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詩歌五首【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古代詩歌五首【精品多篇】

古代詩歌五首 篇一

一、積累運用1.填空。(1)按原文填空。①《觀滄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錢塘湖春行》描繪西湖勝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天淨沙·秋思》點明主旨的詞句是:________。④《西江月》表現農村豐收景象和人們喜悦心情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⑤《次北固山下》表達出遊子思鄉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2)文學常識填空。①《觀滄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人。②《西江月》這首詞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代濟南人,是著名的________詞人。③《天淨沙·秋思》中“天淨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作家。④《錢塘湖春行》選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詩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號________。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並解釋。(1)路轉溪頭忽( )________(2)水何澹澹( )________(3)山島竦峙( )________(4)淺草才能馬蹄( )________3.朗讀下列詩句並用“/”劃分節奏。(1)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3)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二、閲讀理解4.體會詩意,回答下列問題。(1)《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寫的都是實景嗎?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錢塘湖春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藴含着詩人怎樣的心情?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5.下面是對這首詩的分析,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第一、二句寫明月驚鵲、半夜蟬鳴,這是對夜晚寧靜氣氛的渲染襯托。( )(2)第四句寫蛙聲,這是從側面來烘托豐年。( )(3)第五、六句描寫驟雨即至的景象。( )(4)第七、八句描寫的是舊店難尋的迷惑。( )6.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7.作者在這首詞中描寫了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景物,都令人心曠神怡,請各寫出一個句子。(1)看到的:(2)聽到的:(3)嗅到的:(4)觸到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8.這是唐代詩人杜甫晚年的一首寫景詩,詩中寫雨來臨的季節是________季,時間是________,突出了雨________的特點。(用原詩回答)9.詩中使用了擬人修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0.詩中“________,________”,經常被人們用來比喻思想工作做得細緻。11.下面是宋代朱熹寫的一首寫景詩,這首詩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 春日 勝曰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參考答案 一、1.(1)①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②孤山寺北賈亭西  綠楊陰裏白沙堤  ③斷腸人在天涯④稻花香裏説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⑤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2)①曹操  孟德  東漢  政治  軍事  詩②辛棄疾  幼安  稼軒  宋  愛國③詞牌名  題目  馬致遠  元  戲曲  ④白氏長慶集  唐  白居易  樂天  香山居士2.(1)xi4n 出現(2)d4n 水波動盪的樣子(3)sh%ng zh@ 聳立(4)m^ 淹沒,埋沒3.(1)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3)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二、4.(1)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詩人將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他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詩中洋溢着飽滿的激情。(2)描寫了西湖秀麗的景色,讚美了充滿無限生機的大自然,詩中寫水、寫雲、寫鶯、寫燕、寫花、寫草都藴含着詩人的喜悦之情。5.(1)√(2)√(3)√(4)×  6.江南鄉村盛夏月夜圖。7.(1)七八個星天外(2)聽取蛙聲一片(3)稻花香裏説豐年(4)兩三點雨山前8.春  夜晚  潤物細無聲9.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10.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11.給人以自然、明快、清新之感。

古代詩歌五首 篇二

第一板塊:説教材

《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具有長於吟誦、激發想像、娛悦性情的特點。這五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於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薰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閲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須保證充分的準備、思考時間,為課堂上建構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經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台階――疏通文意。上網或查書檢索五首詩歌的含義,瞭解作者的身世、詩歌創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激發探究的慾望――標出每首詩歌每行的最後一個字的拼音,探究樂府詩、律詩、詞、曲在表現形式上的規律。

3、關注以往的經驗――回憶、檢索自己以前曾經讀過的有關鄉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詩文,想想是否與本課有什麼聯繫。

4、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詩歌,感覺一下重音和節奏怎樣處理更有表現力,作出標記。

第二板塊:説教法

(一)説教法

1、方法導學,授人一漁。對五首古詩採用分着教,合着比。通過學習本課的五首詩歌,學會賞析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2、貼近文本,以讀貫串。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在本課要教會學生帶着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吟讀,讀出韻味;譯讀,讀出意境;背讀,積累語句;品讀,品評意趣;説讀,拓展詩意。

(1)體會詩情――吟讀《觀滄海》,體會詩人豪放的情懷,品味詩情美。

(2)想像畫面――譯讀《次北固山下》,對重點語句展開畫面想像,想像畫面美。

(3)穿插聯想――説讀《錢塘湖春行》,插頁聯繫有關描寫春天的古今詩文進行比較,賞析詩意美。

(4)品味意趣――評讀《西江月》,評説詞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詞補白――品讀《天淨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飾詞的作用,補白想像空間,體會作者煉詞美、語言美。

(6)積累美句――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激活學生多維的思維空間,快速背誦古詩、感悟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二)學習形式:在充分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個性,體驗、感悟、參與、創造。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三板塊: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授樂府詩《觀滄海》和律詩《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詩情美――吟讀《觀滄海》,體會作者豪情。劉勰説:“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課即緊緊抓住作者情感的抒發點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詩歌的基調,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作好鋪墊。

