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中班育兒文章【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2W

幼兒園中班育兒文章【新版多篇】

育兒心得體會 篇一

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師,父母應該注意平時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做好榜樣,帶好頭。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偶爾也以向孩子“請教”的方式培養孩子多讀書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人的自豪感。別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和他人,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長學習交流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經驗,做一個有愛心、包容心的家長。

當今社會的家庭,獨生子女的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天下父母們的共同心願。我們作為父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人,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離開我們,成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獨立個體。但要怎樣教育孩子,尤其是怎樣做好幼兒教育便成為我們每位父母的難題。家庭是孩子的首個生存環境,而父母則是孩子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與深遠。以下便是我平時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首先,尊重孩子的提問,注重智力的培養。我們一直沒有刻意的去教她學習什麼,只是在孩子提問的時候認真回答她提出的問題;在她喜歡看的書上面教她認一些字,給她一些她喜歡的書與碟子,讓她自己學會放,怎樣講故事,平時在我講一次故事,然後讓她自己再講一次給我聽,使她對學習有着深厚的興趣。

第二,尊重並引導孩子的思想的培養。重視孩子的道德培養,不管在什麼場合,要求做到不打人,不罵人,不説髒話。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首個啟蒙老師,在家裏,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做到不説髒話,不做過激行為。在孩子發現父母做錯了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要主動承認錯誤,並引導她在犯了錯誤時也要勇於承認。

第三,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教育,教育離不開尊重,尊重不等於縱容。在平時,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就必須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問題,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父母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做,是會像孩子那樣做嗎?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觀念、模式、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定孩子該做什麼,不準做什麼,更不能利用家長的威嚴去壓制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獨立性,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學會涮牙、洗臉、穿衣等,讓孩子自己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有自己的能力與知識。

上述這些只是我平時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現在是獨生子女的時代,在幼兒教育上,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從無知到漸知的過程,在教育子女這方面,家庭環境的區別,造就不一樣的教育方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健康成長,出類拔萃,值得驕傲,但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能夠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們一定能取得成功,走向輝煌。

育兒心得文章 篇二

不健康親子關係到底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不少家庭認為親子關係不是越親密越好嗎?在孩子年幼時確實是這樣,但隨着孩子越來越大,終極目標卻是“放手”。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長沒必要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有的媽媽認為,孩子上了學,自己就不用這麼累了,很多東西老師可以教他。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須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則,孩子步入到社會後,會產生社會化的功能不良。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實現從嬰兒走向社會化的目標。步入社會之後,有人説,“我要改變全世界”。其實,我們不可能改變全世界,而且,改變的前提是適應世界,如果你連適應都做不到,那麼,改變的機會連門都沒有,因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盡到義務,把責任推給別人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

第一種:密友型

密友型的親子關係沒有明確的你我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兩個人的關係比較混亂,沒有任何的邊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關係。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當媽媽與孩子之間沒有建立好邊界時,孩子長到了去幼兒園讀書的年紀,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而且這樣的小孩會不斷地入侵別人的邊界,引發其他人的反感,進而被其他小朋友們排斥。

雖然我經常説,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但有些人把我説的這句話理解的太絕對化了,認為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是我的問題。這就太過於認真了,把很多的東西都忽略掉了。

媽媽與孩子密友型的關係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困惑,主要的問題就是導致孩子以後在跟所有人的關係中會邊界不清。

第二種:上下級型

在這種關係裏,媽媽是孩子的主導者,就像公司裏強勢的上司一樣。孩子的角色類似公司的員工,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上司,兩個人呈現出來的互動關係是控制與服從。中國人經常描述孩子的關鍵詞是“乖”“聽話”,這些詞反映出來的也是上下級的關係。

媽媽作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從,擁有自己的主見,媽媽就會非常的焦慮,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聽話乖巧的孩子面對媽媽的強勢,一方面會表現的很順從,另一方面內心會壓抑很多憤怒,會一直在背後做些小動作以示反抗。

有些媽媽會很疑惑,孩子這麼小為什麼會撒謊?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媽媽有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為了避免懲罰或討好媽媽,於是採用了撒謊的方式。孩子撒着撒着,自己也就信了。

有時候媽媽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樣子,但是媽媽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願意做,可是又無法直接拒絕,於是,虛偽的表達出現了。這樣的孩子在現實中的責任感會比較弱。

當然,這種上下級關係,也會像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一樣,不需要講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夠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就可以了。在這過程中,領導不會詢問你,“這件事你願不願做?你做的情感體驗是什麼?”

