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宣傳紀錄片解説詞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3.03W

鄉鎮宣傳紀錄片解説詞

解説員:

一座西南邊陲小鎮,飛躍發展的革命老區,歷史上繁榮的“馬店經濟”,歷經歲月的古建築,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亟待拯救的地方民間傳統文化,讓我們再次踏上蜿蜒崎嶇的騾馬古道,觸摸歷史文化遺留的痕跡,品味演繹了百年的樂熙土戲,重温堅韌不屈的老區精神,聆聽那些動人的故事... ...

片頭題字(德厚故事)

解説員:

德厚原名“灑戛竜”,在傣語裏意為“大河邊的寨子”。1930年改名“德厚”則取意於“德行修養,厚道做人”,寓意德厚人要以德行修養為做人根本,堅持誠實守信、言行一致。

解説員:現在,德厚鎮共有3萬6千多人,轄德厚、樂西、朝陽、樂龍、水結,鐵則、大龍、感古、明湖、湖海、以諾、菲古、以奈黑、亞拉衝等14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143個村民小組。

柏興國講述灑戛竜:

灑戛竜,一條衝,早晚馬鈴響叮咚。

五馬歸槽靈傑地,生意如何看夜中。

小販攤點滿街擺,鋪面燈光照夜空。

叫賣聲音不絕耳,追逐打鬧羣孩童。

茶館裏面唱滇戲,川劇廣調惹客哄。

醜夜時分稍平靜,五更又聽人騾湧。

郊址古道大驛站,就是昔日灑戛竜!

第一部 尋根本 溯源頭

解説員:

據考古專家初步對德厚河谷中的小龍古墓羣進行調勘,早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德厚河谷地區已有人類居住。少數民族的祖先先後來到了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從小龍村古石橋,到曾經烽煙四起的營盤山,他們與德厚的命運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成為千年不斷的緣分。

水流,總給人靈性的觸感,德厚河源自文山市老君山自然保護區西麓,經期烏、鐵則、大龍、德厚、樂西、朝陽等地,另有中游雙龍潭、大龍潭、小龍潭等泉點匯入,成就了一條千年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她貫穿德厚壩子,似一條蒼龍,德厚因水而美,因水而活,因水而神秀。

廣闊的山水美景啟迪了德厚人民寬厚朴實和博大胸懷。

在清朝的《開化府志》中,德厚河被認定為盤龍河的主流。是文山的母親河——盤龍河的主要源頭之一。

第二部分:馬蹄響 四方至

解説員:

德厚鎮位於文山市西北部,距文山市區52公里,東接紅甸鄉、馬塘鎮,南連薄竹鎮的樂詩衝,西接蒙自縣的老寨、鳴鷲鄉,西北與硯山縣的阿舍鄉、平遠鎮接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其一直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

十九世紀中葉,灑戛竜獨特的區位優勢在馬幫文化的滋潤下,綻放出獨特的馬店經濟,讓她熱鬧非凡,使她享有“小上海”、“小香港”之稱。

戴 景 鈞講述:

雲南層巒迭嶂,溝壑縱橫,山路崎嶇。自古以來,物資運輸完全靠人背馬馱。馬幫,就是對一羣趕馬人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騾馬隊的稱呼。每個馬幫都有一個德高望重,智勇雙全的人負責組織管理,這個人就叫“馬鍋頭”。馬鍋頭旁邊都有幾個副手,這些副手叫“二鍋頭”、“三鍋頭”等。其他的趕馬人統統叫“趕馬哥”。 

解説員: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以後,蒙自已成為滇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德厚古道作為進口物資“下文山”,文山各縣農特產品“上蒙自”的必經之路。大量過往的馬幫在灑戛竜歇腳,“馬店經濟”因此更興旺。

戴 景 鈞講述:灑戛竜商賈雲集,大大小小的馬店有40至50家。此外,還有馱牛店、挑夫店、旅店、百貨店、土雜店、皮貨店、鞍子店、土槍店、鐵器店、金銀店以及飯館、煙館、茶館、戲園子等等鱗次櫛比,更加熱鬧非凡。

解説員:悠悠馬鈴,綿延長途,伴隨着這條山高水長的古道;咯噠咯噠的馬蹄聲,一支又一支的馬幫列隊前行。抬頭,有清晰的方向;低頭,有堅實的腳步;回頭,有經歷過的故事與惆悵。

柏興國講述四川街:

