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21K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通用多篇】

梁山工業園區規劃情況 篇一

梁山工業園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陝西網南鄭分網 │ 發稿:2012-06-29 09:27:57 │ 編輯:南鄭管理員 │ 作者:南鄭管

理員 │ 點擊:

402 核心提示:梁山工業園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梁山工業園區地處漢江西南岸的梁山鎮境內,東與漢中市隔江相望,南與大河坎鎮相連,西北同勉縣相鄰,距西漢高速公路漢中入口3公里,漢寧公路、石樑公路和在建的寶巴高速、西成高鐵穿境而過。園區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灰巖(儲量1.5億噸)、耐火粘土、頁巖礦(儲量4531萬噸),耐火沙、高嶺土等。

為加快工業強縣步伐,2008年1月縣委、縣政府批准成立南鄭縣梁山工業園區,責成園區規劃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牽頭,縣計劃局、經貿局等11個部門和梁山鎮政府參加,做好園區規劃建設的實施工作。同年12月,《南鄭縣梁山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評審後正式實施。為加快園區建設,縣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工業的副縣長任主任,國土、城建、財

政、計劃、經貿、非公等部門和梁山鎮黨政主要領導為副主任的園區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2009年3月,園區經省發改、國土、建設、財政、環保、中小企業局聯審,報經省政府批准,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園區”。

2010年11月,縣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台《梁山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優惠辦法》,通過園區制定的《梁山工業園區入園企業管理辦法》,同時投入2000萬元註冊成立梁山工業園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加快了園區開發建設的步伐。

園區控制規劃面積6.2平方公里,分為建材產業園、新型建材園、文化旅遊觀光園和生活保障園四個組團。因後兩個組團被納入漢中濱江新區規劃,實際可利用土地約2平方公里。2008年,園區報批土地1438畝(其中工業用地996畝,基礎設施用地442畝),二輪土地規劃修編調整土地規劃500餘畝。近五年來,園區累計籌資9000餘萬元,對園區主幹道石樑公路進行了改造,建設了南星路、建樑路、梁州路、南峯路等園區內部道路,道路建設總里程3.1公里,並投資470餘萬元對園區環保進行了綜合整治。在抓基礎建設的同時,着力抓好招商引資,注重用誠心、耐心、細心打動客户、留住客户。2011年,成功簽約了漢中中材混凝土、雙漢鋼結構、新樂建材有限公司、增輝建材有限公司、和成新型水工建材有限

公司等11家企業落户園區建設項目,合同引資總額達4.5億元,當年到位資金1.79億元。項目建成後預計新增營業收入9億元,新增税收5000萬元。其中,中樑建材60萬噸水泥粉磨站於2011年11月建成試產,新樂建材仿古頁巖建材、中材混凝土公司年產100萬方混凝土項目2012年4月建成投產,雙漢鋼結構、華建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其餘項目正在抓緊前期工作,即將開工建設。

園區主導產業定位為建材,突出發展新型建材、機械加工、電子產品。通過近五年的開發建設,入園企業達到42家,初步形成了以漢中膠東水泥有限公司、南鄭縣中樑建材有限公司、漢中託普製藥有限公司、南鄭縣鑫源建材有限公司、南鄭縣梁山機械鑄造有限公司、漢中中材混凝土有限公司等規模企業為龍頭的企業集羣。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6億元,上繳税金3500萬元。根據漢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園區今後將繼續秉持“綠色環保、科技創新”理念,不斷完善園區路網、給排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嚴把企業准入條件,以良好環境和優質服務吸引企業落户園區。力爭在“十二五”末,新引進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0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10家),園區企業總量達到50家以上,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5

億元、税收達到900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使其成為南鄭工業經濟突破發展的品牌工程。

工業園區規劃 篇二

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發展步伐,提升發展水平,根據《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特編制《彬縣十二五工業園區發展規劃》。

該規劃是指導我縣工業園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現狀

彬縣於2008年開始建設工業園區,通過近兩年的開發建設,目前,彬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規劃面積173.58公頃,園內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開工,全長4.5公里的創業大道已基本完工,園區已入駐企業6户。東區為彬縣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控股的2×200MW煤矸石電廠、秦能公司發電廠、12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西區為陝西中達公司投資興建的官牌工業廣場、煤炭機械廠、殘煤汽化發電廠。東西兩區分別預留出420畝和150畝發展預留空地。園區建設總投資50億元,建成後園區內年工業產值將達到70億元以上。新民塬煤化工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初稿已經完成,園區規劃面積1728公頃,人口為10萬人,由陝西中國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負責規劃設計工作。園區正在建設的項目有180萬噸/年甲醇、30萬噸改性甲醇汽柴油、500萬噸/年文家坡煤礦。城西煤炭工業園區和景村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區

規劃編制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二、發展思路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依託彬縣當地資源優勢,貫徹“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輪驅動,多軌運行”的基本方針,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中小企業的孵化區,經濟發展的示範區,科技創新的試驗區,產業發展的開發區,城市建設的新城區。着力提高市場運作水平,發揮集聚效應,提升產業層次,壯大經濟總量,培植支柱財源,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基本原則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良性循環”的總體思路,加快工業園發展步伐,必

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以高新技術為引領、傳統產業為依託。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過高新技術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充分依託現有產業基礎,着眼未來發展趨勢,突出產業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發展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帶動全局的支柱產業。

――堅持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煤炭產業,發展壯大煤化工、新型建材、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新興產業。

――堅持產業關聯、協調發展。按照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理念,延伸產業鏈條,搞好精 1

深加工,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促進相互協作,降低運行成本,實現產業的互動互促。

3、發展目標

工業園區的建設要突出循環經濟這一特色,發展趨勢為鏈條式的產業集羣和循環經濟,走出一條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逐步形成園區小循環、區

域再循環、全縣大循環的路子。

一是加快彬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建設,2009年建成創業大道工程,2015年入園企業户數達到15户,開發建設面積達到173.58公頃,累計引進資金42億元,總產值達到70億元,營業

收入達到68億元,實現增加值26.7億元,應繳税金3.2億元,安排就業7886人。

二是全面啟動建設新民煤化工工業園區,2010年建成園區總規劃的40%,2012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2015年入園企業户數達到10户,開發建設面積達到1728 公頃,累計引進資金72億元,總產值達到16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56億元,實現增加值58億元,應繳税金7.18

億元,安排就業13200人。

三是儘快啟動煤炭工業園區建設。2010年完成總體規劃,2015年全面建成。2015年入園企業達到10户以上,開發建設面積達到236.46公頃,累計引進資金37億元,原煤產量達到 1500萬噸,總產值達到6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58.8億元,實現增加值21.6億元,應繳税金2.7

億元,安排就業 5900人。

四是儘快啟動景村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建設。2010年完成總體規劃,2015年全面建成,入園企業達到12户以上,開發建設面積達到13公頃,累計引進資金19億元,總產值達到4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39.6億元,實現增加值12.8億元,應繳税金0.51億元,安排就業3600

人。

五是到2015年,四大工業園區累計開發面積達2151.04公頃,入園企業達到47户,總產值達到330億元,年銷售收入322.4億元,應繳税金13.5億元,安排城鄉勞動力就業30586人。

三、發展重點

在穩步發展煤炭採掘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煤化工、電力、新材料、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構築主導產業集羣化、經濟結構合理性、增長方式集約化的園區新型工業化格局。

1、實現煤炭生產新突破。做大做強煤礦產業,加大現有煤炭企業的技術改造,力爭引進國際、國內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做大限度地提高安全係數和原煤產量,同時加大這些煤礦的環保設施建設,使煤礦的各項環保指標達標。加快文家坡煤礦、小莊煤礦、雅店煤礦等重點煤炭企業的開發建設進度,使其儘快建成投產。力爭園區內的煤炭企業2015年原煤產量

達到3300萬噸。

2、實現煤化工產業新突破。加快發展現代煤炭化工業,以效益為中心,高起點、大規模、新機制開發煤炭資源,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煤——電、煤——化工、煤——建材等高附加值產業,建設循環經濟,開展多種經營,把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成煤化工產業羣和

研發中心,真正成為陝西乃至全國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3、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新突破。循環經濟是目前工業經濟發展的方向,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開發建設煤炭採掘、煤矸石發電、殘煤汽化、粉煤灰綜合利用、煤炭機械等相互關聯的產業鏈條,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充分利用,優化資源配置,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使有限的資源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力爭趕“十二五”末,將彬縣循環經濟工

業園區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點,全縣經濟發展的高新區。

4、實現農產品加工業新突破。充分依託和利用我縣豐富優質小麥、玉米、蘋果、梨、柿子、大晉棗、核桃、食用菌、大棚果蔬和生豬、肉牛、肉兔、綿羊等農產品資源優勢,在擴建通達果汁、秦郎酒業、龍鳳酒業、潤楊農業、咸陽斯味特飲品有限公司、咸陽呂彬肉食品公司、科旺食品、宏海肉兔加工等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外,通過扶持境內能人創業和招商引資,再新建農產品加工企業10户入園發展,使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2015年景村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園區的總產值達到40億元,增加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四、區域佈局

