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多篇】

濫竽充數成語故事 篇一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出處】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説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儲説上》

【釋義】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混飯吃的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

【反義詞】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同韻詞】三薰三沐、義夫節婦、三翻四覆、連類比物、乘隙而入、動心娛目、駢首就戮、臨危不顧、醜類惡物、貪位慕祿、。.。.。.

【年代】古代

【謎語】南廓先生吹竽

【邂逅語】南郭先生吹竽;紅薯粉摻在藕粉裏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非常喜歡聽吹竽合奏,好吃懶做的南郭先生想辦法混進了樂隊,他不懂裝懂、搖頭晃腦,裝出一幅行家的樣子。不久老國王死後,新國王喜歡聽吹竽獨奏,南郭先生這下心虛了,害怕會露餡就連夜逃出了皇宮

【成語示例】言調整人事,濫竽充數,依然如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二七

【成語造舉】

◎ 眾多絮棉製品經營者紛紛搶灘這一領域,其中不乏假冒偽劣產品魚目混珠,濫竽充數。

◎ 上海幾萬支大大小小的裝潢隊伍,約佔95%以上是外省民工,其中90%的人員沒有裝修專業技術工程證,另有20%~30%的人員更是濫竽充數,僅僅在建築隊裏幹過幾天小工,是鋪蓋隨身帶、居無定所的"三無"盲流人員。

◎ 以《濫竽充數》一課為例,用逆向思維方式會得出:南郭先生雖不懂裝懂,但不是執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開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 這樣經過層層篩選、考核,最後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實學的佼佼者,非但濫竽充數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僥倖取勝。

濫竽充數成語故事 篇二

今天,我讀了一則故事名叫《濫竽充數》,讀了之後我深有感觸。

這則故事主要講了,古代有一種很像笙的樂器叫竽。齊宣王很愛聽吹竽,而且喜歡合奏。當時,有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大家都叫他南郭先生。他雖然不會吹竽,但他聽説樂隊成員的待遇很好,非常羨慕。於是他設法見到了齊宣王,並對齊宣王説: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樂師,沒有幾個人能比過他。齊宣王也沒讓他表演便把他編入了樂隊,他從此便在樂隊中裝模作樣吹奏,也沒人發現他的問題。

後來齊宣王去世了,他的兒子齊泯王繼位。他也很喜歡聽吹竽,但是必須是獨奏,從此南郭先生只好悄悄的遛走了。

我覺得我們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樣不懂裝懂矇騙別人。比如數學課上,老師講完一題後會問我們有沒有聽懂,有些人就像南郭先生一樣沒聽懂確裝聽懂了。我們不能這樣沒聽懂就是沒聽懂,老師可以再講一次,但是如果裝懂你就是在矇騙你自己。

濫竽充數成語故事 篇三

戰國時期,齊國出了一個很笨的君主——齊宣王。他很愛聽吹竽,於是下令召三百名吹竽手。有個南郭先生,家中貧困,從來不會吹竽,他聽説齊宣王要召吹竽手,心花怒放:三百人一齊吹,假裝豈不是易如反掌嗎?我不如去混混,弄個官做,多掙點錢,回去好孝敬老母。他腦中已浮現出各種金銀財寶。看着告訴他這件事的朋友,想着做官時的逍遙,南郭先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前住宮中。

大殿之上,牆壁都是金色的,雄偉壯觀,金壁輝煌。三百名吹竽手排隊走上大殿,齊宣王端坐在寶座上,兩旁站着僕人,四周排列着文武官員,門口站立着威風凜凜的衞兵。齊宣王臉肥肥的,眼睛小小的,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全身肥得簡直像個大米缸。

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為了不讓人發現,他剋制住心中的緊張,裝作鎮定自若的樣子,邁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隨着齊宣王一聲令下,三百名吹竽手開始演奏。南郭先生和別人一樣,閉着雙眼,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搖頭晃腦,一副沉醉其中的樣子。可如果非常仔細地看,就能發現破綻:南郭先生只是在模仿別人罷了。因為他總是比別人慢半拍,而且腮幫是一直是鼓的,別人是一收一鼓的,南郭先生怕發出聲音,被別人發現,所以才這樣。演奏完了,南郭先生終於鬆了口氣,裝作鎮定自若的樣子走出大殿。很難看出南郭先生心中在想什麼。他竟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就這樣混了幾十年。

齊宣王駕崩後,兒子齊湣王即位。他也喜歡聽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齊吹,覺得那樣音太雜,而要他們一個一個單獨吹。南郭先生自知無法繼續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別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後人用“濫竽充數”一詞來形容以假亂真,渾水摸魚。我們可不能濫竽充數,要有真才實學。

濫竽充數成語故事 篇四

教材解讀

課文主要內容及寓意導讀:

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你一定學會了不少成語。其實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説,還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可笑之事……但它們都藉助這些故事,向人們傳達着豐富的含義。你能説一説你所知道的成語故事嗎?

課文《成語故事三則》,又向同學們講述了三則精彩而有趣的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現在就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些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它的寓意又是什麼?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誇盾好,什麼矛也戳不破;然後又誇矛好,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説不出話來。

什麼矛也戳不破和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後相牴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後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樑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説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説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二、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成語是一個王國,是一個大千世界。學習成語,不僅能讓我們懂得很多的知識、道理,而且能增加我們的語言積累,為我們的習作增添色彩。同學們如果有時間,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讀一些成語故事,然後做一份成語小報,那會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關成語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有關成語的趣味題目,當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據成語想一些題目;然後想一想你打算把小報設計成什麼樣兒,給小報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成語王國》、《成語大沖浪》、《成語碰碰車》等等;最後開始製作。)

附:課後習題4提示:

(1)總是--我特別喜歡看課外書,一到星期天,我總是拉着媽媽去書店買書。

(2)不要……而要……--老師經常對我們説:學習上不要偷懶,而要勤奮。

課後練習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説話做事前後牴觸。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湊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和説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三、萬花筒:

相關資料

1、古文欣賞

你讀過用文言文寫的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的故事嗎?這裏就有,對照着課文,看一看能不能讀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註釋]

鬻(y):賣。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

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悦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註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像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lǐn):糧食倉庫。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註釋]

武帝:梁武帝蕭衍(yǎn)

僧繇:即張僧繇,精肖像,善畫龍。

2、成語故事欣賞

讀了三則成語故事,是不是覺得成語故事特別有意思,肯定還想讀是吧。這裏選了幾則,趕快讀一讀吧!

杯弓蛇影

晉朝淯(y)陽有個當官的名叫樂廣,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個朋友常到他家來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長時間,不見那個朋友來家作客了。樂廣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門後,只見朋友卧在病牀上,樣子很憔悴,便關心地問道:你怎麼病得這樣啦?好些了麼?那朋友有氣無力地回答説:前次去你家作客,剛端着酒杯喝酒時,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十分厭惡。可是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在座,不便説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頭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後,總覺得噁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樂廣覺得奇怪,想來想去,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弓。他料想這位朋友所説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為了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説:杯裏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着牆上的弓説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癒。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裏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後,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恆心,於是他就對高子説:山間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聽了有所領悟地説:老師,今後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説:那好吧,今後就看你的行動了。

後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並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後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於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於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為讚賞。他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説為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後、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為他先得成竹於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讚揚文與可説: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後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為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 一個縣那麼大,而且出產不多。可是夜郎的國王卻很驕傲,自以為他統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後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為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