黃旭華終於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劉盛蘭——高齡老人拾荒助學子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台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4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3、陳俊貴——守墓老兵

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着最後的乾糧出門求援,在風雪瀰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後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友陸續犧牲了,陳俊貴終於找到了人羣,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後,

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託: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着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

20多年裏,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於,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2014年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説:"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裏的管理員。陳俊貴説:"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築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4、段愛平——老百姓的貼心人

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1998年,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當時的返底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村國小的教室是危房,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沒上過學的段愛平決定出資為村裏建一所新國小。

1999年,段愛平在沒有參加候選的情況下,高票當選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後,段愛平先後給村裏蓋了學校,建了養老院。為了建養老院,她沒時間陪肝癌晚期的老伴,為了使村民發家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改造全村電網,投資園林建設,栽植樹木,而這些項目中段愛平自己就貼了十幾萬。

去年,段愛平被診斷為淋巴癌,經過化療、電烤,她的脖子已經看不到完整的肌膚,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藥度日,身體已經到嚴重透支的地步。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盡力再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家父子——“油菜花父子”35年追夢路

沈克泉,男,享年74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1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14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4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

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6、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14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14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7、胡佩蘭——20年來堅持每週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

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1944年,胡佩蘭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後,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14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後,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裏放着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説:"醫患關係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地方,連續坐診20年,堅持每週出診6天,風雨無阻。

2014年1月22日5時30分,被稱為“良心醫生”的河南老人胡佩蘭逝世,享年98歲,而她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8、姚厚芝——絕症母親為孩子留學費 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

姚厚芝,女,38歲,重慶市巫溪縣塘坊鎮紅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給了王以朝,婚後一起赴山東煤礦打工。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姚

厚芝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在煤礦挖煤。2014年,一場病魔突襲,徹底摧垮了這個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腫瘤,需立即做切除手術。面對高額的手術費,姚厚芝選擇了"藥療"。幾年下來,病情沒有絲毫好轉。

2014年2月,姚厚芝從電視上得知,繡十字繡也能賣錢。第二天,她坐車輾轉十餘小時,咬牙花2800元購回一幅6.5米長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這次的"先斬後奏",讓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覺得她是在瞎折騰,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從此,姚厚芝過起了"兩點一線兩頭黑"的生活,每天繡十字繡長達17個小時。2014年7月,經過3年零5個月的晝夜追趕,這幅共需127萬針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終於落針。有收藏家上門出20萬收購,姚厚芝拒絕了。

姚厚芝想將十字繡保存下來,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賣出去,孩子們上大學的錢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兒子王鋭讀國中,女兒王瓊讀國小。王鋭説長大了要當醫生,給媽媽治病。不善言辭的丈夫,不知道怎麼勸説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點掙夠錢給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繡完工後,姚厚芝又買回了一幅長22米、寬0.85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這幅刺繡的難度、時間和價錢是第一幅的好幾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湊了一萬元,瞞着丈夫説只花了兩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為家裏實在是負擔不起。從2014年到現在,姚厚芝花去的醫藥費已達10多萬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東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兩個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説,第二幅《清明上河圖》已繡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給她3年時間。她現在就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時會終結。她沒有其他奢求和心願,只是想盡自己所能多給孩子留點什麼。

9、方俊明——遲到的榮譽 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歲,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為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造成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直到2014年11月,方俊明終於獲得了遲到28年的見義勇為榮譽稱號。

方俊明救人當年,武漢市尚無見義勇為方面的獎勵條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終不願出具書面證明,致使他見義勇為的行為一直未得到確認。對於這樣一位“英雄”,他所在單位,原武昌車輛廠,只好比照工傷來處理。

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於1993年成立,但獎勵對象為“與犯罪分子作鬥爭人員”。這兩年,有人問方俊明有沒有見義勇為證書,“我覺得蠻尷尬,只好把報上的報道拿給人家看。”這些年來,妻子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依靠母親姜春梅日夜照顧癱瘓在牀的兒子,並將當時尚未滿週歲的孫女拉扯養大。

2014年,一部話劇上演後,方俊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應方俊明要求,武漢市通過收集材料,確認方俊明當年行為屬見義勇為,並頒發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雖然榮譽遲到了28年。但方俊明從來沒有後悔那次行動。一個家庭的艱辛,一個生命的委屈,這一切都見證了善良在人們心中的恆定不變的價值。

