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魏晉五言詩三首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6W

魏晉五言詩三首多篇

魏晉五言詩三首 篇一

導標顯示屏幕

1.學習體會漢魏晉時期五言詩體裁式樣更新、題材內容廣泛、表現技巧豐

富的特點及與《詩經》四言詩和《楚辭》騷體詩的區別;

2.分析理解三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現的手法和技巧,並注

意品味其藝術效果;

3.背誦《白馬篇》和《歸園田居》

導學點撥窗口

【作家作品】

《古詩十九首》中國東漢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的《文》。作者為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也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後所產生的

生命無常、及時行樂等頹廢情緒。這類詩反映了東漢末年儒家思想崩潰,亂世人生觀盛行時文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狀態。《古詩十九首》的藝術上成就相當突出。將抒情、議論、敍事、寫景融而為一,達到高度的自然和諧;善於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動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語言淺近凝鍊,自然和諧。劉勰推崇它為“五言之冠冕”。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聰慧,“善屬文”,始深得曹操寵愛 ,其兄曹丕稱帝后,植名為王侯 ,實為囚徒 ,最後移封陳郡,卒諡思,故世稱陳王或陳思王。

曹植是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他的詩現存約80首,大部分是樂府詩。曹植一生重視從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所不同的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和提高,因此他的詩歌呈現出文人所特有的風格與情調,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等特色。    曹植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五言詩,把五言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峯,並使之達於成熟。他的五言詩,敍事與抒情相結合,格調雄渾而不卑弱,文辭華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語言的提煉和修辭,特別留意於文句的整飭和韻律的和諧。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他被視為五言詩的一代宗匠。

陶淵明(365~427)中國 晉 宋時 期 文學 家。一名潛 ,字元亮 。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 。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陶淵明的創作包括詩歌和文章兩大部分,而以後期的詩歌成就最高。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①飲酒詩;②詠懷詩;③田園詩。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 、高遠拔俗的 意境 ,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 、散文 4篇 ,共計12篇。總的來説,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探海導航】

本課學習的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學習時要注意體裁上與《詩經》四言詩和《楚辭》騷體詩的區別。五言詩起源於西漢民間,開始不受文人重視。但五言樂府的流行推動了文人創作五言詩。兩漢時期文人多寫辭賦,寫五言詩並不多,流傳下來的就更少。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人五言詩最繁榮的時期,流傳的作品也很多,曹植、陶淵明是當時的重要作家。

學習《迢迢牽牛星》要注意體會疊音詞的運用和押韻情致,以及由此而表達出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學習《白馬篇》要注意體會作者所運用的鋪敍的手法的藝術效果和少年英雄的忠勇愛國;學習《歸園田居》要注意理解詩人辭官歸隱、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態,體會其田園詩的藝術 風格。

【思路結構】

《迢迢牽牛星》起首兩句描寫環境,中間四句描寫織女,最後四句點明離別的根源和哀怨:詩中充滿着濃厚的浪漫氣息,將神話和現實和諧地結合起來。全篇十句有六句以疊詞起頭,使詩具有很強的音樂節奏美感。結構圖:

兩星現狀織女的相思分離的痛苦

《白馬篇》前六句介紹遊俠兒的身世和經歷。中間十四句描寫他高超的武藝和善戰的本領。最後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獻身精神。全詩佈局精巧,剪裁得當,時而緊急,時而鬆緩,波瀾起伏夕曲折生姿,十分引人人勝,加以語言樸素優雅,用詞精當,使突它成為建安詩作中不可多得的名篇。結構圖:

遊俠身世

邊陲英雄武功高超

為國出力棄家保國

視死如歸

《歸園田居》開頭八句寫歸田的原因,可以説是整組詩(共五首)的一篇總序,以議論出之,跌宕飛動,而結到“歸園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寫田園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動的村居圖;最後兩句換筆另收,與起首一段呼應。全詩以質樸真淳的語言寫出,而音節鏗鏘,元氣淋漓,得自然之美。

擯棄世俗

迴歸本性田園美景

村居之樂本性復甦

心曠神怡

【疑難指津】

·《白馬篇》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曹植在青少年時期,隨其父曹操南征北戰。軍旅生涯陶冶了他的性格。詩中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的愛國壯士形象,歌頌了他的為國獻身,誓死如歸的高尚精神,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曹植《自試表》雲:“昔從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用兵之勢,可謂神妙。而志在擒權馘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可見詩中所云“捐軀赴難,視死如歸”,正是曹植本人的一向志願。此時年輕的詩人精神昂揚奮發,對自己的前途、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因而詩歌的思想感情也高邁不凡。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在哪裏?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語言揣摩】

1.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評析:最後四句是詩人的慨歎。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並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恐不確。“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是形容女子儀態之美好,織女既被稱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於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 “脈脈不得語”是説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隻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句詩用了“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藴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運用:圖為山東淮縣民間以此詩為題材的一組年畫《王母刻河,鵲橋相會》。