設置小組學習活動:五首詩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詩句中看出?劃出關鍵句。

《觀滄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 ,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次北固山下》――“歸雁洛陽邊”,思鄉。

《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抒發了詩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裏説豐年”,秋天豐收的喜悦。

《天淨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飾詞,表現了蕭條寂寞悲涼的情緒。

重點以《觀滄海》為例進行示例分析:

1、插頁――補充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是作者於建安12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時所作。當時他經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接着又誅袁譚,平高幹,北征烏桓一舉獲勝,統一了北國,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眼下鎧甲未卸,征塵未洗,佇立峯頂,面對大海,浮想聯翩,寫下這篇樂府詩。

2、問題切入:全篇以“觀”字統領,説一説作者觀到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麼?表現了作者什麼感情?--引導仔細觀察、閲讀文本,自主學習。

3、背讀――強調積累,快速記憶。分兩步:

(1)合作探究:題目為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

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2)抓住關鍵詞,突出重音,進行快速背誦。

3、譯讀――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結合背景譯一譯,並進行畫面想像:作者在吟詠這首詩時的情景和情緒。

4、説讀――説一説作者筆下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麼?表現了作者什麼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納。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學生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狀物是為了言志。

5、吟讀――體會感情,培養語感

在理解的基礎上吟讀,體會詩情和語氣節奏,讀出氣勢與豪情。

二、想像畫面美――重點對《次北固山下》的畫面進行想像,兼顧聯想其他幾首詩歌。

1、説讀――拓展詩意,讀出畫面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可以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析。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激發想像,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討論明確: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

2、譯讀――想像意境,譯出韻味

方法引導,鋪設台階,學生讀詩,老師翻譯首聯和頷聯,提醒注意押“an”韻,學生試着翻譯。寫在詞語積累本上,頸聯和尾聯由學生自己試着翻譯。

師譯:

客居他鄉的遊子要行的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頸聯和尾聯的翻譯指導:紅日從東海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温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舊年。我多麼思念親愛的故鄉呀,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不求答案的統一,只要譯出意境並且有一定的韻味即可。)

品評佳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煉字藝術,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該句表現的哲理。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還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這一句已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情呢?兩句煉字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強調,並且用“生”和“入”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走黑暗,江春入了舊年將趕走嚴冬,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被稱為千古名句。

第二課時:教授《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淨沙·秋思》

三、體會詩意美――聯讀比較賞析《錢塘湖春行》的詩歌內容。

1、調動積累:運用聯想將原來學過的詩文來為該詩作註腳,用散文去詮釋詩句。本單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圖”、“春花圖”跟《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幾家新燕着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有異曲同工之妙。啟發學生回憶背誦,比較兩種表現方式的異同,解讀、理解律詩的特點,欣賞律詩的聲律和聲韻之美,積累詩句。朗讀品味對偶句,讀出韻味。

2、插頁補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池塘生春草,園柳變禽鳴”(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羣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孟郊的《春雨後》);“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杜甫《麗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的《天淨沙·春》)以上幾首詩中,哪些地方與《錢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進行比較閲讀?

3、研讀與賞析:“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品味意趣――重點欣賞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頁題解:“西江月”是詞牌名,詞是一種和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也稱“詩餘”、“長短句”等。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道中。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物象豐富、意趣盎然。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評讀,品評意趣。尋找詞中有哪些地方表現出了詩的意趣?探究後明確:

(1)夜行山中忽逢陣雨, 恰好“忽見”住過的茅店,想什麼就有什麼,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賞明月、拂清風、看驚鵲、聞稻香、聽蛙聲與蟬鳴,感覺閒適與喜悦。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2、吟讀,讀出詞的韻味,劃分節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五、析詞補白――重點欣賞《天淨沙·秋思》中煉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現的景有哪些?給讀者的感覺是怎樣的?為什麼?

討論明確: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愁苦之情。

2、閲讀比較:元代詞曲作家白樸的兩首《天淨沙》小令: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天淨沙·秋》)“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天淨沙·春》)在情緒上與《天淨沙·秋思》有何異同?

3、改寫:如果把修飾語和中心詞略加改動,讓詩的情緒變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詞補白:詩句的簡潔,為讀者創設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正像繪畫和書法中的 “飛白”, 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請學生想像語詞之間的關係,為這首小令補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小令體現的意境表達出來。可以畫、可以講故事、可以配樂朗誦、可以翻寫新詩或者散文。

六、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課外查找資料,將下列詩詞補充完整,説説詩詞中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什麼景物,並背誦下來。

(1)         風吹柳花滿店香(李白)

(2)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

(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陸游)

古代詩歌五首 篇三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説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 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閒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瞭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着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説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