10、龔全珍——將軍夢,守護情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説的那樣,'活着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幹不了複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裏面裝着新疆的

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裏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繫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國小當校長,在那裏一呆就是13年。後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國小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隻鐵盒子是他留給(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裏面用紅布包着3枚閃亮的勛章。

離休後,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羣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羣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幹部羣眾的尊敬和愛戴。

2014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高度讚揚。

羣體獎:載人航天英雄羣體——壯志蒼穹

2014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將我國首位航天員送入太空

航天員:楊利偉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

2014年10月12日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中國多人多天飛行

2014年9月27日

神舟七號航天員成功出艙行走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2014年9月29日

中國發射天宮一號

2014年11月1日

神舟八號發射升空

主要任務:與天宮一號對接

2014年6月16日

神舟九號將三名宇航員送入天宮一號

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女)

2014年6月11日

神舟十號發射升空

航天員: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女)

第五篇: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

2014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於2014年2月10日晚上20時在cctv-1播出。被評為“感動中國2014年度十大人物”的分別是:

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

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

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

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羣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

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脱山區教師格桑德吉;

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

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

201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終於開始了,其先進事蹟及頒獎詞第一時間整理,供大家使用!

1、誓言無聲: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歎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先進事蹟】20日上午,在煙台福盛敬老院,招遠義工聯王少平會長和劉盛蘭侄子劉建喜以及來自煙台、招遠的20多個義工將代表劉盛蘭老人領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獎盃、獎狀、獎牌交給了劉老。

記者瞭解到,10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頒獎儀式上,山東煙台拾荒助千名貧困孩子上學的91歲老人劉盛蘭獲得“消除貧困獎”中的“感動獎”。因為健康狀況因老人未能到場,由老人侄子劉建喜、以及招遠義工聯會長王少平代為領獎。

領到獎盃後,王少平一行人馬不停蹄返回煙台,並選擇在今天將這屬於劉盛蘭老人的榮耀帶給他,並對老人表示了祝賀。

招遠義工聯的王少平會長告訴記者,劉老這次獲得了由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親自頒發的中國消除貧困獎感動獎,他們也很高興,這是招遠人民的驕傲,在劉盛蘭老人身上可以看到金都人民金子般的品質。

王少平還介紹説,招遠義工聯已經啟動了“盛蘭助學”項目,會將劉老的愛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貧困的孩子獲得上學的機會,有尊嚴的成長。

【頒獎詞】

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3、心比金堅: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

【先進事蹟】

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着最後的乾糧出門

求援,在風雪瀰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後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友陸續犧牲了,陳俊貴終於找到了人羣,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後,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託: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着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

20多年裏,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於,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2014年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説:"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裏的管理員。陳俊貴説:"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築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頒獎詞】

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裏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鬆,巋然不動。

4、一秉至公: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

【先進事蹟】

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1998年,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當時的返底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村國小的教室是危房,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沒上過學的段愛平決定出資為村裏建一所新國小。

1999年,段愛平在沒有參加候選的情況下,高票當選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後,段愛平先後給村裏蓋了學校,建了養老院。為了建養老院,她沒時間陪肝癌晚期的老伴,為了使村民發家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改造全村電網,投資園林建設,栽植樹木,而這些項目中段愛平自己就貼了十幾萬。

去年,段愛平被診斷為淋巴癌,經過化療、電烤,她的脖子已經看不到完整的肌膚,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藥度日,身體已經到嚴重透支的地步。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盡力再為村民做更多的事。

【頒獎詞】

山樑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剛起鄉親的盼望。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5、夢想天開: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先進事蹟】

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1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14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14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頒獎詞】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藴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6、格桑花開: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脱山區教師格桑德吉

【先進事蹟】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14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14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山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10、: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羣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先進事蹟】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説的那樣,'活着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幹不了複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裏面裝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裏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繫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國小當校長,在那裏一呆就是13年。後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國小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隻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裏面用紅布包着3枚閃亮的勛章。

離休後,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羣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羣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幹部羣眾的尊敬和愛戴。

2014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高度讚揚。

【頒獎詞】

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於戰場、田野、課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載人航天英雄羣體:中國載人航天十週年的中國航天人羣體表達了年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