根據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全縣四大工業園區按以下佈局發展:

彬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位於彬縣涇河以北,距縣城約2.5公里,東至朱家灣村紅石咀,西至官牌村樑石咀,南至福銀高速公路,北至紅石咀與樑石咀之間山巒外沿。主要發展煤炭、電力、建材等相互關聯的循環經濟,是全省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十二五”末建成全市乃至

全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彬縣新民塬煤化工工業園區:位於新民鎮和小章鎮之間,距縣城約25公里。依託煤炭資源優勢,主要發展煤炭深加工和再利用,“十二五”末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生產基地。

城西煤炭工業園區:位於縣城以西,東至劉家灣,西至大佛寺煤礦,南至城關鎮虎神溝村,北至涇河北岸。加強煤炭企業的技改力度,提高企業開採能力。“十二五”末建成全省

乃至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景村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區: 位於城關鎮鳴玉池村和新堡子景村之間。主要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輕工業,重點建設果品精細加工、肉類加工、釀酒、飲品、食品、麪粉加工

等農產品加工業,趕“十二五”末建成規模化、精細化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

五、發展措施

(一)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突出產業導向

1、科學制訂產業規劃。按照“找準比較優勢,規劃產業方向,對接梯度轉移,把握髮展趨勢,突出招商重點”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園區產業規劃的質量和水平,把產業規劃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機銜接起

來。

2、強化產業政策導向。園區工業項目的引進必須貫徹“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大力引進和重點發展高新技

術產業、高創匯企業和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入園項目的層次和水平。堅決不搞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項目、“黃、賭、毒”項目,杜絕國家明令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入園,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一般項目原則上固定資產投資額要在1000萬元以上,園區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資額必須達到每畝50萬元以上,力爭到2015年底入園企業達26家。同時,強化土地集約化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進園項目的行政辦公及生活設施面積不得超過工業項目用地總面積的7%,園區容積率最低達到0.5。建築系數不低於30%,園區綠化控制在總面積的20%以內。支持發展循環經濟項目和資源節約利用項目,爭創

環保工業園和生態工業園。

3、完善基礎設施。要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以道路、水電、通訊為主的公共設施建設。高度重視以集中供氣、倉儲貨運、“三廢”綜合利用為內容的配套設施建設。園區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要與提高集約化水平相銜接,與產業集羣的協調發

展相銜接,通過優化佈局,完善配套,聯建共享,提高綜合利用率。

(二)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創新園區管理機制。以服務企業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建立精幹高效、勤政務實的園區管委會,由縣政府授予園區內招商引資、規劃建設和企業管理服務等職能,努力做到一個機構管理、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除國家和省規定的收費

外實行零規費,符合規定的收費原則上由管委會統一代收代繳。

2、創新園區運作模式。園區開發建設應由經濟實體開發運作,承擔經濟責任和收益。要依靠內力、藉助外力、增強活力,積極吸納國家資本、社會資本、法人資本和個人資本,共同投資建設工業園區。鼓勵和吸引有實力的經濟實體來我縣參股或單獨經營工業園區開發項

目。積極探索與沿海有實力的工業園區進行對接和聯手開發的途徑。

3、創新園區服務內容。要樹立工業園區是當地經濟發展“特區”的理念,特事特辦,優質服務,提高效率。要在完善基礎性、行政性服務的同時,完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加強金融、科技、人才、勞動用工、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強行要求企業接受指定服務,從中牟利,不得將政府部門正常的工作職能變相轉為有償服務,不得將諮詢、檢測等自願性服務變為強制性收費服務。要保

持園區企業投訴渠道暢通。

4、創新園區招商方式。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努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大招商、以優招商。加強招商引資的戰略研究,密切關注大公司和大企業的投資和經營動態,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為重點,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對接和互動。對園區重大引資項目要重點跟蹤、重點服務、重點督查,確保項目如期進資、開工和竣工投產。進一步改進招商方式,優化招商引資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和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向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轉變。要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在重視低能耗、環保的前提下,以技術含量高並具有持續增長潛力的項目作為招商重點,推

動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進一步促進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壯大支柱產業

1、着力壯大支柱產業。以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幹企業、骨幹產品為龍頭,加快形成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園區支柱產業羣。力爭到2015年,煤炭、煤化工、電力、建材、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22.4億元,佔園區總銷售收入的95 %。

2、加快形成產業集聚。以培育高成長性企業為目的,以增強產業集聚度和關聯度為重點,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努力使園區產生“產業鎖定”效應,增強“投資磁場”效應,着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關聯度,推動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強發展動力

1、加大財税扶持力度。設立企業發展基金,對外資企業經營期十年以上的工業企業按其對地方財政貢獻大小,從企業發展基金中安排資金予以扶持。其標準為:前二年按縣實收企業所得税的地方所得30%給予扶持,後三年按實收企業所得税地方所得的15%給予扶持。

2、推行重獎激勵政策。對縣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給予特殊扶持:凡技改投資(不含土地)達500-1000萬元在一年內建成並竣工投產的企業或項目,按實際技改投資額的1%給予獎勵;技改投資1000-2000萬元,且在一年內建成並竣工投產的企業或項目,按實際技改投資額的1.5%給予獎勵;技改投資達2000萬元以上且在兩年內竣工投產的企業或項目,按實際技改投資額的2%給予獎勵;凡獲得國家級著名商標產品的企業,財政予以獎勵10萬元,獲得國家級著名商標產品的企業,財政予以獎勵20萬元;凡自營出口創匯1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按每出

口1美元獎勵0.1元的標準予以獎勵。

3、提高土地運作水平。園區建設徵地必須按規定審批並辦理手續,徵地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給予農民經濟補償並落實到位。土地出讓價格、優惠政策的程度和期限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情況下,要與園區良性循環發展的週期相銜接,使土地出讓價格、政策優惠和工業園區近期自我發展相適應。做到規劃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對超時限圈而不建的,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防止以套取優惠政策為目的的土地重複轉移和建設項目、企業的簡單搬遷。園區的建設項目應當實行節約、集約用地,鼓勵建多層和高層廠房,充分發揮土地集

約利用效益。

4、強化人才支撐。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訓機制、引進機制、評聘機制、流動機制。依託創業培訓基地、彬縣職教中心等就業培訓機構為園區企業定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技術工;鼓勵和吸引專業技術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園區創業。對符合職稱評定條件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人事部門要會同園區主管部門給予職稱評定;對技術工人,勞動部門要會

同園區主管部門給予職業技能鑑定。

(五)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成立專門機構,加強規劃實施監督,推進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各企業依據本規劃精神,結合國家有關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確定本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思路。各園區以本規劃為指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本園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分落實規劃

中提出的各項工作,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1、加快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園區建設的規劃要以工業發展、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建

設大規模、高檔次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園區建設要滿足20年以上的發展需要。園區佈局要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以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以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為目標,形成互促共進的局面。

2、加快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一步到位的工作思路,重點圍繞“八通一平”和綠化美化任務,採取統籌安排、統一負責、齊抓共建的辦法,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的如期完成,為項目入駐創造條件。

3、着力引進投資規模大、創税能力強的項目入園。在項目的選擇上做到“四優先、四不要”,即:高新技術項目優先、支柱產業項目優先、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優先,低消耗高新項目優先;高污染、高危行業項目堅決不要,重複建設項目堅決不要,科技含量低的項目堅決不要,投資沒有達到標準規模的項目不要。以大企業的入園發展,帶動一批關聯的“專、優、特、精”中小企業進駐園區。

4、保障入園企業供地。按照節約用地、集約用地的原則,整合園區土地資源,嚴格執行建築項目投資強度和建築容積率標準,積極推進建設多層廠房,控制工業用地綠化率,切

實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

園區建設突出產業體系壯大和非公企業劇增兩個重點,依靠能源、果蔬、畜草、生態四大資源優勢,形成以煤炭及其相關的能源工業,以缸瓦、空心磚、牆地磚為主的新型建材工業,以糧油、果熟、飼料加工或保鮮為主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業,以企業化管理形成的種植、養殖、果林、生態為主的綠色農業企業,以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文化、醫療為主的社會服務等五大產業體系,實現為非公經濟的發展在政策、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管理六大服務上的新突破,掀起新的園區建設發展熱潮。大力推進全民創業,促進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外向型發展,快速增長總量,迅速提升質量,全力保證2010年衝刺陝西十強縣,實現縣

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0一0年五月十五日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篇三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一)摘要: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經濟急劇程度依然偏低,產業佈局相對零散。作為內陸經濟開發區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建設集中化半獨立式工業園區,遵循“項目導入服從於功能定位”的規劃概念,對於完善城市工業佈局,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運用控制性詳細規劃手段對小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進行宏觀控制,有利於園區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有利於規劃僅設管理的規範化,從而推動小城鎮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工業園區位於漯河

一、【規劃背景】

1.1、規劃範圍

漯河市市鐵東工業區漯周鐵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東南方是駐馬店市,南鄰,西臨解放路。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