2.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評析:起首四句,先説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又是什麼呢?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運用:(翻譯)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情調,本性喜歡山水田園。錯誤地進入世俗官場,一晃就是十三年過去了。

3.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嗚桑樹顛。

評析: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     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 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      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名題講析】

1.(1994年全國大學聯考試題第11題)對下面這首《菊花》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A.第一句寫叢叢秋菊圍着房舍,彷彿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

C.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意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講析:此題是一道標準的文學鑑賞題。命題者對這首詩從內容到表現手法作了四項分析,要求考生選出分析不確切的一項。這樣的命題,真實地考查了學生的鑑賞能力。為了辨別選項分析得正確與否,應試者就必須按命題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後兩相對照,發現問題,這個過程也是提高學生鑑賞能力的一個過程。A項是對第一句的內容和用典進行分析的。“秋叢繞舍似陶家”:秋叢,即叢叢秋菊,寫叢叢秋菊圍繞着;陶家,陶淵明家,因陶淵明寫菊愛菊有名,因此這兒説“似陶家,即彷彿是陶淵明的家”與原題分析符合,A正確。B項是對第二句內容進行分析。陶詩有“採菊東籬下”句,這兒的籬邊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是正確的。C項是對三、四兩句表現手法和作用的評論。三、四兩句全是議論,何由描寫,所以只有這樣説“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寫轉入議論”,或乾脆“三、四句轉入議論”。這樣寫,才確切。D項是對全詩語言的評價,全詩用語極為平易,而又表達準確,全詩含意深遠,表達了作者愛菊的情懷,從而表現了作者像菊花一樣高潔的氣質,極富藝術感染力。所以D項分析正確。答案為C。

2.對下面一首漢樂府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選自《大學聯考古詩鑑賞》劉建瓊編著):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A.這首五言古詩,揭露了漢代兵役制度的野蠻和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

B.從十五到八十,六十餘年未着一字,而筆重於“歸”,真可謂匠心獨運。

C.將典型情緒與典型環境融為一體,強烈的對比,表現出民生的悲慘。

D。該詩語言平實無華,情調悲愴幽遠,景物描寫與心理描寫十分成功。

講析:這道題考到了詩的體裁、內容、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是比較典型的詩歌鑑賞題。這首詩泣成悲歌,無處灑淚;六十年軍徵,遠望當歸,歸而無家,有家無親。詩的格調極悲愴,是活生生的現實,是一種寫實。末尾“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是樸實無華的描畫。答案為D,該詩無“幽遠”之象。

【風景剪輯】

剪輯1:

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於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加罪,決不寬恕!”植曰:“願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着兩隻牛鬥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着‘二牛鬥牆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凸山下,檄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

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及羣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着‘兄弟’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後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於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選自《三國演義》)

剪輯2: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説中最普及最動人的故事之一。牽牛和織女的名稱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關於織女的描繪,已有‘終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牽牛與織女之間還沒有故事聯繫。到了西漢,牽牛織女的關聯多起來,據《漢宮闕疏》説:“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兩顆星演變成兩個有具體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還有一些故事情節。把牽牛、織女説成夫婦,一對磨難夫妻。是東漢後期的事。《迢牽牛星》是這一故事趨向定型化的標誌,此後的一些文學作品除個別情節如七夕相會之外,主要內容都本於該詩篇。曹植《九詠注》説:“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可見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

魏晉五言詩三首 篇二

鄭賜來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漢魏晉時期五言詩體裁式樣更新、題材內容廣泛、表現技巧豐富的特點及與《詩經》四言詩和《楚辭》騷體詩的區別;

2.分析理解三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藝術效果;

二)、教學 課時:2課時。

三)、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古詩十九首》鑑賞

一、五言詩古詩的興起

西漢至東漢

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敍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其中以兩漢樂府民歌和東漢後期無名氏文人五言古詩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所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的《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着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詞之要”(鍾嶸《詩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並且發展為泛指後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二、《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的《文選》,究竟產生於何時,由何人所作,有種種不同的説法。近代梁啟超根據《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點,指出它們“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後不過數十年間所作”,並論證它們應是東漢後期安、順、桓、靈帝年間,約公元2世紀的作品,取得了比較合乎實際的結論。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路,上層士流結黨標榜,文人士子備受壓抑。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文人士子或為避禍,或為尋求出路,只得奔走交遊。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因而也就有了“遊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古詩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寫仕途碰壁後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和離別相思之情,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的詠歎中,感歎抒發中,突出的是一種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歡樂少有、悲傷長多的感喟。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大抵屬於中下層文士,熟悉本階層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情緒,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歌藝術上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傳統,吸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詩經》的賦、比、興表現手法,在“古詩”中得到廣泛運用。有的作品還在題材、語言、意境等方面,表現出《詩經》的影響。不少“古詩”作品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如“行行重行行”迴環復沓,排比重疊;“青青陵上柏”曉喻通俗;“迢迢牽牛星”以民間傳説為題材;“客從遠方來”用雙關隱語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凜凜歲雲暮”等抒情詩都採取敍事方式傾訴衷情,運用比興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強了民歌情趣。但“古詩”的形式、技巧較之樂府民歌更為細緻工整。

