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暑假經歷找工作打工隻身遠行【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W

國中生暑假經歷找工作打工隻身遠行【精品多篇】

研究性學習研究關於當代中學生綠色消費情況結題報告 篇一

中學生綠色消費

——研究關於當代中學生綠色消費情況結題報告

中學生的消費結構已不是單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檔型,以至於向多元化的消費方向發展。儘管由於年齡、思維能力、社會經歷的原因,其表現出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當今中學生這種自成一派的消費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們這次的調查課題旨在瞭解學生的消費問題,來了解中學生在學習、飲食、娛樂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費行為、消費觀念以及消費心理,從而對次進行分析,進一步研究學生這一社會羣體的消費觀。從而初步反映當代中學生的消費問題。

一、金錢的價值觀

當今社會金錢的價值觀可濃縮為一句話“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許多人奉引的信條。它説明了,人沒有錢不能生存,但並不是為了錢而生存的。金錢是有兩面性的。首先,從物質交換的角度看,金錢的的確確是萬能的,它能買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質方面的東西,但是統觀人類活動的全部,可以發現金錢是很大的侷限性。有了錢,固然可以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但未必能獲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識、能力、親情等等,都難以用金錢買到。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富裕,但也給人們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改變。從前,有不少人談錢色變。可如今,卻在金錢的魔刀下面動搖了,不但理直氣壯地談錢,並且千方百計地掙錢,人們都盡情享受着金錢帶來的快樂。誠然,靠

勤勞致富的人們賺了錢以後,“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無可非議,但令人擔憂的是,作為社會成員一部分的青少年,也從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大眾傳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響,慢慢滋生了金錢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錢與消費在他們純潔的心靈上產生了猛烈的撞擊。

二、近朱者赤,過墨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對金錢的認識也往往受大人的影響。在波濤洶湧的經商大潮中,那些腰纏萬貫的大款們在還青少年的心目中佔據地位越來越突出,“有錢就可以得到一切”,“有錢就不會被人看不起”的金錢價值觀正在日趨形成,它們侵蝕着還需少年純潔的心靈。金錢至上的觀念在朦朧中被他們所接受,使他們的社會主義的責任心、義務感和社會道德觀念日趨淡化。

三、羨慕與攀比

羨慕,是一種往上看的感覺。當一個人擁有了你一直想擁有卻沒能擁有的東西時,你理所當然的會羨慕。別人有了私家車,你會羨慕;別人有了自己的房你會羨慕;別人的車子比你的檔次高,你也會羨慕;別人的駐紮比你的豪華,你還會羨慕。這是一種抬頭仰視的感覺。這種仰視會給我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帶來打擊。

攀比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可以這樣説,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不過每一個人攀比的對象各有不同、攀比的內容五花八門罷了。但不管怎樣的攀比,其結果卻很有限:一是把攀比變成一種發奮圖強的動因,進而趕上和超過攀比對象;二是把攀比變成不滿和牢騷,自慚形穢,怨天尤人;三是把攀比變成不切實際的想象,空中建樓閣,想入非非;

四是把攀比變成詆譭別人的理由,無中生有,以求心理平衡; 五是把攀比變成自我解脱的理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人不如人,不如不比人;六是把攀比變成對親人的一種傷害,別人能怎樣,你卻不如何;七是把攀比變成勸進的一種方法,人家有作為,你也能成才; 八是把攀比變成一把雙刃劍,欺己損人,把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環境或者是別人的無能; 九是把攀比變成依附於人的偏見,搖尾乞憐; 十是把攀比變成誘發獸性的因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等。

五、反思後的疏導

面對中學生形形色色的消費心理,如果不認真疏導,必將成為中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頑症。因此,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包括中學生自己都應該深刻地反思,充分認識到,這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滋生出來的金錢主義思想是不容忽視的,理應為學樣工作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對廣大中學生進行金錢價值觀的教育應提到日程上來,並且家長也應該注意對孩子進行教育,嚴格要求孩子,讓他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培養孩子艱苦奮鬥的精神。

1、完全決策權:指中學生能完全支配所佔有的金錢,如買書、光碟、衣服、體育用品、衞生用品、零食、小型電子產品等金額較小又與家庭其他成員關係不大的商品時所擁有的決策權。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中學生才是完全的商品消費者,一般所指對中學生的消費分析也即指對擁有完全決策權的中學生的消費分析。

2、參與決策權利:關於這一部分的消費可能與家庭其他成員關係不大,但所涉及金額較高,使個體的消費決策權降低,家庭的權力開始增加。比如購買電腦及其他貴重電子產品、個人旅遊、出國留學等情況。此時中學生個體的決策權力下降,最終決定將受家庭影響,但我們看到整個家庭的消費決策仍然以中學生為中心。因而縱使我們不能把此時的中學生作為完整的消費客體研究,但還是該引起我們的特別注意。

