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與地壇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我與地壇賞析【多篇】

我與地壇賞析 篇一

透視永恆的生命之光

——賞析史鐵生《我的地壇》 史鐵生,一個擁有着傳奇人生的著名作家,他筆下的《我與地壇》,深刻的剖析了熱盛的幾個重要問題:人為什麼活着,人為什麼死去,人活着又死去又什麼意義和價值。縱觀全文,穩重雖圍繞對地壇的慰藉、母親、地壇四季景色和生命節律、地壇所見的人、對地壇神靈的疑問,這六個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和回憶。但文章的核心在於:通過對生命——即人類生與死問題的探討,來透視人類生存的意義。從小處説,即坐着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筆者在下文中,講着重對《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從核心意義、寫作手法、語言特色和給讀者的啟示這幾個方面來簡單談一下。

上文筆者已提到似鐵生此文的核心在於探討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此我將進一步闡述。文中第六節第四段的後半部分,主要是作者的思考軌跡,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表明作者對生命的存在和滅亡的疑問和自我答疑。“人活着説到底是這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

以作者的理解,人之所以活着,是因為有慾望。人之所以死去,是因為活下來的那一刻便註定了的。如此透徹,如此清明,如此通透,作者猶如歷經生死輪迴般,有説不完道不盡的滄桑和閲歷,正因如此,他在看待生命的生死之時,才能如神仙般、智者般淡然,就好似他已經經歷過,見怪不怪了似的。其實,通俗一點來看,這些對人生的思考又何止作者一人想過呢?通俗的看,作者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他來到這個世界,在自我探尋生命的真諦。可幸的是,他最終找到了答案,這答案不是他人給的,是作者努力冥想與思考的結果,他找到了矛盾的出口,也找到了存活下去的支撐點。這不就是一個糾結的男人,最終找到了不再糾結的理由。從另一方面看,作者也在鼓勵眾人積極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真諦。

接下來筆者要從寫作手法這個方面來婆媳此文。作者以第一人稱手法自白,回憶我與地壇相處的那些日子中發生的一些事。文中間以作者自問自答式地對事物的思考,給讀者以真實、親切的感覺。文中對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也頗可圈可點。“它一面寢室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一段在第一節第二段寫出來,以擬人化的描繪詞“浮誇、炫耀、自在坦蕩”描繪地壇,地壇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人,浮現在讀者面前。

至於語言特色,通篇來看,作者語言通俗易懂,時而直白如白話,時而雋永如格言,時而激烈,時而文藝。但大體還是以直白為主,第一人稱敍述,加上直白的語句,讓讀者感到毫無距離感。總之,本文的亮點和中心思想不在語言上,語言知識一種傳遞的工具。想治癒本文博大的思想內涵來説,語言這種形式真的略顯次要。

最後,我要談談這篇文章給讀者帶來的啟示和我的讀後感。蔣子丹在《寧靜的史鐵生》一文中如是説:史鐵生當然算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平靜。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説:人

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做出判斷,觀其不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説法,都表現了對於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以我之見,《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給讀者最大的啟示便是人們應該找到自己才能活下來的理由並説服自己未知生存和奮鬥。靜下來思考人生也不失為一種養生之道。有時候災難給人帶來的未必就是不幸。福禍相依,或許我們能從苦難這所學校學有所成並圓滿畢業。有志者事竟成。我的讀後感大致也就是:由衷佩服石先生的毅力和對萬物不懈的格物致知的進取精神。命運造就了他,他把握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例證和鼓勵:迎難而上而不成大器者少有。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將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態發揮到極致,讓人生活出精彩。

課時 篇二

“我”的思緒 理解生命

師:要想很好地讀懂文章必須瞭解作者,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知人論世。請根據節選和註釋談談史鐵生的經歷。

生:他忽然患腿疾而截癱。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內心苦悶彷徨。他經常躲到園子裏(地壇)去,母親給了他很多理解和幫助。在母親去世後,他終於發表了小説,並且不斷獲獎,碰撞開了一條寫作之路。

師:在全面深入瞭解作者後,我們再次走進文本。第一部分是以什麼作為線索的呢?

