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6W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多篇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 篇一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説,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説,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説,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中秋節傳統習俗 篇二

浙江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製作方法,説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嚐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嚐醉蟹。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説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芋頭、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台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麪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此外,安徽婺源地區中秋必食塘魚;雲南昆明在中秋節時每户必做“閤家大月餅”,然後一人一塊分而食之;山東泰安要吃小包子;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夥宰一頭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節晚祭祀祖先,然後分吃牛肉。

陝西

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裏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孃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中秋佳節,陝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着解暑的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餘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為了陝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陝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山西

山西三晉的月牙月餅。山西月餅多以油和麪,餡子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種類。其中,繁峙縣有一種特殊的球形月餅,是當地農家的獨特創造。一般農家打月餅時,還專門為孩子們打製一些兔形小月餅,希望他們將來能夠“蟾宮折桂”,步入仕途。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桂花鴨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四川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吃麻餅、蜜餅等,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在川西地區,煙燻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醃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薰爐中,用稻草煙燻至呈茶色,出爐放入滷鍋中滷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燻鴨即成。

中秋節要吃月餅的原因 篇三

每年的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餅,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是什麼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着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 篇四

月餅的由來,傳説源於唐徵突厥取勝,有西域商人賀以胡餅,李世民感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此説無據,胡餅漢代已入中原,類於今天的`饢。李世民不過是説胡餅之圓,近似月亮罷了,和月餅毫無關係。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説,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餅”在古代是一類麪食的總稱,比如麪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麪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麪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據説起源於元代。

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漸漸地,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後來,朱元璋終於推翻元朝政權,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雖然後來歷史又發展至清朝,但人們用月餅慶祝中秋的習慣已經保留並傳承了下來。

一般認為,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月餅的始祖。

後來張騫出使西域時,又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是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時,“胡餅”的名稱開始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月餅又有“荷葉”“金花”等雅稱。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説相關的圖案。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祭月月餅到處都有。

民俗專家表示,隨着時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和花樣也越來越多。其中,比較常見的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月餅等,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而諸如冰皮月餅、水晶月餅、冰淇林月餅等新花樣和口味則更多地被年輕人所接受。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 篇五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自古以來,月餅作為閤家團圓歡聚的象徵,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那麼,中秋節為何要吃月餅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説,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最早形成時期,史籍中沒有十分確切的記錄。其實,月餅成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最初,月餅是用來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漢代,已有蒸餅、胡餅、湯餅等點心,但那時並不是節日食品。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都要用精製的糕餅來祭供月神。祭供完畢之後,全家人再將糕餅分吃,表示閤家團圓。

專家指出,“月餅”作為一個專用名稱,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那時,它也只是一種普通的餅狀食品。 現在,月餅已成為我國的傳統糕點。

由於我國製作月餅歷史悠久,各地又採用不同的原料和工藝,也就形成了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月餅,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式、廣式、蘇式、滇式幾種。月餅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始於明代。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專家表示,中秋節民間家家吃月餅的習俗,與歷朝歷代越來越盛行的賞月活動,也是密不可分的。

從最早只是一種普通的餅狀食品,到後來成為人們寄託自己美好情思的應節食品。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