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多篇】

如何傳承 篇一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説,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誌。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着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説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説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説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絡十分普及的時代,網絡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衝擊。網絡語言中充斥着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符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絡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裏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絡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大學聯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絡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説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裏,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衝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説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湧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化簡介 篇二

在中國,“文化” 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説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着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繫,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 篇三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着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着,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金錢物質充溢着人們精神領域的今天,可以説這樣的呼喊無疑是向平靜的文壇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驚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動是無法言表的。近年來,人們都追求物質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寫作都要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本該在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進步的歷史時期文化應有更高的發展,文化應該更加繁榮的時期,我們古老的歷史民族文化卻被冷凍被遺棄被毀滅,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然而,隨着現代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築也被頻頻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築。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我國的瓊樓宮闕擁有着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神。城市已經步入歐美的後塵,可是節日呢?西方的情人節、萬聖節人人狂歡,而中國的重陽節、端午節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了。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

我們國內不重視傳統文化節日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由於國外影視劇、港台劇、和書籍中對於國外節日的影響,耳濡目染的人們在聖誕節,無論是商店還是大街上都裝飾着聖誕老人和聖誕樹之類的,還搞出很多的慶祝活動。國民一片歡騰,卻不知道這根本就不是屬於我國的節日。而在我國的重陽節、端午節,與之相配的教育活動、舉家一起進行活動少之又少。只是成為一家人在一起吃喝、旅遊的噱頭,並沒有觸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現在的孩子知道屈原的少之又少,對端午節的來歷更是迷茫。而一直重視歷史傳統的韓國竟然搶先將端午節申請為它國的文化遺產。這種情勢下如果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那麼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將會遭到嚴重的流失,也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看看當今舉國“崇洋媚外”的現象,其實從根本上來説,並不能責怪誰。而是因為我國近年來一直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然而,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我們有責任和有必要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傳承和發揚下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就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而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並不只是制定只條規章制度、在學校裏開幾門傳統教育課就可以實現的,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需要從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抓起,從城市建設和規劃中細微之處做起;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鑑韓國的經驗,在他們的影視劇作品中無不時時向國民滲透韓國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建築文化。而我國的影視劇中,大多以宣揚歐美的生活方式為榮,太少結合國內建築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