生:是以母親作為線索的。

師:笑着搖頭。

生:是以作者的思緒為線索的。

師:仍笑着搖頭,並鼓勵學生再想想。

生:那是以地壇為線索的。

師:很有道理。作者由地壇寫起,自己只喜歡去地壇,靈魂在地壇得以昇華,母愛在地壇得以昭示。請找出第一部分寫地壇特點的一個關鍵句。

生:園子裏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生:這古園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多年。

生:園子荒蕪但不衰敗。

師(點頭讚許):配樂範讀第3段。

(多媒體出示):本段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展示地壇的荒蕪?

生:作者用一組排比描寫地壇的變遷:琉璃剝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野草荒藤茂盛。讓人讀來有歷經滄桑之感。

師(鼓掌):是的,昔日榮華的地壇如今已無人關注,沉寂而安詳,正好與作者悲慘的命運相映襯,這讓鐵生找到了知己的感覺,這兒成了鐵生的心靈憩園。

(多媒體出示):作者為什麼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

生:園子裏沉靜,更適合思考人生。

生:作者苦悶彷徨,逃避現實。

生:地壇也有創傷,作者去那裏有同病相憐之感。

師:聰明的孩子分析得甚是精妙。地壇裏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給了鐵生整理思緒的絕佳環境,在此他感受到了地壇的命運變遷。

(多媒體出示):作者在園子裏究竟做了些什麼樣?

師提示:速讀6~7段並勾畫出關鍵性句子。

生: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我為什麼要出生。”

生:作者最後弄明白了:出生是一個不需辯論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生:怎樣活的問題不是在某個瞬間就能想透和一次性解決的。

師(情不自禁地鼓掌):是的,地壇此時已成了作者的哲學導師,作者成天候在園子裏,主要思考了“生、死、怎樣活”三個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不知死,安知生”,自己的磨難與地壇的滄桑相比確實微不足道,靈魂由此得以昇華。

(多媒體出示):第5段和第7段的寫景文字。

抽生朗讀(配樂)第5段的寫景文字,請同學們品味,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我喜歡寫瓢蟲的句子,因為瓢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生:我喜歡小螞蟻的沉穩多思,滿腹經綸。

生:蟬蜕皮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完成再生。

(師生一齊鼓掌)

師:是的,此時進入作者眼界和心境的景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

生齊答:小卻有生氣,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裏都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師:另外,露珠墜地真能“轟然”嗎?草木競相生長真能“窸窸窣窣”嗎?(學生小聲討論)我認為這是園子裏的小生命們頑強不息、精彩地活着帶給作者的心靈震撼。它們雖然細微,卻不輕言放棄,“我”又有何理由頹廢呢?(學生受了感染,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師:園子荒蕪但不衰敗,人身殘了但不能頹廢。指定學生朗讀第7段的寫景文字。

(多媒體出示):本段的景物描寫與前一段相比有無不同?為什麼?

生:本段寫了落日、雨燕、古柏,前一段寫了蜜蜂、螞蟻、瓢蟲、蟬。

生:前段的景物小而有生氣,本段的景物宏大而深沉。

師:是啊,本段連用六個“譬如”,充分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器官,一景一物,時時處處洋溢着生命的律動。前段似“十七八女郎,手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本段猶“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我與地壇賞析 篇三

