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諺語故事(實用14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4篇《諺語故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諺語故事》相關的範文。

諺語故事(實用14篇)

篇1:諺語故事

諺語故事大全

1、吃力勿討好,阿旺炒年糕

寧波諺語。喻賣力幹活 ,但得不到讚賞。寧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傳統的寧波習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內”的習慣,即男子不做家務。炒年糕須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於家務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竅門,會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會炒焦。他出了力氣不但得不到表揚,還會遭到妻子的臭罵。由於“火旺”和“阿旺”諧音,於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講作“阿旺炒年糕”。

2、頭懸樑 錐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3、瞎子打燈籠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後,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説:“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説:“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他的`親戚説:“你犯了侷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對呀! 侷限思考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 整體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個環境中去考慮。系統地思考問題,就會發現,你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互動。

4、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報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時機再動手。 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齊疑他謀反,將他打的半死。於是范雎離開自己的家鄉遊説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殺掉齊魏。

5、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山上有座小廟,廟裏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唸經,夜裏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不久,來了個高個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這樣總算還有水喝。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從此誰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夜裏老鼠出來偷東西,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6、説曹操曹操就到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脱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説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説曹操,曹操到”之説。

7、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話説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他們聽説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裏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裏。這一着,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8、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9、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山上有座小廟,廟裏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唸經,夜裏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不久,來了個高個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這樣總算還有水喝。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從此誰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夜裏老鼠出來偷東西,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一段寓言,其寓意是:辦一件事,如果沒制度作保證,責任不落實,人多反而辦不成事.三個和尚為什麼沒水喝?因為三個和尚屬同一種心態,同一種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賴別人,在取水的問題上互相推諉.結果誰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沒水喝。

10、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東西,它有固有的好本質,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改變。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裏的玉匠竟説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1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2] 書,終於成為文豪。 10、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枴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眾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枴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通,遊向東海。 多用來比喻在集體生活中;各人有各人的辦法;或者各自拿出本領來完成共同的事業。

12、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範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羣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户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户,孟子就學屠户的樣子,整天嬉戲。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篇2:諺語故事

潮汕俗語“無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裏扒外,胳膊往外拐。這個俗語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説。

相傳某鄉有一户貧窮人家,生活十分困難,常常缺米斷炊,過年過節也只能向人家借一點錢勉強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總覺得供奉的東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於是越想越生氣。某日,閻王要抓一個替死鬼。正巧這事被灶神得知,他覺得報復的機會來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薦”自家的主人。可恨這位“家神”不但沒有保佑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來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為都為主人夢中獲悉,醒來後氣憤萬分,遂將灶神牌位扔出門外,連聲罵道:“無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學大丈 俗語:“凡事學大丈”意指做事心中無數,盲目跟從。“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習俗大人跟小孩稱呼對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稱襟兄也稱“大丈”。

“凡事學大丈”這個俗語,源出民間流傳的一則“傻女婿故事”。傳説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壽,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訴他:“大姐夫是個知書識理的人,到了我媽家,你就跟他學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孃(岳母)家,傻女婿便細心注意大女婿的一舉一動,認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舉杯向丈母孃祝壽,他也舉杯祝壽;大女婿為丈母孃夾菜,他也夾菜;規規矩矩,很有風度。丈母孃心想小女婿雖沒讀書,也甚懂理,心裏很高興。席間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並用手帕將蚶殼包下,然後又吃豆粉湯。小女婿一不留心沒看清楚,以為大丈吃蚶是連殼吞下,心想這可能是禮貌吃法。於是,也拿了一粒蚶放進嘴裏,拼命往喉嚨裏咽。這談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見襟弟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聲,誰料剛吞下的豆粉絲從鼻孔中噴了出來。傻女婿見狀,驚懼萬分,忙把蚶殼吐出,連連説:“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經把我哽得半死。這一着‘牛囝穿鼻’我確實學不來!”弄得大丈哭笑不得,眾人卻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

