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與地壇》有感8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1W

《我與地壇》有感800字(精品多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一

我是一名園神。

我是慷慨的園神。我靜默地圍觀人世間的色彩,人們不論好壞而的回憶全駐足在這方地壇,我毫不在意他們在我這裏抒發喜怒哀樂,因此我是大方的。

我是自私的園神。我耐心地等待鼓勵一位少年成長,一草一木燃起生的慾望。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了,我也輕鬆地掐滅生靈最後垂死掙扎的火苗。

打那以後有一個老婦人陪伴殘疾的他,幾年後卻消失了,隨之消散的是少年原本的喜怒無常。我目睹他絕望、彷徨、迷茫,陷在生與死的交界線,最後他拔出泥濘的雙腿,看淡世間。我悄然問他,你忘了嗎?但他只是對我道,有些事情更適合埋藏。

當地壇再換去幾批人,我跨過歲月長河,再去勾勒起他寓意不明的話語。古老的歲月跳過一切,徑直擁向光陰的盡頭,它們那般恩愛親暱卻忽略他人瀕死的悲傷。有人心易變,三頭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萬八千里走過初心不改,不過相同的他們都活着,都詮釋生存與死亡之間急遽的過程。

少年回首與地壇對話,我聽到他問生命的意義何在。可我是也只是地壇,我只會用草木的窸窣向他報以一笑,他望着園內荒蕪的我,反而悟了。他看穿了死且明白上帝的義務限在創造人類,頑皮的上帝留下“生”,接着隨意地把“死”擲給世人。我用樹蔭下走遍幾十年的夫妻為他舉例,有人在“生”的夾縫中相依相愛,有人至死尚未了解“生”是為何。苦難無疑是淚水摻雜的物質,只是它對每個人所展現的形式不同,譬如對於地壇言,苦難將是枯黃的草葉。當淚水同慾望並肩消亡,怎樣埋葬如同生命一般沉重的自由呢?

我踱着步降臨人間,拾起秋天安詳的秋葉。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少年曆經漫長黑暗、終於觸碰到光亮。燦爛的星空同和煦的陽景迸發呈現,他帶來過分淡靜的哲思,秋葉經過春夏肆意的絢爛,最終悄然無息地為自己的“死”拉上帷幕。你只須知道,我們終會死亡。所以你不必沉淪在無窮無盡的壓抑中,僅僅專心做一件事去——讓你的生為結局鋪墊色彩。

光陰驟地抖動殘留的餘暉,地壇迎接新的一羣生物。我悠悠地鳥瞰人間,猜測他們將怎樣度過晨光、日落與寂寥的晚暮。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篇二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700字 篇三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篇四

在寒假裏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後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了他對於不幸,苦難的理解,並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於意氣風發,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説是多麼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裏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並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着人生,尋找着希望,最終憑着自己頑強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麼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説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託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心到許多生活的細節,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麼教訓,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設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着為來世設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現,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於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並説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而是説出這樣的話,多麼不容易啊。

文章裏,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後,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失去了機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説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奮鬥呢。

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五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説?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並非大錯特錯。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於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着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温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藴藏的壯美之景。於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幹些什麼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為活着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抬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着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裏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託。於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着,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裏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於你。

或許那步着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於世界。這麼多的或許,卻只為説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為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着我最後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讀《我與地壇》有感 篇六

“這故園放佛在為了等我……”是感情?是命中註定?心物相織的情感勝任了眾所周知,先人稱:“天人合一”後又有人改為“物我合一”,當融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即意象與人心間構成了某種聯繫,似乎就會被公認,價值量一路攀升。

是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以此尋找屬於他自己地壇中的光明,但願無所求,一心永恆久。你與世界相連,與地壇一脈相承,彷彿它成為你生命的靈魂,神韻富而萬物肅,那裏是你的寄託,是半生坎坷的載體,你就這樣挨着它,靠着它,似擁有着一切,唯物主義者永恆。

你説:“它只屬於你。”我説:“我不跟你搶。”不是不去搶,而是搶不來。我無法駕馭屬於他自己的靈魂,它之於我,如同水之於龜,絕非生之必要。印象裏的地壇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黑洞,深邃的,獨行迷。我只敢遠遠佇足,可望不可即,我清楚的明白,它在等一個人,可惜並不是我。