1.2、特殊的區位環境條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個重要地區,是中國內陸經濟特區,著名的雙匯工業園就位於其西北方向。該工業園區位於市郊,園區兩側是南外環路和繞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鐵路提速工程擴建,漯河東站就在園區旁邊,使園區能通過燕山大道直達高速,通過鐵路運輸方便順暢,提前進入中原陸路交通快速,是源匯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識之士投資創業的理想寶地。

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強的接受城市輻射能力。整個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沙澧兩河交匯於境內,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暖温帶季風性氣候。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一個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的工業園區是漯河市工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重要之地這就決定了園區規劃建設的現實性。該工業園區在形成一定規模後將成為中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市域第二產業生產力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1.3、交通優勢

該工業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發達,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漯寶(豐)、漯阜(陽)鐵路連接東西。京深公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縱橫交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漯河市區內沙、澧河上已建成橋樑8座,新修和拓寬街道46條,綠化覆蓋率達33%,是省級園林城市。市區建成國內一流的10萬門程控電話及移動通訊。

二、【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2.1、協調統一、合理結合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發展生態工業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科技、提高經濟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

2.2、可學佈局、綜合開發

工業園區以發展一類、二類工業為主,接納市區部分三類工業,規劃合理佈局工業、倉儲、居住、服務、公共設施用地,協調健康的開發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等綜合效益。

2.3、統一規劃、分步建設

規劃充分注重實施的可操作性。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特點,規劃有較強的彈性和應變力,有利於滾動開發,達到開發一片,建成一片,獲效一片。

2.4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漯河市是國家園林城市,該園區又是在漯河市大力提倡創建生態城市的大環境下誕生的,生態環保是其規劃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從選址、建設、及“三廢”的排放,都應得到合理組織和處理。

三、【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根據區域發展背景和地段區位條件,該工業區規劃堅持從現實出發變通創新追求特色空間結構的塑造和用地佈局的完整,強調節約用地和基礎設施的合理投入,優化規劃編製成果的指標體系,注重園區的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以實現一個具有北方城市特色環境優美用地合理管理科學的現代工業園區。園區工業性質以一類工業為主。

規劃原則為:

3.1、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園區應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保持儘可能多的生態功能。對於現有工業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產生和對環境的壓力。新建園區的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調整列入生態敏感區的工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園區對局地景觀和水文背景、區域生態系統以及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

3.2、生態效率原則:

在園區佈局、基礎設施、建築物構造和工業過程中,應全面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園區各企業和企業生產單元的清潔生產,儘可能降低本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築材料、能源使用、產品和服務中,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複利用資源。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園區各單元儘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3.3、生命週期原則:

要加強原材料入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後的生命週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環境影響。應鼓勵生產和提供資源、能源消耗低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對環境少害、無害和使用中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可以再循環、再使用和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和服務。

3.4、區域發展原則:

儘可能將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要通過培訓和教育計劃、工業開發、住房建設、社區建設等,加強園區與社區間的聯繫。要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方案相協調。

3.5、高科技、高效益原則:

大力採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再循環技術和信息技術,採納國際上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要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最佳平衡,實現“雙贏”。

3.6、軟硬件並重原則:

硬件指具體工程項目(工業設施、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軟件包括園區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統的建設、優惠政策的制定等。園區建設必須突出關鍵工程項目,突出項目(企業)間工業生態鏈建設,以項目為基礎。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軟件建設,使園區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四、【規劃結構佈局分析】

經過分析,形成本工業園區規劃方案的基本構思,完成對道路系統、綠化系統、個項用地的總體佈局、控制指標體系的規劃設計。

4.1、“線形發展,絡佈局”的整體結構。

工業園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因此要儘可能符合市場運作規律。橫穿工業園的東方紅路和燕山路為園區提供了與外界的主要交通聯繫,是主要的發展軸線。同時也使園區內部各個組團由比較均等的區位優勢。在保證一定縱深建設的情況下,工業園區沿兩條主幹道成片狀分佈,有利於實現園區的階段性建設和有機生長,有利於始終保持空間結構的完整和同一種類型的工業之間的聯繫。

為了高效利用土地,統一管線鋪設,方便交通組織,在地形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採用方格式佈局。這樣使得街廓和地塊的形狀比較規整,與街道的連接相對便利,而且相對區位的相同用途的地塊在地價上差別較小,在經濟上比較容易體現公平分配的原則,方便了土地的買賣、批租和開發利用,也有利於用地規劃控制和規劃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有關城市形態的研究,結合對中小型機械,食品加工等工業投資和發展規模調查,我們認為園區內部街廓尺度以300米—400米為宜,即道路間距約300米—400米。該尺度的街廓被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地塊時,可以適合一般投資的廠區建設規模,同時保證周邊有便利的交通。如果在未來出現投資大户,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合併小地塊,以滿足使用要求。道路過密,街廓太小,會正價基礎設施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道路過稀,街廓過大,細分地塊較大,不利於節約土地,也可能出現街廓內部的中央地塊閒置,出現“死地塊”現象。

4.2、“四縱三橫一斜,向東開放”的彈性發展

由於燕山路和東方紅路從中間穿過,園區用地被劃分為四大塊。既要保證交通安區和暢通,又要使得園區規劃建設相對統一和完整,因此沒,我們設計了“四縱三橫一斜,向東開放”的彈性發展的模式,園區內道路規劃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採用方格路形式。首先有貫空穿東西方向的主幹道,再有聯結南北方向的多路縱向幹道,形成“一橫多縱”的內部道路骨架,在此基礎上,再修建多條次幹道。此外,根據不同社區的大小和開發量,結合塊地規劃支路系統。園區內主幹道,次幹道,支路共同形成本園區的整體路。

一般來講,在城市整體規劃中,針對城市發展的不可預測性,道路系統規劃往往採取偏大值設計,投資較大。然而,在本次工業園區的規劃中,考慮到園區向東發展,不宜在南北方向形成縱深發展,同時結合漯河市自身的經濟實力,主幹道寬度確定為48米,次幹道寬度為36米,支路寬度為24米。

1、在功能分區方面,北側辦公為主,在與居住區結合的地段與增設一些商業綜合服務性質的建築,西段與東段增設商業綜合性質如金融、郵電、餐飲建築,全面提高用地全天侯的利用率,活躍該路段的生活氣氛。

2、建築層數與體量佈局結合地段的特點,組合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氣勢的建築羣,同時,在道路南側適當佈置穿插佈置一些高層綜合樓。

3、運用傳統園林的借景與對景藝術手段,建築平面佈局疏密相間,使建築的輪廓性與山形地勢相結合;巧妙組織建築空間的圍合與滲透,使建築羣、道路軸景觀、廣場軸景觀完美結合。同時,適當降低容積率和建築密度,提供綠化率,充分反映園林城市的特點。

4、建築性格充分反映時代性,文化性與地域性,表現新穎、莊重、大方的建築風格,建築佈局儘量考慮南北向佈置,平面採用靈活相對規則形狀,以滿足辦公建築的使用要求。

5、在大道的藝術輪廓線處理上,形成以兩端的幾棟高層建築為起點,中部的廣場建築羣和綠化為藝術高潮、以十字路口為次高潮的藝術整體佈局,從而創造疏密結合、高低錯落、收放有致的空間效果。

6、在道路兩側拓寬成30米綠化帶,並結合建築佈置一系列富有文化內涵的小主題園,以豐富歷史文化底藴。

7、巧妙組織綠化景觀軸,使東西向的大道和中心廣場的綠化、水景等相互滲透,與周圍形成相互交織的綠色景觀軸線。

4.3、“適度集中,組團構成”的用地佈局

不同以往的工業園,漯河市工業園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設計了一條沿河景觀路—燕山路,對其精心營造,使其與廣場、街頭綠地、商業步行街、建築羣中休閒空間相聯繫,形成富有趣味的人行系統。

園區按照市級工業區的標準進行設計規劃,勾勒了高新技術用地、科研用地、一般工業用地、企業服務用地、綠化用地和公建用地的框架,整個佈局顯示了獨立而不失整體,超前而不是冒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園區的繁榮風貌,整個規劃分近期方案和遠期方案實施。

該工業園區考慮到西北----東南風向,將有污染的二類工業規劃在基地的西北方,並在其兩側用綠化帶隔離,在污染小的一類工業區中設計綠化廣場,商貿用地,教育用地,三產服務,為其下方的居住區的居民服務。整體上形成組團分佈,再用地平衡的基礎上,結合園區自然特點,在上風向的南方公共用地結合節點廣場設計,以工業用地為主。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沿路適當佈置商業服務設施,園區內部均勻設置公共停車場。在鐵路沿線,靠近鐵路站口附近,集中設置倉儲用地。在沿河去,設計了濱河景觀帶,人們可以在此進行娛樂休閒等活動,體現園區“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注重生態環境對工業園區建設尤為重要。栽種體規劃佈局上採取以二類工業綠化防護帶、園區道路綠化、組團中心綠地、廠區綠化四部分組成種體的綠化系統,形成塊狀綠化,帶狀綠化和點狀綠化,這樣,就形成了“點線結合”的綠化系統。在街廓內部,結合地形設計的點狀綠化,以及綠化廣場和沿河景觀帶,形成由地形特色且節約土方的綠化景觀環境。