斫斷手指頭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錯了事之後決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個人下定了決心,總是用“斫斷頭指頭”這個俗語。

唐朝玄宗年間,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當時的名將張巡守睢陽城,浴血奮戰。但寡不敵眾,只好派手下大將南霽雲向其它城守將討救兵。南霽雲帶了三十名騎兵,奉命突圍到附近的臨淮關搬救兵。敵軍數萬人發現南霽雲等的蹤跡,就四面攔截,不放他過去。南霽雲左右馳射,人馬所到之處,好象閃電一樣,倏爾明滅,使得敵軍神搖目眩,不知所措。南霽雲突圍成功,到達淮陽時只損失兩名部下,唐朝的將軍們都妒忌張巡的威名,坐視其敗,不願伸出援手。臨淮的守將賀蘭進明,尤其如此。南霽雲苦口請兵,賀蘭進明只是不答應。南霽雲悲憤之至,在宴會中撥出佩劍,砍斷一隻手指,鮮血淋漓地斥責賀蘭進明自私,座中人不禁為之淚下。

睢陽城破,張巡、南霽雲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國。

潮陽及澄海都建有雙忠公祠,以紀念張巡和許遠。而南霽雲“斫斷手指頭”的這個典故,也隨之流傳。但其語義已有所演變。

篇3:諺語故事

1. 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個叫張三的古人賺了三百兩銀子就想着怎麼把銀子藏起來。後來終於被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藏銀之法。有一天夜黑風高的晚上他在院子東屋的牆下挖了一個坑,然後把銀子用油紙包好藏在坑裏。但是即使這樣他還是惴惴不安,覺得別人會發現這土裏埋了銀子。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才又想出了個以為萬無一失的計策,在一張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然後貼到東屋牆上。做完了才心滿意足地回去睡覺了。可是他的祕密還是被隔壁王二看到了。王二等到半夜悄悄來到東屋牆下,把張三的三百兩銀子偷出來。好玩的是王二也是個傻的,他還學張三的做法在東屋牆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着:“隔壁王二不曾偷”。一下子就把自己暴露了。

以前覺得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呢,應該是虛構的吧!可是後來見過的人多了才知道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還真的有這樣的人。其實這則故事是想告訴我們做過的事情要勇敢地承認並承擔後果。也許我們做了壞事自我感覺遮掩的很好,但是隻是時間問題而已,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只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罷了。

2.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漢宣帝執掌朝政期間,他派大將趙充國領兵去平定西北叛亂。趙充國根據情報決定利用招撫的方法來從叛軍內部去瓦解對方。可是漢宣帝下令用武力去征服對方。趙充國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繼續用自己的方法,暫時不出兵攻打。可是抗旨是要殺頭的,他的兒子聽説了這件事之後嚇得趕緊派人去勸説他的父親不要違抗聖旨。趙充國卻對來的人説:“失此二策,羌人致敢違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是既然矣”。按照趙充國的意思是覺得皇帝做了兩件錯事,羌人才發動叛亂。一是皇上派了個文官鎮守邊疆,最後被匈奴人殺得大敗。還有一件事情就是軍隊存糧不足。畢竟大戰糧草是重中之重。後來經過趙充國諫言皇帝還是採用了他的安撫政策。可想而知最後趙充國一定平定了叛軍。

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有很多人明明對一個行業不熟悉,卻總喜歡指手畫腳。一方面是自大另一方面更是不認真的做事態度。也許就因為他們一個小小的不熟悉,做事情又疏忽了就會造成不可估計的大錯。

3.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為什麼三個和尚卻沒有水喝呢?歸根究柢就是人的劣根性。以前我知道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多大感覺,後來親身經歷了才明白原來這個故事説的是一個關於人性與責任分配的故事。