3、決策參考權:很多時候,當家庭一些消費決策與中學生個體關係雖然不大,但所涉及金額較大時,家長仍會徵求子女意見,在減少決策風險的同時,也在尋求家庭成員的廣泛支持,如買房、買車、購買高檔家電……,在中學生所能參與的經濟活動中,決策參考權最不具有決定權,除農村市場以外,這一層面中學生參與的消費活動一般不會引起商家的注意。

研究關於當代中學生綠色消費情況報告 篇二

研究關於當代中學生綠色消費情況報告

中學生的消費結構已不是單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檔型,以至於向多元化的消費方向發展。儘管由於年齡,思維能力,社會經歷的原因,其表現出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當今中學生這種自成一派的消費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們這次的調查課題旨在瞭解學生的消費問題,來了解中學生在學習,飲食,娛樂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費行為,消費觀念以及消費心理,從而對此進行分析,進一步研究學生這一社會羣體的消費觀,進而初步反映當代中學生的消費問題。,當代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 儲蓄觀念淡薄,財產意識需培養和加強;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對同學們的建議:中學生應正確消費觀念,它的確立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消費心態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學生理財能力應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讓我們成為金錢的主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自己對金錢的管理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品牌,盲目的攀比,不要揮霍無度。要有目的的,有限度的消費。

當代大學生消費倫理研究 篇三

當代大學生消費倫理研究

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傳統消費倫理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其中也無形的影響着當代的大學生,使得大學生的消費倫理觀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倫理觀是社會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此,本文提出幾點看法,以供探討。

第一章、大學消費倫理存在的問題

(一)由虛榮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費在蔓延

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在虛榮心的潛移默化下,不管不顧自身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處處互相比較,一味追求虛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機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購買的前夕, 大學生腦海裏浮現的就是, 誰誰都有了, 我也要去買。為了自己的虛榮心,揮霍父母那些來之不易的血汗錢,有些甚至為了滿足慾望借錢消費。

(二)傳統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我們黨在領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鬥爭中,一直保持着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但當代大學生在巨大的市場誘惑面前,其行為失去經濟合理性和道德正當性。其出現的高消費、超前消費的行為,正是淡化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的表現。

第二章 大學生不良消費倫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社會對大學生不良消費倫理的影響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與世界全球化在帶給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衝擊着我國的政治體制、傳統文化、人們的行為習慣。有一些不正風也侵入到校園,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等等。使大學生對“節儉”美德淡化,造成消費倫理的扭曲,把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優秀民族文化拋棄了。

(二)媒體廣告的誘導

隨着社會的發展,以網絡、電視為載體的消費文化也瞄準公眾,不停的圍繞消費旋轉。加之今天的廣告形式層出不窮,它憑藉藝術化和魅力化的宣傳鼓動,也激活了人們的心理慾望和消費需求。

二、家庭對大學生不良消費倫理的影響

(一)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果。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經濟條件,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客觀上使得家長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多生活費用和物質保證。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國,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對子女的呵護和愛體現在物質上的滿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給予滿足。他們不去考慮培養孩子的合理消費,鼓勵子女奢侈花費,幫助子女樹立名牌意識。他們認為這樣是愛孩子。家長的這種盲目的支持和溺愛心態在客觀上助長一部分學生非理性的消費。

三、校園環境家庭對大學生不良消費倫理的影響

(一)學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 大學教育注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還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對大學生的消費倫理進行調查和研究,也無從談起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消費。

(二)集體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由於年齡原因,思想還不夠成熟,人生觀、價值觀沒有確立起來,容易受同學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費,產生錯誤的消費倫理。

四、個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與虛榮心理

大學校園裏存在着一個普遍現象是大學生的消費攀比。大學校園裏攀比成風,就是因為愛慕虛榮。有些同學家庭經濟比較良好,他們通過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學習用品無形中顯示了自己的經濟實力。還有一些同學本身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別的同學擁有高檔的學習用品或者高檔的時裝、手機等,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所以出現了攀比消費。盲目的攀比消費,會給家庭造成負擔,嚴重的也會釀成不良的後果。

(二)個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學生正處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階段。他們從小有家長關懷和照顧,到大學後遠離家長進行獨立生活又沒有理財的過程和經驗。在各種思想的衝擊下,是把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等不正確的消費倫理帶到生活中,辜負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學生正確消費倫理途徑

