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新版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8.5K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新版多篇)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一

人物介紹

張xx,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原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現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受聘為化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授,是迄今為止西湖大學聘任的最年輕的終身正教授之一。

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之大,而在於大師之大。

美輪美奐的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夜景,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但這所學校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走進這裏的每一個人。

就在雲谷校區啟用前夕,西湖大學又迎來一位實力加盟者——原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張xx,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受聘為化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授。

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年僅43歲的張xx,是迄今為止西湖大學聘任的最年輕的終身正教授之一。

他憑什麼征服了“苛刻”的西湖評審團?

科學家張xx

與蛋白質不得不説的故事

瞭解一位科學家的基本方式,就是從他的研究説起。

過去十年,張xx都在與“聚在一起的蛋白質”打交道——蛋白質聚集和凝聚。作為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而有一種蛋白質的形態引起了張xx的注意——為什麼有的蛋白質,會在微觀層面上湊到一起,最終“聚”起來?

依照成因不同,這種現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蛋白質聚集”,指的是蛋白質在壓力和病理原因下由於結構變性產生的聚集(aggregate),是一種病理現象,關乎很多危害健康的疾病;第二類是“蛋白質凝聚”,指的是蛋白質在天然狀態下的凝聚(condensate,也可稱為相分離),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這是從2015年開始活躍的生命科學領域年輕而熱門的方向之一。

從凝聚到聚集,產生很多對細胞功能的影響,許多我們所熟知的疾病,都與它們有關,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疾病和代謝疾病等,比如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症、漸凍人症、II型糖尿病、心衰等。

張xx解釋道:“一般來説,蛋白是一個三維結構,在較親水的細胞環境中存在。蛋白質的表面,是由親水的氨基酸所構成的,而內部是疏水的氨基酸。當外因問題出現時,蛋白質原有的三維結構會被破壞掉,內部疏水的基團會被翻出來——這就好比一個人的五臟六腑被翻到了體外——因為疏水,這些蛋白質只能自己凝結成團,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

2010年,張xx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進入位於加州聖地亞哥的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他的導師JefferyW。Kelly教授,在蛋白質聚集領域埋首25年,最終做出該領域的首款全球上市藥物Vyndaqel。該藥針對一種由轉甲狀腺素蛋白(TTR)聚集所導致的一種神經衰退性疾病,能有效阻止TTR由於聚集生成澱粉樣蛋白。雖然TTR的聚集和藥物研發讓生物醫學界激動,但更多蛋白質聚集導致的疾病仍然無藥可用,因為細胞中的蛋白質聚集是一個難以觀測的過程。張xx產生了比導師更大膽的想法:“我們能否找到普適性的方法,揭開所有蛋白質聚集的面紗?”

2015年,張xx進入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從事獨立研究,集中精力在這個領域開始探索。蛋白質聚集是一個多步驟的複雜物理化學變化過程,其中錯誤摺疊的變性蛋白會首先形成液態多聚體,隨後進一步發展成為固態聚集體。不同蛋白質聚集狀態的致病機理以及代謝途徑不盡相同,而當時學術界針對蛋白質聚集的致病原理有兩種猜測:聚集的中間產物有毒,或者最終產物有毒。張xx和課題組的成員齊心協力,將合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多種手段結合起來,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開發了一系列面向活細胞內蛋白質聚集的定量成像新技術。這些工作開始揭開蛋白質聚集導致疾病的謎底:兩種猜測都成立,對不同的蛋白來説,有的是中間產物致病,有的是最終產物致病。

因為這些獨創的工作成就,張xx先後斬獲多個重要分量的科學獎項,包括2018年獲得美國斯隆研究獎(AlfredP。SloanResearchFellowship)。這是1955年設立的、頒發給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傑出青年的獎項,以向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這些榮譽或許就是同行們對他最大的褒獎和認可。

實力派少年

屢次切換賽道挑戰“極限”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翻閲張xx的成長經歷,他將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尋常人總是尋找哪條路最簡單、走得最快,而他卻屢屢在“簡單好走”的康莊大道上停下腳步,思考、抉擇,然後改變方向,朝着充滿未知和挑戰的那條路獨行。

大學聯考時,張xx是中科大在河南錄取的第一名,所有志願隨便挑,他填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因為這是他的偶像錢學森創辦的專業,也因為這個專業要求同時兼修化學和物理,是壓力最大、負擔最重、對學生要求最高的專業之一。

大學期間,張xx開始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做本科研究,並且在韓克利研究員的指導下,進入了理論和計算化學的領域。當同班同學都在申請出國的時候,張xx卻不斷學習理論化學知識,開始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並且選擇繼續留在大連化物所攻讀理論與計算化學碩士學位。3年期間,張xx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並且獲得遼寧省優秀碩士論文獎項,在2004年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

在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讀博期間,這位中國學生也一度讓他的第一位博導WilliamGoddardIII十分費解。Goddard教授是著名理論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的課題組開發了多種計算化學方法,是張xx最“手到擒來”的研究方向。張xx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攻讀一年後就發現,自己特別熟悉課題組的研究手段,博士課題進展非常順利,導師告訴他説很快就能畢業了。要知道,在這所全球頂尖的研究型高校取得博士學位並不容易,平均耗時六年。

這件事,在導師看來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張xx卻陷入了焦慮。他找到導師説要轉組、換一個方向。對方吃驚的反應張xx至今記憶猶新:“導師表示很不理解。他覺得加州理工博士畢業的難度不小,而我很快就可以順利畢業,而這個學校的博士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為什麼要換呢?”