劉勰概括“古詩”的藝術特色是,“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以《古詩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淺出的精心構思,富於形象的比興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淡語言,融合一爐,形成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

在文學史上,《古詩十九首》所代表的東漢後期無名氏五言詩,標誌着五言詩歌從以敍事為主的樂府民歌發展到以抒情為主的文人創作,已經成熟,同時也為魏晉南北朝以五言詩型為主體的文人詩歌的高度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們的作品在樑代已獲高度評價,劉勰推崇它為“五言之冠冕”,鍾嶸稱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學習、摹擬、繼承發展“古詩”手法、風格的詩歌創作,始終不絕如縷,可見其影響甚為深遠。

三、《迢迢牽牛星》賞析:

誦讀詩作,理清結構 : 這首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寫織女隔着銀河遙望牽牛的愁苦心情,實際上是比喻思婦與遊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

《迢迢牽牛星》起首兩句描寫環境,中間四句描寫織女,最後四句點明離別的根源和哀怨:詩中充滿着濃厚的浪漫氣息,將神話和現實和諧地結合起來。全篇十句有六句以疊詞起頭,使詩具有很強的音樂節奏美感。

結構圖: 兩星現狀----織女的相思----分離的痛苦 詩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寫出了遙遠;“牽牛星”,俗稱扁擔星,在銀河南岸;這是從織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漢”,銀河;“河漢女”,織女星,在銀河的北岸,與牽牛星隔河相對。由兩顆星隔銀河相對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將牽牛星推遠,以下就織女星寫出許多情致。這是從遠景寫起的。

開頭兩句是環境描寫。秋夜星空寥闊明淨,對幽閨思婦來説,最容易觸動她們的別緒離愁,把她們引入碧海青天的夢幻世界;而銀河兩旁的牛女雙星的方位和有關雙星的故事傳説,更使得眼前景物和離人的現實心情很自然的結合起來,豐富了這一夢幻世界的內容,也給詩作渲染上了一層悽麗的悲劇色彩。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這是一首思婦詞,所以就從女方着筆。詩意是:織女星擺動着她一雙細嫩柔長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織布機上的梭子。景象由遠漸近,並由此而生情。織女是織神,在神話傳説中,天上綺麗的雲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見人們對於她一雙纖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詩人通過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現了出來,並且是那樣的美,那樣的富有詩意。那詩意的美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層轉折。為什麼她在終日“札札機杼”聲中卻織“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情感的相思與現實的阻隔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那銀河又清又淺,相距也不很遠,可就是不能相會。怎麼理解“相去復幾許?”到底“相去”遠不遠?“河漢清且淺”,空間距離上理應相去不遠;然而情感的相思卻又因無法傳遞顯得非常邈遠,因為——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盈盈”是水清且淺的樣子;“脈脈”,寫含情相視的樣子;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揭示出現實與相思的尖鋭矛盾。景情並生,哀怨而動人。這是最後兩句,水到渠成地鮮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疊音詞的魅力

這首詩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盈盈”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盈盈”是水的形態,“脈脈”詩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表現對象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確切不移、自然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現了景中情、情中景。

如何理解詩篇的內涵

詩篇借寫織女隔着銀河遙望牽牛的愁苦心情,實際上是比喻思婦與遊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如果再進一步聯繫《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時代氛圍特徵及其所表現的對現世人生的思維深度,我們可以這樣説,詩篇在表現思婦與遊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的同時,深深流露的是對美好人生與理想的憧憬,是對這種人生與理想不能實現的歎喟,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悲涼。

第二課時 《白馬篇》鑑賞

五、建安文學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極混亂的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卻是中國歷史上甚活躍、且富於創造精神的時期,也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重建統一大業。同時,他不斷招納才士,在北方形成一個文學中心。建安年代幷包括其後若干年的文學創作,習慣上就稱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既延續了東漢中後期文學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在特定的條件下,使漸進的演變過程呈現為顯著的轉折,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轉變時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了一代文學風氣。