地壇,一座廢棄的園子,在史鐵生的生命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他殘疾之後,正如其本人所説,與地壇是緣分使然,地壇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時間裏他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他的祖母年輕時帶着他父親來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的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常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待史鐵生,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鐵生對於地壇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個頻臨絕望的年輕人與一個荒蕪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個在人生的青壯年時期失去了雙腿與一個曾經玻璃珠瓦、玉砌雕欄、如今卻硃紅剝落、斷壁殘桓橫陳,有過同樣喧囂的過去有着同樣失落失意的現在,瀰漫在我與地壇之間的是同樣同病相憐,同樣生生相惜的現在。不同的是,雖然有着同樣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樣不同內藴的氣質,一個煩躁,一個沉靜,一個逃避,一個從容。由此註定這是一次最為傾心的相遇。如同步履艱辛、艱難疲憊的浪子,邂逅了優雅大度鉛華殆盡的女性,心儀與欣賞緊跟着相遇的腳步不動聲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來到園中作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候太陽循着亙古不變的路途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澤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且看到自己的影子。從此以輪椅為伴,與一個廢棄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壇讓他思考生命、思考命運,思考人生,回憶母親,回憶母親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廢棄的古園,長年在此寫作,思考,與史鐵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園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葉,一聲鳥鳴,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喚,如果説,作者的散文寫的真實,寫的感人,寫的生動,如果説他的散文的寫作祕訣則是因為地壇,這座廢棄的古園給作者帶來靈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實的。身體的殘疾、寧靜的思考、東西萬物的思想、睿智的語言,這些既是上帝給予作者的禮物,同時也是上帝給予作者的悲慘。不知道這種悲慘的命運成就了作者的寫作,還是寫作本身就是作者的一部分人生閲歷,總之,在眾多的殘疾人之中,史鐵生那種對於生命的反思,既是在閲盡了人世繁華之後的寧靜,也是在大災大難之後的深思。

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園子,對於一般人來講就是一個廢棄的古院落,但是,在他的眼睛裏確是那樣的重要和富有靈氣。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是可以帶給作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來充實自己的寫作。唱歌的歌唱家,玩耍的。小女孩,一對中年夫婦都是作者寫作的源泉。今後的那座園子也會是因為史鐵生的作品而變得出名,變得讓人們對於他肅然起敬,去尋找史鐵生的身影。

我與地壇,似乎一個從始至終就與作者生生相惜的地點,這個地點的出現正是作者的生命源泉和寫作源泉。地壇是自己的兒女,是自己的妻室,是自己的愛人,是與作者不離不棄的地方,他人上班的時候,作者就坐着輪椅去地壇,去思考,等到傍晚天黑的時候,作者又推着輪椅回家來,每天似乎是千篇一律的生活,但是就是這樣的重複和重複的生活裏,作者的思想是在成熟和變化的,這種變化在文章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是作者思想的成熟,還是文字的老練,是地壇帶給作者的思考,還是作者對於地壇的挖掘和深思。兩者是互為補充的。寂靜的園子,一聲鳥鳴和啼聲都是可以引起作者的極大興趣和好感。試想,如果沒有地壇,如果沒有那裏的草木,能有今天作者的寫作嗎,也許作者的文字是存在的,只是帶給今天的讀者的內容不同。就沒有了那樣的寂靜場合,甚至於是為了生存和生命帶來的另一種生命的解讀。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不同的文學作品總是與作者的閲讀和經歷息息相關的,必然再充實的作者都要涉及到作者的思想本身的變化。天高雲闊,草長鶯飛,月圓月缺,都是一種生命的體現,只是自古以來這種對於萬事萬物的思想因人而異,有的看到花開花落而悲傷滿懷,有的看到潮起潮落而思考滿懷,地壇,今後是人們的一種紀念地點,是史鐵生留給人們的一種思想空間的想像他的作品在苦難與救贖,宿命與超越,目的與過程等層面都表現了一種宗教意識,產生這種意識的根源是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在這種人文精神引導下獨特人生體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扶輪問路》等佳作,可以説都是與那個院子分不開的,那個寂靜的場所給了作者的空間是難以言説的,既然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待我們去靜靜的體會,對於作者的文字也只能是帶我們深刻的把玩之後才能瞭解那種細緻入微的感情。

