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精品多篇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 篇一

1、嘮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覆覆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麼做,那個要那麼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 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豈不知,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複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 經常採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聽煩了、聽膩了,變“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長説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樂意聽、不樂意照着做了。

2、提出過高要求

一些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能力、年齡和原有基礎等因素,盲目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規定孩子考試成績一定要“雙百”,至少也要 在班裏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學知識:今天強迫孩子參加這個補習班,明天強迫孩子去上那個輔導課,琴棋書畫樣樣都不能缺……

這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

3、不顧孩子的意願

一些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成龍成鳳”,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互相攀比。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對家長一廂情願安排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不心甘情願地去學,他是肯定學不好的。這時家長倘若再擺出長輩的架勢採取高壓政策逼孩子就範,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4、對孩子專制粗暴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錯了事或者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開始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罰跪、罰站甚至逐之門外……

這些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個性較温順的孩子經常會屈服於父母的威嚇,但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因此而變得膽小、懦弱和自卑;而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產生與父母對立的情緒,並不時地以反抗的形式來回應家長。最終逆反成性!

5、對孩子過分溺愛

一些父母從來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仍然對孩子過分遷就。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犯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 正爸爸媽媽也不會批評自己,由此而會養成不允許別人批評、指正的習慣。不言而喻,當父母想對其進行管教時,被寵壞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會對抗!逆反!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 篇二

1.轉變固有的傳統觀念。

家長與孩子如果不能溝通,實際上就等於家長完全喪失了教育權力。因此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樣有人格的人。科學研究證明,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惟有自尊心才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其次是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不要逼着孩子去考一百分,而要讓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過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幸福快樂的一生。

2.掌握相應知識和能力。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孩子幼小的時候,家長要更多帶領他、教導他,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的時候,此時家長就要更多地與他商量,應該學會向孩子請教,主動地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

其次,家長要理解孩子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不要經常説自己小時候如何如何……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孩子只能成長在電視和網絡的當代,家長只有認真地理解時代,才能更好地理解當代的孩子。

再次,要定時溝通。我們知道,家長為一家生計奔波忙碌確實不易,但孩子畢竟是家長的未來,自己生命的延續,就算再忙也應該擠出時間與孩子溝通,時間可以不用很長,關鍵要有質量,如有些交流需要全家一起,歡快熱鬧;而有些溝通則需要有一個温馨恬靜的角落。一次艱苦的遠足,常常可以增進彼此的理解;而一段在山林的度假,又往往可以相互有新的發現。

3.打開和孩子溝通的渠道

親子關係是孩子降臨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他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而融洽親子關係也是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渠道。首先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允許討論,允許爭論;其次是善於引導孩子,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句話説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父母只有瞭解孩子,知道孩子想什麼,願意做什麼,父母才能對症下藥,找到溝通的捷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彼此都需要相互理解,尤其是父母,應該多理解孩子,多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架起心靈的橋樑,才能使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長。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 篇三

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着“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裏,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 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説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説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説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説六句話:早晨説“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着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着急看電視& rdquo;。這樣日復一日的説,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説。“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當然,溝通的問題也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説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 篇四

不急於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迴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後,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説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説:“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着他問:“他做了什麼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説類似於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着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瞭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與孩子溝通技巧及反思 篇五

一、做一個好聽眾

隨着年齡的增大,許多青少年認為坐下來同父母細訴衷腸是一件很彆扭的事。而對於父母來説,必須設法讓子女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要讓家裏時時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談,自然會來找你。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並做一個好聽眾,而晚飯是全家共聚的好機會。可惜這一點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視。同時,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如果每天晚飯時肯留心聽兒女説話,會讓兒女覺得自己受重視,而創造這樣的“聆聽氣氛”會很有效。

二、學會與子女平行交談

用平行交談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兒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的反應。所謂平行交談,即父母與子女一起從事一些普通活動時進行交談,但重點要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着。這種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而對父母來説尤其如此。幾乎從事任何活動都能得到這種相處的機會,例如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進行體育活動。一位父親就很會利用這樣的機會:“我常常和14歲的兒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時候我們往往談起某位老師或學校裏發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隨便聊聊,不是嚴肅的討論。我發現兒子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談話,從這種活動中我也較好地瞭解到兒子的情況。”

三、只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孩子們也不喜歡,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而是顧問——只會細心地聆聽,協助他們做出抉擇,不是插手來干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預、批評,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四、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由父母來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儘量不要擅入他們的房間,不要讓他們覺得只有跑到外面才會有這樣的空間。我的一位同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説:“孩子的房間裏常常擠滿了他的朋友,他們或談天説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遊戲,雖然經常吵吵嚷嚷,但我覺得這並不要緊,因為只要孩子沒有變壞,很安全就行了。”

當代的青少年越來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們往往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不肯與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幾歲的孩子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儘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這樣對待他們。

五、把要説的話寫下來

很多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説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因為把話寫下來,你的話就會顯得很有分量,一般人會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國的母親發現她14歲的女兒已經開始同男孩子約會了,她想向女兒強調性愛可能引起的危險後果,但是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不耐煩地説:“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寫了封信給女兒,她在信中細説了她的憂慮,還説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要過問,然後她把信放在了女兒的牀上。女兒一直沒有表示收到過這封信,直到三年後的一天,母女倆正在廚房裏忙着,女兒突然開口説道,她正在等待那個人的出現,因為“那封信影響了我”。

六、不要無所不問

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曾有一位身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歲的女兒回家後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沒有告訴她原因。於是她陪女兒坐在沙發上摟着她,過了一會兒,女兒就走出房間不哭了。那位母親始終不知道女兒為什麼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兒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問而是慰藉。幾年後母女倆談起這件事時,女兒已經記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説她記得當時母親在她身邊,而對女兒來説,母親在身邊才是最為重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們又不願意被別人看做是小孩子。這種矛盾就讓很多的父母與孩子產生不快。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與家長處於同一個位置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