沒有結婚前自己一個人住一個人過日子,洗衣做飯幹家務自己做很正常,畢竟自己不做沒人做,因為沒有人幫我們,我們只能自己承擔。除了更自由些,不想自己煮飯就出去吃頓大餐犒勞下自己,放假了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大中午才起來吃東西都沒人會説。衞生方面累了的話就先放着,心情好了再打掃。一個人自由,可是衣食住行要自己承擔。

可是結婚後就不一樣了,有的可能只是夫妻生活,有的就是一大家子住一起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就會有很多摩擦。畢竟婚前只要負責自己一個人,婚後生活就不一樣了。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考慮,有孩子了想要做什麼更要考慮。如果自己不多付出一些,那麼一家三口最後就會跟三個和尚一樣沒水喝了。所以結婚了生活不一樣,需要付出的不僅是耐心還有責任心。有孩子了更不一樣,需要付出的就更多了。所以這個故事其實看我們怎麼理解。不一樣的人就有不一樣的想法。

篇4:諺語故事

第一個:關於“狗屁不通”的故事!

關於狗屁不通這個詞語的背後故事,我相信很多看官都不知道,狗屁不通,他的原本詞義是狗皮不通,説的其實是狗的一個特徵,我們知道狗它是沒有汗腺的,所以夏天的時候他只能藉助自己的舌頭來散發自己身上產生的熱量,所以我們在夏天的時候,經常都可以看見一些狗耷拉着舌頭,所以古人也正是借用了狗的這一特點,創造出了狗皮不同這個詞語,後來就是因為這個“皮”和“屁”是諧音,後來人們就用這句話,來形容那些文理不通的詩文或者不明事理的人,就以“屁”來貶低之,換成“屁”之後,這個詞語就更加的有衝擊力,所以後來這個“狗皮不同通”逐漸就演變成了“狗屁不通”。是不是沒有想到呢?!

第二個:關於“無奸不商”的故事!

無奸不商,想必大家對於這個詞語也是非常熟悉的,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無奸不商”在以前的原意是“無尖不商”這個“尖”來自於古代用於度量的鬥,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米商在賣米給大家的時候,除了要將這個鬥裝滿外,他還需要多舀上一些,然後讓這個鬥冒出一個尖兒,意思就是用這個尖兒來告訴大家,他是最划算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如果商人不能做到敦厚,那麼這個商人就會被大家認為是一個不夠資格的商人,所以就有了無“尖”不成商,但是到了近代,因為有些人的道德素質的下降,所以無“尖”不商就演變成了無奸不商,再後來就直接演變成了奸商,現在大家知道這個詞語的背後故事了吧?!

第三個:關於“無毒不丈夫”的故事!

無毒不丈夫,大家估計在生活中並不怎麼用,但是在很多電視劇裏面,特別是反派都會用到這句話,其實這句諺語還有一個前句,叫做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本身並不是這樣的,他的原意是無度不丈夫,這個度也就是度量的意思,這個度量就是説一個人作為君子或者是丈夫,都必須要有非常好的度量,也就是胸懷,一個人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那麼就真的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所以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知的這樣,但是從這個度“度”到“毒”其實就是一些小人用來自我安慰的方法,但是現在依然這麼流行,其實還是挺讓人感歎唏噓的!

第四個:關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故事!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一句非常非常自私的話,不過現在這樣的理解,只是對她的一種誤解,我們現在説的這個人不為“己”讀的是第二聲,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這個“己”應該是念第四聲,也就是“為己”第二聲代表的是作為的意思,第四聲代表的是為了自己的意思,有非常強烈的自私嫌疑!所以“為己”就是做真實的自己,這句話的原因是人生於天地間,其性本善,最真實的自己,就是那個充滿靈性的自己,這個是大自然的規律,如果人不能活出人本性的樣子,那麼就是與天地相悖,也就是違背了自然的基本規律當然是要“天誅地滅”的!這句話的原意其實也是在教授大家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逐漸的演變成了現在這個自私的詞語!

第五個:關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故事!