工業園的廣場

城市廣場是供市民交往。聚會。活動的空間。也是城市中相對寬敞的自由的積聚地,所以人們把它比喻為城市的“客廳”。作為一個具有十平方公里的工業園也理説應當有自己的“客廳”。本工業園的兩個主要廣場位於燕山路和東方紅路的交叉口東南一隅。廣場位置的佈置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一、居住區位置的要素。

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廣場佈置到靠近居住區的位置並且把廣場地性質定位為是休憩性質的廣場,由於本工業園的居住區佈置方式是集中式的佈置,所以這就方便了本工業園的絕大多數市民。

二、公共建築的要素:

燕山路和東方紅的交叉口是本工業園公共建築商業金融建築最集中的地方,這就決定了廣場不但是居民遊覽休憩地方,還是商家進行商業服務和政府進行文化宣傳的場所,這就保證充分利用了廣場。

三、作為工業園主要景觀的要素:

廣場不但有其自身的功能,它同時還是工業園的一大景觀,是工業園的形象。燕山路和東方紅的交叉口工業園人流和車流最多的地方,也是大部分到工業園去的人必經之地。

總之,廣場位置的安排是廣場功能。形象。環境充分結合的結果。

廣場內空間的安排則主要考慮到廣場規模。位置及性質。西邊的廣場是一個自由式的廣場,它是市民休憩的地方,廣場周圍為綠化,給人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其內穿插有一條彎曲的河流,佈置有花壇。桌椅。雕塑等小品,大大增強了廣場的藝術效果。

東邊的廣場為一規則式的廣場,地面主要為鋪地,主要考慮的其更接近公共建築,這就為商家進行商業服務和政府進行文化宣傳提供了一個場所。其內還佈置有噴泉。桌椅。雕塑,它同時也是市民休息的場所。兩個廣場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綠化廣場為不規則狀,為改善園區內的小氣候和美化環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中心廣場為規則狀,臨近居民區和主要公共建築提供一個休閒娛樂健身場所。

道路詳規説明

工業區街道的界定工業區街道的界定,不象城市那樣嚴格控制紅線及退紅線界定,但為了地下。地上基礎設施工程管線的建設秩序,界定又是必要的。主要是根據車行道。人行道。綠化和地下設備工程管線--上水。下水,電力、電信、煤氣、供熱及備用路等來確定“紅線”的寬度。在路面設計佈置時,其界限往往是相互連接,在線性上並不那麼平直。

工業區路由車行道,人行道、道路綠化、功能小品組成。由建築和庭院綠化構成的“坊”來界定街道,同時,道路也界定各個“坊”,兩者呈現互參狀態。

園區街道與小品佈局設計

社區道路設計,除了按功能、規範進行規劃設計外,同時要為居民創造適宜的行為空間。

道路綠化,必須保證行道樹的空間,他能改善交通環境,起到領域界定作用,加強了軸向感和識別性。綠化的設置,更加美化了道路空間,人行其中,是一種享受。

道路小區佈局:

(1)路燈,起照明和美化街道作用;

(2)路面鋪裝,車行要道按國家標準修築,人行道進行美術鋪裝;

(3)阻隔小品有圍欄,車檔等,起引導和限制租用;

(4)指示牌,其指示作用;

(5)垃圾箱,佈置線性統一,整齊清潔;

(6)路旁小椅,體現了對人的關懷。

道路小品是功能性的,同時也是小美術品,給人以美感。其體量小巧,融於環境中。

道路的美,是其功能內在的美。路面、沿石、人行道、行道樹、路燈,已經顯現出軸向性、節奏的美;兩旁綠地、院落、建築,使街景更為豐富;道路小品的提示和點綴,使得街道又添色彩。

一般道路不放置欣賞品位的小品,以免影響人們行走的注意力,不夠安全。在人行道旁闢出一塊小綠地廣場,佈置坐椅、花池、花壇,讓人們在此小憩,形成一塊休閒交往空間,會很受歡迎。

燕山路和東方紅路的設計是道路斷面和平面設計的主要內容。這兩條道路是工業園區同外界聯繫的主要交通線路。不僅要滿足交通流的要求,同時它們的形象也是重中之重。

(一)道路性質

燕山路是同向工業園區的南北向主入口,道路兩旁均為工業廠房。將它設計成生態性景觀道路。東方紅路是工業園區的東西向主入口,且根據原有地形條件(道路南側有一條水渠),將他設計成生態性和親水性均有的道路。

(二)道路設計

將燕山路設計成八車道的主幹道,道路總寬度為八十五米,首先滿足交通的基本要求。然後在人行道外側延伸出十五米的綠化帶,增加道路的景觀效果。滿足工業園區形象上的需要,同時,也可作街邊公園使用。東方紅路同樣為八車道的主幹道。道路總寬為八十二米,結合道路南側的水渠,設計水景,北側效仿燕山路的設計。

(三)綠化設計

道路中間隔斷上以低矮植被綠化,同時,中間人工種植鮮花,以增加景觀效果。道路旁綠化帶注重豎向設計,從裏到外,依次種植花草,灌木,喬木,高度逐漸增高。在灌木與喬木之間設立街邊公園所必需的道路,休息區和必要的公共設施。東方紅路南側,每隔二十米設一半圓形臨水觀景台,同時,為體現親水性,道路與水渠之間綠化多為低矮植被和花草,使行人視線可直視水景,以增加空間上的廣闊感,利於放鬆緊張的心情。綠化設計的主題思想是自然與人工相結合,即能體現植物的自然生長的隨意性與活潑性,又能體現綠化的整齊劃一。

道路節點説明

此節點位於燕山大路的北端,是進入工業園的主要入口,同時也承載着進入工業園的大部分的交通量。從北向南看,其背景就是燕山景觀大道。道路是城市血液流動的通道,而道路的入口就像血液的交匯處,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交通阻塞。此外,道路節點是城市觀察者能夠由此進入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點。道路的流暢是一個城市高效有序發展的基礎,是城市建設朝着人道化方向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工業園中的道路和道路節點就更為重要。為使其交通清晰、連貫,而且有條理,有助於工業園的意向組織,而不是尷尬,所以在設計上我主要關切以下幾點:

1)是否能夠高效率的運作。

2)是否與背景相協調,同時又能體現自己的特色。

3)是否能夠突出工業園的概念。

4)是否能夠處理好交叉口的關係。

基於以上的問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分類地解決問題。

一、形式

道路可以採用以下形式:1,十字加叉式。2,環行放射式。3,立交橋式。

此節點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據資料顯示,道路節點北側不遠處是一條很重要的鐵路線。(就其長遠來看,應該在公路上架橋,然後讓火車在橋上通過。)

2、此工業園地形左窄右寬,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設計上會在基地右側穿插一些斜路。斜路的最終出口之一就延伸到了本節點。同時這條斜路也起着分散交通流的作用。

3、東西向的環城路由於地形的原因,與燕山路相交形成了大約75°的角。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此節點採用了環行放射式。工業園中的交通形式單一,主要是貨運,但是去向複雜。另外,理論上來説,它的交通量很大,所以對道路節點的要求更多,更嚴格。採用環行放射式理論上能夠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但是由於地形的特殊性,採用的環行放射式又不是傳統上的規整形式,在工業園上方從東向西看,此節點很像一個“大”字,所以在美觀上就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從其長遠的經濟角度看,還是可以應用的。

二、寬度

燕山景觀路根據工業園的交通流量及各部分的性質,規模和道路系統規劃的要求設計成了寬50米,10車道,其中有2個自行車道,這條道作為主道。其他路設計成30米,6車道,其中有2個自行車道,作為輔助道路。以寬度的區別儘量把交通吸引到主幹路來。因此,貫穿節點的道路南北寬50米,其他方向的道路寬30米。

三、佈景

此入口視覺比較開闊,但是形狀不規則,所以佈景上頗費心思。

很顯然,工業園的主題是經濟。那麼,怎樣將佈景和工業園的主題聯繫起來那查閲的關於經濟類的書籍之後,我總結了幾點心得。其實,廣告的影響人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印象,二是心理。其實,入口的佈景就如同為工業園作廣告一樣。我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就是運用佈景來影響投資人的心理決策。一般抉擇人要有長遠的經濟目光,所做的決定也是也是大氣的。因此,我認為景觀不宜建得豐富複雜,應該簡潔明瞭,雅緻大氣。另為,在這樣的條件充分,規模巨大的背景下,人們也喜歡看大氣的景觀。畢竟,這不是廣場,其作用是廣場無法替代和比及的。

主入口從北向南看左邊高於右邊。所以,在左邊人行道內立一個標牌以平衡兩邊的地勢。標牌用有機玻璃製造,上面寫上標語“相信選擇”,突出了工業園的主題,同時,也不影響後面的景觀。