有一個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時候,我媽覺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勞。我考試得了100分,她竟然認為是她的功勞。”這個孩子對媽媽有無限的愛,在生活中,他的表現仍是很孝順的,但誰能想到,他會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級關係的親子關係就是這樣,孩子會很害怕媽媽,不敢跟媽媽親近,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聽話,乖巧,講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聽話的孩子沒有太大的成就》裏面所講的內容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聽話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媽媽的需求。不信?那我問一問媽媽,“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媽媽能回答的出來嗎?我再問問聽話的孩子,“你們知道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嗎?”你們也不知道。

我一直説,看一個人是否成熟主要看這幾方面。

1.是否有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罵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

2.是否有一個骨灰級的愛好,所謂的骨灰級的愛好,是指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會因為這個愛好產生很美好的體驗。不管你的情緒是悲傷的,還是挫敗的,這個愛好都會伴隨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着,忘記一切,十分喜愛。

(其實,這種終極愛好是你很美好的客體之一。聽話的孩子很難有屬於自己的骨灰級愛好,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媽媽給予他的。)

第三種:對手型

媽媽和孩子是對手關係?

不會吧?

會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個專有名詞描述這樣的現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媽媽把自己認為好的,理想的樣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當孩子真的達到了,媽媽又會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獲得了那麼多。

這非常有趣,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動力過程。還有一些妒忌,是媽媽和孩子在潛意識方面的競爭。這個競爭更多的是來源於媽媽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競爭。

很多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從小,這樣的媽媽就很懂得照顧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於結婚有小孩後,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不太信任別人,認為別人接近她是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會把自己和自己的東西保護的很好。

有一位媽媽非常有趣,很小的時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東西,她就忍不住發非常大的脾氣,“你為什麼要動我的東西?這件事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小時候,他根本不理解媽媽的這樣行為。

後來,我跟他説,“你媽媽把你當成對手了。在與你的競爭中,她感到了挫敗。她很生氣,同時也很害怕。”

對手型的母子或母女關係都會發生。作為媽媽的我們很難去處理童年時的情節,母女之間的關係更容易成為對手。曾經我講過,有一對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對女兒的寵愛有關。丈夫把自己所有的關注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看到女兒這麼可愛的時候,媽媽會很嫉妒女兒。這樣的想法,在一般情況下,很多媽媽是不願意去承認的。最後,媽媽跟女兒成了對手的關係,同時,她又沒辦法忘記自己媽媽的身份。因此,當媽媽嫉妒女兒的同時也會很糾結。

第四種:角色互換型

這種親子關係很好理解,非常簡單。

有一個個案,她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兒的懷裏,問女兒在幹什麼?

女兒説:“我在做作業啊。媽媽,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會兒,待會我再陪你玩。”然後,媽媽很開心地離開了。很明顯,媽媽的角色像女兒,女兒則更像是媽媽的照顧者,兩人角色互換了。

還有一種類型的角色互換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傷害,哭了起來。媽媽在旁邊也哭了起來,而且哭聲比孩子更響。孩子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媽媽為什麼哭?媽媽説:“我很難過,是我沒做好才讓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錯。”這時,孩子擦乾眼淚,對媽媽説:“寶寶不哭,媽媽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媽媽的照顧者,説到底,這也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型。

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傳輸這樣的話,“媽媽以後要靠你來養我了,以後你給媽媽買大房子,買寶馬車,讓我過上富貴的生活,好不好?”會説這種話的媽媽多半家裏的經濟條件比較落後。

如果這裏有你的影子,我們要學會去改善。改變永遠不晚!