這個詞語在我們平時用的時候都會帶着一絲無奈的感覺,面對別人的提完感覺很難受一樣!但這樣的精神是非常好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現在的意思是追根究底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事情必須要追究到底,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就不罷休,但其實這句話的原句應該是“打破砂鍋璺到底”這個“璺”是紋路的意思,我們知道砂鍋如果你打破之後,它就會出現一些裂縫,這個裂縫就是“璺”的意思,只不過後來這個“璺”和“問”是諧音,所以就變為了:打破砂鍋問到底!

篇5:諺語故事

斫斷手指頭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錯了事之後決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個人下定了決心,總是用“斫斷頭指頭”這個俗語。

唐朝玄宗年間,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當時的名將張巡守睢陽城,浴血奮戰。但寡不敵眾,只好派手下大將南霽雲向其它城守將討救兵。南霽雲帶了三十名騎兵,奉命突圍到附近的臨淮關搬救兵。敵軍數萬人發現南霽雲等的蹤跡,就四面攔截,不放他過去。南霽雲左右馳射,人馬所到之處,好象閃電一樣,倏爾明滅,使得敵軍神搖目眩,不知所措。南霽雲突圍成功,到達淮陽時只損失兩名部下,唐朝的將軍們都妒忌張巡的威名,坐視其敗,不願伸出援手。臨淮的守將賀蘭進明,尤其如此。南霽雲苦口請兵,賀蘭進明只是不答應。南霽雲悲憤之至,在宴會中撥出佩劍,砍斷一隻手指,鮮血淋漓地斥責賀蘭進明自私,座中人不禁為之淚下。

睢陽城破,張巡、南霽雲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國。

潮陽及澄海都建有雙忠公祠,以紀念張巡和許遠。而南霽雲“斫斷手指頭”的這個典故,也隨之流傳。但其語義已有所演變。

篇6:諺語故事

上樑不正下樑歪

宋朝的時候,有個叫陳州的地方,這裏連着三年都沒有下過雨了,地裏的莊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到處流浪乞討.朝廷知道後,便派劉衙內的兒子劉得中和女婿楊金吾到陳州發放糧食,救濟災民.臨走時.劉衙內悄悄地對他們倆個説:“你們兩個去陳州發放糧食救災,這可是個發財的好機會呀!你們到那裏這後,就把米價抬高,由五兩一石改成十兩一石,然後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這樣我們就可以借這個機會大賺一筆啦!”兩人聽了,會意地點點頭,然後便離去了.到了陳州後,劉得中和楊金吾兩人便按父親説的那樣,把米價改成了十兩一石,往米里面摻了很多土和糠秕,還在稱上面做了手腳,短斤少兩.老百姓看到買來的米不僅價格高不夠斤數,而且裏面還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裏非常氣憤,於是便聯合起來,到官府那裏告狀,誰知這件事情傳到了包拯的耳朵裏,包拯是當時有名的鐵面無私,公正執法的官員,他知道後,親自到陳州瞭解情況,調查清楚之後,便馬上把劉得中、楊金吾抓了起來,按照法律判處了死刑.

篇7:諺語故事

吃力勿討好,阿旺炒年糕

寧波諺語。喻賣力幹活 ,但得不到讚賞。寧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傳統的寧波習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內”的習慣,即男子不做家務。炒年糕須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於家務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竅門,會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會炒焦。他出了力氣不但得不到表揚,還會遭到妻子的.臭罵。由於“火旺”和“阿旺”諧音,於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講作“阿旺炒年糕”。

篇8:諺語故事

頭懸樑 錐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篇9:國小生諺語故事

關於團結的諺語故事

從前,有幾兄弟,常常吵架。

一天, 父親把他們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説:你們誰能把這把筷子折斷

幾兄弟都折了折,誰也折不斷。

父親把這把筷子拆散了,分給每人一根,叫他們再折,這次,他們一折就斷了。

父親説:你們看,一把筷子多結實,折不斷。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斷了。以後,你們不要吵了,團結起來才會有力量。