但張xx的思維卻完全在另一個賽道上:“我跑了那麼遠,背井離鄉地來這裏,只是為了要順利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學位在他眼裏意義不大,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到底學到了多少新東西,他更想做的事情是突破自己的極限。

在和導師交流之後,Goddard教授非常理解和支持張xx的決定。他推薦張xx去找剛剛加入加州理工學院不久的年輕博導單舒甌,這是一位實驗生物化學家。張xx沒有生命科學的背景,當單舒甌第一次向他解釋什麼是“細胞生物學”的時候,他坦誠地回答:沒有聽懂。

“但是,他們實驗室在用物理化學方法解答細胞生物學的機理問題,而我很喜歡研究機理問題,並且我對物理化學很在行,所以我想轉入他們實驗室。”張xx有着自己的執着。

看中了他紮實的基礎,也被他的這股熱情和堅持所感,年輕的博導和一股子猛勁的學生,就這樣組成了一對新“CP”。在新賽道努力四年半後,2010年,張xx順利畢業,並且憑藉博士期間的工作,即蛋白質定位過程的分子機理,在2012年獲得了美國化學會諾貝爾簽名獎(ACSNobelLaureateSignatureAwardforGraduateEducationinChemistry),該獎項每年僅頒給一名學生及其導師,以表彰其對於化學科學的貢獻。

西湖新PI

選擇一所沒有“門檻”的大學

今年杭州的秋天格外讓人豔羨。藍天,和風,暖陽,間或出現的金色銀杏或絢爛的紅楓,讓人沉醉其中。作為河南開封人,張xx很喜歡杭州這座城市,或許是因為北宋開封與南宋杭州的淵源,他覺得哪兒都好,回國一個月來,“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天三頓吃食堂也不嫌膩。

當然,選擇西湖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美景,而是他想找一所沒有“門檻”的大學。

從讀本科的第一天起,張xx就註定走上了“學科交叉”之路。而對於現在他想做的事情來説,一個理學院還不夠他“折騰”。

“在西湖大學,我想把生物大分子的凝聚和聚集的化學、動力學、生物學做出來,詳細看清和了解這兩個過程是怎麼回事。”

具體説,第一塊是繼續開發新型的探測工具,可以在細胞內將這個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學性質非常定量地測量出來;第二塊是他想把這些物理化的性質和蛋白質的功能結合起來。“打個比方,過去的蛋白質成像研究是看清細胞裏這些蛋白質在哪,但我們想做的是看清楚這些蛋白質到底是‘啥樣’,它們的周圍是‘啥樣’。”在充分了解完蛋白質的物化性質後,張xx還將尋找性質和功能的關係,破解背後的一系列問題,即蛋白質“幹嘛”了:比如,為什麼蛋白在某種物理化學性質下是有功能的,但性質改變了,就沒有功能了?蛋白質的功能為何變強或者變弱,對應的是哪些性質的變化?“研究的第三部分,就是利用這些蛋白質的知識,針對性開發一些小分子和基因的藥物。”張xx説。

這樣的研究,橫跨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一部分工學。在張xx眼裏,崇尚小而精和學科交叉的西湖大學,完美契合了他的想象。進校僅僅月餘,他已與生命科學學院PI鄒貽龍和工學院PI李文彬都有了實質性的研究合作。“在這裏,學科交叉沒有‘門檻’,學院不同、實驗室不同,都不會成為合作的障礙,跨界合作,有時候就是串個門那麼簡單。”他笑着説。

而對於關注他回國處境的美國同事們的關心,張xx的回覆只有五個字:忙併快樂着!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二

人物介紹

張xx,xx科技職業學院專任教師,從事天然藥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先後入選xx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xx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工程培養計劃。

“請大家依次品嚐面前的三杯牛奶樣品,其中兩杯是相同的,請大家挑出不一樣的那杯……”近日,在xx科技職業學院裏,張xx正在為食品檢驗檢測專業的學生講解“食品感官分析”技術。

自2005年以來,張xx長期從事天然藥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在食品、保健品、仿製藥及創新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他先後主持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1項、省級課題2項,發表SCI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5項。其研究成果曾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xx市自然科學學術獎二等獎”等榮譽獎項。他還先後入選xx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xx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工程培養計劃。

“失敗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2005年7月,大學畢業的張xx進入海正藥業工作,參與微生物源天然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同年,海正與山東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粘細菌源活性產物。

“當時,粘細菌產埃博黴素B及其類似物正在進行臨牀研究,我們與山東大學的合作,獲得了一株埃博黴素B新的產生菌,具有進一步開發的價值。”張xx介紹。此後,他和團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路。

發酵培養、分離純化、結構鑑定、活性測試……在反覆的失敗後,2008年,張xx及其團隊終於解決了粘細菌大規模培養難題,開發出避專利的提取新工藝,獲得高質量的埃博黴素B原料。該技術先後獲得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專利的授權保護,並獲2013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其產品也完成臨牀Ⅰ期試驗,獲得國家一類新藥Ⅱ/Ⅲ期臨牀批件。

儘管獲得了諸多榮譽,但由於埃博黴素原料藥副作用太大,至今仍未上市,這段長達8年的研究,並未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雖然有點遺憾,但也沒有辦法,對我們做藥物研發的來説,失敗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張xx説。

此外,張xx還先後主持和參與米哚妥林、天維菌素、恩拉黴素、花生四烯酸等十多個項目的研發,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獲得顯著經濟效益。

2020年8月,張xx離開海正,進入xx科技職業學院工作,成為一名專任教師。“希望能夠把我在企業的經歷融合到今後的教學中,為職業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説。

西蘭花廢棄莖葉變成“寶”

2012年底,張xx在新聞報道中看到,西蘭花采摘後,廢棄的莖葉堆積在田埂,腐爛後,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不僅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也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當時,我們有一個項目是提取蘿蔔硫素,主要從西蘭花的種子裏提取,但因為西蘭花種子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很高。剛好看到這個新聞,我們在想,能不能從西蘭花廢棄的莖葉裏提取蘿蔔硫素呢?”張xx説。

一番研討後,他與團隊成員當即前往臨海市杜橋鎮的西蘭花種植基地進行調研,並從農户手中收集了大量廢棄莖葉。

由於蘿蔔硫素極難提取,且結構很不穩定。張xx團隊退而求其次,決定先提取蘿蔔硫素的前體“蘿蔔硫苷”。加熱滅酶、壓榨取汁、樹脂富集、冷凍乾燥……通過一系列複雜流程及反覆試驗,最終,一小堆白色粉末出現他們面前。通過檢驗,粉末中的蘿蔔硫苷含量達到要求!這讓張xx等人興奮不已。

他們通過西蘭花廢棄莖葉,還先後完成了蛋白粉、蛋白片、蛋白肽等相關原料產品製備工藝及其用途開發,獲得授權專利2項(中國專利和美國專利各1項)。

西蘭花廢棄莖葉綜合利用技術的成功突破,有效解決了環境面源污染難題,改善農田生態系統,確保西蘭花產業可持續發展。“接下來,我們將開發出更多產品,提高西蘭花莖葉的利用率。同時,也讓農民增加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張xx説。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三