另外,此景觀設計採用了直徑分別為200米,150米,100米三層環行道,其圓心為交叉口的中心,路寬為4米。同時,配有兩組大型噴泉作為景觀節點,使各條道路有機的結合起來。環行道路同時分擔了中心節點的人流。這種設計同環行放散形的主道路設計結合起來,完全到達了其藝術效果和功用。這樣的設計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能讓人產生一種長遠的發展目光。而細緻的景觀設計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交叉口的中心,設有一直徑為10米的圓形綠化區,中心放置一個抽象的金屬雕塑,給人一種很塌實的感覺。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二)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經濟急劇程度依然偏低,產業佈局相對零散。作為內陸經濟開發區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建設集中化半獨立式工業園區,遵循“項目導入服從於功能定位”的規劃概念,對於完善城市工業佈局,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運用控制性詳細規劃手段對小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進行宏觀控制,有利於園區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有利於規劃僅設管理的規範化,從而推動小城鎮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一、【規劃背景】

1.1 規劃範圍

漯河市工業園區位於漯河市鐵東工業區漯周鐵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東南方是駐馬店市,南鄰,西臨解放路。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

1.2 特殊的區位環境條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個重要地區,是中國內陸經濟特區,著名的雙匯工業園就位於其西北方向。該工業園區位於市郊,園區兩側是南外環路和繞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鐵路提速工程擴建,漯河東站就在園區旁邊,使園區能通過燕山大道直達高速,通過鐵路運輸方便順暢,提前進入中原陸路交通快速,是源匯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識之士投資創業的理想寶地。

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強的接受城市輻射能力。整個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沙澧兩河交匯於境內,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暖温帶季風性氣候。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一個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的工業園區是漯河市工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重要之地這就決定了園區規劃建設的現實性。該工業園區在形成一定規模後將成為中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市域第二產業生產力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交通優勢

該工業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發達,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漯寶(豐)、漯阜(陽)鐵路連接東西。京深公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縱橫交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

漯河市區內沙、澧河上已建成橋 樑8座,新修和拓寬街道46條,綠化覆蓋率達33%,是省級園林城市。市區建成國內一流的10萬門程控電話及移動通訊。

二、【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2.1 協調統一、合理結合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發展生態工業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科技、提高經濟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 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

2.2 可學佈局、綜合開發

工業園區以發展一類、二類工業為主,接納市區部分三類工業,規劃合理佈局工業、倉儲、居住、服務、公共設施用地,協調健康的開發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等綜合效益。

2.3 統一規劃、分步建設

規劃充分注重實施的可操作性。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特點,規劃有較強的彈性和應變力,有利於滾動開發,達到開發一片,建成一片,獲效一片。

2.4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漯河市是國家園林城市,該園區又是在漯河市大力提倡創建生態城市的大環境下誕生的,生態環保是其規劃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從選址、建設、及“三廢”的排放,都應得到合理組織和處理。

三、【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根據區域發展背景和地段區位條件,該工業區規劃堅持從現實出發變通創新追求特色空間結構的塑造和用地佈局的完整,強調節約用地和基礎設施的合理投入,優化規劃編製成果的指標體系,注重園區的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以實現一個具有北方城市特色環境優美用地合理管理科學的現代工業園區。園區工業性質以一類工業為主。

規劃原則為:

3.1 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園區應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保持儘可能多的生態功能。對於現有工業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產生和對環境的壓力。新建園區的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調整列入生態敏感區的工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園區對局地景觀和水文背景、區域生態系統以及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

3.2 生態效率原則:

在園區佈局、基礎設施、建築物構造和工業過程中,應全面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園區各企業和企業生產單元的清潔生產,儘可能降低本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築材料、能源使用、產品和服務中,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複利用資源。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園區各單元儘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3.3 生命週期原則:

要加強原材料入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後的生命週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環境影響。應鼓勵生產和提供資源、能源消耗低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對環境少害、無害和使用中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可以再循環、再使用和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和服務。

3.4 區域發展原則:

儘可能將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要通過培訓和教育計劃、工業開發、住房建設、社區建設等,加強園區與社區間的聯繫。要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方案相協調。

3.5 高科技、高效益原則:

大力採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再循環技術和信息技術,採納國際上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要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最佳平衡,實現“雙贏”。

3.6 軟硬件並重原則:

硬件指具體工程項目(工業設施、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軟件包括園區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統的建設、優惠政策的制定等。園區建設必須突出關鍵工程項目,突出項目(企業)間工業生態鏈建設,以項目為基礎。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軟件建設,使園區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四、【規劃結構佈局分析】

經過分析,形成本工業園區規劃方案的基本構思,完成對道路系統、綠化系統、個項用地的總體佈局、控制指標體系的規劃設計。

4.1 “線形發展,絡佈局”的整體結構。

工業園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因此要儘可能符合市場運作規律。橫穿工業園的東方紅路和燕山路為園區提供了與外界的主要交通聯繫,是主要的發展軸線。同時也使園區內部各個組團由比較均等的區位優勢。在保證一定縱深建設的情況下,工業園區沿兩條主幹道成片狀分佈,有利於實現園區的階段性建設和有機生長,有利於始終保持空間結構的完整和同一種類型的工業之間的聯繫。

為了高效利用土地,統一管線鋪設,方便交通組織,在地形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採用方格式佈局。這樣使得街廓和地塊的形狀比較規整,與街道的連接相對便利,而且相對區位的相同用途的地塊在地價上差別較小,在經濟上比較容易體現公平分配的原則,方便了土地的買賣、批租和開發利用,也有利於用地規劃控制和規劃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有關城市形態的研究,結合對中小型機械,食品加工等工業投資和發展規模調查,我們認為園區內部街廓尺度以300米—400米為宜,即道路間距約300米—400米。該尺度的街廓被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地塊時,可以適合一般投資的廠區建設規模,同時保證周邊有便利的交通。如果在未來出現投資大户,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合併小地塊,以滿足使用要求。道路過密,街廓太小,會正價基礎設施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道路過稀,街廓過大,細分地塊較大,不利於節約土地,也可能出現街廓內部的中央地塊閒置,出現“死地塊”現象。

4.2 “四縱三橫一斜,向東開放”的彈性發展

由於燕山路和東方紅路從中間穿過,園區用地被劃分為四大塊。既要保證交通安區和暢通,又要使得園區規劃建設相對統一和完整,因此沒,我們設計了“四縱三橫一斜,向東開放”的彈性發展的模式,園區內道路規劃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採用方格路形式。首先有貫空穿東西方向的主幹道,再有聯結南北方向的多路縱向幹道,形成“一橫多縱”的內部道路骨架,在此基礎上,再修建多條次幹道。此外,根據不同社區的大小和開發量,結合塊地規劃支路系統。園區內主幹道,次幹道,支路共同形成本園區的整體路。

一般來講,在城市整體規劃中,針對城市發展的不可預測性,道路系統規劃往往採取偏大值設計投資較大。然而,在本次工業園區的規劃中,考慮到園區向東發展,不宜在南北方向形成縱深發展,同時結合漯河市自身的經濟實力,主幹道寬度確定為48米,次幹道寬度為36米,支路寬度為24米。

1、在功能分區方面,北側辦公 為主,在與居住區結合的地段與增設一些商業綜合服務性質的建築,西段與東段增設商業綜合性質如金融、郵電、餐飲建築,全面提高用地全天侯的利用率,活躍該路段的生活氣氛。

2、建築層數與體量佈局結合地段的特點,組合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氣勢的建築羣,同時,在道路南側適當佈置穿插佈置一些高層綜合樓。

3、運用傳統園林的借景與對景藝術手段,建築平面佈局疏密相間,使建築的輪廓性與山形地勢相結合;巧妙組織建築空間的圍合與滲透,使建築羣、道路軸景觀、廣場軸景觀完美結合。同時,適當降低容積率和建築密度,提供綠化率,充分反映園林城市的特點。

4、建築性格充分反映時代性,文化性與地域性,表現新穎、莊重、大方的建築風格,建築佈局儘量考慮南北向佈置,平面採用靈活相對規則形狀,以滿足辦公建築的使用要求。

5、在大道的藝術輪廓線處理上,形成以兩端的幾棟高層建築為起點,中部的廣場建築羣和綠化為藝術高潮、以十字路口為次高潮的藝術整體佈局,從而創造疏密結合、高低錯落、收放有致的空間效果。

6、在道路兩側拓寬成30米綠化帶,並結合建築佈置一系列富有文化內涵的小主題園,以豐富歷史文化底藴。

7、巧妙組織綠化景觀軸,使東西向的大道和中心廣場的綠化、水景等相互滲透,與周圍形成相互交織的綠色景觀軸線。

4.3 “適度集中,組團構成”的用地佈局

不同以往的工業園,漯河市工業園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設計了一條沿河景觀路—燕山路,對其精心營造,使其與廣場、街頭綠地、商業步行街、建築羣中休閒空間相聯繫,形成富有趣味的人行系統。

園區按照市級工業區的標準進行設計規劃,勾勒了高新技術用地、科研用地、一般工業用地、企業服務用地、綠化用地和公建用地的框架,整個佈局顯示了獨立而不失整體,超前而不是冒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園區的繁榮風貌,整個規劃分近期方案和遠期方案實施。