家長育兒經驗文章 篇三

從知道有寶寶的那一刻起,教育的問題就成了頭等大事。歷經了父母對我的教育,目睹了身邊年輕父母的教育,又通過看書上網主動的去學習怎樣“對付”孩子及教育的妙招,結合了我和孩子共同成長六年來的點點滴滴,我覺得要很好的教育孩子,就一定要做一名有智慧的媽媽。

智慧,我簡單的理解就是隻要我們動動腦筋,想個好辦法。有時它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話或者是一段經過“預謀“的短劇、就這樣它使我們的寶貝兒成為了好孩子。説到這兒我想所有的媽媽都會聯想到自己在和孩子相處中,是如何的開動腦筋,鬥智鬥勇的了,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幾點心得。

一、愛孩子,更要高質量的愛孩子。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這是我喜歡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想法是豐富的,孩子的心思是細膩的,我平時做到的就是從不忽略孩子的想法,讓自己站在她的立場考慮問題,徵求她的意見,不輕易地為她作決定。當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要求他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但有時孩子就是會反其道而行。每到這時,我都會問問孩子的想法,因為我知道孩子的任何舉動都是有想法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會了解她,然後幫助她分析,最終使她能夠真正地明白我為什麼要那樣要求她,從而發自內心的認同我,而不是簡單地屈從於大人。

二、言教不如身教,我們是榜樣。

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是孩子的榜樣。簡單地説,我們要求孩子懂禮貌,我們就得做到禮貌待人;我們讓孩子和夥伴友愛相處,那我們就得做到團結友愛;我們讓孩子好好學習、喜歡讀書、少看電視……這一切我們都得首先做到。孩子是單純的,但不是愚頓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所以説他的行為中自然就有我們的痕跡,那麼家長們,別忘了,孩子在看着我們。

三、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愛上學習。

大家是不是都對孩子説過“學習是快樂的”,可是家長的心裏呢,會認為“學習是一門苦差事”,如此這樣,到底要怎麼做?我覺得不能簡單地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必須學習好,更不能用你都不信服的“快樂學習”來教育他,而是引導他,讓他真正地愛上學習。其實學習本身不是快樂的,而享受學習後的成果是快樂的。我告訴孩子: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要做,學習只是其中的一件事,它和我們吃和玩一樣,都有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但是掌握了以後,就是快樂的了。還有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時一定鼓勵、讚揚,不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不要求必須打100分。比如我的女兒在做題時10道錯了6道,我不會説“怎麼錯了這麼多?”而會説“這4道題都做對了,真棒!那麼這6道題呢,再好好看看,一定也能做對。”而這時孩子就會説“怎麼錯了這麼多呢?我下次一定要全對。”其實分數是越要越少的,這真的就像是真理一樣。有時孩子回家後老師講的題還是不會,這時我們一定是生氣的,而且真的就想發脾氣,有的家長會説“老師上課講的,你為什麼不會,一定是上課沒認真聽課。”“別人都能記住,你怎麼就記不住。”請千萬不要這樣説,其實此時孩子也是非常着急和內疚的,無論什麼原因,他都會因為自己做不出老師留的題而懊惱。這時候我們更不能這樣的教訓了,我們應該是幫助他們,然後來了解孩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學不會”。也許是上課的時候聽了,但又忘了,那我們就得幫助孩子怎樣才能記住;也許真就是上課的時候溜號了沒聽講,那我們就必須告訴孩子:做事情就得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讓孩子認識到因為上課時的不認真導致了回到家裏做不出作業的那種難過的心情是多麼的不值得,不划算。家長們,如果你發現孩子的分數低一些了,學習差一些了,請不要認定這是災難一樣的事,因為我們才剛剛開始,我們的點滴作為會影響孩子,會幫助孩子,讓他們從此刻來輕鬆愉快的學習。