人物名片

鄭xx

xx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xx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xx省“151”人才第一層次,xx市拔尖人才等。積極創建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搭建產學研交流平台,促進水生蔬菜、茶葉籽綜合利用成果轉化和示範推廣,為種植農户和加工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如果在辦公室裏找不到他,多數時候,你總能在位於蘇孟鄉農科院的科研基地的田裏找到他。

一件蒙着一層灰的深藍大褂,一頂明黃色的破草帽,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蹲就是老半天。

我國知名“三農”專家顧益康是他的老友,見到此情此景,分外感慨:“你這個院長啊,跟我一樣都是農民。”就連老家親人從鄉下來看他,基地裏找了一大圈,愣是沒認出他來:“哪有什麼院長,就看到個農民。”

“農民院長”由此得名,他的名字叫鄭xx,現任xx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他説:“我老家在蘭溪農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當了十幾年院長,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堅守在基層一線的科研工作者。

“院長的‘帽子’拎在手裏,一來接地氣一些,進村跟農民打交道,沒啥距離感;二來自己能時時看到這頂‘帽子’,看到一份責任。”

堅守20年,只為一滴油

在這處科研基地裏,有一片茶園,用白色的柵欄圍着,茶樹長了一人高,眼下已經掛果,鄭xx眯着眼看着這滿樹茶果,彷彿看着自己的孩子。用這些果實,便可提取茶籽油。

他常常在茶園裏走走,時而察看茶樹長勢,時而若有所思。“中國一年要消耗3000多萬噸食用油,其中大部分依靠國外進口。茶籽可以榨油,如果做大做強,意義重大。”

鄭xx的夢想是,用自己所學專業,為人民謀幸福。堅守20年,只為一滴油。“我研究這件事已經20年了,目前一畝地可以收500公斤茶葉籽。我的目標是2000公斤。”

過去,茶農採茶,只採茶葉,果實浪費了。如今葉果兩用,如果收成達到預期,光茶樹的原料產值就有約1。5萬元/畝。這一研究,緣起於2000年,他遇到金東的一個農民,後者最先嚐試茶籽榨油,引起了他極大的研究興趣。這使他深刻地體會到,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鄭xx的不懈努力下,茶葉籽油成為全國課題,2019年10月26-27日,茶葉籽油國家標準宣貫會暨茶葉籽綜合利用高峯論壇在xx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和xx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來自全國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油脂企業的70餘位專家和代表就《茶葉籽油》國家標準宣貫、茶葉籽營養健康和綜合利用發展前景等進行了交流與研討。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20年來,鄭xx沉下心、俯下身,專注這件事。他説:“這可能就是初心吧,我離夢想越來越近了。”期間,他也曾到農業部掛職,借調到市裏其他部門,最後他都依然迴歸到這片自己深愛着的土地上。

“只要功夫深,冷門變熱門”

在鄭xx看來,在農科院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和院裏的年輕人説,要沉下心,踏踏實實去搞科研。“要每天和植物對話,和基層的農民對話。農業科研只有接地氣,才能出成果。”

人們總以為搞科研的跟社會的距離很遙遠,鄭xx説,其實不然。“只要功夫深,冷門變熱門。”常常看到街頭巷尾、餐桌上出現的鮮食蓮蓬、葡萄、火龍果……“有很多品種都是通過我們農科院專家選育或引種之後,才越來越常見的。”

鄭xx最初就是搞水生蔬菜研究的,冷門變熱門,茭白就是一個經典案例。1999年,他帶領團隊開展水生蔬菜研究,如今,他是中國園藝學會水生蔬菜分會副理事長、國家水生蔬菜育種創新基地首席專家。xx已成為全國茭白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很多年前,茭白的農藥殘留問題讓老百姓望而卻步,這幾年通過大家的努力,現在市場上的茭白基本沒有這個問題了,甚至可以生吃。十幾年前不敢吃,現在大家搶着吃。這就是科研的魅力,讓水生蔬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鄭xx説。

説到茭白,不能不提農科院團隊的一位典型代表——市農科院水生蔬菜專家張尚法。這種曾經的冷門水生蔬菜,漸漸成了搶手貨,由xx農科院選育的近10個茭白品種已在全國範圍內落地生根。在新疆温宿、河北白洋澱等地,張尚法的引種試驗,都取得了成功,他已成為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茭白崗位專家。除了茭白外,市農科院對於菱角和芋艿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在市農科院,張尚法是一個縮影,院裏還有很多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農科專家。鄭xx總是不斷激勵大家:“這是最好的時代,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成為了時代楷模,這是大國榮耀。我們要珍惜這麼好的環境,用平生所學,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在農科院科研基地門口的牆上,有這樣一句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農民家。”這是鄭xx常掛在嘴邊的話。

2016年,xx省政府表彰全省“十二五”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五年一屆的表彰活動,只有10人上榜,鄭xx榜上有名,且是全省地市唯一代表。雖榮譽“一籮筐”,“農民院長”依舊在路上。他總説:“咬定一個目標,用心、盡力去做,便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四

人物介紹

張xx,xx市張氏青瓷第七代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xx省工藝美術大師,麗水市138人才,麗水市“綠谷新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xx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傳承人,xx市首席技師。

張xx,出生於xxxx市寶溪張氏青瓷世家,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張紹斌之女,張氏青瓷第七代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xx省工藝美術大師,麗水市138人才,麗水市“綠谷新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xx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傳承人,xx市首席技師。

張xx家族從清嘉慶年間便開始從事青瓷技藝,到她和弟弟張篤良這一代,已經是七代傳承的青瓷世家了。即使出生在這樣的青瓷世家,父親張紹斌也從未要求張xx和弟弟長大後一定要繼承家族手藝,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對青瓷產生興趣。