該工業園區考慮到西北----東南風向,將有污染的二類工業規劃在基地的西北方,並在其兩側用綠化帶隔離,在污染小的一類工業區中設計綠化廣場,商貿用地,教育用地,三產服務,為其下方的居住區的居民服務。整體上形成組團分佈,再用地平衡的基礎上,結合園區自然特點,在上風向的南方公共用地結合節點廣場設計,以工業用地為主。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沿路適當佈置商業服務設施,園區內部均勻設置公共停車場。在鐵路沿線,靠近鐵路站口附近,集中設置倉儲用地。在沿河去,設計了濱河景觀帶,人們可以在此進行娛樂休閒等活動,體現園區“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注重生態環境對工業園區建設尤為重要。栽種體規劃佈局上採取以二類工業綠化防護帶、園區道路綠化、組團中心綠地、廠區綠化四部分組成種體的綠化系統,形成塊狀綠化,帶狀綠化和點狀綠化,這樣,就形成了“點線結合”的綠化系統。在街廓內部,結合地形設計的點狀綠化,以及綠化廣場和沿河景觀帶,形成由地形特色且節約土方的綠化景觀環境。

工業園的廣場

城市廣場是供市民交往。聚會。活動的空間。也是城市中相對寬敞的自由的積聚地,所以人們把它比喻為城市的“客廳”。作為一個具有十平方公里的工業園也理説應當有自己的“客廳”。本工業園的兩個主要廣場位於燕山路和東方紅路的交叉口東南一隅。廣場位置的佈置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一:居住區位置的要素。

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廣場佈置到靠近居住區的位置並且把廣場地性質定位為是休憩性質的廣場,由於本工業園的居住區佈置方式是集中式的佈置,所以這就方便了本工業園的絕大多數市民。

二:公共建築的要素:

燕山路和東方紅的交叉口是本工業園公共建築商業金融建築最集中的地方,這就決定了廣場不但是居民遊覽休憩地方,還是商家進行商業服務和政府進行文化宣傳的場所,這就保證充分利用了廣場。

三:作為工業園主要景觀的要素:

廣場不但有其自身的功能,它同時還是工業園的一大景觀,是工業園的形象。燕山路和東方紅的交叉口工業園人流和車流最多的地方,也是大部分到工業園去的人必經之地。

總之,廣場位置的安排是廣場功能。形象。環境充分結合的結果。

工業園區規劃 篇四

工業園區規劃

工業園是19世紀末工業化國家作為一種規劃、管理、促進工業開發的手段而出現的。作為工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工業園區在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刺激地區經濟發展,向社區提供各種效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的規模化生產,使地球的有限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生態經濟的不斷髮展則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於是,人們開始對現行的工業體系產生了質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工業生態系統在其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廢物的產量。1990年,Frosch在英國工程師協會的報告會中對工業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工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物生態系統概念之間的類比不一定完美無缺,但如果工業體系模仿生物界的運行規則,人類將受益無窮”。現代工業園區及各類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更加註重整體的環境景觀及企業形象展示,這既是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需求,也是城市發展對工業園區的必然要求。

中機系(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一直致力於對各類工業區規劃的研究和實踐。我們的設計不僅僅在於合理地規劃各類工業的生產佈局,從規劃、景觀到建築設計都體現出生態、科技和文化的內涵,更重要的是為業主提供集生產、研發、物流、展示及融資等內容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發展平台。從策劃到規劃,從設計到宣傳,我們在每一個環節都體貼地為業主着想,為其創造客户價值的最大化。

鑄造園區規劃

鑄造園區戰略定位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屬加工及裝備製造產業園 園區發展目標

建設產業集羣優化,投資環境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金屬加工及裝備製造 產業園 園區發展理念 主業協同

充分利用產業鏈上下游關係,發揮產業集羣優勢,實現協同發展。產業集聚

一大型主導產業項目為核心,拓展其上下游產業,形成具有集羣效應的產業鏈與產業集羣。區域聯動

通過協作和互補等方式,促進產業園區與產業基地有效聯動,實現雙方互惠互贏。資源共享

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開用開放式佈局,促進與產業基地和本園區共享,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和利用最大化。生態優先

堅持可持續發展,實施滾動開發,以循環經濟理念,推行清潔生產,建設循環性生態工業園區。

節能環保園區規劃

節能環保園區規劃,指的是對節能環保園區進行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考量和設計未來整套行動方案。作為“十二五”時期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之一,《節能環保產業規劃》將對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循環利用產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等支持,促進綠色經濟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節能環保園區規劃主要包括:

(1)節能產業方面,一是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包括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餘壓利用裝備、節能監測技術和裝備,重點示範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基於吸收式換熱的新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等;二是發展高效節能產品,包括家用和商用電器、照明產品、建材產品和汽車等,重點研發和示範具有自主智能財產權的新型節能汽車及配套系統,重點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產品;三是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動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等“一條龍”服務,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的市場化節能服務模式。

(2)環保產業方面,一是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包括污水、垃圾處理,脱硫脱硝,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土壤修復,監測設備等,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藍藻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等;二是發展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材料、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範膜材料、高性能防滲材料、脱硝催化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產品等;三是發展環保服務,建立以資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設計和建設、設施運營和維護、技術諮詢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實施力度。

(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方面,重點發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解決共性關鍵技術的示範推廣。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我國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有2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而目前規劃的一系列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也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新技術園區規劃

高新技術園區規劃,指的是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準,目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從本世紀五十年代起步以來,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孕育新的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推進新經濟的發展進程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普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發展的領域包括:

1.電子與信息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

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4.先進製造技術

5.航空航天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應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產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產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工業園區將脱穎而出,10餘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總量將佔到我國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新能源汽車園區規劃

新能源汽車是以電、氫、二甲醚等非常規車用燃料為動力來源,採用先進的動力控制技術、驅動技術和新型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BEV,也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氫發動機汽車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以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製造為主幹,新能源車用發動機、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車用附件(電轉向、電空調、電制動等)關鍵部件為支撐,高強度輕質車用材料、電池專用材料等為配套,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為延伸,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相互配合、彼此促進的新興產業。

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汽車工業快速發展,國際原油供求矛盾逐步加深,全球氣候變暖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以節能減排為重要目標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並逐步形成以能源、機電新技術為支撐,多種新能源為動力,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配套部件、專用儲能材料及相關服務等領域,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呈現快速突破、競相發展的態勢。

汽車產業是產業化社會的支柱產業之一!傳統意義上的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汽車生產是各種原材料消耗的綜合性集成!除金屬外其中包括使用大量的化學材料和有機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膠’玻璃及油漆等!同時產生包括含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煙塵、粉塵、廢水以及漆渣和鋼渣等固體廢棄物在內的多種廢棄和有害物質。隨着世界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汽車產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關注的重點行業。世紀汽車產業能否保持其支柱產業和新技術帶頭產業的地位!關鍵在於其社會接受性。

目前中國的汽車產業正處在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發展汽車產業循環經濟!建立汽車產業與環境的友好生態關係!實現汽車產業發展與環境的協調共生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而又急待解決的問題

生態產業園區與汽車產業生態化

生態產業園區是依據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理論以及系統科學思想設計而成的一種新型產業組織形態!其運行模式依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進行,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循環流動生產過程。其目標是儘量減少區域廢物。將園區內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使整個生產過程不產生或少產生廢物。實現環境與經濟的統一和協調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目前國內外關於生態產業園區的概念尚無統一定論,但已經取得共識的是園區的概念並不限於地理上毗鄰的地區,它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區或者離得很遠的企業。儘管到目前為止生態產業園區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都尚不成熟,但作為將可持續發展思想推向更具有可操作性實踐層面的主要踐行者。生態產業園區已經成為世界產業園區發展領域的主題!建設生態產業園區更成為謀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重要途徑。

園區規劃開發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工業園區的規劃即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遠近結合,又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確定產業項目及用地佈局。

(2)集約利用與產業聚集的原則.圍繞主導產品發展一系列相關生產和服務,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產業鏈和特色產業。

(3)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園區的開發建設發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實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原則,成熟一片、開發一片,逐步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先行配套建設。(4)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園區實行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採取以園招商、以項目招商、以商建園、以商興園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組建園區開發管委會,園區開發投資公司、擔保公司三位一體園區管理機制,對園區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降低入園成本。

園區開發模式

國內產業園區開發模式

我國各地區在進行產業園區開發時,借鑑了歐美、日本、韓國、台灣地區等建設的經驗,並結合本地區的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經濟實力等現實條件,形成了多種符合我國國情、促進本地區發展的產業園區開發模式,這些開發模式可以歸納為三類:

企業主導模式:不改變原行政管理體制,委託企業進行園區開發管理,如上海漕河涇、閔行和虹橋開發區。這一開發模式適用於功能定位比較單一的小規模開發,但難於適應跨行政區劃的綜合開發要求。

政府主導模式:管委會兼具管理者與開發商的雙重功能,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如上海青浦工業園區、上海寶山工業園區。這一開發模式具備集中統一、權威性高、規劃性強、辦事效率高的特點,在開發初期管理者的能動作用較大。但也有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活力不夠的缺點,容易導致機構膨脹,政企不分。

政企混合模式:管委會只負責行政管理事務,園區開發由獨立的開發公司承擔,如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制定規劃和政策、提供公共服務,開發由中新合資開發公司承擔。這一開發模式既發揮了政府的作用,同時也發揮了市場的作用,權責明確,有利於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實施綜合性、大規模成片開發,總體效果好。但在政企關係協調上要求較高。

