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36K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一

有段歲月刻骨銘心,叫做“成長”。 那時生活逼着我不自主地前進,自立自強。

出生那年,父親已經過了三十七歲生日,而母親也是四十歲了。母親奶水少,於是長我一歲的姐姐因為我的出現提前斷奶。命中註定我要努力還回舊賬的。那時的生活應該還算很好的,生活在平靜中淡淡走過。

四歲那年,正值壯年的父親因為坍塌事故被埋到厚厚的土堆裏,腰椎被砸傷,然後在牀上躺了將近一年,而且自此以後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最初的記憶是這樣的:姥姥揹着姐姐牽着我回家,下着很大的雪,很大很大。沒有前奏,沒有結局,只是記得要回家了。父親説那時我們已經不認識他了,是啊,畢竟很久未見了。

母親那時很辛苦,每天天矇矇亮就踩着露水去那些貧瘠或者不貧瘠的土地上耕作,中午時常頂着驕陽繼續勞動,日暮時分昏黃的燈光下她疲倦的身影還要繼續晃動。從記憶開始我就會做飯了,至少會軋麪條,和煤泥。那時不用和麪,因為力氣太小,和出來的面太軟。依稀記得奶奶經常從叔叔家過來幫我和好面,把鍋碗準備好,叫我們怎樣怎樣後才回去。

母親沒有工作,只是家裏養着幾隻大兔子。它們努力地生着小崽子,然後被我們養大或者不養大便賣了。每天放學之後去打草,然後喂這羣可憐的兔子們。真正的喂兔子遠沒有電視或者漫畫上面“浪漫”,僅僅依靠喂草它們是不會長大的,並不是所有的草都是可以喂的,許多它們不吃,或者吃了以後會生病。記得蒲公英是一種它們極愛的零食,可是蒲公英乳白的汁液極其難聞,而且很是粘稠,弄到身上後很不好洗;另一種草俗名叫“十八彎”,長長的藤蔓上盡是小刺,捱到就是一道紅印。説實話,每次打草都會讓很是不爽,直到後來習慣了。還記得打草的那裏有幾個墳頭,其中有一個是豎着碑的,旁也有一棵青葱的松樹,我有幾次靜靜地坐在樹下默默地想神靈會不會讓我能快點長大。現在回想,記憶竟然已經模糊了。

家裏有一點菜地,每到夏秋之際,地裏菜熟了之時,母親便會蹬着大梁自行車到縣城賣菜,黃瓜,西紅柿最多的還有絲瓜,如果母親是蹬着小三輪的話,我也會去。只是在我十二歲那年,賣菜的只有一個了,我。也許因為終日辛勞,也

許因為年紀大了,那年春天在栽菜之前母親病倒了——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彎腰不能下蹲。每天躺在牀上呻吟,然後天天去醫院按摩,扎針。那時姐姐和我都大了,姥姥也過來了,我們一起種菜一起收拾田地。那年菜長的不好,黃瓜西紅柿自己都不夠吃,只是絲瓜奮不顧身地結着。於是有一天母親去醫院的時候帶着我,然後獨自在早市上賣那幾個還算好看的絲瓜,沒有用稱,只是借旁邊叔叔的。最後好像賣了五塊六毛錢。之後便常常去了,也時常有人問我或逗我。有一位大伯經常在我面前和我聊,給我出各種數學題,雞兔同籠,和尚分饅頭等,我還算聰明都回答了。第二年又碰到他,知道了他是縣城某私立中學的校長,我那時也要升國中了,於是他“慫恿”我去縣城上學。最後父親果然讓我到縣城讀書了,只是一所公立的中學。(會考完又和母親買菜時碰到他了,他説我若當時去他們學校讀書,一定能考上重點中學。我笑了,沒告訴他我比他們全校第一高5分。)

母親生病那一年是我最累的一年,我一直認為如此。麥子熟了的時候,奶奶,父親,姐姐還有我一起收麥子。天特別熱,父親強撐着揮着鐮刀穿梭在金黃的麥田之中,而奶奶那時七十二歲了,依然頂着烈日揮灑着汗水。我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只是被麥芒扎的渾身通紅。記得打麥子的時候我蹲着接麥粒,奶奶張着口袋,漫天的灰塵遮蔽天空似乎也掩蓋了我的童年,只是感覺我是大人了。我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在麥垛上跳來跳去,我會默默地走過,低頭撿起一個個麥穗。

那年,家裏的豬是我喂大的。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趁着天亮挑着小水桶去村邊的飯館裏擔回來豬的晚餐。其實當時挺無助的,只是知到別人看西遊記時我得去挑泔水,別人玩時我得去寫作業,那時很聽話。辛苦,卻被村裏所有的父母當作孩子的榜樣。

