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吃青團的寓意【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清明節吃青團的寓意【多篇】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篇一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糰子的做法 篇二

材料:

新鮮艾葉,水磨糯米粉,紅豆沙餡,水,大白菜葉,香油等

步驟:

1.艾葉洗淨。

2.把艾葉放入開水鍋內,焯燙2分鐘。

3.撈出艾葉放入冷水中降温。

4.把艾葉擠幹水分,放入料理機。

5.加入90克水,打成艾葉汁倒入碗中。

6.放入糯米粉。

7.用手合成均勻的麪糰。

8.豆沙餡和艾葉面團分別搓條並分成8等份。

9.分別搓圓。

10.取一個艾葉劑子,用手捏成燈盞窩的形狀。

11.中間放入豆沙餡。

12.把口收緊。

13.再搓圓。

14.其它依次做好。

15.大白菜葉放入開水鍋內燙軟。

16.把白菜葉鋪到篦子上。

17.間隔放入做好的青團坯子,加蓋燒開後大火蒸4-5分鐘。

18.蒸好的青團出鍋後,立即刷一層香油,即可食用。

清明節吃青團的寓意 篇三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4月4日清明節氣代表什麼 篇四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

清明吃青團含有什麼意思

清明節吃青團源於寒食節吃冷食。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而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後來寒食節逐漸發展成為了清明節,寒食節吃的青色糰子慢慢就被稱為清明果了。據史料記載清明果的可追溯年代是南朝的樑代。清明民俗經國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青團,是清明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製作活動之一。不過,現在青團可能作為掃墓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一種小吃。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無疾而終,很多地方都沒有在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了。

寒食節和清明節所代表的寓意 篇五

寒食節的寓意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藴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着,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説,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麪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