在張xx的整個童年,青瓷就是她最美的記憶。每當放學和寒暑假時,她都會跑到父親的工作室。看着父親將手中的泥巴變幻成各種不同造型的青瓷作品時,她就被深深吸引了,抓起一塊泥巴,學着父親的樣子去嘗試製作。父親看到她要玩,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讓出手中的拉坯機給她。當製作出一件滿意的作品時,父親還會幫她燒製出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幼年的張xx便對青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紹斌對青瓷有着極高的造詣,這也讓張xx從小就對青瓷技藝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她説釉是青瓷的魂,是一種人造美玉,可以和天然美玉相媲美,有一句話形容xx青瓷的釉很到位——“似玉非玉而勝玉”,釉越厚,它的玉質感會越強,但是釉厚了以後,成品率就會很低,如果胎很薄的話,那就更難了,所以説“薄胎厚釉”是xx青瓷最難燒的一門技藝。而張紹斌開創的張氏米黃釉,薄胎厚釉,是對青瓷技藝的極限挑戰,這也讓張xx對青瓷技藝始終有着不懈追求。

在張xx看來,父親一直是自己精神上的領路人,在青瓷制瓷過程中遇到什麼困惑,父親的一句話都會讓她撥雲見日。現在,父親因病離世了,而父親對青瓷的執着追求和他的人格魅力,也成了留給張xx的最大精神財富。每當煩躁的時候,她就會去展廳看看父親留給她的青瓷作品,還有一些用文字記載下來的創作心得,然後內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繼續投入到青瓷創作中去。

現在,張xx在創作青瓷藝術作品時,也是帶着父親的這種感覺去做的。她諳熟青瓷製作的每道工序,善於捕捉大自然的美並將意象化的思維融入作品,作品採用手工拉坯成型。手工的痕跡,思想的注入,使每件作品獨具神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她説,希望通過自己的成長和歷練,做一些能表達心聲、代表手藝人真正思想感情和温度的作品。

近年來,張xx通過自己的磨練和努力,創作出了許多件優秀的青瓷作品,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但是她説還要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藝術鑑賞水平,要向父親和先人靠近,就如張氏家訓所説“好好做青瓷,忠於青瓷”。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五

人物介紹

李xx,xx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竹類研究所所長、院科技領軍人才,竹筍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國家林業草原竹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xx省竹類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是我省竹類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xx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

以竹為友為伴

心繫竹農竹企

李xx出生於xx省杭州市,1985年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入職xx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這首詩吟詠堅韌高潔的竹子,也讓她從小就對竹子情有獨鍾,工作後毅然選擇了竹類研究方向,投身於竹產業發展中。

作為竹類研究專家,李xx對竹子的優點作了概括介紹。竹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竹子年年砍年年長,竹筍年年挖年年有,不砍不挖,竹林就衰敗了。竹子全身都是寶。竹材具有強度大、韌性好、纖維含量高等優點,在建築材、傢俱材、竹漿造紙、竹質纖維紡織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竹筍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纖維等,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竹葉黃酮等有效成分可以合成藥品和保健品。竹子同時還在竹工藝品、竹文化、竹林碳匯、竹林康養等多個行業廣泛應用,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竹產業是xx省的特色優勢產業,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子看xx”的美譽。近年來隨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竹材價格的下降,竹林拋荒增多、筍竹效益下降、企業倒閉外遷、產品出口受阻等現象日趨嚴重,竹業總產值增長乏力。為了突破竹產業生存困境,李xx帶領竹類研究創新團隊圍繞筍竹加工和竹林培育方向開展全產業鏈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積極推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通過科技合作、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等手段,加速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進程。近年來,十多項技術成果在xx、四川、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廣西等地推廣應用,累計為林企和林農新增產值5億多元,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帶動竹區經濟發展、促進竹農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

瞄準生態高效

助力竹農致富

在竹林培育方向,李xx帶領創新團隊以提高竹林綜合效益、助推竹農致富為己任,圍繞毛竹林高效培育及規模經營、雷竹筍用林安全高效培育、筍用林減肥增效培育、毛竹林高效複合經營、毛竹林珍貴樹種促進更新、覆蓋雷竹林退化恢復與持續經營、棄管毛竹林生態控制、毛竹筍用林機械化經營等方向開展創新研究。

“將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大幅提升竹筍產量和品質,提升竹林生態功能,助推竹業增效、竹農致富,是我們每個竹類研究人員肩負的責任。”李xx説道。多年來她帶領團隊深入竹林基地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每年達近百次,累計培訓林技人員和竹農2000餘人次,並編寫技術手冊,切實提高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户的竹林經營水平,促進竹產業發展。

李xx深入基層,通過走訪竹產區示範户和合作社,瞭解到由於毛竹出筍期集中和筍期短,各地都存在鮮筍銷售困難、筍價低、嚴重影響毛竹林經營效益和竹農經營竹林的積極性的問題,大量竹林拋荒,進而影響到竹林的生態效益。

為了幫助農户提升竹林經營效益,李xx帶領創新團隊通過對毛竹筍用林地下竹鞭調控及復壯技術、立竹結構調控技術、覆蓋增温可持續技術、土壤環境管理技術的研究,經過十餘年的技術攻關,創新集成了毛竹林春筍早出精準管理技術和毛竹林冬筍豐產精準管理技術,將毛竹筍用林春筍、冬筍的始筍期提前,延長竹筍出筍期,大幅提高了竹筍產量和經濟效益。其中春筍早出經營模式毛竹筍用林年均畝產值達22102元,比常規經營模式提高334%;冬筍高產經營模式毛竹筍用林年均畝產值達5415元,比常規經營模式提高183%。“毛竹筍用林經營模式創新”成果於2021年榮獲樑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攻堅戰,打響全國冬季覆蓋毛筍品牌,李xx依託國家林業草原竹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台,在xx省嵊州市先後組織舉辦了三屆全國“冬季毛筍王”擂台賽,並邀請中央電視台7台《綠色時空》欄目、xx電視台《江南好味道》欄目、xx衞視、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中國網、新浪、騰訊、xx在線、xx之聲、紹興日報、嵊州電視台、今日嵊州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報道,極大提高了嵊州冬季毛筍的知名度,進而大幅提升了銷售價格,春節前嵊州毛筍供不應求,銷售價格普遍達到100元/斤,如今“筍中貴族嵊名遠揚”已成為嵊州市的一張金名片。

