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疫情之下,學會減壓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98K

今年1月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然襲擊,這無疑對我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困擾,大家的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面對周邊的人和事物,焦慮、鬱悶、恐懼等消極情緒可能隨之增加。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去理性看待問題,自我調節情緒,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

疫情之下,學會減壓

不要讓自己成為“壓力製造機”

美國心理學家康斯坦斯·哈門提出了壓力產生假説。根據該假説,容易抑鬱的人在其信念、期望和個人特徵的影響下,某些行為方式可能產生負面因素。也就是説,這些人不僅在面對生活壓力源時容易遭受抑鬱症的困擾,他們自己也很有可能就是壓力源的製造者,從而增加自己罹患疾病的風險。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真正的壓力源應該是高感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在病毒的威脅還沒有完全消除時,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集中於病毒防治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壓力生活事件。事實上,當疫病來襲時,我們不應該自亂陣腳,讓消極情緒左右生活,我們要面對的唯一的“敵人”只有病毒,應該上下齊心,消除病毒的威脅。與其害怕的瑟瑟發抖,看什麼都緊張覺得自己有問題,不如積極的行動起來,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來保護自己,也能給人更多的安全感。

將壓力解讀為挑戰

壓力的經歷對於不同的人之間,有不同的反應,這取決於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就是對問題的認知評估。根據壓力應對的理論,壓力產生的根源就是認知,即我們如何評估環境和自己。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擴散開,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感染,這是有威脅的;對於已經感染病毒的人和家庭,身體健康和生活規律都被破壞,這是有危害的;很多人不得不放棄計劃了大半年的旅遊,或是無法回家團圓,疫情也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這就是有損失的。有威脅的、有危害的、有損失的往往是我們面對壓力時的第一反應,但其實我們還有第四種選擇——既然疫情已經發生,既然壓力已經產生,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有挑戰的:對個人來説,這是對我們個人衞生習慣的一種考驗,它促使我們規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對社會和國家來説,這是對衞生健康管理系統、風險預警和防治能力的考驗,它能夠暴露薄弱環節,促使機構和系統進行改進和完善。有挑戰的評估比前三種評估帶來的壓力要小得多,更有可能“化壓力為動力”。不過,要想將壓力解讀為挑戰,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壓力問題的可控程度和可預測程度,例如獲得更多關於疾病的醫學知識,形成科學和理性的疾病意識,出門一定要戴口罩,正確佩戴口罩,等等。

調整心態,學會減壓

壓力的產生是因為環境發生了改變,這就需要我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應對。我們之所以感受到壓力,就是因為環境改變的需求超過我們能夠調動的應對資源。所以,要嘗試調整心態,改變自己。讓我們通過減少不確定性來增加控制感,增加情況的可預測性,並通過調整預期調節對結果的反應。改變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技能來達到這個目的,也可以增加應對周邊事物的認知,開拓自己的視野。

Tags:減壓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