所有的家長都想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其實一名優秀的孩子,他的心裏一定是陽光的,他的生活也一定是快樂的,他在各個方面也應該是有技能的。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成為一名擁有簡單快樂的人,可是簡單的快樂是需要本領的,我會用我的智慧來伴隨她,引領她,讓她能夠在無數的生活體驗中最終是一個快樂、積極、優秀的孩子。

育兒心得短文 篇四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邊汲取前輩們的經驗,一邊結合自我孩子的特點開展教育。兒子上幼兒園後,在教師們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壯成長。他的每一個提高都令我們為人父母者深感驕傲和自豪。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心得。

欣賞教育。欣賞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一個孩子,其最可人之處不在於他的聰明活潑,而在於他的自信。自信有助於他此刻與將來勇敢地應對來自學業和其它一切方面的挑戰。培養自信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無形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聲讚揚,都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鼓舞孩子的鬥志,增強孩子的信心,激發孩子的勇氣。當兒子主動幫我們做家務時……我們都會獎給他一句“你真棒”並傳遞一個欣賞的眼神。我們的孩子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着。對於父母親來説,愛孩子是天性,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但明白怎樣愛孩子,卻是一件困難的事。無數次的育兒實踐,使我們懂得了“愛孩子就務必懂得欣賞孩子”的道理,激勵和表揚的效果遠勝斥責和打罵。

互相尊重。讓孩子懂得尊重教師、尊重父母,有助於孩子自覺矯正自我的日常行為。教師和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神聖的人。樹立教師、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使孩子自覺地、發自內心地按照教師和父母的要求矯正自我的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是小孩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讓孩子學會尊重教師,要求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尊重自我的教師,更要尊重孩子的教師。凡是教師要求家長支持配合的事情,父母都要全力支持和配合,目的就是樹立教師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威望。教育孩子尊重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守信。讓孩子從小遵守諾言,懂得什麼是“一諾千金”。一方面有利於樹立家長的威望,另一方面有助於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孩子,孩子需要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持續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僅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家長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帶給最適合的教育。

引導教育。“父望子成龍、母望女成鳳”,這是為人父母者的天性使然。但如果這種期望超過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就變成孩子的負擔,就妨礙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我們不想讓兒子為父母的期望而活着。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始終如一堅持的原則。但自由發展並不等於放任自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師和父母是他的領航員。在他不自覺的時候,我們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檢查督促;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及時進行指導。同時,我們注重發現他的不足、特長和興趣,有針對性開展引導。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他成名成家,我們只期望他在今後的生活中因為有潛力而更自信、更多地體味生活的樂趣!

以上是我育兒的三點粗淺心得,我們深知,兒子的每一步成長都浸透着教師的心血和汗水,真誠感激幫忙我兒子獲得知識、歡樂成長的教師們!

家長育兒心得體會 篇五

家長育兒心得體會 15篇

育兒心得短文 篇六

我從事幼教方面的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於教育幼兒也有必須的心得。我們明白,寶寶自理本事稍弱,總是期望身邊有大人,要是你一但離開,寶寶又會哭起來。應對這種情景,我們應當採取應急措施,家長們也不需為此事擔心寶寶身體之類的,因為寶寶哭其實也是個鍛鍊的過程、宣泄的過程,也是幼兒表達情緒的一種,家長要以一顆平常心;

來看待與兒女之間的關係,把這種溺愛,寵愛轉化成理智的愛,客觀的愛,愛的太狹小,不但使家長身心交瘁,也剝奪了孩子自身發展的空間,家長要擺正自我的心態,如果孩子的需要是正確的,我們必須要給予滿足,但如果是無理的,就要制止。應對一些膽小、愛哭幼兒問題,我們應採取以下幾點策略:

一、冷處理

應對幼兒一些無原則的要求,家長要堅持不一樣意或不理會,讓幼兒放任的哭,待幼兒冷靜下來之後。再與她分析為什麼沒有滿足她的原因,並要求她下次不許提出這種無理的要求。

二、條件對換法

如果孩子哭鬧不止的話,能夠先答應她的條件,但同時也要求他答應你一個條件並告訴他如果她的事沒做到就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當然我們成人所要求的必須要是孩子能夠辦到的,比如下次你見到某某小朋友要打招呼等,以次來進行交換,另外我們答應她的事也必須要做到,這樣才有信服力,以此來改善孩子任性脾氣大的特點。