聚焦高值環保

促進提質增效

在筍竹加工利用方向,李xx帶領創新團隊以提升竹產品附加值和環保性、助推竹企轉型升級為己任,圍繞重組竹材製備新技術、竹重組材單元材料初加工連續化加工、基於PHBV/PLA的可降解竹基複合材料、單組份豆粕膠粘劑創制及其在竹質板材的應用、建築用竹質結構材、竹筍加工剩餘物增值、竹筍活體綠色保鮮、基於水性環保漆的竹木製品生產等方向開展創新研究,加強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提高竹產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逐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針對竹材加工業普遍存在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膠為膠粘劑導致甲醛釋放量高影響人們身體健康,植物膠粘劑耐水性和防黴性差、膠合強度低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等技術瓶頸問題,李xx帶領團隊開展了單組份豆粕膠粘劑創制及其在竹質板材的應用。歷時十一年,創制出具有易施膠、熱壓温度低、儲存期長、防黴性能好等特性的單組份豆粕膠粘劑,構建了單組份豆粕膠粘劑製備技術體系,首次開發出基於單組份豆粕膠粘劑的竹地板、竹傢俱板和展平竹砧板等三個系列高效增值產品,提升了竹質板材科技含量和環保性能,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單組份豆粕膠粘劑創制及其在竹質板材的應用”於2020年榮獲xx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針對傳統的竹材截斷、剖竹等初加工工序都是各自獨立進行機械化作業,工序間還要進行人工運輸,壁厚和徑級分選由操作工人根據經驗識別,存在生產效率和分選精度低、勞動強度大、勞動力成本高、工作環境差等問題,李xx帶領團隊開展了竹重組單元初加工自動化成套裝備創制關鍵技術的研究,創制出集竹材自動定長截斷、自動上料、徑級分選、自動換刀、剖竹開條、厚度分選等多道工序為一體的竹條加工自動化連續化生產線,減少人工60%,提高生產效率97%,提升了竹材初加工階段的自動化水平,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分選精度,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環境,促進了竹材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成果目前已在xx、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產竹大省廣泛應用,推進了我國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竹重組單元初加工自動化成套裝備創制關鍵技術及應用”經專家組評議,成果整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竹材壁厚和外徑多尺度同緯度自動測量分選裝置”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三十多年來,李xx勤奮努力、治學嚴謹,她的付出得到了同行專家、單位領導同事、基層林技人員以及竹農竹企的認可和讚賞。2021年,因科技業績突出,李xx又一次獲得xx省委、省政府授予的“xx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六

人物介紹

葉xx,xx九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監,2021年xx省企業“創新達人”。

九洲的企業文化是誠實守信、客户至上、團結奮進、求嚴創新。研發工作,更該如此。12月10日,剛巡查完實驗室,xx九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監葉xx在筆記本上記下問題,以便處理。

初見葉xx,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踏實、樸素、嚴謹、細心。從事藥物研發18年,他開發了多個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的合成工藝並實現產業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至今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作為主要發明人擁有5項授權發明專利,主持的多個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和省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並獲評2021年xx省企業“創新達人”。

從零到一,實現技術突破

葉xx算得上是九洲的老員工了。2003年,他入職九洲,至今一直從事藥物研發工作,在重大科研項目、基礎技術研究、“卡脖子”技術攻關中作出突出貢獻。

達盧那韋,強生公司冰島分公司蒂博泰克研發的一種非肽類HIV蛋白酶抑制劑,2006年在美國上市。該藥常與利托那韋以及其他抗逆轉錄藥物聯合用於成人艾滋病感染者的後期治療。

達盧那韋的製備方法,合成路線主要有兩種。但這兩種成本高,不利於大規模生產。鑑於達盧那韋良好的藥物前景,2014年九洲決定,開發一種新的合成路線。

當時,葉xx是企業研發中心某部室的副部長,帶着一支5人小團隊。任務傳達後,團隊第一時間投入研究。“研發過程中,晶型問題是個難題。”葉xx説,混晶現象常出現,影響藥物穩定性。

通過反覆試驗,葉xx團隊攻克難題,完成工藝路線創新,採用更加經濟、高效、穩定的合成路線得到關鍵中間體,應用於產品製備。2016年,九洲新工藝合成的達盧那韋率先投產,成為企業核心競爭產品。該項目也為公司創造1000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

這些年,葉xx在技術上不斷優化,領銜的多個項目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達盧那韋創新工藝開發》獲得“xx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台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苯扎貝特創新合成工藝》獲得“xx省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甲磺酸伊馬替尼創新合成工藝和產業化》獲得“xx省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以老帶新,引領團隊成長

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踏實的作風,葉xx逐漸成為企業中堅力量。2017年,他擔任企業研發中心總監。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的在研藥物瑞德西韋,憑藉良好的抗病毒性被全球關注。與國內不少藥企一樣,九洲也迅速上馬“瑞德西韋原料藥合成研發”項目。

葉xx負責該項目管理和任務協調。在他帶領下,團隊奮戰數十個日夜,提前一個月完成項目工藝路線的小試開發,並通過連續流動化學反應系統成功將瑞德西韋項目推上生產。工藝方面,團隊將-100℃的釜式反應提到-30℃至-35℃,並通過連續流動化學的方法將強酸強腐蝕性、劇毒的危險化學品降低了安全風險,該項目為公司創造了7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自我進步的同時,團隊也一起成長。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和解決辦法,他會手把手教授給組員。除了有機化學專業知識外,他還要求大家掌握法律法規、專利申報等相關方面知識。葉xx已帶出五個組長,吳昊、徐巧巧等人更是成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力量。

以老帶新,以點帶面,如今的研發中心學習氛圍濃厚,越來越多新生力量加入。重慶小夥白然大學畢業後來到九洲,雖然入職才短短几個月,對這份工作卻有了深刻認同感:“台州醫藥化工產業發達,九洲的企業氛圍很好,椒江這座城市我也很喜歡,我已經有在這裏定居的打算了。”

身兼兩職,學習永無止境

今年,葉xx身上的擔子挺重。

九洲給研發中心部署了三大方向:自劑原藥料聯動生產、仿製藥研發創新、拓展定製服務。

此外,今年9月,葉xx還擔任企業生產部副總。人員、設備、安全、環保……一切圍繞生產計劃轉,他需要兼顧的東西更多了。

從研發線到生產線,葉xx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職業生涯裏有藥業研製全產業鏈的經驗。幾個月下來,葉xx在新崗位適應得也很快。身兼兩職,遊刃有餘,除了對公司的熟悉外,更離不開他多年的學習探索。