篇10:國小生諺語故事

月亮諺語

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指望

十五的月亮圓圓滿滿

岸上撈月--自費功夫;白費勁;枉費工中

叭拉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

月有圓有缺,人有聚有別。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天憑日月,人憑良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鋼。

天空的美麗是太陽、月亮和星星;

羣山的美麗是野果和森林;

一個國家的美麗就在於人民。(蒙古族)

屋裏無燈望月出,身上無衣望天熱。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沒處下金鈎。

善行如日月經天。

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夜盜恨月明。

篇11:兒童諺語故事

3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説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他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説了這件事,感慨地説:“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提示]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

32. 自相矛盾

從前,楚國有個人在街上賣兵器。他拿着矛説:“這支矛,是天下第一鋒利的,它能擊穿最堅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説:“這個盾牌,是天下第一堅固的,世界上沒有一支長矛能夠刺得穿它。”有人問:“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人回答不出來了。

[註釋]矛:長矛。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後相互牴觸。

33. 掩耳盜鈴

古時候,有個人想偷別人家大門上掛着的門鈴,又怕門鈴響起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來。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來,然後去把門鈴偷下來。結果被主人當場捉住了。他驚奇地問主人:“你怎麼聽到了鈴聲?”主人説:“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沒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註釋]掩:遮蓋,捂。盜: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34. 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説:“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註釋]羅:捕鳥的網。

[提示]形容包圍嚴密。也比喻對敵人、罪犯等人嚴密防範。

35. 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裏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着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註釋]株:樹樁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變通或妄想不經過努力而僥倖得到成功。

36. 百步穿楊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着觀看。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説:“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説罷,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着,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這片楊柳葉的中心。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提示]形容槍法或箭法非常高明。

37. 黃粱一夢

從前,有個窮書生碰到一位道士。睡覺時,道士拿出一個枕頭交給他,説道:“你枕着這個枕頭睡一覺,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生活。”這時,店主正在煮黃粱米飯,窮書生睡着後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生活得十分闊綽,官運亨通。最後夢見自己快要病死時,忽然驚醒。醒後,看見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邊,而店主的黃粱米飯還沒有煮熟。原來自己享受了幾十年的榮華富貴,不過是短暫的一夢而已。

[註釋]黃粱:黃小米,這裏指黃小米飯。

[提示]比喻虛幻,一場空。也作“黃粱美夢”。

38. 雞犬不寧

唐朝時,柳宗元勸説一個捕蛇者去種田,那人卻説:“種田,苛捐雜税繁多,官吏逼債又兇,鬧得雞和狗都不得安寧。我幹捕蛇這行當雖然有生命危險;但是也比種田要強。”柳宗元不由得感歎道:“這樣殘酷地壓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還兇啊!”

[註釋]寧:安寧。

[提示]形容侵擾得很厲害。

39. 驕兵必敗

公元前65年,漢宣帝派軍攻打車師國,被匈奴所困。消息傳來,將軍趙充國認為,匈奴勢力微弱,可以此為由向他們發動進攻。御史魏相認為,自恃強大,對外炫耀武力,是驕兵,驕兵輕敵是一定要失敗的。漢宣帝聽從了魏相的勸諫,沒有出兵。

[提示]比喻自以為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定要打敗仗。

40. 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説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説:“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提示]多指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決某個問題。

41. 錦囊妙計

三國時,為聯合抵抗曹操,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後來孫權要收回,可劉備不願歸還。周瑜設下美人計,招劉備來東吳與孫權的妹妹結婚,然後扣住劉備,逼他歸還南郡。劉備按諸葛亮給他的藏在三個錦囊中的三條計策行事,結果在他的保護下,安全地回到了荊州。

[註釋]錦囊:封藏機密文件或詩稿的織錦口袋。

[提示]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辦法。

42. 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命令宰相李昉組織編寫了一部學術價值頗高的百科全書,叫《太平御覽》,總字數達四百七十八萬個。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們勸他不要太勞累了,宋太宗回答説:“只要打開這部書閲讀,就能從中獲益,也就不感到勞累了。”

