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聞年度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新聞年度報告多篇

【第1篇】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年度重點工作述職報告範文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文廣新局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目標,秉持文化立市工作理念,圍繞10個方面重點工作,主抓42項重大活動和重大項目,強化措施,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全面超額完成市政府交給的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蚌埠文化史上一系列好成績,文廣新工作在全省的位次與以往相比明顯前移,其中文化設施建設在全省的位次保八爭七。

一、以創建國家示範項目為契機,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明顯提升

1、在文化場館建設上實現歷史性突破,市圖書館首次晉級國家一級館,打破市級三館無級別的尷尬局面;新博物館已完成土建,進入展陳施工階段;謀劃推動新文化館、音樂廳立項選址工作。三縣圖書館分獲一、二、三級館;三縣數字化電影院已經基本建成。

2、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上得到進一步完善,構建了市、縣、鄉、村(居)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牽頭打造了“城市一刻鐘、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由 “送文化”向“種文化”拓展,建成文化輔導點160個,組建208人的文化輔導員隊伍。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農村文化建設“八個一”的目標。啟動20個鄉村文化樂園試點建設工作。“蚌埠花鼓燈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全省僅兩項)。

3、在文化惠民上有新成就,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公共電子閲覽室、農村文化專項補助、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四大文化民生工程提前完成並走在全省和全市的前列。在實現廣播電視村村的基礎上,全市開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突破80%,全省領先;24個電子閲覽室全面建成;舉辦千場文藝千村行活動,全市共開展文化下鄉進村、進社區等各類公益性演出超過1000場;放映公益性電影11088場,超額完成任務。以“温馨蚌埠 歡樂珠城”為主題,廣泛深入開展系列文化活動273場,觀眾達30萬多人次。

4、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有新作為,在物質遺產保護方面,繼一次獲批7處國保單位後除立碑標示外還啟動了保護規劃工作。經過努力,國家一級文物數量由27件增加至81件(尚有部分借展文物未定級),館藏文物定級總量在全省地市級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全面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初步反饋文物數量 37313件(套)。成功舉辦全國“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取得了蚌埠就是禹會諸侯之地、禹會村遺址為國家形成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學術支撐,淮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等成果。在非遺傳承方面,積極做好省級第四批、市級第三批非遺項目申報工作,“獨杆轎”、“潛絳彩”等16個項目入選省級、市級非遺保護名錄。禹會區皮影戲《金兜山》入選國家扶持的皮影戲優秀劇目。

5、在文化市場監管上有新突破,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近萬人次,開展了查堵違法違禁出版物“清源”行動、“劍網”行動、打擊侵權盜版等專項整治行動。率先在全省完成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市文管局獲得全省新聞出版及版權查辦案件工作先進集體,兩項案件查辦工作分別獲得全省文化市場“十大案件”和“重大案件”表彰,獲全省“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

二、以打造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為平台,文藝創作生產增量提質。

新編創了泗州戲表演唱《蚌埠頌》等10多個劇目和近百個曲藝、舞蹈、小品等文藝節目,為歷史少有。其中《珠城的傳説》為我市近三十年來首部新編創大型花鼓燈歌舞劇,已成功演出10場,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成功復排了泗州戲《楊八姐闖幽州》等一批經典劇目。協助做好電影《生死與共》拍攝製作工作。文藝精品創作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0項,花鼓燈舞蹈《大河灣的孩子們》獲國際金獎。“花鼓燈文化生態保護工程”提前一年通過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驗收。

三、以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為動力,文化產業發展壯大提速。

12個省“861”項目完成投資額35。35億元,居全省第一方陣。經過積極申報,星宇等三家企業被命名為“安徽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至此,我市共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一個、省級五個,居全省前列。水木易卡通公司製作動畫片總時長 6060分鐘,位於全省前列。大明文化產業園獲評“20xx年度中國最佳人居經典環境金獎”。

四、以完成八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為抓手,文化體制改革明顯提效。

着力破解改革難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主要抓好8家經營性文化改革改制任務,安置職工200多人,辦理產權證6家,新組建了華信物業公司,和平電影院成功引進中國華夏院線改造為多廳數字電影院,長征劇院開發改造項目進入前期規劃立項,解決了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推進蚌埠大劇院引進演藝項目工作,不斷培育壯大演藝市場。不斷做大做強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市文化發展集團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打造合格市場主體。

過去的一年,我們實現了重點工作全面完成,難點工作有效突破,一般工作明顯提升了目標。我們的體會,一是領導重視和方方面面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證;二是與中心工作融入、合拍、共振是做好工作的關鍵;三是攻堅克難、積極作為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四是繼承創新、尋求突破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途徑。

文廣新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升;二是適應市場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加強;三是人才匱乏、隊伍不強的現狀急待改變,等等。

20xx年的思路是:以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實現“一五五二三”工作目標,即:圍繞“深入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和***系列講話精神”一條主線;實現“五大突破”:在完善文化管理體制上有突破、在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上有突破、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有突破、在項目謀劃推動上有新突破、在文藝精品創作上有新突破;打造“五個一批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名勝、創作一批名劇、培養一批專業餘名星、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點;精心申辦好“兩項重大文化活動”:第五屆中國(蚌埠)花鼓燈歌舞節暨國際民間歌舞藝術交流周、中國(蚌埠)玉文化節;推進“三個院館”建設:新博物館開館工作、音樂廳、新文化館建設。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年度重點工作述職報告