工作之外,葉xx將大量精力放在學習上。他加入九洲大學堂,接受管理類、辦公類技能培訓。他參加企業針對中高層開設的遠航計劃,每個月都要考試檢驗學習成果。他還自費報名校外培訓,彌補自身不足。

“我如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九洲的栽培。時代進步很快,不進則退,唯有終生學習,才能保持前進,保持清醒。”葉xx説。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七

人物介紹

鍾xx,xx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計算機應用管理科副科長,是xx市公安機關首批提任的“90”後科級幹部之一。曾獲“全國最美公務員”“xx省優秀共產黨員”“法治xx建設十五週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機關千名好民警”“xx市政法系統模範個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後”等多項榮譽,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個人嘉獎2次。

鍾xx,xx市公安局的一名科技民警。不管你聽沒聽説過他的名字,你我他都繞不過他,甚至每時每刻,都得與他發生點關係。因為,他就是健康碼開發團隊的核心骨幹。

從警多年,鍾xx一直習慣隱身於一線衝鋒陷陣的戰友身後,為他們提供信息化的技術支撐。直到2020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從幕後走到台前。那年2月6日,鍾xx團隊接到了開發“xx健康碼”的任務。

科技警察的價值

健康碼?什麼樣的?要做成什麼東西?應該用什麼顏色?帶着這些疑問,鍾xx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歷經了一個接一個的不眠之夜,完成了第一個測試版。

鍾xx團隊就市民提出的問題,先後經過29輪技術調整、14個版本和63項功能迭代,解決了市民的困擾。最終,“xx健康碼”的正確率達到99%以上!鍾xx團隊僅用40天的時間,就讓健康碼從xx走向了全國。

健康碼,讓鍾xx真正感受到了科技警察的價值所在。

鍾xx,xx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計算機應用管理科副科長,是xx市公安機關首批提任的“90”後科級幹部之一。

曾獲“全國最美公務員”“xx省優秀共產黨員”“法治xx建設十五週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機關千名好民警”“xx市政法系統模範個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後”等多項榮譽,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個人嘉獎2次。

探索者

2021年以來,鍾xx帶領團隊持續深化大數據賦能,以“小切口、大場景”的改革突破法助力公安數字化改革持續前行。

為破解非羈押人員管理難、羈押難等改革難題,支撐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順利進行,鍾xx和所在研發團隊主動承擔研發任務,並在全國率先研發出“非羈押人員數字監控系統”,被評為xx省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在研發初期,面臨科技民警“不懂法”的被動局面,鍾xx主動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規定,積極對接公安法制、檢察、法院等部門充分了解業務需求,從“門外漢”搖身變成了“小能手”,並最終帶領團隊在15天內實現應用試運行、30天正式推廣應用,擦亮了“健康碼”之外的又一張“數智xx”的金名片。

針對傳統外管工作“底數難清、情況難明、風險難控”的痛點,鍾xx再次帶領團隊會同出入境管理部門打響攻堅戰。團隊在全國創新提出了境外人員“一人一檔一碼”的新做法,即一個檔案、一個身份、一個識別碼——國際人才碼,同時結合大數據有效識別外國人身份等情況,成功發現“來杭未報臨住”、“活動地與申報地不一致”和“非法就業”等多類異常境外人員270餘名,大大變革了傳統境外人員管理業務機制由被動轉向了主動。2021年7月7日,在xx組織召開的全國移民管理工作現場會上,鍾xx介紹彙報的xx通過大數據賦能境外人員管理的做法受到相關領導的充分肯定,並要求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

為提升傳統偵查工作效能,用大數據武器“武裝”偵查人員,鍾xx帶領團隊再次開展了突破。

2021年3月,xx出現多例網約車司機涉嫌虛構里程詐騙案事件,面對這一新型犯罪案件,鍾xx第一時間帶領團隊前往辦案單位,詳細瞭解犯罪形態、全面提煉犯罪特徵,在48小時內便確定了偵查模型設計思路。在鍾xx的主導下,“巡蹤者”網約車司機異常發現模型應運而生,依託該模型偵查人員成功從海量網約車訂單中篩查出部分異常訂單,最終抓獲犯罪嫌疑人220餘人、涉案金額達160餘萬元。不僅如此,大部分受害者在被公安機關通知之前都未發現自己被騙的事實,將“羣眾告知、公安辦案”的傳統偵查流程變革為“公安發現、主動偵查”的新型偵查模式,為數據偵查模式的新變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該案例得到了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的關注批示,為推動全國集羣打擊提供了xx樣板。

如今,鍾xx再次投入到亞運安保指揮平台建設中,為xx亞運安保繼續拼搏奮鬥。

青年擔當

2019年以來,在公安部黨委“大數據智能化戰略”的總體部署要求下,xx作為全國大數據智能化地市級試點,承擔了為全國“探路”的光榮使命。面對挑戰,鍾xx主動請纓加入了工作專班。作為應用開發團隊的負責人,他和團隊承擔了應用需求的調研和研發工作,在經歷了與25個警種、35個公安派出所的100多輪調研對接後,僅通過200天的勠力奮戰,成功研製推出以“智慧警務雲”為基礎的“警務操作系統”,在基層基礎、勤務指揮、治安防控、偵查打擊等領域全方位重構應用系統,為xx公安大數據建設應用新生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019年3月21日,正值警務操作系統建設的攻堅期,鍾xx沒想到女兒比預產期提前了20多天出生。當時,妻子獨自到醫院產檢,因為胎位不正,醫生嘗試調位但未果,情急之下緊急剖腹產。妻子為了不打擾他工作,直到做完手術才通知了他,一直忙於工作的鐘xx聽聞後,這才和領導請了假趕去醫院。艱苦的付出也迎來了成功的回報,系統建成以來,鍾xx帶領團隊第一時間將系統投入了實戰,特別是在建黨百年安保等重大活動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迅速在業內外得到充分肯定和很大反響,受到公安部主要領導和省市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在2020年1月全國公安科技工作會議上,xx城市大腦警務操作系統建設應用經驗作為唯一的典型發言。