這種轉變的大背景,是因社會的變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視個體價值的思潮,從而使文學表現出作家從自身立場出發的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對美與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由於傳統價值觀念的動搖,個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們在感時傷亂的同時,也更強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暫的悲哀。但是,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又多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們有着力挽狂瀾的雄心和自信,並且把建立不朽的功業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這種感情也在他們的創作中充分表現出來。憂時傷亂、悲歎人生短暫、渴望不朽的功業,都是非常強烈、十分濃重的感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前人稱建安文學“悲涼慷慨”,(人們在談到建安詩歌的時候,常常稱譽“建安風骨”。所謂風骨,乃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簡練剛健的特點。)

同時,建安詩歌又有下列的特徵。首先,它由樂府民歌的社會性的集體創作,發展為建安時期文人的獨立創作,抒發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歷、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這就促使詩歌向風格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次,漢樂府民歌中敍事詩為數較多,而建安文人詩絕大多數是抒情之作。第三,過去作為文人文學之主體的辭賦的某些特點,也被帶到詩歌領域中來。他們的詩,也明顯帶有華麗的傾向,開始向文人化的精緻華美轉變。

建安詩歌體裁多樣化。曹操的四言詩如《步出夏門行》、《短歌行》等,是《詩經》以來少見的佳作。五言詩在建安年間進入了全盛時期,技巧上比東漢有了長足的進步。是當時詩人們採用得最多的體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為純熟。文人七言詩也於建安時期開始出現。

建安又是文人樂府詩的發達時期,“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沈德潛《古詩源》)。曹操今存20餘首詩全部是樂府體,“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樂府詩。文人寫作樂府詩,從此成為傳統,沿襲不衰。

六、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為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曹植自幼聰明,才華出眾,一度受到曹操的偏愛,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圍繞繼承權的一場明爭暗奪。最終,由於曹植放縱不羈,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與老練,而歸於失敗。曹操死後,曹植受到曹丕的嚴厲迫害,他名為王侯,行動卻不得自由,動輒獲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繼位後,曹植的處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懷壯志,無從施展,終於鬱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公元二二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其前後期的作品,內容與風格均有明顯不同。

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從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對下層百姓所懷有的同情,反映了漢末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大破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代表作《送應氏》、《白馬篇》等。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志趣與抱負。如《白馬篇》,雖是遊俠題材,詩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實際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表達了作者對壯麗人生的追求,詩風雄健剛勁,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等。這些詩文不像早期之作那樣豪邁自信,而是充滿受壓迫的痛苦,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以及預感生命將在屈辱與碌碌無為中消耗、失去其應有價值而產生的深沉的悲涼和感傷。

關於曹植詩歌總的藝術風格,鍾嶸曾指出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詩品》上),這是比較全面的評價。曹植的詩,一方面感情真摯強烈,筆力雄健,體現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詩風,另一方面又呈現着色澤豐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這一點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國詩歌史上,他被視為五言詩的一代宗匠,誠如鍾嶸所説的“粲溢今古,卓爾不羣”。

除了詩歌以外,曹植的散文、辭賦也有相當特出的成就。《洛神賦》是曹植的代表作。它以傳説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為題材,借鑑了宋玉《神女賦》的寫法,刻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愛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悵。賦中的描寫細膩而又生動,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一連串巧妙的比喻,描繪出了鮮明的形象。

七、《白馬篇》賞析

誦讀詩作,理清結構:本篇屬樂府《雜曲歌·齊瑟行》歌辭。此辭以首句名篇,又名《遊俠篇》。《白馬篇》是曹植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作者可能借遊俠以自況,表達了自己以國事為念、想立功邊塞的抱負。

《白馬篇》前半部分描繪遊俠兒豪俠英武的雄姿,後半部分是寫遊俠兒在抵禦外侮中的表現。全詩佈局精巧,剪裁得當,時而緊急,時而鬆緩,波瀾起伏,曲折生姿,加以語言樸素優雅,用詞精當,十分引人人勝。或:《白馬篇》前六句介紹遊俠兒的身世和經歷。中間十四句描寫他高超的武藝和善戰的本領。最後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獻身精神。 結構圖:遊俠身世邊陲英雄----武功高超為國出力----棄家保國視死如歸