我孑孑然徘徊於路口,也曾嘗試着幻想成為史鐵生一樣人的我是否會有守候故園這片淨土的心情,不敢想,剎那間,轉瞬即逝。《追光者》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和你的故園。

有這麼一種境界,物我合一,超脱物外,絕不是我們口中的想入非非,將未知一面展現,更注重的是物與人的互感默契度,當這種境界被營造,似乎一切終究不能成為定論,終自寫下:

目中野芳馥郁開,碧草蓊鬱緊隨來。

不念覆土載我車,遙望故園仍樂我。

心中苦痛俱奈何,化作塵埃本不多。

可憐幽徑偏愛我,物我之外無三者。

但願地壇似我心,演繹靈魂聞佳音。

是的,不必説那命中註定的地壇,萬物有靈皆若此。情之連早已超脱一萬年。誠然,共鳴者,天下之智者也。情過意境,望塵莫及,終不乏是非千秋索。

有這麼一種力量,前途無量;有這麼一種情感,萬壽無疆。世間萬物與心連,攜手天地,雖不得“零落依聲淚”,倒也“長逝入君懷”。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七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百味人生!

《我與地壇》寫的是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八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温潤了我乾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着我的視線。於是輕囁一口,倍感温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裏,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鬱而朦朧,不知什麼向我招手,帶着我打開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於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僅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教師説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後,我試着去按照教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樣開始有本事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先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鬱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闢,文筆優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着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那裏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着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複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後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餘温。我靜靜地駐立在那裏,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着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先總期望所有完美的事物都被自我佔有,而此刻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佔有了母愛!

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九

讀完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的第二天,心中難以平復的感情督促着我去書店尋找這本《我與地壇》。然而未及我出門,便從當日的報紙頭條上得知了一個令我驚愕不已的消息——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先生因腦溢血去世。一位偉大而樸實的作者,就這樣在我剛準備伸手觸及他用文字構築起的世界的時候悄然隕落了,留我繼續在這奔騰不息的生命長河中探尋、思索。如英國詩人濟慈所言,“餘下的只是靜默,深摯於涕淚與歎息的靜默”,我不知該怎樣言明,只覺世界忽然靜寂。那天我還是去了書店,但卻空手而歸。在書店裏我看到史鐵生先生的作品被單獨展示出來,並張貼者各種紀念他的海報,展示櫃前人頭攢動,這幅場面在我看來無論如何都與那些躺在書櫃裏的書格格不入,而我也沒有了擠進去買書的衝動。又過了半年,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再次踏進了那家書店,與上次不同,那些書已經回到原位,安靜的躺在書架上。我一眼便看見了那本《我與地壇》——封面簡簡單單寫着書名,既無作者簡介也無多餘介紹,顯得清新素雅,一如史鐵生先生的文風,清新素雅卻絕不堆砌累贅。書的背面更是簡樸,唯一印的一句話顯得動人心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這一次,彷彿遇着一位故人,我會心一笑,堅定的把它買下。

此時的我已邁過大學聯考,所有的重壓彷彿隨着夏日的到來一起煙消雲散,心境亦有不同,本該歡喜,可是生活忽然沒了追求,沒了目標,心裏時時失落。未來真的到來了,我卻慌亂而手足無措,惴惴不安的想象着未來。

買回《我與地壇》後,我迫不及待的將它通讀了一遍,感慨許多。最令我敬佩的是史鐵生先生以堅定的信仰支撐起的樂觀、豁達與淡泊。接受殘缺、接受苦難,卻仍願以更昂揚的姿態活下去。面對這喧嚷的世界,他輕輕歎息“我們走了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地壇有它的悠遠,有它的渾厚,有它的深邃,它不曾喧譁亦不曾回答,它就在那裏,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在千百年如一日的地壇中,沒有喧囂,沒有招搖,他在這裏找到了信仰,找到了生命的歸屬。西方一位哲人曾説過:“別走的太快,等等靈魂。”沒有信仰的前行正如沒有靈魂的軀體,而對於我要開始一段新的旅程,要帶上的是不是迷茫與慌亂,而是信仰與靈魂。

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十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史鐵生在二十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簡直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

母親已在這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種子,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温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人生是如此複雜而又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逐漸變得穩重,深情。於是作者堅強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會友愛,學會負責,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以及對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滿了對生命之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堅強,學會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