對比三類開發模式的優劣勢,結合地區的經濟實力、政治制度環境、市場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體系,以及集聚區的特點和開發要求,選擇建立高效靈活、貼近市場的開發體制。

具體步驟為:

在當地市政府領導下,由市政府部分領導成員組成產業園區領導小組,負責園區的綱領性、政策性工作。

在園區領導小組下,成立園區管委會,具體負責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制定園區整體規劃、落實開發政策、組建各部門、招商引資和日常管理等。在集聚區領導小組之外,成立由關鍵政府部門領導、核心行業專家、關鍵駐商代表組成的顧問委員會,顧問委員會與集聚區領導小組共同對園區管委會的工作給予指導、建議。

園區管委會下設管理辦公室、園區開發公司,引進現場辦公政府部門,組建民事辦公室。

管理辦公室主要實現內部管理功能,包括規劃、財務、內部人力資源、網絡建設、公共關係、上傳下達等。

園區開發公司在早期負責園區的一級土地開發與招商工作,通過成功招商引資後,與引進企業合資、合作共同開發不同區域,共同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部分區域的房地產開發。

政府性開發公司下設招商辦,在園區發展早期主要負責開發公司的合作招商,在園區發展中後期負責產業招商。

現場辦公部門,指辦理企業註冊登記和建設立項手續所涉及到的各個地方的政府部門,以及企業運營中所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門,將這些部門統一引進駐入園區特定辦公場所,為園區企業提供“一站式”辦公。

民事辦公室則負責基本民事功能,以及創新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培育。

現代物流園區規劃

物流園區規劃,指的是對物流園區進行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考量和設計未來整套行動方案。物流園區規劃有別於國家與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又不同於工業與房地產業園區的規劃。物流園區規劃更偏重於在較大規模的地域範圍內,土地佈局與功能佈局結合的科學性,更偏重於園區建設發展的基礎條件規劃,更突出物流產業的特點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協調等要素規劃。

物流園區規劃的要素主要包括:

(1)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背景(如地區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現狀、發展規劃等);

(2)所在地區的物流業發展現狀(如資源分佈、物流量及其分佈、市場需求等);

(3)建設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4)選址論證;

(5)定位分析;

(6)功能設計;

(7)佈局規劃;

(8)交通規劃;

(9)信息系統規劃;

(10)支持保障體系規劃;

(11)建設發展實施方案。

物流園區規劃現狀

《2006年以來中國物流園區專項調查報告》分析: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園區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對園區建成後為誰服務、怎麼服務、市場規模、潛在服務對象等類似問題,園區的規劃者們大多回答不明晰。很多物流園區只是提出要建成某某區域最大、輻射最強、帶動新最高等等模糊和不具有操作性的目標,結果帶來極大的盲目性。北方交通大學物流研究所所長王耀球説,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都把物流園區作城市向現代都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進行規劃,但卻對本地的經濟、市場、產業佈局沒有深入研究。現代物流是市場高度發展、產業佈局調整升級後自然形成的,但許多地方並不具備這種經濟發展的水平,因此雖然政府規劃有熱情,但就是沒有企業願意參加,即使勉強被拉了去,企業也只能是負債經營,無法開展業務。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一鳴指出,在既有的物流發展規劃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規劃缺乏宏觀高度,缺乏綜合性,佈局不夠合理等,當前物流園區的規劃主體首先就有侷限,基礎設施規劃由某個部門或行業牽頭完成,往往造成物流基礎設施帶有明顯的行業和部門色彩,缺乏一定區域物流設施整體角度的考慮。其次,缺乏全局的考慮。

物流園區規劃類型

1、按內容性質分,有綜合物流園區規劃和專業物流園區規劃。

2、按管轄範圍分,有全國發展物流園區規劃、區域物流園區規劃、企事業單位物流園區規劃。

3、按時間分,有遠景物流園區規劃和短期物流園區規劃。

物流園區規劃的功能定位

現代物流園區從大的方面講,主要具有兩大功能,即物流組織管理功能和依託物流服務的經濟開發功能。作為城市物流功能區,物流園區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運輸樞紐設施、運輸組織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適應城市物流管理與運作需要的物流基礎設施;作為經濟功能區,其主要作用是開展滿足城市居民消費、就近生產、區域生產組織所需要的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物流園區的內部功能可概括為8個方面,即綜合功能、集約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倉儲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聯運功能、輔助服務功能、停車場功能。其中,綜合功能的內容為:具有綜合各種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態的作用,可以全面處理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業方式以及不同作業方式之間的相互轉換。

規劃思路

物流園區規劃應綜合考慮宏觀佈局設計、基本戰略定位、組織網絡架構和營運策略設計等幾個不同的方面。除物流中心平面分區及功能規劃外,還應從如下幾個層次進行設計:

1. 作業層次:如儲運作業的整合與標準化(托盤、儲運箱與容器共同化)、配送運輸作業整合(車輛共同化)、作業信息輸入整合(條碼化)、採購作業與訂單信息傳遞(EDI、EOS)等。

2. 作業管理層次:如庫存管理、存貨管理(MRP、ABC分級)、營銷信息反饋(POS)與分析、出貨訂單排程、揀貨工作指派等作業的規劃管理。

3. 決策支援層次:如配派車系統、配送區域規劃、物流成本分析與計費定價策略等。

4. 經營管理層次:策略聯盟、聯合採購、共同配送等業者間的資源整合。可由產業垂直整合、水平整合,或不同行業間的整合方向進行。

方法措施

1、物流市場和競爭策略研究

(1)分析中國物流行業概況(政策、資本、運作、購併)。

(2)分析所規劃的物流園區在所在地第三方物流市場中可能佔有的容量,及其各細分市場的容量和成長率。

(3)分析所規劃的物流園區的經營網絡、所在地及相關地區的現實和潛在的物流客户羣狀況

(4)結合具體情況,分析和確定所規劃的物流園區在有效的物流半徑內所提供服務和產品的類型及其發展方向和潛力。

(5)分析和確定所規劃的物流園區的客户能力、運作成本及對進駐企業的整合價值

(6)結合所規劃的物流園區的優勢和物流市場競爭情況,分析並確定所規劃的物流園區未來可能的業務目標

(7)評估所規劃的物流園區潛在的商業風險:業務風險,技術風險,財務風險和資源風險,及其相應對策

2、戰略分析

(1)分析和評估所規劃的物流園區工程完工後的戰略和競爭實力(SWOT)即: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2)價值貢獻和運作能力

3、體系設計

(1)運輸體系規劃

(2)物流系統的銜接與配合(3)物流功能、業務流程與信息系統的整合(4)進駐企業與物流中心的合作競爭

(5)信息系統規劃

東莞或將再增一“國字號”。11月25日,2011中國(東莞)生態發展論壇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等1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東莞,共同探討“快速城市化與工業化背景下的生態治理與生態工業園建設”,共謀東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昔日的污水彙集區、垃圾填埋區和泄洪區,現在已經是清渠環繞、湖色怡人、白鷺迴歸、綠道蜿蜒。東莞生態園的蜕變,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及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正是為搭建學術交流平台,樹立成功典範,推介先進經驗,把脈未來發展,東莞生態產業園協同中國環境科學院等國家級專業機構,邀請數名工程院院士、國內頂級科研機構主力專家匯聚生態產業園,高調舉辦了“2011中國(東莞)生態發展論壇”。

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更是未來發展趨勢。參與的專家也發出感歎,“東莞生態園的實踐將代表珠三角未來發展的方向。”論壇上,專家們紛紛呼籲,東莞生態園應該申報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對此,東莞市政府副祕書長、東莞生態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莫淦泉稱,明年東莞生態產業園將啟動申報國家生態工業園區。

高調舉辦生態發展論壇

11月25日上午,2011中國(東莞)生態發展論壇正式開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楊志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等數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東莞,共探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

據悉,本次論壇由東莞市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利部水資源與水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東莞生態產業園管委會承辦。論壇圍繞“快速城市化與工業化背景下的生態治理與生態工業園建設”主題,共同探討生態治理與園區建設的問題,共謀東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論壇上,東莞市副市長嚴小康首先致辭,他説本次論壇彙集了國內著名的環保、水利、城市規劃等專家、學者及精英,可謂智庫雲集。舉辦論壇目的是進行生態治理與生態工業園建設理論探索,為社會各界交流生態治理經驗、探索環保新道路搭建良好的平台,意義重大、機會難得。

隨後,王浩、楊志峯、朱榮遠、喬琦等專家學者先後做了專題報告。“河流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首先以《城市河流運營之道》為題做報告,他通過列舉國內外的河流成功治理案例(比如英國泰晤士河、韓國首爾清溪川、上海蘇州河等),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和闡述,為東莞生態產業園的河流治理方面提供經驗和借鑑。

“如果我們説松山湖園區是以山水格局的環境特色取勝,虎門港園區是組合港城經濟要素為目的,那麼生態園的發展計劃是以環境水生態治理為先,走內涵型、新型城市化與生態建設並進為要旨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則表示,東莞生態產業園並不是單純地解決水環境的問題,也不是新添一個經濟發展單元,是東莞推動統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示範。