三、分散注意法

這點很重要也很有用,在孩子哭鬧時,家長可用分散法來引導孩子,例如她平時愛聽故事愛做的一些事,都能夠此刻用上來打消她剛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四、鼓勵法

鼓勵和表揚永遠是培養一株小苗質的沃土,在鼓勵和賞識的氣氛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與您會越來越貼心,當你們的心近了,孩子則更願意與你交流,你的想法,她會更願意採納,孩子也會變得更温和,當她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時,當她不再隨便哭鬧時,當她很勇敢的和別人打招呼時,你都能夠説“孩子,你真棒,媽媽很喜歡你此刻的樣貌”相信孩子們會高興的重複做這些事情,明白行為定型為止。

相信有了以上幾個方法,我們必須能改變一些孩子愛哭愛鬧的問題,主要還需經過教師和家長,我們大人的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愛是關鍵,也讓寶寶們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

簡短育兒心得文章 篇七

性教育讓孩子順其自然

對於家長來説,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個陌生而敏感的話題,但研究表明,對於孩子的性教育應該越早越好,而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性心理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隨着時代的進步,不少家長逐漸認識到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性教育必須而且只能貫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因為孩子的心靈成長是有規律的,而家長適時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此,幼兒的性教育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教育,必須首先從理解孩子做起。

容許孩子的性好奇

根據專家的研究表示,最好是在幼兒5歲之前就對其進行性教育和性方面的解答是最好的,由於1-2歲的孩子對於的身體性器官會出現好奇的現象,尤其是男孩會把玩自己的性器官,而這時的父母不要去責怪和打罵他們,而是需要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先從簡單的性方面知識開始瞭解。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教授解釋説,人的性心理和性行為的發展不是到了青春期才突然出現,而是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摸弄生殖器的行為。這是兒童性發展中的正常現象。而這種興趣在孩子上國小後會逐漸消失,直到青春期後的復甦。

胡教授建議家長,當孩子在觸摸生殖器時,父母可以“視而不見”,不要對孩子以任何強化的行為,比如笑他、強行將他的手拿開、嚇唬他那樣做小雞雞會得病等等,如果父母這樣做,兒童會反而加強他的這個行為。父母最不能夠做的是訓斥孩子,不能將下流、犯罪之類詞語評價孩子的手淫行為,甚至打罵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傷害。

對於有手淫行為的兒童,父母應該告訴他(她)這個行為是隱私的行為,要在自己的房間或避開外人進行。總之,手淫是一個兒童成長中正常的行為,順其自然就好。

順其自然地進行教育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要太過於急切,要根據幼兒的發展進行順其自然地進行教育,當幼兒出現了某些怪異的行為,其實他們僅僅只是出於好奇,父母就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地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名稱,讓孩子瞭解到自己身體的部位的功能,時不時的在旁加強關於性教育方面的認知。

4歲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關性別的問題,比如,問家長“我是從哪來?”或者“為什麼媽媽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問題。而“性遊戲”多數就是來自於他們對於人的身體的好奇心,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理解來認識性,而對自己和別人身體的好奇和關注,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期滿足孩子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心,有利於他們今後性心理的發展,因此對於孩子的探究式“性遊戲”,我們既要保護積極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極的一面。家長或老師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如游泳換衣服時、洗澡時、上廁所時,很自然地讓孩子們認識個體的器官,向孩子説明男女身體是不同的。

正確地回答兒童提出的有關性問題

幼小的孩子對於事情都是感到非常的好奇,而當他們因為不懂而向你提出疑問的時候,家長們不要因為害羞或者覺得難以開口,而錯過了對兒童進行性教育的好機會,你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做到誠實、有問必答的處理原則來處理,但是也要考慮到幼兒單純的思想能否明白,所以家長們在回答的時候要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簡略真實地回答。