前半部分:描繪遊俠兒豪俠英武的雄姿。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這六句為第一層。先介紹遊俠兒的身世和性格。“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寫遊俠兒躍馬飛馳的雄姿:白馬上套着金屬的馬籠頭,矯健地馳向西北方向。開篇就把遊俠兒叱吒風雲的英姿展現在讀者的眼前。“白馬”“金羈”色彩鮮明,光澤耀眼。而駿馬突進,連翩奔馳,是通過明寫駿馬的奔馳來暗寫少年的英武,這是運用了明暗結合、以明襯暗的寫法。然後“借問”四句設問,敍述少年從何而來:原來躍馬而去的是幽、並那地方的遊俠少年,從小就離開了家鄉,揚名於邊塞。不但介紹了遊俠少年成長的典型環境和成長經歷,“揚聲沙漠垂”一句還包含了對他的讚揚。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這八句是第二層,轉而對遊俠少年強健敏捷的英姿和他精良的武藝作具體深入的描繪。“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中的“宿昔”二字點名這一層是對遊俠少年平時練習騎射技藝活動的追述。説明他自幼就勤於武功。“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四個相同的句式,十分準確地選用“破”“摧”“接”“散”四個不同的動詞,並列地從靜與動兩個方面和左右上下四個不同方向鋪敍了遊俠少年騎射技藝的精湛,把遊俠少年弓馬嫻熟、武藝高超的形象具體生動的展現了出來,令人驚歎。從結構上講,它使後面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兩句比喻性的概括(靈巧敏捷超過猿猴,勇猛輕捷如同豹和螭)落到了實處,又為前面的“揚聲沙漠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為後半部分“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半部分寫遊俠兒在抵禦外侮中的表現。在這裏,詩人為了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入的發展,把人物放到戰鬥場面中加以刻畫。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這六句為第一層。寫外族入侵所造成的危急局勢和遊俠少年奮勇殺敵,擊退敵軍,勝利地保衞了邊疆。詩人先用“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兩句寫邊境情況緊急,匈奴、鮮卑常來入侵騷擾,為遊俠少年的出場作鋪墊。接着寫正當國家危難之時(“羽檄從北來”),遊俠少年毅然“厲馬登高堤”,毫不猶豫地奔赴戰場。這一行動既是前面所描繪的人物性格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他對戰鬥充滿必勝信心的表現。而後,詩人對遊俠兒在戰鬥中如何勇敢殺敵、如何大破敵軍,並未像表現遊俠兒武藝的精良那樣進行細緻地描繪,而只用了“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兩句就十分精煉地把遊俠兒的英雄業績顯現了出來。這種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寫法,既節省了筆墨,又突出了中心。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八句是第二層,是對遊俠兒內心世界的揭示,把人物的刻畫推向一個新的高峯。説明遊俠兒之所以能“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不僅是因為他具有高強的武藝,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不顧生命和國而忘家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這就使得所塑造的遊俠兒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十分爆滿,深深地嵌刻在讀者的心間。

第三課時 《歸園田居》鑑賞

一、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讀了《老子》、《莊子》和“六經”。不少文、史、神話、小説等“異書”,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讀的。少年時代志趣未定。或性愛丘山、委懷琴書,或志在四海,嚮往着胡馬鐵蹄下的張掖與幽州。他的《五柳先生傳》可能寫於青年時期,其中簡潔地描述了他“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個性風貌。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義熙元年 。(405)41歲。他因“親老家貧”,離家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閒居了五、六年。晉隆安四年 (400)他到荊州,任刺史桓玄屬吏,職務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喪辭職歸家。晉元興三年(404)陶淵明離家東下,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義熙元年(405),他轉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8月,他出任彭澤令。在官80餘日。11月,辭官回家。這一時期,他的重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等等。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義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歸田之初,家有僮僕,雖然他和妻子也參與耕作,但勞動餘閒時間較多,温飽亦無憂慮。可惜好景不長,義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盡焚,宅無遺宇。此後,生活日益貧困。躬耕未廢,飢寒不免。義熙七年,他移居潯陽負郭之南村,結識了不少新的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民,也有共賞奇文、共賦新詩的文人。晉義熙末年,朝廷又徵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宋元嘉三年,檀道濟作江州刺史,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病餓卧牀。元嘉四年冬天,終於在貧病交攻之下去世。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並記》、《讀山海經十三首》、《詠荊軻》、《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等篇。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描寫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礎上產生的社會理想。《歸園田居五首》是他田園詩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東晉末陶淵明的出現,使詩壇大放光彩。陶淵明親身體驗過當時官場中的黑暗情狀,對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有一定了解。他的詩歌,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在藝術風格上,他的詩自然真樸,言近旨遙,平淡而有思致。

陶淵明現存文12篇,計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

但是,陶淵明的詩文在南北朝並不很受重視。劉勰《文心雕龍》根本沒有提到他,鍾嶸《詩品》僅把他的詩列入中品,蕭統的《文選》也只選了他八首詩、一篇文。當時詩壇的總的風氣也不因他而有所改變。此後整個南北朝時期,詩歌仍沿着華豔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現的方向在演進變化。到了唐代,他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李白、高適、顏真卿、白居易等極力推崇其人品和氣節;孟浩然、王維、韋應物、柳宗元等認真仿效其題材與風格。北宋以後,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蘇軾追和陶詩111首,大有將他置於曹、劉、李、杜之上之勢。南宋理學家朱熹、陸九淵也大力讚揚他的詩,不遺餘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評陶風氣大開。注本、評本之多,幾與注杜、評杜相埒。