我與地壇賞析 篇四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時刻,他至愛的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第一次讀《我與地壇》,我不禁驚異於它的美麗。

一、渾融的結構與深邃的主題

文章以相對獨立的兩部分結構,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殘疾陰影的心路歷程。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以景物描寫為主,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與母親,採用追憶回想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兩部分內容看似不相關,其實貫穿着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我”與地壇的緣分;暗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壇是為了逃避現實;“我”思考了三個問題:①關於死。②為什麼出生。③怎樣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壇則是為了感受親情,追念母親,因為這裏處處都有關於母親的回憶。在這裏“我”也思考了兩個問題:①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②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兩部分於是在不同的層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對照地壇荒蕪而不衰敗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殘疾但不能頹廢”,應該像地壇那樣,讓生命張揚出活力;而對照母親苦難堅強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應該像母親那樣,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的不幸,讓“坎坷”燦爛。不僅如此,作者在結尾處還用這樣的語句將文章兩部分結構融成一體:“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因而這篇文章儘管篇幅長、容量大,行文奔放灑脱,卻不失嚴謹,充分顯示了作者結構行文的功力。

二、細節化的景物與傳神的虛寫

文中的景物描寫動靜結合,生動、新奇、細膩。作者或捕捉靜態的景物寫“古殿檐頭剝蝕的琉璃”“門壁上淡褪的硃紅”,用以表現地壇滄桑的歷史;或描摹動態的景物,寫“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來表現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奮鬥的快樂;寫“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暫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創造出生命的輝煌。作者筆下的景物完全細節化了,它們富有穿透力地體現着作者賦予它們的哲理或是情感。再如作者調動多種感官寫秋天經霜的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着熨帖着微苦的味道”,將秋葉的凋零寫得那樣快樂自在、祥和安逸,表現了作者熱愛眷戀生命、頑強樂觀的生存意志。

有時作者還在自己細節化的景物描寫中穿插虛寫來傳神。如寫“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加入了這樣的聯想、想象:“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藉助這種虛寫,作者把生命痕跡中藴含的活力、情趣傳神地表達出來。又如“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此中的虛寫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從容剛毅、堅強不屈、執著忠誠。

其實,文章第二部分表現母親對作者毫不張揚的愛,就運用了設想的方式(設身處地地想象母親當時的心理) ,這本身就是一種虛寫。這些虛寫很好地突出了母親的苦難與堅強以及兒子的懊悔與痛苦。

三、哲理性的語言和真摯動人的情感

文章語言極富哲理性。如“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告訴人們“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應該樂觀面對,而對當時還未走出殘疾的陰影的作者來講,死亡的來臨無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節日。又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常人眼中衰敗的落日、泥濘的溝坎,被作者描繪得如此壯麗,其中寄寓着這樣的哲理:生命充滿劫難,而苦難的人生也能夠輝

煌和燦爛。

作者對古園景色的描繪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如“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又如“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片刻不息”,作者用擬人、用聲響、用敏感的心在捕捉着生

命的律動,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激情的東西,作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懷真摯動人。

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眷戀之情更是感人肺腑。母親已逝,依舊在老柏樹旁,在草地上、頹牆邊,思念母親的兒子,從霧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鳥兒歸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幻想着母親還會像從前那樣再來這園中找自己,此中景色描寫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把兒子思念母親的痛苦寫得如此深沉悲哀。

真摯動人的還有母親對兒子的愛,母親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而這事無法替代,“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愛得小心翼翼,迴避着諸如“踩”“踏”一類的字眼,要照顧兒子男子漢的自尊,她走遍整個園子惶急地尋找兒子,看到兒子後,卻悄悄走開。她用頑強堅韌的意志承受着兒子的不幸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她用天使般的笑容想重新喚起兒子對生命的信心,這是多麼崇高偉大的母愛!

教學目標 篇五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品味作者深沉、綿密、抒情的語言。

2、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滿哲理的寫法

3、體悟珍愛健康、珍愛生命、珍愛親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