幼兒時期,孩子可能會遇到很多關於性的問題,比如電視鏡頭裏的親密場面、小動物的交配動作,甚至可能是無意中看到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等等。總體來説,對於這些問題,家長應該持有不隱瞞的態度,適時給予解答。讓孩子瞭解性,不會使孩子“變壞”,反之,越隱瞞和抑制,反而越容易出問題。家長還應注意,對孩子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生命、愛與尊重,學會珍惜自己。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會產生良性的效果。

家長育兒經驗文章 篇八

我是一年二班李婧軒的家長,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家長都深深思考的問題,同樣在我的家庭中是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的。

説起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家長重視,人們常説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深刻影響着孩子的一生。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首先提高家長的自身修養,但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都是一門心思的將很多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教育孩子不能是速成班的模式,而是潤物細無聲,一點一滴逐步走向正確的軌道,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品行。

自從孩子上了一年級後,變化非常大,接受知識量越來越多,展現在孩子面前的世界是全新的,是未知的,是同以前在家中和幼兒園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剛來這裏一定會有一個適應過程,這個過程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夠適應,但有的孩子可能會用很長時間。在這樣關鍵的時期,家長一定要起到指引和輔助的作用,引導孩子儘快融入並接納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節奏。

還記得在第一學期剛開學第三天,我的孩子就得了嚴重的肺炎在赤峯住院長達半月,回來後就擔心學習進度的問題。當時因為剛開學,也不知道學校都學到了什麼程度,就只能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在家裏補課,讓人高興的是,回到學校第二天參加班內的語文小測驗就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100分。由此可見家長在這件事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給我的啟發是: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絕對不能有僥倖心理,把所有困難和問題推向學校和老師,那就是自欺欺人,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今年已經是來到國小的第二個學期,在這段時期孩子的進步與成長得益於老師的辛勤培養,沒有老師的辛苦和正確引導,孩子們就沒有今天的成績。所以説家長與老師的積極溝通也是促進孩子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溝通可以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發現平時在家發現不了的缺點,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對孩子進行教導。 顯然,作為最基礎的教育,家庭環境是人生最早接觸的,家庭環境的質量與好壞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最直接的影響。因此,給孩子一個輕鬆安靜的學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也要儘量改正自身的壞習慣,樹立起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當然,家庭教育涵蓋了方方面面,比如讓孩子樹立自信心,確定目標,堅持不懈,培養學習興趣等等。

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家長也有些落伍了,這時也要跟着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也是一個好的方法。

育兒心得短文 篇九

有人説:“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僅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我很贊同這個觀點。那麼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我認為家長不僅僅要有良好的育兒心態,更要講究育兒方法。下頭我來談談自我教育兒子的心得體會:

1、作為家長,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要清楚懂得自我的孩子性格特點與優缺點。應對孩子教育我們應當有穩定的情緒,健康的情感。哪位父母不愛自我的孩子,可是愛不等於縱容,做父母的必須不要事事順着孩子,要學會怎樣拒絕孩子,要讓他明白,你為什麼要拒絕他,你的拒絕理由是什麼要讓他明白有時對他的拒絕也是對他的一種愛,人生漫長的路上不必須都會事事如意,就算不如意,他也懂得怎樣做。

2、要重視品德教育。做父母的要想清楚自我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家長應當明白“先學做人,後成才”的道理。僅有一個品行優良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尊敬。所以我們比較重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常把夢想、信念和愛心做為主要教育目標,由始至終貫穿在孩子的教育中。

3、我們應當多與孩子溝通,認真傾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一般我還是挺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我稱之為閒聊。例如:你今日在學校、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開心與不開心的。可是閒聊並不是嘮叨,我們如果能把嘮叨化為閒聊,同時給以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勵。俗話説:“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無論孩子的優點多麼微小,我們都應給予肯定與表揚,這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當然一個温馨、和睦的家庭對孩子來説也是至關重要的,家庭和睦能培養孩子歡樂的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讓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