一、發揮輿論傳媒的積極作用

(一)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管 加強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監管,一是要加強對廣告內容、廣告真實性的評估,那些具有明顯消費主義傾向、危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廣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對電視、電影和娛樂節目,把好質量關、內容關,堅決杜絕帶有暴力和拜金傾向的低俗文化產品走向市場。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倫理。

(二)加大大眾傳媒正面宣傳

相對於學校和家庭消費道德教育來説,大眾傳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廣、形式生動靈活的特點,因而更容易對大學生進行消費倫理方面的教育。我們可以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弘揚民族精神。

二 、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一)合理控制大學生的日常消費

子女在外讀大學,儘管離家,離父母很遠,但是,父母並不能因為距離而暫停對子女的監管,相反,應該隨時關注。父母應該與孩子共同探討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這也有益於培養大學生的消費倫理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對於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資金也具有積極作用。

(二)扭轉倫理關懷重心

在中國家庭中,倫理關懷重心總是放在年輕一代身上。當然家庭的消費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輕一代身上傾斜。所以,隨着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父母對子女的愛全集中在經濟的一味滿足上,也造成大學生消費的不理智。因此,家長不能只對孩子傾注無限的愛,也應該讓子女瞭解父母的苦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也需要回報父母。這樣,大學生才能在這種倫理關懷的互動中成熟、長大,才能從心靈深處體諒父母,自覺樹立正確的消費倫理。

三、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優良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在消費倫理方面一向提倡勤儉節約,節儉不僅僅是個人的消費問題,也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早在幾千年前,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倡導感恩教育

一個有道德的人,心裏常懷感恩之心。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存有感恩之心,就會將這種感恩之心轉化為積極的動力,回報他人和社會。要通過經常性的互動交流、生動的事例和實踐等,讓他們真正體會父母的不易。要讓大學生看到,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成為一個走進“象牙塔”的“天之驕子”,父母在每一個大學生的身上都傾注了太多的關愛和心血。

四、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消費倫理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和規範, 只有通過大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才能被大學生接受並自覺履行。要形成正確的消費倫理, 大學生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發揮自身的主動精神;第二, 循序漸進的方法。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確的消費倫理觀, 並逐漸使其轉化為內心的信念。

(二)加強自身消費責任意識

大學生肩負報效祖國的重任,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樹立責任意識。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教育學生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美德。引導他們在個人消費時不忘光榮傳統,做到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安排。

當代中學生的消費的調查報告 篇四

當代中學生消費的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

一、中學生面對市場的情感消費,總是跟着朦朦朧朧的感覺,盲從的跟風意識。

二、中學生在廣告時常中,無意瞄中商品,形成攀比心理,總是跟蹤名牌效應。

三、逐步形成的消費造成心理——自我感受良好。

正文:

隨着社會經濟的縱深發展,中學生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與我們以前相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已成為引導消費潮流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因此,關注中學生消費狀況,把握中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情感與符號之間——當代中學生的消費行為

據美國市場營銷學會(AMA)的定義:消費者行為是“感[]情、認知、行為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人類履行生活中交換職能的行為基礎”。[1]在中學校園裏情感豐富的學子們的消費行為必然有其諸多的表現: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費

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階層,其消費行為體現出追求新潮、時尚、情趣的特點,相對其他羣體而言則帶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為他們不僅希望商品能夠在實用性方面滿足人的需要,還希望商品能讓人在使用和觀賞中獲得精神的愉悦與心理的滿足。一般來説,中學生更願意購買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中限度滿足的商品,他們的消費行為更注重感官的滿足。他們憑着自己敏鋭的感官來感知、認識世界,而人的感覺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樣一件商品,只因為顏色稍有差異或包裝稍有不同,中學生消費者可能一眼看中,進而購買,也可能一瞥過後,再不理會。換言之,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多的是感性認識,當外面的某個事物被他們感知並激發起他們的情感時,他們會如醉如痴地緊緊追隨。因此,他們的消費行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覺走。其次,中學生的自主獨立性逐漸增強,依附和從眾心理不斷減低。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中學生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情感和直覺因素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當情感和理智相撞擊時,一般偏重於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時,中學生在消費中的情感“兩極性”心理也非常明顯,肯定與否定都比較明確,強度也比較中。某種商品只要符合個人需要和興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會形成對商品的偏愛和追求之心,即使沒有多餘的資金也會想方設法的尋求大人或是親戚幫助,進行購買;反之,就會產生一種否定和牴觸的情感,對商品厭惡、拒絕,特別是對於長輩認為可以的衣服鞋襪,但是在他們的認知領域裏,沒有潮流的氣息,也會置之不理。

