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董仲舒簡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6W

董仲舒簡介【精品多篇】

董仲舒與罷黜百家 篇一

董仲舒的名言彙總

1. 仁者所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 名生於真,非其真弗以為名。

3. 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4. 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5. 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

6. 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7. 大富則驕,大貧則憂。

8. 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羣者,無敵於天下。

9. 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

10.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2.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13.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14. 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15. 百亂之源,皆出嫌疑。

16.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 聖人為天下興利也。

18.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19. 至廉而威。

20. 欲審曲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引名。

21. 匿病者不得良醫。

22. 治亂興廢在於己。

23.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

25. 事在勉強而矣,勉強求學則見聞廣而智力明,勉強修養,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26.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27. 承天意以從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28. 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29.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

30.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好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董仲舒經典教育名言 篇二

董仲舒經典教育名言

1.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2.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3.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

4.大富則驕,大貧則憂。

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6.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7.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8.匿病者不得良醫。

9.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10.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

11.承天意以從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12.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羣者,無敵於天下。

13.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

14.至廉而威。

15.名生於真,非其真弗以為名。

16.眾少成多,積小致拒,故聖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顯。

17.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為善也。

18.治亂興廢在於己。

19.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2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1.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22.百亂之源,皆出嫌疑。

23.仁者所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4.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25.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26.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好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27.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28.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

29.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30.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

31.天人合一,君權神授。

3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33.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

34.聖人為天下興利也。

35.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36.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37.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38.欲審曲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引名。

39.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慾也。

40.事在勉強而矣,勉強求學則見聞廣而智力明,勉強修養,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淺談董仲舒倫理思想淺析 篇三

淺談董仲舒倫理思想淺析

論文關鍵詞:董仲舒 倫理思想 德治

論文摘要:董仲舒在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展史上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主張的“獨茸儒術”使孔子創立的儒學從諸子百家中突出而居統治的地位,其創立的三綱五常等倫理思想在中華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現代人對其倫理思想貶衰不一,作者從積極的角度論述了董仲舒倫理思想的的可取之處,這些思想在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乏借鑑意義。

董仲舒(前179~前l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家倫理思想取得正統地位做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倫理思想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默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説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倫理思想體系。

一、德治與法治相結合

孔子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董仲舒則提出任德不任刑,不是説不要刑罰,而是説先德後刑,德重於刑。他提出的任德不任刑,依據之一是天地陰陽四季先陽後陰,先德後刑;其二是天地陰陽好德不好刑,統治者為政也要任德不任刑。這裏的德是指施以仁義教育,輕税賦,節儉仁愛,任人唯賢。刑是指法律刑罰,刑獄誅殺。他將法家思想融人儒家倫理之中,使自己的倫理思想更趨完善。在國家的公共管理中,會面臨許許多多的矛盾。非對抗性矛盾,道德調節會發揮充分作用,有時可以優於行政和法律手段;但在對抗性矛盾中,道德調節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對抗性矛盾處於非對抗狀態時,道德調節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反之在對抗狀態的非對抗性矛盾中和對抗狀態的對抗矛盾中,道德調節的作用會大打折扣,往往需要行政和法律手段調節。董仲舒看到了治理國家的兩個手段,以及他們的相輔相承異域同功的作用是很可貴的。在胡總書記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任德不任刑的觀點大有用武之地,對於減少各類社會矛盾,在全民族中形成團結友愛的氛圍,防止過多過濫的`立法,建立穩定有序的社會秩序有積極意義。

二、防止個人的私慾膨脹,緩和社會矛盾

董仲舒認為,萬民之從利乃是出於“貪”性的自然趨勢,但“嗜慾之物無限,其數不能相足,”就必然導致奸邪並出,“大亂人倫”,從而使“上下倫不別,其勢不能相治。”“人慾之為情,情非制度不節。”又説:“正法度之宜,制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在今天的現實生活當中,如果每個人都是不擇手段追求物質享受,物慾橫流,那麼必然道德滑坡,世風日下,人們之間就會缺少誠信,物質再豐富也不能保證社會長治久安,這種社會生產力再發達也是畸形社會。防欲之説在今天還有生命力:現在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反對浪費,樹立科學發展觀。當人的慾望少時,對物質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從而自然資源的破壞就會少,環境污染的程度將會減輕,緩和人和自然緊張的關係,其防欲思想在今天的環境保護中有積極意義,少貪圖物質享受,就會減少向大自然索取,有利於人和自燃和諧相處。還説:“大人病不足於上,而小民贏痔於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貪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為此,他主張“制人以道而差上下,”“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優。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匾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這也叫“度制”以“制其欲,使貧富上下按地位等級各得其利。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共同富裕,雖然最終是實現共同富裕。為了發展生產力,現在只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必然導致貧富差距而引起貧富之間的矛盾,有些富者奢侈豪華,鋪張浪費,一些低收人者為生活辛苦奔波,以致於一些人憤憤不平,極端表現是一小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某某富翁被殺不時見諸報端。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讓富裕者不至於太貪婪,讓低收人者消除不安心理,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董仲舒“上下相安”説法給我們一些啟示作用。

三、道德實踐中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在道德原則的範圍內,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肯定了主體的靈活性即所謂經權之説。“經”就是道德原則,“權”即對原則的靈活性運用。例如,“禮”就有“經禮”與“變禮”,“變禮”是對“經禮”的權變。孟子説:“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則授之以手,權也”(《孟子·離婁上》),講的就是“經”與“權”的關係。這個問題,在西漢公羊學家那裏討論得很多,董仲舒對此也作了發揮。《春秋·桓公十一年》載:“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鄭忽出奔衞。”祭仲是鄭莊公的寵卿。莊公卒,公子忽(即鄭昭公)立。宋欲立公子突(鄭厲公),設計執祭仲,脅迫祭仲逐忽立突。祭仲應諾了宋的要求。《公羊傳》肯定了祭仲的行為,認為他“知權”。《公羊傳》説:“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況且,雖然暫時逐出,但仍有回來為君的可能,即使不能回國,無非是祭仲自己承受放逐之罪而已,但畢竟還是保存了鄭國。所以説,“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他認為,“經”與“權’,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靈活性運用雖然不合乎道德,但是不違反更高層次的原則及其所反映的利益;第二,只有在事關生死存亡的情況下,才可以對原則靈活運用;第三,靈活運用道德原則不應以考慮個人的私利為重,對原則的靈活運用要有一定的範圍和條件限制。董仲舒認為,在不可以靈活的領域,堅持原則。在可以靈活的領域,靈活運用道德原則,是為了更高層次的道德。當今改革開放時期,新的倫理問題層出不窮,在遇到倫理窘態和困境時運用這種原則可以令我們豁然開朗,找到解決倫理衝突的途徑。

董仲舒的君主立憲制 篇四

董仲舒與罷黜百家

漢代尊儒以統一思想--學術是不以某一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選擇。董仲舒不是”罷黜百家“的首倡者和直接推行者,但他自覺地把矛盾的'”推明孔氏“與未必自覺的兼容百家統一起來,則改造和推進了儒學並幫助漢朝抑黜了百家。董生之學、漢代儒學以至漢代學術都對諸子有所兼容。這尊儒、抑黜百家而兼容之,是”百家爭鳴"之外另一兼容百家的模式,是古代中國學術長期有所發展的現實土壤。

作 者:滕福海 Teng Fuhai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刊 名: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5) 分類號:B234.5 關鍵詞:董仲舒   抑黜百家   獨尊儒術   兼容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