二、《歸園田居》賞析

《歸園田居》共五首,課文所選的是第一首。開頭八句寫歸田的原因,可以説是整組詩總序,以議論出之,跌宕飛動,而結到“歸園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寫田園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動的村居圖;最後兩句換筆另收,與起首一段呼應。全詩以質樸真淳的語言寫出,而音節鏗鏘,元氣淋漓,得自然之美。

結構圖: 擯棄世俗迴歸本性----田園美景村居之樂----本性復甦心曠神怡

[1] [2] 下一頁  

魏晉五言詩三首 篇三

迢迢牽牛星

詩歌分析:此詩寫詩人遙望星空,矚目銀河兩岸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聯想起悽迷美幻的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詩人滿懷同情地站在織女的角度,設身處地地遙想她的思戀與憂傷,那無心織錦,淚如雨下的形象細膩傳神,其苦戀之情更令人唏噓。僅僅一水相隔,卻無法傾訴一句情話的表白,讓人更能理解織女因何“泣涕零如雨”。在神話的背景下,這首詩呈現出浪漫含蓄的韻味。

詩中六個疊詞的使用更增加了詩的纏綿之感。如“迢迢”與“皎皎”一遠一近,寫出了寥廓明淨的秋夜星空下,牽牛星的迢遙悠遠,也寫出了銀河近處織女星的光彩動人。“纖纖”與“札札”緊扣織女,纖纖素手可以想見織女的美麗,札札的織機聲響又增添了靜夜中的一份煩亂。“盈盈”與“脈脈”配合,則描繪了牛郎織女隔水相望,淚眼在星光下閃動的悽迷景象。

短 歌 行

補充作者介紹

一。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有《魏武帝集》。父親曹嵩是得寵宦官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曹操也憑藉着家庭的勢力,年滿二十即舉孝廉,步入官場。在漢末大亂中自聚兵馬,建立了可以抗衡羣雄的軍事力量。建安元年,受封為丞相。繼而於官渡一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逐步統一併實際統治了北部中國。曹丕代漢建立魏朝後,追尊他為武帝。

二。詩歌創作:

曹操現存的詩歌作品,都是曾經配樂演唱的樂府歌辭。曹操具有很高的音樂修養,並且一生對音樂保持了濃厚的興趣。由於他的影響,曹丕、曹植及其他建安詩人,也寫作了相當數量的樂府詩。可以説,在把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樂府詩改造為文人文學重要形式的過程中,曹操起了關鍵的作用。

正因曹操的樂府詩脱胎於漢樂府民歌,所以其中有些作品並不是寫自己的經歷,而是沿用民歌中常見的題材。比如《卻東西門行》,抒發了征夫長期從軍征戰、思念故鄉的悲哀,《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篇,以代言的形式,描繪了孤兒的痛苦。另外,像《苦寒行》,雖然可能與曹操的某一次具體的軍事活動有關,卻是用了士兵的口吻來寫的。“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所表現的當然不會是主帥曹操的生活,而是士兵勞苦思家的情緒。這些詩明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傳統,以同情的態度,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民歌反映現實,一般來説眼界比較狹小,對於重大的政治事件,則很少涉及。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又心懷雄圖的曹操,其眼界要廣闊得多。他的詩,像《蒿里行》等,就是直接反映漢末重大歷史事件的,這就突破了民歌的傳統。下面是《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那些抒發人生情感、表達政治抱負的作品,具有更鮮明的個性特點。比如課文《短歌行》。

此外,《步出夏門行》也是一篇格調相近的傑作。詩的第一章(《觀滄海》)描繪大海的壯闊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徵。第四章(《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抒發了英雄之志,給人以奮發之感。這首和《短歌行》都是四言詩。《詩經》之後,四言詩已經衰微,曹操的詩是難得的優秀作品。

練習:

1.給下列紅色字注音:

A、纖纖( )擢( )素手 迢迢( )牽牛星 青青子衿( )

B、札札( )弄機杼( ) 脈脈( )不得語 何時可掇( )

C、繞樹三匝( ) 羈( )鳥戀舊林 曖曖( )遠人村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紅色的詞:

(1)纖纖擢素手

(2)泣涕零如雨

(3)人生幾何

(4)悠悠我心

(5)契闊談讌

(6)天下歸心

(7)少無適俗韻

(8)依依墟里煙

3.下面這首詩,為《古詩十九首》的第一篇,對它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不復道,努力加餐飯。

A、本詩書寫的是丈夫遠遊不歸,妻子在家守候時的相思之情。是以思婦的口吻在傾訴衷腸。

B、“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是運用比興,是妻子遙想丈夫在異地也應有一份思鄉之情。

C、“衣帶日已緩”“歲月忽已晚”突出了割不斷的思念,攔不住的歲月,焦急而無奈的等待。

D、“棄捐不復道,努力加餐飯”是勸説丈夫不要在外漂泊了,快快回家,並多多保重身體。

4.補充背誦

歸園田居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注:這首詩是《歸園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寫自己與世稀交,屏絕塵俗雜慮,只關心桑麻之事,本詩寫田畝間的勞動和對於勞動的熱愛。)