(加年份)德厚這一個交通樞紐重鎮,召引了四方八面的客商和遊民,越來越興旺繁華。特別是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市的客商都到過德厚做生意,有不少的人還留在德厚安家落户。尤其是四川人為多,他們相互紹介“一拉一”、“二拉四”慢慢地形成了一條街——四川街,他們起初端簸簸,行走吆喝,賣點針頭線腦、雜貨、瘡藥、滅蝨藥等生活用品,逐步發展成為經營洋紗布匹的坐商並形成商業四川街。

解説員:四川街的老前輩都相繼過世了,但四川街的風貌依然存在,老前輩的精神猶存。四川街人那種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同舟共濟的精神及各個家庭的優良家風,能一代代傳下去。

第三部 這方水 這方人

孫玉發講述:

德厚地靈人傑之地,孕育了許多仁人志士,他們憂國憂民為國家變革為地方百姓民生作出貢獻甚至奉獻了生命。

如在國民革命時期,1906年投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嶽昌候(字文伯);1916年參與創建“文山四縣聯合中學”(現文山州一中前身)的陳子鑑;1918年從“雲南講武堂”畢業從軍,後毅然參加解放軍的嶽少華等。

1927年,當全國還處於黑暗勢力統治時,灑戛竜就有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之光在閃爍。黨的優秀兒女李國棟就以教師出身為掩護做起了宣傳黨的革命方針的活動。其間先後有李鑫、王德三、嚴英武、楊立人、張乃猷、杜濤、吳澄(女)等黨的幹部先後祕密到灑戛竜開展工作,使得灑戛竜的革命勢力迅速發展。建立了灑戛竜農民協會和小塘子苗族農民武裝游擊隊,並加強了對先期組建成立的灑戛竜勞動童子團的領導。各套組織在中共雲南省委及灑戛竜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鬥爭活動,勞動童子團中心骨幹學生楊民皋、陳炳良還成了李國棟與小塘子聯繫的通信員。小塘子游擊隊成功擊斃惡霸李增輝,農協會開展了減租減税活動,大長了苦難百姓的士氣。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灑戛竜,創造了諸多第一,尤其值得人們去記憶,去思想!

灑戛竜,是雲南貫徹八七會議精神並取得實際鬥爭成果的歷史策源地。

灑戛竜黨支部,是中共文山地區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

灑戛竜,勞動童子團是中國共產黨在雲南組建和領導的第一個兒童團組織,

灑戛竜、小塘子武裝游擊隊是雲南省第一支少數民族武裝游擊隊,

灑戛竜、農民協會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雲南省第一個鄉村政權組織。

在灑戛竜、小塘子創作形成的苗夷三字經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革命鬥爭宣傳的第一部經典之作。

灑戛竜、小塘子是雲南省第一個女共產黨員吳澄開展隱蔽戰鬥的地方。

紅色的火焰在灑戛竜和周邊地區越來越亮,勞苦大眾看到了一線希望,但已經成了撲不滅的火焰在人們心中燃燒 燃燒······

後來的事實説明,當年地下黨播下的火種會越燒越旺,你看德厚湧現出的這些赴湯蹈火的人:

1932年8月,德厚人共產黨員陳德信在昆明被國民黨捕擊斃,獻出年輕生命;

1937年,29歲的游擊隊長周小友被殺害;

1940年9月,為抗擊日軍飛機轟炸重慶,新婚度假的飛行員,年僅22歲的段思問急返崗位駕機升空與日擊作戰,不幸犧牲。

還有投入參加抗日隊伍,參加解放軍,在黨的培養下成為將領的陳德懋、王松青也是德厚街生長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為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德厚又一批好男兒赴朝打擊侵略者,他們是王雲鵬、王輔臣、許應明、王正平、張守康、羊正安、戴春福、沈雲利等,王雲鵬在朝鮮戰場上獻出寶貴生命,獲烈士稱號。抗戰四年後,他們服從國家安排,默默地為社會奉獻着餘熱,直到安詳地離開人世······

第四部分:古遺蹟 曠世鮮

解説員:

樂熙土戲是現今保留比較完整的壯族傳統藝術,清光緒年間有“追召土”、“榮考吭”、“嚨哩”、“嚨阿西”四個唱腔,在每年春節期間演出,主要是用於祈求神仙保佑大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簡單的戲劇演唱,發展成為文山州壯劇中為數不多的優良劇種,被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認定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戴正義作為樂熙土戲的第八代傳人,被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認定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説,“這些年,村裏外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願意參加土戲演出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些老輩子傳下來的東西就要消失了。”