(二)無法抗拒的符號消費

法國的社會學家讓·波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外,還具有另外一種價值屬性,那就是符號價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顯社會等級和進行社會區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號價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夠體現消費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越是能夠將消費者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它的符號價值也就越中。這種“重視商品所傳達的社會和個人信息的消費行為,就叫做符號消費”。[2]於是,人們選擇和消費的產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現、體現個性的工具,成為社會羣體文化的符號象徵,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同的標記。因此,符號消費又可以劃分為兩種符號表現形式:一是“趨同”,二是“示異”。所謂“趨同”,就是藉助消費來表現與自己所認同的某個社會層或小團體的相同、一致和統一。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這一物品自己並不需要,但也隨中流去購買。“購買”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保持與社會羣體的所謂一致性。同學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別人有匹克,我也要匹克。趨同性的時尚消費讓中學生獲得了一種“羣體成員感”,就如同獲得了邁入“時

髦社會圈”的入場券,從而擺脱了“落伍”的詬病。所謂“示異”,就是借消費顯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和不同。你用傳呼機的時候,我已用上了手機;你剛用上200元的手機,我卻早已用上300元的甚至1千元的,以此來顯示我的與眾不同,讓同學羨慕起到我獨立雞羣的效益。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費

“消費者在現代社會中代表着什麼?什麼都不代表。他能成為什麼?一切,或者幾乎是一切。因為他孤獨地處在上百萬孤獨者身邊,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擺佈。”[3]

今天的莘莘學子們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儒生,他們追求新穎,需求多樣,引領消費時尚;他們活潑感性,率性而為,消費卻不免衝動。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裏,在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今天,他們比任何一個羣體,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候更重視、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併為此不惜代價。塗指甲,買髮夾夠首飾買項鍊雖然生活費不高也能節約成就自我滿足的心理需求。

二、躁動的需求——消費行為的心理成因

現在的中學生年齡中都在13——17歲左右,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較舒適的環境、條件下,心理應變及承受能力都較差,外界的變化會對其心理產生較中的影響。中學生消費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進行的。

(一)消費心理、消費行為與中學生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心理活動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對象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4]是消費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是影響或決定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但這些因素並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它們之間實際上存在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任何一個因素也同時被其他因素影響或決定。消費行為就是這些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在某一時點上,又可以看作是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比如消費者的某種感情反應狀態(如生氣或驚喜),某種認知反應狀態(如對某個品牌的認知度或評價),某種行為反應(如對某種品牌的消費),都是上述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其中任何一個關鍵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整個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也就是説,不同的消費者個體或羣體,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消費行為。雖然消費者消費心理(消費的決策過程)是未知的,但消費者外現的消費行為不僅反映了外部環境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而且反映了對購買決策起決定作用的自身特點,如文化教養、心理素質等。中學生所受教育的經歷和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境,使得他們成為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羣體,產生了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外現為不同的消費行為。

(二)心理特徵指引下的獨特消費心理

中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進入青春時期,這一階段的消費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髮展特徵和發展規律。在青春期,隨着身體的發育,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感知能力、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能力均獲得了較中發展,個性基本形成。與這些心理髮展狀況相適應,青春中學生的消費心理也獨具特點:由於自身逐漸增長的知識面,因而在消費時追求知識性;由於對新鮮事物的熱衷,在消費時會追求時尚性、潮流化,強調美觀中方;由於個性強烈,在消費時會情緒行動,即興即買,衝動性購買往往多於計劃性購買;由於富有創造性,也會在消費時注重個性,追求與眾不同。

雖然中學生經濟尚未獨立,但他們已具有獨立的購買能力,在購物時自身意志力較差,只要兜裏有錢就會迫不及待地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吃的東西。這些特點反映在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上,就是:

1、追求新奇。中學生雖身在校園,卻有很多的社會接觸如外出的父

母和長輩的社會經驗和積累的言傳身教對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力,也能自主的對一些事情進行決策,同時又沒有經濟的壓力,沒有成年人較重的工作、社會、家庭壓力,真正可以放開束縛隨心所欲的進行一些消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新奇的產品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有些學生達到了不奇不要,無奇不買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異商品的階段。

2、強調“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學價值能與自己的審美觀點相一致。但中學生所講的美感與傳統美學所講的美感並不完全一致。在他們的眼中,也許殘缺是美的,不對稱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覺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選“它”沒有理由。

3、追逐時尚。生理與心理的漸趨成熟使得中學生開始追逐成年人的社會遊戲,而時尚活動莫過於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時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廣泛關注,又正好契合中學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徵。因而追逐時尚,不僅是各種不同類型社會成員的消費特徵,也同樣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

總之,在這個經濟飛躍發展的時代,我們要正確引導中學生的消費觀念,同時與家長密切配合教育,以節儉勤勞為突破口,做到真正正確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