[註釋]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

[提示]指讀書有很多好處。

43. 開天闢地

據説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隻大雞蛋。而人類的祖先盤古,頂破了“蛋殼”。其中輕而清的物體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下沉,變成了地。盤古頭頂天,腳撐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盤古也高一丈,用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完成了開天闢地的任務。

[提示]現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44. 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人坐船過江,不慎將佩劍掉進江裏,他立即在劍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記號。同船的人問他:“你刻這個記號有什麼用?”楚國人説:“剛才我的劍是從這裏掉下去的。一會兒我可以順着這個記號下去找。”等船靠了岸,楚國人就從做上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

[提示]比喻辦事刻板拘泥不知變通。

45. 空中樓閣

從前有一個財主,他看見別人的三層樓房,心裏十分羨慕,決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來的工匠只造第三層樓,第一層、第二層統統不要。工匠們聽了哭笑不得,説:“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沒有第一層和第二層,怎麼能蓋起第三層呢?”

[提示]比喻脱離實際的謬論或虛構的事物。

篇12:兒童諺語故事

16. 得意忘形

魏晉時,有個名氣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學多才,性情極其豪放。他讀書入迷時,可以好幾個月都不出家門。出外遊玩和訪友時,因迷戀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於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幾個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能夠忘記自己是什麼模樣。

[提示]本意為因高興而忘掉一切。現多形容淺薄的人得志,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17. 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琴彈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帶琴出遊,只見遠山如畫,河流清澈,一頭牛正在河邊吃草。這美麗的景色讓他興致大發,就對着牛彈起琴來。儘管琴聲動人,可是那頭牛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他很生氣。這時,有個過路人對他説,不是琴彈得不好,是牛聽不懂啊。

[提示]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於譏笑人説話不看對象。

18. 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隻狐狸,準備吃掉它。狐狸説:“我是天帝派來的百獸之王,你敢吃我,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見老虎不信,狐狸又説:“你跟着我到森林裏走一趟,就知道野獸們都怕我。”由於有老虎在身邊,野獸們見了,紛紛逃命。老虎信以為真,就放了狐狸。

[註釋]假:藉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勢欺壓人。

19. 車水馬龍

東漢時,章帝想給皇太后的孃家親戚們封官賜爵。太后知道後,表示堅決反對,她對章帝説:“我孃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權利,只會吃喝玩樂。我曾經看見很多人去他們那裏請安問候,門前的路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你給他們加官封爵只能有害於國家。”

[提示]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20. 半途而廢

東漢時,樂羊子外出求學。過了一年,他因為想家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見到丈夫就用刀割斷織機上的絹帛。樂羊子覺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説:“書沒有讀完就停下來,如同割斷織絲一樣。”樂羊子深受震動,又重新回去讀書。七年後,完成了學業才回到家中。

[註釋]廢: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21. 八仙過海

傳説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枴李把枴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籃渡水: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一般連用。

22. 鶴立雞羣

草地上有一羣雞。其中一隻大公雞,誇耀自己強壯,羽毛金黃亮麗,最為出眾。另一隻蘆花大公雞不以為然,説自己打起鳴來,聲音嘹亮,才是最優秀的。就在他們互不服氣,要打起來的時候,一隻仙鶴突然從天而降,落在雞羣中,兩隻公雞相形見絀,不再爭鬥了。

[提示]比喻一個人的儀表出眾或學問、品德高於別人。

23. 四分五裂

戰國時,七國之中秦國最為強大。其他六國想聯合起來共同與秦國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個擊破,就派張儀去分化六國。張儀對魏王説:“魏國無法與接壤的五國都相處得一樣好,搞不好就會四面受敵,國家四分五裂,不如與秦國修好。”魏王被説服了,與秦國結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團結。

24. 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着説:“這隻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衝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提示]比喻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人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