答案:

1.A、xiān zhuó tiáo jīn B、zhó zhù mò duō

C、zā jī ài

2. (1)擢:引、伸出 (2)零:落

(3)幾何:多少 (4)悠悠:長久的樣子

(5)契闊:久別重逢 (6)歸心:人心歸服

(7)適:迎合 (8)墟里:村落

3.D(棄捐是拋開、丟掉的意思,道即説。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一切不幸撇開不説,保重身體最要緊,多吃飯,活下去。)

淚的隨想

高二(5)劉佳雪

走在已漸漸安靜的大街上,無聊地打量已遠離了白天喧囂的城市。突然身後響起了一個稚嫩的童音:“媽媽,一滴眼淚多少錢?”

心,就在那一瞬間被攪亂。童言無忌——我們總愛這麼説,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話語竟令我久久無法釋懷——從來沒有認真思索過淚的價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個至純至美的詞彙,無法説清它,因為那每一滴晶瑩的液體中都包藴了一份無價的感動與一份永恆的追憶;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説清,因為每個人的心裏都確乎有自己對它的理解,每一滴淚中都有一個或美麗或感傷的傳説。或許,這就是它最奇異而神祕之處。

不禁想到了與國中的同窗在一起度過的最後一天。那天,夕陽就那麼斜斜地透過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種很滄桑的感覺。突然發現,我曾經失去了那麼多東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數,都是帶着一份感傷的。互換紀念禮物時,一位平時不很顯眼的同學很鄭重地遞給我一個顯然是精心選過的信封,打開時,又是一張很精緻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紙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對我説:“好好珍藏,因為分別,我在這上留下了一滴眼淚。”説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剎那徹底崩潰,只記得自己笑着,流着淚。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記得淚珠後面的夕陽美得很神聖。

又記起小時候,問媽媽淚從哪裏來。媽媽説,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大湖,湖裏有一個人一輩子要流的眼淚。於是小時候自己很少哭泣,因為怕過早地讓自己的那個湖流乾。其實現在細細想來,就算真的流乾了又怎樣呢?我們不是總愛邊在心底流淚,邊在嘴上説着“堅強不相信眼淚”嗎?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可以選擇,我們會真的選擇丟棄它嗎?丟棄一種感動,一種經歷,一種思緒?我相信,沒有誰會真的希望一雙永遠乾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蕪的生命,一顆被永遠冰封住的心。

很厭惡看曾經某個節日的一項比賽,比誰在最短的時間內流出眼淚。不明白他們到底要證明些什麼——當淚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義,當淚成為不過會隨時從身體某分部溢出的液體。

當與別人一起大笑時,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可當與某人一起哭過時,便覺得關係得到了昇華。或許,這就是淚的偉力。因為笑只不過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執地認為,淚的源頭通往心底,淚是心海上的水滴。

聽着心跳動的聲音,我們便會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麼,傾聽淚滴落的聲音,我們便會感到自己靈魂的存在。因為淚,是靈魂最深處的感動,是心靈最真實的震顫。

一位朋友曾寫過一篇文章,大致內容已記不真切了,只記得最後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願用情絲串起你晶瑩的淚珠,把它永遠掛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瑩的淚,就是珍藏一顆最真的心。

[評語]

眼淚是內心深處的東西,是真情的流露。文中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有一顆細膩動人的心!這顆心解讀了一顆最平凡的淚滴,品出這顆淚滴的份量,讀來讓人韻味無限。語言優美,感情真摯細膩,感悟透徹。

魏晉五言詩三首 篇四

漢魏晉五言詩三首

[教學目的]

1、領會五言詩的特點。

2、學習詩中所表現的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高尚精神。

[教學重點]

1、《迢迢牽牛星》用平凡意象表達的銷魂之情。

2、《白馬篇》外在美和內心美的和諧統一。

3、《歸園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態。

[教學難點 ]

瞭解三首詩分別用的疊字、鋪敍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1、點撥法。即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代面。

2、誦讀法。即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重點提示。

3、聯繫法。本課的練習設計精要,以練習題為綱,綱舉目張。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假如橫在牛郎織女間的不是一條又寬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條又清又淺的小河但他們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候,你能想象得出他們的別離之恨嗎?你們想象中的橫戈躍馬、馳騁沙場的俊美英雄會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厭惡官場的陶淵明歸隱田園後,有將是怎樣的生活圖景呢?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有關的三首詩。

二、解題

1、《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民歌體文人詩,藝術成就頗高,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鍾嶸在《詩品》中稱之為"驚心動魄,所謂幾乎一字千金"。以後歷代文人經常把《古詩十九首》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範。