試點任務圓滿完成後,xx作為全國“樣板間”,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的調研學習。鍾xx作為應用研發的主要參與者,在做好研發完善的基礎上,還承擔了大量的演示彙報工作。2年來,他累計為13位部省級領導、30餘個城市公安機關等超6000人次講解介紹“xx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年均講解場次超120場,全面展示了xx公安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成果。

破冰先鋒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百年以來全球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鍾xx充分發揮xx公安大數據能力優勢,以青年黨員“關鍵時刻能衝得出來”的拼勁,用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忠貞奉獻精神,帶領團隊探索築就一道堅實的數字防線。

2020年1月20日,xx出現了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日,鍾xx提議成立數字防疫工作專班,並主動請纓擔任技術組負責人,設計開發“城市大腦·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系統”,利用大數據開展疫情分析預測和防控工作。經過24小時連續奮戰,團隊順利完成了系統測試版的開發工作。為確保系統快速更新迭代,鍾xx放棄全部春節假期,帶領3名工程師以一天一個版本的頻次完成系統4次更新迭代,最終依託該系統,高效完成20餘批次10餘萬人次密接人員閉環管控的分析研判工作,先後發現密切接觸者8750餘人,涉疫重點人落地核查率、管控率實現兩個100%,助力xx市精密智控度位列xx第一,有效改變了以往線下逐個排摸,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

2020年2月,xx市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2月6日17時,還在市公安局防疫專班奮鬥的鐘xx接到了市局緊急召集令——開發“xx健康碼”。

當時健康碼是一個全新的構想,沒有樣本可供參照,好比在無人區裏為他人開闢道路,雖然意義重大,但懸崖峭壁荊棘密佈,前途殊不可測。接到市局指令後,鍾xx會同十餘名團隊成員連夜進駐基地,迅速投入全新的開發工作。

面對時間緊、任務重,且無既有規則指引、需要協調諸多部門和開發企業等種種困難,鍾xx帶領團隊充分發揮捨我其誰的幹勁、敢為人先的拼勁和百折不撓的韌勁,借鑑此前疫情防控系統和模型開發經驗,自行設計技術架構和算法規則,從表單設計到業務架構、從發碼規則到前端應用,不僅手繪了多個版本的xx健康碼界面圖,而且從色彩搭配到圖形調整、從空間佈局到文案設計等每一個細節都和團隊反覆斟酌、精心刻畫、力求完美,最終實現了健康碼3天上線的奇蹟!

健康碼畢竟是一項新生事物,愈是順利,愈不能顯其價值。在“xx健康碼”正式啟用的一週時間裏,網絡等各個渠道的諮詢件達到了驚人的10萬件,健康碼面臨中途夭折的巨大風險。鍾xx與團隊成員不畏艱險,在細緻地回覆每一件投訴同時,針對不同人羣、不同場景對健康碼的多樣化需求,從海量的用户諮詢中梳理出共性問題與建議,馬不停蹄地對健康碼快速迭代、持續優化,不斷滿足各種變化需求。在健康碼誕生的40天內,鍾xx共經歷了29輪次技術調整,14個版本的規則完善,63項功能應用的迭代,併成功於2周後迅速複製推廣到全國18個省200多個城市,成為xx數字防疫、數字治理的一張閃亮名片。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八

人物名片

姜xx

現任浙江工業大學xx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負責人才、科技的對接服務等工作。

自1989年大學畢業以來,姜xx一直從事教育和科技文化工作,先後擔任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中澳辦主任、經貿學院培訓部主任,墨爾本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浙江項目負責人,浙江龍遊開發區副主任(掛職),浙江工業大學合作發展處副處長,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三十多年來豐富的執教、海外工作、地方工作的經歷使她接觸了許多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也為她投身科技事業,推動中外人才資源、科技資源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礎。

主動請纓愛上科技

外派墨爾本、芝加哥和龍遊等地的工作經歷讓姜xx切身感受到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她也深刻認識到了高端科技人才對於地方企業發展的重要性。2015年,她一回國便主動要求去浙江工業大學xx研究院工作,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讓xx這座國際化的城市更加有創造力。

浙工大xx研究院是一個將浙工大的人才和科研優勢與xx行業產業進行深度對接,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創新服務平台。任副院長後,姜xx充分利用自己海外資源優勢,邀請了國內外很多科技人才,特別是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學院環境科學系教授MichaelR。Hoffmann院士團隊多次來浙江開展清潔技術交流,目前MichaelR。Hoffmann院士團隊科技成果已經被幾個城市看中並在落地洽談中。她還牽頭成立了浙江工業大學xx科學技術研究院芝加哥中心、舊金山中心等海外平台,在推動建立科技對接平台、組織開展科技人才對接活動的過程中紮根科技事業。

聚焦人才創新服務

姜xx深知,人才是地方的核心競爭力,她和xx科協一起多渠道集聚各類頂尖科技人才來xx問診把脈,助推xx經濟轉型和產業提升。

院士是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她與xx科協一起,通過各種途徑,組織了27場大型院士專家浙江行和xx行活動,服務126位院士來浙江考察。她邀請院士們走進企業,親身考察一線,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破解技術難題;走進學校,用科研經歷為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技精神。在不斷的接觸中,她還和很多院士的家人成為好朋友,每每談起各位院士的愛好特點、主要科研領域等,她都如數家珍。院士們也都被她認真貼心的服務態度和對科技事業的熱情所感動,甚至與她結下忘年之交。

她充分宣傳和利用xx市人才政策,通過浙江工業大學學術圈吸引高端人才來xx申報人才項目,動員20餘名省部級以上人才來xx申報“金華雙龍”計劃、“xx英才”計劃項目,其中成功申報的就有11項。由於高校教師科研思維與市場經營思維的巨大差異,導致高校成果產業化難。針對該問題,姜xx與浙工大xx研究院領導、同事一同探索出了“科研團隊(平台)+公司”的高校成果孵化模式,遴選了10餘項離市場較近的產業化團隊和成果,為教師創業提供免費的工作、生活場地,組織科技對接、技術應用推廣,專利、企業主體、人才項目申報,產品創意設計、媒體宣傳、銷售渠道建設、產業鏈構建、路演輔導、投融資等全方位的服務,形成“技術服務+新產品眾籌轉讓+主打產品生產銷售”的企業經營模式,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把握需求精準對接

