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要知識點整理【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1W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要知識點整理【精品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一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二

1、理學興起的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④當人的私慾與天理髮生衝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①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

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説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進一步發展了“仁”的思想,強調自我修養和奮發立志。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三

第1課 百家爭鳴儒家思想形

【知識梳理】

、百家爭鳴

1、背景:(l)春秋戰期產力提高促進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2)社變革:社結構發急劇化士受重用, 並提自主張

(3)術移:現私講,官府發展民間

(4)社需求:各紛爭社環境才及其治略需求

2、各派代表物:①道家:莊;②儒家:孔、孟荀;③墨家:墨;

④家:商鞅、韓非;等等

3、評價:(1) 百家爭鳴歷史第思想解放運;

(2) 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重要階段;

(3) 各家派彼滲透、吸收、融合奠定思想文化發展基礎

二、儒家思想形:

期 物 主張

春秋 孔 ①政治:a.核仁即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德治民惜民力反苛政c.主張克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主張教類

戰 孟 ①政治:a.發展孔仁"仁政思想b.發展孔德治民思想,進步提民貴君輕民本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善

苟 ①政治:a.施政用仁義王道,德服b.強調民羣眾力量,提君舟民水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惡

影響:戰期儒諸百家蔚宗發展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期 物 主張

春秋 ①哲:a.認世界本原道強調要順應自b.認世界萬物停運,關係相互依存且斷轉化

②政治:提治主張

戰 莊 ①認世界萬物都相②認放棄切差別觀念,能精神自由

四、家

①集者:韓非

②主張:提系統治理論, 主張依治

③意義:迎合建立統專制家歷史發展趨勢

【習探究】

1、比較孔、孟、荀思想異同

項目 孔 孟 荀

同 仁思想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政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性論 性相近性本善 性本惡

2、何看待儒家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孟荀民本思想既脈相承各具特色孔提仁思想強調德治民;孟提民貴君輕觀點;荀提君舟民水觀點

②並維護民利益發點種加強統治策略

③雖與我前提倡本着本質區別其精神仍具定現實意義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梳理】

(新儒背景)

(1) 漢初統治者吸取道家治思想, 採取與民休息政策

(2) 諸侯勢力益猛漲土兼併劇烈匈奴患威脅着西漢穩定

(3) 漢武帝期加強央集權積極政治思想形勢發展需要

二、董伸舒新儒

1、特點:糅合道家、家陰陽五行家思想, 改造具代特色新儒體系

2、內容:

(1) 適應漢武帝加強央集權需要, 提春秋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2) 針加強君權需要, 提合應説宣揚君權神授政治思想

(3) 針處世道德標準, 提三綱五儒家道德觀

3、實質:思想文化專制

4、根本目:神化專制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三、主流位確立

(1) 原:董仲舒改造新儒適應西漢政府加強央集權需要,使其能夠通思想統維護政治統

(2)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儒家參與家政儒家説選拔才、任官授爵標準

②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規定教科書自教育儒家所壟斷

③家興辦太;設立郡縣校提高儒位

(3) 結

①儒家思想歷代統治者推崇統思想;

②逐漸兩千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習探究】董仲舒新儒與先秦儒何同

提示:

①位:先秦儒諸百家董仲舒儒真理獨尊

②主題:先秦儒談論現實問題新儒談論神

③功能:先秦儒真理追求新儒現實政治服務

第3課 宋明理

【知識梳理】

三教合

1、儒:漢武帝提倡呈現繁盛勢魏晉南北朝期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新發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期盛行吸收儒精神漸趨本土化

3、道教:民間廣流傳受儒影響主張貴儒尊道

4、隋朝:儒家提三教合歸儒稱三教合

5、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

1、背景:隋唐期儒統位受挑戰北宋儒師韓愈率先提復興儒

2、內容:

(1) 二程思想

①理宇宙萬物本原, 先理物

②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

③提格物致知認識論

(2) 朱嘉思想

①強調理源於理→作道德規範三綱五;性與理致

②強調存理、滅欲

③格物致知目於明道德善求科真

3、特徵: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理核

4、本質:維護君主專制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位:

(1) 儒發展新階段南宋期居於統治位官哲

(2)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註》世科舉考試依據教科書

(3) 朱熹術影響本、朝鮮形朱派;傳及歐洲

三、陸王

1、南宋期陸九淵思想

(1)宇宙萬物本原理

(2) 認萬物都

(3) 需反省內理

2、明期王陽明思想

(l) 宣揚外物外理命題

(2) 提致良知知行合説

(3) 強調內反省用道德修養掉欲恢復良知本性

【習探究】宋明理影響評價

提示:

(l) 影響:宋明理社政治、文化教育、及倫理道德都產深遠影響

(2) 積極:注重氣節、道德;重視主觀意志力量;講求自我節制發憤立志;強調社責任歷史使命;體現儒家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

(3) 消極:用三綱五維繫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性期居於統治位官哲進步鞏固凸現儒古代傳統文化主體位

程朱理與陸王異同

第4課 明清際躍儒家思想

【知識梳理】

李贄離經叛道

(1) 內容:

①破除孔思想迷信

②批判存理滅欲説教, 強調私慾

(2) 意義:定程度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期要求

二、黃宗羲君主專制抨擊

(1) 內容:

①揭露君主專制害

②提主君客民主思想

③主張取代皇帝家

(2) 意義: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反專制鬥爭起積極推作用

三、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 內容:

①重視社實際情況解, 形經世致用思想

②主張實踐求真知, 力求解決計民現實問題

(2) 意義:代樸實風先河

四、王夫唯物思想

(l) 內容:

①世界物質, 切事物都客觀存實體

②物質發展變化規律循

③切事物通考察研究都認識

④具樸素辯證思想

(2) 意義:啟示近代思維, 具劃代意義

【習探究】儒家思想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

階段 間 位、特徵

產形 春秋戰 (1)由孔創立,經孟、荀改進,體系更加完整,未受統治者重視(2)具古典文主義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擊 秦朝 焚書坑儒,遭受沉重打擊

確立統 西漢 (1)道家、陰陽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儒家思想,形具代特色新儒體系(2)趨向官化、神化

走向熟 宋明 (1)儒道教、佛教汲取益內容, 理儒、佛、道三家融合產物(2)由理髮展,完更理論化、思辨化程

自我批判 明清 (1)現具反封建色彩民主啟蒙思想(2)批判理,構早期啟蒙思想洪流, 具解放思想進步性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認識:

儒家思想所百家脱穎統思想並斷自我調整儒家説代表物能吸取百家固步自封更於能夠與俱進順應代潮流斷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進步發展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説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本站。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本站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2020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五

一、背景

1、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2、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3、資本條件:大機器生產以及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4、科技條件:自然科學突破性的進展

5、市場條件: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

1、發明: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電機

2、影響:(1)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2)產生新興工業——電力工業。(3)有利淨化工業環境。

(二)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1、發明:(1)70、80年代出現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2)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3)德國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4)飛機。

2、影響:(1)縮短原料、商品運轉週期。(2)推動石油開採業的發展。(3)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化工業的產生。

(三)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1、發明:(1)19世紀70年代美國貝爾電話;(2)90年代意大利馬可尼無線電報

2、影響: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繫進一步加強。

(四)化學工業的建立

1、發明、發現:(1)從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諾貝爾炸藥;(3)80年代改良製造無煙火藥的技術。

2、影響:大大促進軍事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應用。

三、特點:1)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2)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先進的國家幾乎同時進行。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的範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多數國家形成了兩次工業革命在時間上的交叉

四、影響

一、對發生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

(一)生產力極大發展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的發展;2、自由競爭推動。

3、形成: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爾、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領域)、托拉斯(突出生產領域)

5、認識(1)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2)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

(三)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壟斷國家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加強對外侵略擴張。

(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二、對國際格局

(一)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確立

(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完全形成

(三)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性加劇

三、對社會主義運動

(一)合法鬥爭為主

(二)列寧主義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