孫玉發講述德厚過去有的和現存留的古建築:

德厚至今仍留存着參玄洞、文武廟、樂熙石闕、白塔綠蘿寺、文昌宮、化緣洞等古建築,

參玄洞位於觀音山上,洞裏還有很多能證明參玄洞曾經輝煌的名人書法石刻和匾牌。

德厚下寨文廟、武廟

1886年,修建在德厚下寨獅子山下的文武兩座寺廟,用於紀念孔夫子和關公,這兩座寺廟開始為私塾,民國二年建立灑戛竜(德厚)國民國小,後改名為德厚國小。武廟因為年久失修被拆除,文廟一直保存至今。2009年7月1日,下寨文廟被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定為“雲南省黨史教育基地”。

解説員:

“保村莊千年是福主;佑黎庶萬載為神仙。”這是刻在樂熙石碣上東面門的對聯,石碣建於清嘉慶二十年,在樂熙村北青龍山上,石碣台基呈正方形,高55釐米,上建一石座,頂置石雕寶珠一顆。石座四周刻春牛圖、雲朝龍、蚌、螃蟹、山羊、荷花等圖案。西門對聯為: “凜凜威風羣雄俱伏首,巍巍德赦萬姓蓋歸心。”從石碣對聯的內容可以看出,這是樂熙祖們求上蒼保佑平安祭祀的地方。

解説員:

樂熙白塔與石牛

歷史上德厚壩子經常爆發洪水,河谷被淹成一片澤國,滿壩的稻穀一夜之間就被洪水全部捲走。清嘉慶二十年,樂熙人在村東山頂上修建一座石塔用於鎮水,塔高2.4米,亭基佔地9平方米,建塔石材為白色,取名“白塔”。和白塔一起鎮水的,還有白塔山下的石牛。

第五部 民族團結 經濟發展 社會安寧

解説員: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着一方水土。隨着時間的流逝,灑戛竜逐漸形成了以壯、傣、苗、彝文化為主體,各民族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格局。不同的民族,用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裝點着這片秀美的土地。在這裏,你既可以感受到壯族與傣族的似水柔情,清純麗姿;也能體會苗族的歡快(粗獷)練達;以及彝族的熱情如火。

在這裏他們和諧共處,在這裏他們用歌聲吟唱着希望、在這裏他們用腳步舞蹈着夢想、用勤勞塑就桑田,共同譜寫一曲德厚絢爛的歌謠。

彎曲的德厚河水悠悠的流淌過每一個民族集聚的地方,見證着各民族文化進程。他們有的靠蜿蜒水而居、有的依秀美山而行,有的在平坦壩子裏安享富裕。每個民族都帶着敬仰的生活信念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綻放着光彩。

沿水而居德厚壯族有兩個支系,一個是壯族的“土族”支系,另一個是壯族的“儂族”支系。他們有着獨特的民族語言,標誌性的民族服飾,壯錦、銀飾、雕刻等傳統工藝讓這片土地熠熠生輝。

(鏡頭推出盛裝儂族和土族少婦勞動的場面)

依山而行苗族更多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蘆笙、橫簫、直簫形成的旋律緩緩的飄過山林、越過河流.....為德厚這片土地帶來律動的和絃。

柏華林講述德厚地區的傣族

德厚的傣族分佈在德厚上寨、下寨、壩頭、朝陽等村寨。黑傣是當地土著民族,他們不僅愛國愛家,遵紀守法、團結鄰里,崇尚禮儀、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他們古老的黑色服飾,人的頭上是一片藍天,只要將象徵家的房子頂着走,無論遷往何處,都會有安身立命之地。所以稱為萬事不求人,頂着房子走的民族。

解説員:

政府不斷推出的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政策,為各民族的繁榮和開放帶來全所未有的和諧。

2018年,蒙文硯高速公路橫穿德厚,連接文平高速、廣昆高速,從此德厚人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視野看到世界,一步步實現着經濟社會騰飛的藍圖。

打開中國地圖,找尋德厚的位置,在地圖上它只是一個針尖大的地方。德厚是我們血脈所繫、根之所在的地方,她曾經為黨的革命事業承載着光榮使命。如今,在黨的領導下,灑戛竜(德厚)老區人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老區精神、傳承紅色文化、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共創名族團結、共奔小康社會、德厚的明天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