在推進科技合作過程中,存在企業創新內在需求不足、校企互不信任、技術需求和供給信息不對稱等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姜xx帶領教師長期走訪企業、開展專題對接,與企業家拉家常,以趨勢啟發、以案例吸引、以實在技術試探、以龍頭企業帶動、以政府政策激勵,來逐步激發推動xx產業轉型升級。

2016年以來,姜xx擔任起了森宇集團的“科技聯絡員”,深度參與森宇集團的工作。她加入森宇工作羣、參加工作會議、參與經營管理,深度融入森宇發展,準確掌握森宇發展的科技人才需求,並有效組織浙工大各個領域的專家開展對接,及時解決發現技術難題。森宇集團對科技的重視更加激發姜xx的熱情和幹勁,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陳素紅對鐵皮石斛非常有研究,姜xx和森宇集團與陳素紅通過多次謀劃,開始了“鐵皮石斛大健康產品研發”項目合作,2016年該項目入選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獲批經費1694萬元,成為xx近年來唯一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在科技的道路上,姜xx從未停止前進,看着一次次科技成果對接成功、一項項科研成果落地,她感到無比欣慰,“我希望通過所有科技人的努力,國家的科技發展能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她真切地説。

2022科技創新人物事蹟 篇九

人物介紹

陳xx,1963年10月出生,現任xx縣科協科普部部長,兼任縣農函大辦公室副主任,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員,也是科普中國和省市科協信息通訊員。先後獲得“浙江省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xx縣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xx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進個人”“中國科協優秀信息員(通訊員)”等榮譽稱號。

在xx縣,有一位科普達人,人們習慣於稱呼他為“老陳”,無論是在鄉野田間還是在社區禮堂前,總能看到“老陳”忙碌的身影。這位“老陳”名叫陳xx,1963年10月出生,現任xx縣科協科普部部長,是一位有三十年科普“工齡”的老同志。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因為熱愛,所以堅守;因為熱愛,無怨無悔。三十年來,他在基層科普事業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崗位上默默堅守、在拼搏中奮進,付出了心血,也收穫了榮譽。日前,在中國科協和人民日報公佈的“典贊·2021科普中國”活動中,陳xx同志獲得“基層科普人物”提名。

三十年如一日

科普事業的“傳播人”

他熱愛科普事業,堅持工作創新,努力打造“xx科普品牌”。他深知科普事業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工作,科學傳播的受眾不再單純是無知無識者或是知識擁有的弱勢者,如青少年、體力勞動者等,而是所有的公民。於是他為打造黨政領導、科協主導、鄉鎮部門協作大科普品牌出謀劃策,通過大型主題科普活動,打造xx科普品牌。

在他的緊抓落實下,“科普節”“全國科普日”已然成為了xx科普的重要標杆。在2013年至2020年間,xx縣科協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2011年,xx縣更是以省內考核第一名佳績獲得“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並作為全國六個創建單位代表之一在中國科技會堂作典型交流發言。在當年的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綱要電視電話會議上,xx又作為唯一縣級代表作交流發言。

xx縣於2019年3月,成立中國科協xx縣科技志願服務總隊,“老陳”又主動請纓,成為“xx縣科普講師團”和35支xx縣學會(鄉鎮、街道)科技(科普)服務志願隊的管理員,與行政村、社區、居委會文化禮堂積極對接,將科普傳播到基層、企業和學校中去。

三十年如一日

同事口中的“大忙人”

他身兼數職,是xx縣科協科普部部長,兼任縣農函大辦公室副主任,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員,也是科普中國和省市科協信息通訊員。

作為縣農函大日常工作負責人,他始終堅持科教興農,助力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為推廣先進適用種養技術,他多次組織國內外高層次專家來培訓授課、建立示範基地,加大種植養殖專業人員致富技術培訓,助力種植業養殖業農民科技致富,自2004年以來,共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8844名;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員,他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積極落實“你點單、我送服務”項目,先後獲得“浙江省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xx縣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xx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作為科協系統的信息員和通訊員,他堅持不懈撰寫科技志願服務組織及其志願者活動信息,在各級媒體上發表信息動態1100餘篇,獲得“中國科協優秀信息員(通訊員)”等榮譽稱號。

三十年如一日

朋友口中的“熱心人”

面對基層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工作量大面廣,人手少,經費少的問題,他內聯外引,始終堅持藉助外部科普資源提高科普服務能力。他主動爭取互聯網媒體為xx縣科普活動直播聯動,科普時效和科學普及覆蓋面大大提升。2020年10月18日,爭取利用騰訊網平台為“xx金釘子”地質博物館“雲上科技館”直播30分鐘,收看網民達43萬人;2020年9月,xx縣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爭取xx傳媒集團現場直播19分鐘,在線觀眾達18萬人。

面對基層科普資源少的問題,他積極對上爭取科普資源下沉。主動爭取浙江省科協流動科技館巡展5次,歷時14個月,讓90000多名青少年零距離體驗到科技展品的樂趣,激發科技好奇心;邀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50多名專家到xx作科普報告100多場次;爭取浙江省科協“科學+”品牌活動到xx開展活動5次;爭取浙江省科協“博士生科技志願服務”科技服務9次等,讓全縣青少年和羣眾能夠足不出縣就能接觸到高端的科普資源。

面對基層科普活動場地有限,科普工作難度大的問題,他借力縣內各類科普場館、各級科普教育基地豐富的資源開展專題科普活動。他精挑細選各類科普場館,悉心指導基地創建工作,增強了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科普場館的服務能力,目前全縣累計擁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5家和省科普教育基地8家。

同時,他重視新型傳播,讓科普“流行”起來。推廣應用“科普中國”和“移動科普中國APP”網絡科普資源,推廣“鄉村科普e站”“社區科普e站”“校園科普e站”,指導呂山鄉中心國小建設“校園科普e站”,被中國科協認定為首批科普中國校園e站服務示範點(全省共3家),牢牢抓住互聯網時代賦予科普傳播的新機遇,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他説自己不過是個平凡的“老陳”,在這份平凡中,將一直堅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責任書寫xx科普新篇章,無愧於在黨旗下許下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