4、注意開拓思維,要求全面發展。孩子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並且是經常變換的。要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合理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開拓思維,讓他儘量多學一些知識。同時家長也應順應孩子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特點,及時補充和吸收各方面的知識,以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我認為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即家長要多參與孩子的活動。

5、多鼓勵,少訓斥。千萬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説她“笨”“不乖”“沒出息”等之類的話。因為此刻的小孩自尊心都很強,這樣你的孩子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傷害的。其實當你責備她不爭氣的時候,你能夠蹲下身子用鼓勵的口吻,鼓勵他。

6、寓教育於實踐中。要多給孩子以練習的機會,而不要直接加以指責。比如説常讓孩子去買鹽、香皂之類的東西。開始,孩子可能會算錯帳,這時我們不要責備他,然後再讓他去買一次回來。幾次之後,孩子再買東西時一般會很少再出錯。這種不責備孩子的失敗,而是想辦法讓孩子反覆練習、實踐、體驗的方法,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應當操之過急,而應當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給以孩子更多的耐心。要相信自我的孩子是最棒的!

育兒心得短文 篇十

光蔭如梭,在這不經意的日子裏,牛牛從以前只會咿咿呀呀的小寶寶變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家長育兒心得體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也不在是你眼中以前的那個寶寶了,她有時也會抓住大人的缺提出意見,或是在心裏質疑大人的心裏了。

應對這個“小大人”我們要明白,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所以我們平常也要注意什麼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歡給孩子設計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一但教育偏離了設計的軌道,就會認為孩子“笨”、“沒有出息”,等一系列影響家庭氣氛等不開心的問題也會急馳而來。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把自我父母以前給自我設計的未曾完成“宏偉藍圖”拿過來讓孩子來替你去完成。以前犯錯改了就不是問題,相同的錯誤重演就是問題了。少年的時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歡樂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和“鼓勵”。

我們認為牛牛隻是個平凡的小男孩,我們沒有給他設計任何的遠大夢想,我們只是期望他開開心心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長。所以遇到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要幫忙他找出差錯的原因,而不是開口就責罵他,對於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爾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他自我興趣愛好的學習選取,但也要監督他對自我的選取不要隨便更改或後悔,培養他自我獨立決定的意識是不能夠衝動和隨意的。

要統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規則,由於家庭結構問題,老人都會把孩子當做“寶”來喜歡或討孩子開心。如果祖輩和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對大人們的洞察力也是很強的,時間一久,在家長的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會利用家長的意見分歧而“投機取巧”,家庭和睦聯盟,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紀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有意見分歧時,都要採用背靠着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前爭執不休。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隨着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不再盲目服從;平時我們多采用溝通辦法,口氣婉轉,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減少居高臨下的家長制批評作風。在與孩子溝通時,必須要認真聆聽她説話,讓她感到父母對她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她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我想的和做的,表達自我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忙。

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就應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説看電視、玩電腦時間長了,我們採用“提醒制”,告訴她再過幾分鐘該休息了,就應保護好自我的眼睛等等。有一種飽和原則,就是孩子們慣有的厭煩情緒。雖然強烈的想擁有目的,也能夠體會把事情做完的樂趣,可是因為課程繁多在內心產生阻力,無法持續主動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的份量減少,繼續培養孩子在低潮時的活力,那麼他們在低潮過後,又會升起職責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

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化的過程,甚至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還是沒興趣,都得坐在書桌前把課本一遍又遍地看,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產生倦意的起因、

我們提出四個推薦:

1、多給孩子講一些勵志故事或典故。

2、用近期的學習目標來鼓舞孩子。

3、改掉孩子三分鐘熱度的習慣。

4、鼓勵孩子暫時落後是為最終的衝刺保存實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父母就應注意平時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做好榜樣,帶好頭。和孩子一齊讀書學習,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偶爾也以向孩子“請教”的方式培養孩子多讀書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人的自豪感。別在孩子面前評判教師和他人,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長學習交流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經驗,做一個有愛心、包容心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