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喬琦則從循環經濟、生態工業等角度進行闡述,她説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已成為解決結構性污染和區域性污染,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佈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型工業發展模式。

專家建議申報國家生態工業園區

“面向未來,生態環境保護是東莞發展的永恆主題。”論壇上,東莞市副市長嚴小康説,東莞生態產業園區作為東莞市委、市政府修復生態、整治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提高人民羣眾幸福指數的示範區,是東莞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重要體現。“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將東莞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級的環保生態產業園區,為我市的產業轉型升級起示範”。

未來,東莞生態產業園該如何走呢?申報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對此,喬琦認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是工業集中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體現,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後的第三代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

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宋乾武則説,東莞生態產業園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它從一個原來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地方,蜕變成現在如此美麗的地方,更讓人們的觀念從原來強調GDP轉變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東莞生態產業園將水處理與景觀相結合,以治水為先的理念很不錯,完全有條件申報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

對此,東莞市政府副祕書長、東莞生態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莫淦泉表示,東莞生態產業園正在準備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申報的工作,並專門到一些已經申報的園區進行了參觀學習,本次論壇也是申報工作提供一個平台,邀請專家為申報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把脈,“明年我們將正式啟動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申報工作”。

據瞭解,截至目前,全國有60個園區開展創建,15個園區通過驗收。其中,廣東省共有2個園區開展創建,廣州開發區已經於近期通過驗收。如果東莞生態產業園開展創建併成功通過驗收,將成為東莞首個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

重點引進“大、優、高”項目

2006年,東莞市委、市政府作出整合東部快速路沿線六鎮匯合處土地,實施集約開發,建設東莞生態園的重大決策。歷經5年,東莞生態園完成了質的蜕變,實現了華麗轉身,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環境修復初見成效,招商引資取得初步成果。目前,已經有3家企業同意入園,涉及金額達40多億元。

未來,東莞生態產業園該如何進一步發展呢?未來5年,將是園區的全面發展關鍵時期。對此,莫淦泉表示,將緊緊圍繞東莞市“十二五”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給力轉型升級,給力幸福東莞建設。

莫淦泉還説,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大水系治理的力度,治水和生態修復目標全面實現。同時,加快推動生態園水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完善園區核心水系濕地、湖區的水生態系統的構建,提高內部水體的自淨能力,維繫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目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漸初步完善。未來5年,園區將在現有基礎進一步加強園區道路橋樑、環境改善工程、旅遊設施配套、企業服務配套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力爭在東莞中北部建成一座“城水相融、島城相映、水綠相依”的生態新城。

“未來,我們將重點引進‘大、優、高’項目。”針對園區的招商問題,莫淦泉説將進一步加大招商選資力度,調整招商引資工作思路,重點引進“大、優、高”的投資項目,“大”是項目的規模大,投資的強度大、輻射帶動性大,“優”是發展潛力好、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是引進在產業鏈的上端,產業帶動性強、附加值高的優質企業。同時,還將進一步調整產業規劃,確定園區核心產業,並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構建新型產業鏈接。

華麗蜕變

這裏曾是“東莞最大的澇區、污水彙集區、垃圾堆積區”,一個跨越了6個鎮的邊緣地帶,是一個污染嚴重、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是諸侯割據發展及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遺留症狀的典型寫照。

面對環境品質的“低窪地”,美好的藍圖如何描繪?

2006年,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建設生態產業園。經過近5年的科學規劃和生態系統建設,蜕變正在不斷進行,猶如“鳳凰涅槃”一般。現在,園區已成為一個以濕地為特色、景觀優美和生態良好的現代產業園區,成為快速發展地區水生態系統重構的成功典範。

現在,昔日污水變清渠、白鷺迴歸、湖色怡人、綠道蜿蜒„„東莞生態產業園的變化驚豔無比。省委書記汪洋也由衷讚道:“建設生態園、東莞有眼光。”東莞生態產業園的實踐,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關注。

“太神奇了!”11月24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等多名專家、學者齊聚生態東莞生態產業園,專家們瞭解到生態產業園從過去污水橫流、垃圾滿地的地方,短短几年時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園區的變化讓他們驚詫不已。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訴記者,東莞生態產業園給人印象深刻,體現了一個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變,“過去東莞經濟高速發展,環境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生態園通過採取9項措施,讓整個地方變成了“綠屏、綠廊、綠景”,還營造了大量的親水景觀,代表了未來珠三角發展的方向。

接下來,東莞生態產業園將生態文明建設縱深推進,由生態重構走向生態發展,引進生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着力打造為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態發展的示範引領區。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許多地方正在華麗蜕變,一個個奇蹟即將誕生。

專家建言

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水資源與水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初到東莞生態產業園,眼前的景觀讓我十分驚訝,這裏前後變化真是巨大。另外,園區無論是生態理念還是技術水平都具有超前性和前沿性。

東莞生態產業園做到了一般城市不能做好的事情,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進行這麼大手筆的規劃建設,它的理念和規劃必然引領生態建設的旗幟。未來,我覺得園區應該繼續抓好周邊鎮街的污水排放,協調周邊鎮街的產業發展。同時,結合周邊鎮街的產業鏈,積極做好自身的產業規劃。

楊志峯(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東莞生態產業園是跨越6個鎮的邊緣地帶,不是第7個鎮,生態園是站在東莞市的高度,作為一個示範區來推動轉型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大項目行動計劃。生態園的出現,給東部快速幹線沿線六鎮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3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真正的用地不到一半,而產業用地更是少之又少,這些產業用地甚至都不足以支撐園區的發展。生態園的產業,就是彌補周邊鎮街的需要,應該定位在研發、高科技等高端產業上。

如果我們説松山湖園區是以山水格局的環境特色取勝,虎門港園區是組合港城經濟要素為目的,那麼生態園的發展計劃是以環境水生態治理為先,走內涵型、新型城市化與生態建設並進為要旨的。

不過,生態園並不是單純地解決水環境的問題,也不是新添一個經濟發展單元,而是東莞北部統籌發展的新示範。東莞生態園濕地不是一個保護型自然濕地公園,而是一個具有參與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功能型綠色生態系統,是人工建設但趨近於自然濕地景觀狀態的環境。因此,生態產業園要發展,就必須破“界”,破心界和眼界,破有礙於生態環境的系統完整的行政界,破經濟要素不流通之“界”,破土地綜合價值差異之“界”,破產業不成鏈之“界”。

朱榮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我是東莞的粉絲,我見證和目睹了東莞生態園的成長,我對東莞也很有感情。以前,大家總以為東莞不缺水,沒有後患之憂,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我們應該全面理解水環境,不僅是水的深度處理上,還有整個水環境。

國內很多生態園區,但都是以GDP為

工業園區規劃 篇五

1、金溪工業園區區位圖和產業佈局示意圖(現有園區規劃紙、園區地形規劃紙)

2、金溪工業園區建設項目的承辦單位,以及園區的位置級別

3、現有產業結構的內容、規模、類型和產品市場。金溪工業園區規劃範圍以及規劃期限,想要達成哪些主要目標

4、最新產業區情況表(包括相關企業數目(已投、在建、新建)、主打產業的收入、利税、營業收入排行等相關情況)和有關企業主要情況表

5、園區對國家的貢獻及特點,有無特殊貢獻

6、金溪工業園區的規劃指導思想理念、發展思路和產業政策,有哪些地方想要做大做強,哪些想要淘汰,做大做強的程度?

7、金溪工業園區的總體綜合介紹,位置交通,主打產業有哪些,重點產業園區介紹(香料化工、機電冶金、輕工紡織、食品),產業及相關企業曾獲的榮譽;園區代表性產品及產品在國內外的情況和份額。

8、園區現有的企業人員,將來發展後的人員,將來的產值規模?園區內內設機構,比如黨政辦公室、監察局等,擴大後的管理機構是怎樣的,怎樣設置單位、人員

9、金溪工業園區發展優勢,比如有那些先進的技術和科研,優秀的企業典型(典型材料),突出於其他工業區的特殊的條件。

10、各產業近期幾年經濟發展情況和幾年的經濟增長的比較,有何成就,對“十二五”的推動作用。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想達到的價值、規模等。

11、金溪工業園區推動就業,以及和周邊企業的聯繫情況,有何帶動作用

12、主要道路建設,給、排水條件(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放、工業污水的排放及收集,往哪裏排放?河溝湖?),每天污水處理噸數,燃氣供應情況,電力(供電方式,供電接口、容量等級、已使用和剩餘餘量、變電站負荷位置等)、水力保證(供水的接口、容量、已使用和剩餘餘量)。

13、金溪工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要突出那些特色,如何建設?如環境(綠地、空氣質量、飲水質量情況),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情況),辦事效率、優質服務,院內政策優惠

14、金溪工業園區環境保護情況,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

15、基地招商引資情況和方向?有什麼措施,招商優惠條件、優勢,領導支持力度

16、場內設備和技術力量,怎樣實現資源共享,園區內企業和哪些高校有哪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