後來,父親身體恢復了,母親也恢復了。而我也長大了。

然後去了縣城上中學,沒有再幹過苦力了。

然後考到省重點。

然後考到交大。

時光一直流淌,只是那段歲月一直感動着我,樸實無華,催人奮進。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二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讚歎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着堅定的信念説:“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着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三

《青銅葵花》這部小説講述了兩位少年青銅和葵花,一次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朋友。

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但十二歲那年,女孩葵花被命運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着蘆蕩的盡頭,遙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每當我閉上雙眼,總能想起青銅一家對葵花無微不至的照顧。

葵花到青銅家的時候,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家裏人無論如何也供不了兩個孩子上學。青銅只得讓妹妹葵花上。葵花膽小怕獨行,青銅就每天騎着牛來接葵花。葵花也教會青銅認識並能寫了好多字。在看馬戲的時候,青銅為了讓葵花能看到馬戲,讓她騎在自己脖子上,因擁堵而發燒。饑荒來臨時,青銅忍受了一天的飢餓為葵花捉了一隻野鴨。為了葵花,奶奶賣掉了金耳環,金戒指,甚至連死後都給她留了玉手環。當葵花去採銀杏葉給奶奶治病時,青銅就提着紙花燈一直等,但現在城裏人卻要將葵花帶走!

看看結局,傷心的青銅,因為思念克服了本是啞巴的障礙,對遠處的城市大喊:“葵~花~”這撕心裂肺的聲音傳遍了大麥地,也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頓時,我感動無比,被這情節感動了,作者將苦難寫得深刻;將美描繪到極致;將愛表現的充滿生機與情意……在生活中,痛苦會不斷刷新自己的極限,而愛卻可以突破極限,創造奇蹟,有了愛的力量,人才可以在困難中變得更加堅強!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四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裏,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着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麼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牀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着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説:“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夠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説,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牀上,用胳膊支撐着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國小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着頭皮也得學會它。第 13次終於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着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着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母親畢江嬌,坐着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國小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羣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温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着怎麼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説,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説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羣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着小油燈,對着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裏,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夠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裏,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説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着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於甦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説:“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説:“假如我能夠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61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説、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夠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説明,看着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閲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説《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着母親的神聖義務。儘管家裏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説,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五

看到“自強”這兩個字,就想起了王安石“君子之道,始於自強不息。”這句話;就想起了雷鋒在日記中寫的“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就想起了我們的同齡人——楊英詠。

他是校園中一隻快樂的鳥,愛打籃球,愛唱歌,在競選中他以高票當選班長;在國際青少年書畫評獎中獲得金字塔銀獎,在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三等獎。他在第一個週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掙錢養家;他必須在每一天放學後承擔起一切家務,包括照料雙目失明的母親,他沒有穿過新衣服,他能記起的唯一美味是過年時媽媽讓他花2元錢買了一碗他一直期盼的炒米粉……

14歲的他,用笑臉迎向苦難的命運,不向挫折屈服,不向逆境低頭,自始至終懷着一顆堅忍的心擁抱生活;不怨天尤人,不唉聲歎氣,更不自暴自棄,用燦爛的笑容接納這來自人生的磨礪。勤學上進,性情豁達,用生命的本色在苦難之石上打磨,雕琢出人生的精彩。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來面對,來承受?這又是一種何等的自強不息精神?

“只要你脊樑不彎,就沒有你扛不起的大山!”説這句話的是“2005年感動中國”的洪戰輝。十二歲,父親患間歇性精神病;十二歲,母親因受不了家庭的沉重的負荷而離家出走;十二歲,照顧一個撿來的妹妹;十二歲,成為搖搖欲墜的家中的頂樑柱。這是洪戰輝充滿艱辛的十二歲,充滿苦痛的十二歲,充滿無助的十二歲,更是充滿辛酸的十二歲,但他卻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獨自把妹妹撫養長大,且自己還考上了大學。

以從事販賣圓珠筆、蠟燭、鞋底、本子這類小生意,獲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全家的生計,出售圖書被人打傷了眼睛,父親病情發作無錢治療,告別摯愛的校園,騎車從5米高的路邊摔下來,不省人事。但從人傾家當產這條坎坷的道路中一路風風雨雨走來,他卻不肯接受別人的捐助。他説“苦難並不是讓我去接受別人捐助,而是讓我看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自尊自強!”

從他們身上,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知難而上,急流勇進,什麼是真真正正的自強不息。他們帶給所有人的不只是震撼心靈的感動,更是現在人們逐漸遺失的一種極重要的人生素質,與人們缺失的一種人性的善美——自強。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兒當自強!

人生的路上佈滿荊棘,阻止我們前行,選擇自強,走出一條平坦的大道;成功的高峯充滿險阻,選擇自強,披荊斬棘邁向最後的勝利;生活的辛酸與淚水絆住我們踏上未來的征程,選擇自強,勇敢面對並解決,帶着一身瀟灑輕鬆上路。

自強,點燃明天的希望;自強,照亮明天的道路;自強成就明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