25. 一日千里

北宋年間,洛陽鎮守錢惟演在城裏修了一座驛舍,特請本城文豪謝希深、尹師魯和後起之秀歐陽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練生動。歐陽修暗暗稱讚,當晚便去向他虛心請教。事後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師魯看後,感慨地説:“歐陽修進步真快,簡直像一日前進一千里一樣。”

[提示]原來形容馬跑得很快。現在形容進步快或發展迅速。

26. 對症下藥

三國時有個名醫華佗給兩個發燒頭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藥。兩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症狀,卻用藥不同?華佗對他們説:“你的病是由內部傷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則是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服藥後,他倆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註釋]症:病症

[提示]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採取有關措施。也作“對症用藥”。

27. 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着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鬚髮全都變白了。憑着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裏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提示]比喻一點點動靜或輕微的動盪。

28. 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註釋]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團體共同渡過危難。

29.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智勇雙全,擊敗了秦國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的尊嚴,被任命為上卿,老將軍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儘量躲避。他説:“秦國不敢來犯,就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為了國家,不必計較個人恩怨。”廉頗聽説後,很慚愧,揹着荊條,去向藺相如認錯。

[註釋]負:揹着。荊:荊條。

[提示]比喻向人認錯賠罪。

30. 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説:“儘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説:“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説的話能算數。”

[註釋]甘:心甘情願。下風:風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別人,認為自己不如對方。

篇13:兒童諺語故事

(1)【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醫生也沒治好,於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裏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麼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麼道理。

華佗説:“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症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症”指病症。現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採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症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2)【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移動大山,舉起巨鼎。引申之義為形容力強氣壯。亦作“拔山扛鼎”。

項羽,名籍,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説:“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據説,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着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説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篇14:兒童諺語故事

【熟能生巧】

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巧,巧妙,技巧。

北宋時曾經獲得朝廷諡號“康肅公”的陳堯諮,擅長射箭,當時沒有第二個人比得上他。陳堯諮也以此自誇。

曾經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園子裏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兒放下擔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離開。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頭兒只是微微點頭讚許。

陳堯諮問他説:“你也懂射箭嗎?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嗎?”

老頭兒説:“沒有別的,不過手熟罷了。”

陳堯諮生氣地説:“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技!”

老頭兒説:“是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的。”説着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拿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蘆。

油從錢孔中流進葫蘆,錢卻沒有沾濕一點。

老頭兒於是説:“我也沒別的,只不過手熟罷了。”

陳堯諮笑着打發他走了。

(13)【世外桃源】

世間之外的桃花源。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寧、民風淳厚、環境優美的地方,也比喻與世隔絕、逃避現實的地方。

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靠捕魚為生的人,一天順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見兩岸幾百步以內,沒有一棵雜樹,遍地芳草鮮美,林中花雨繽紛。漁人很驚異,便把小船繼續向前劃去,想走到桃林的盡頭。

到了桃林盡處、溪水源頭,發現有一座山,山峯有個小洞口,彷彿有光亮透出來。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走進去。剛進去,裏面十分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再向前走幾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優美的池塘、桑樹、竹林等等。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落傳來雞鳴狗吠的聲音。人們來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裝束,都和外界一樣。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樂逍遙。他們看見漁人,大為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

漁人全都告訴了他們。人們就邀請他回到家中,擺酒殺雞來款待。村裏聽説有這樣一個客人,都來問候和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為了躲避秦代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親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出去,於是和外邊的人斷絕了來往。問到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説魏和晉了。

漁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聽,他們聽了都驚歎感慨。其餘的人也都相繼邀請漁人到家中,拿出酒飯來招待他。漁人一連住了幾天,才告辭離開。這裏的人叮囑他説:“用不着對外面的人説起。”

漁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順着來時的路,一處一處做了標記。回到郡裏,便到太守那裏説了這個情況。太守隨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趣高遠的人。聽説這件事,興致勃勃地打算去尋訪,沒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Tags: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