2、《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其詩語言樸素平淡,着重表現詩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掙脱名韁利鎖,遠離齷齪官場,迴歸清新自然的閒適之情。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初讀兩熟詩,消除文字障礙。

(2)內容與形式總理。

(3)再讀,概括兩首詩的內容及形式特點,討論後明確:

《迢迢牽牛星》一詩通過景、物、人、情的轉換和交融,層層深入的構思和疊字的恰當運用,使詩作情景並生,哀怨動人。而《歸園田居》詩,則通過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的描寫,抒發作者的厭惡官場,迴歸自然的閒適之情。

2、具體研習,突出難重點

(1)《迢》詩共10句,分三層研習。

A、前四句,由遠及近,由景(牽牛、織女星)到人(織女)。

注意對"迢迢皎皎"和"纖纖"等詞的分析。

B、中間兩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C、重點品味最後四句。

"盈盈"寫水之物貌,清淺的樣子,"脈脈"寫人的情貌,含情的樣子,銀河水清又淺,可是一水之隔,卻不得語,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別離之情最是難以派遣,河水並非不能渡過,而是不可逾越,遂成為哲學上文學上永恆悲劇的意象。難怪有人評價,這兩句揭示矛盾之鮮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聲情之並茂,雅俗之兼得,堪為詩歌上乘。

(2)《歸園田居》的研習、品味。

A、讓學生找出表現詩人厭惡官場、希望迴歸自然的心情的詩句,然後自行欣賞、品味,在點撥中板書:誤落塵網、鳥、池魚、樊籠等詞。

B、找出描繪平平常常農村生活圖景的詩句,領會其美之所在。

C、重點品味: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詩句寫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擺脱官場羈絆,如出籠之山鳥,輕快而自由。房前屋後,桑繞房舍,榆柳成蔭,桃李繁茂,夜深人靜,幽長而古樸的深巷不時傳來幾聲狗吠,伴着聲入夢,一覺醒來,不覺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雞,振翅高飛,引長鳴於桑數之巔,多麼怡人的風景。多麼悠閒的生活啊!

3、課堂訓練

(1)熟讀兩首詩,當堂成誦。

(2)討論完成練習三第2小題。

4、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

《飲酒》是陶淵明反映歸隱生活的又一詩作,課後誦讀此詩,加深對陶詩藝術特色的品味。

第 二 課 時

一、題解

《白馬篇》又名《遊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時魏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思,世稱陳思王,是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自如地運用樂府體裁,大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境界,宋人輯有《曹子建集》。《白馬篇》是樂歌詞,以開頭二字命名。詩中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頌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同時寄託了作者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凌雲壯志。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詩,掃除文字障礙。

(2)內容和形式總理。

再次讀全詩,討論後明確:

詩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先寫少年的裝束,再寫少年的不平凡的經歷,然後寫'遊俠兒"超羣的武藝。板書:裝束、外在美。

後半部分先寫參戰之快,再寫作戰之勇,然後揭示其內心美。板書:征戰、內心美。

2、具體品味,把握重點難點

前半部分賞析分四步:

(1)起句奇特:"白馬金羈"一白一黃,色彩鮮豔。"連翩馳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寫馬,實則寫人。俊馬配英雄,英雄馭駿馬。

(2)"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僅次一句,寫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經歷。

(3)重點賞析:

A、內容概括:寫"遊俠兒"超羣的武藝。

B、表達作用:此八句既是"揚聲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為後半部分寫"遊俠兒捐軀赴國難"的英勇行為作好了鋪墊。

C、藝術手法及其作用--鋪陳。

(4)重點句品味:

"寫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還要"狡捷",氣勢像"豹螭"那樣勇。

後半部分賞析:

(1)"長驅蹈兇奴,左顧凌鮮卑。"對偶句的使用,增強了詩句的表達效果,"蹈凌"寫出了少年英雄長驅直入、排山倒海之勢,盡現為過征戰、蹈死不顧之勇。為什麼能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過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純美的內心世界。

(2)賞析"棄身鋒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鋪陳,淋漓盡致,極寫少年英雄精忠報國的英雄肝膽。

B、連用兩個反問句,把捨身為國、不顧家庭的愛國感情表現的更強烈,顯示義無反顧的氣概。可試着改用陳述句,讓學生比較表達效果的差別。

三、課堂訓練

熟讀全詩,當堂成誦。

三、課堂小結

四、本詩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氣勢宏偉,酣暢淋漓,鋪陳和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報國之心、建功立業之志,值得我們學習。

五、佈置作業

1、通過本詩的學習,以"愛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體裁不限,題目自擬,700字以上。

2、(1)默寫《迢迢牽牛星》和《飲酒》

(2)默寫《白馬篇》中描寫少年裝束、精湛射騎技術、赫赫戰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