【第2篇】13年度新聞記者實習報告格式

遇到了閉門羹。由於超市新入駐肉類品牌如雙匯、雨潤等,可以有效調節xx市的肉源緊張情況,抑制肉類的物價過高上漲,所以採訪任務格外重要。當時所有的超市人員都在開會,門衞要求我等待,並向我索要記者證。但由於所在的xx日報並沒有給我辦理臨時記者證,我便掏出學生證證明身份,當場遭到拒絕,並拋出冷言説學生哪有資格採訪。當時就知道等待採訪是不可能了,得想點辦法,死磨硬纏隨機應變。

於是在等待的空隙,開始跟門衞******,從工作聊到生活,他問及我的大學生涯,於是我趁機把採訪的要求用婉轉的方式提出來,他終於答應將超市相關負責人以及雙匯的經理介紹給我,但同時需要我對重要信息保密。事實證明,當時的堅持是正確的,在後來的採訪過程中,我獲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得到了報社主任的充分肯定。後來對物價、工商等單位的採訪還算順利,第一輪採訪圓滿結束。

信息基本把握,但是要組稿,要結合材料分析,形成完滿的深度報道並非易事。在組稿之前,我找到一位記者,希望她能夠給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她告訴我説,要列好提綱,認真分析材料和採訪得到的信息,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特別強調廣度和深度。

結合她給出的建議,我花了半天的時間將報道成稿,並交給主任幫忙修改。本以為可以得到肯定,為我的速度和激情。但是在改稿的過程中,發現不僅存在結構的混亂、內容的缺失、報道的深度等問題,更有很多句子和語言的基本性錯誤。

主任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再加上這次的選題經歷讓我明白,作為一名記者,在面對眾多的困難時,不能輕言放棄,要隨機應變應對各種突發性的事件和情況。僅有一番的激情是完全不夠的,要做到沉着冷靜,虛心請教,爭取每天的進步。

俗話説:防火防盜防記者,記者的認識面和囊括信息的能力,的確是凡人所不能及。一直認為政務新聞部的記者,就只是跟政府打交道,冷淡、無趣,但是經過一個月的實習瞭解到,記者雖然又累又苦,但是他們熱情、積極,具備在基層堅持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的豐富經驗,有着吃苦耐勞、專心敬業的精神。

總結這次時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是為期僅一個月的社會實踐,但我認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受益匪淺的社會實踐,這將會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歡迎登陸範文大,轉載文章內容請註明出處,本站保留追究責任的權利

【第3篇】13年度新聞實習報告

13年度新聞實習報告

我在香港《文匯報》港聞部實習,採寫本地新聞。每天都要在香港不同的地方跑來跑去,我有機會認識香港的社會民生,同時也在與同行的學習和競爭中,品嚐到記者生活的酸甜。

實習中的收穫,是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做好新聞工作。在獨立採訪的過程中,我從其他報社的“行家”(記者)那裏學到很多,比如如何提問題,如何判斷新聞價值,如何搶佔拍照位置。

回到報社要向編輯報告當日採訪的主要內容。編輯會根據新聞的特點,告訴我如何抓住新聞的亮點去寫。稿件經編輯修改後,我會分析編輯為何這樣改自己的稿件。第二天再看看其他報紙對同一件新聞如何報道,他們挑選了什麼特別的角度,有什麼的信息,為什麼自己沒能採訪到,同樣可以領悟到許多。

實習的另一個收穫,是認識了許多同行。報社的同事給了我很多照顧,大家的關係也非常融洽。平時採訪中也認識了許多其他報社的記者。大家有時採訪完會一起去吃個飯,談談剛才的新聞,聊聊彼此報社的情況,也互相留下聯繫方式,方便日後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採訪也讓我瞭解到香港的社會。我做的新聞比較偏重於民生,在對這些香港最草根的居民的採訪中,我看到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有其民主自由的風氣,也有其繁華背後的另一面。對香港的瞭解,將有助於我以後對港澳問題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專業優勢。

香港媒體印象

免費報紙“三國”混戰

在香港見到三份免費報紙的激烈競爭,折射出這個城市的報業市場仍是活力十足。

香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私人投資的免費報紙《am730》於7月30日創刊,在地鐵和商業區免費派發。而就在半個月前,星島新聞集團剛剛推出免費報紙《頭條日報》,其首階段派發量為每日40萬份,超過在港有三年曆史的免費報紙《都市日報》。

今年上半年,香港免費報紙市場還是由《都市日報》獨霸天下。它由瑞典傳媒集團kinnevik於xx年創辦,於週一至週五在地鐵沿線免費派發。目前發行33萬份,每期40版,主要為國際、香港、中國大陸新聞,還有娛樂、文史的副刊。

如今每天早上九點前,只要你走入香港地鐵,分文不花,就可以手握三份報紙。

報業利潤引發激烈競爭

香港去年全年廣告業收入120億港元,報紙佔30%,《都市日報》就佔了3%。今年前5個月,《都市日報》的廣告收入上升了25%,達2.57億港元,在香港報紙中排名第六。這樣的盈利機會在香港絕對不會被放過,因而刺激了其他免費報紙的誕生。如今3份免費報紙的發行量相加達到約100萬份,無疑將衝擊目前香港的傳統報紙結構,搶佔原有的廣告市場。

市場成熟仍然大有天地

香港報業市場本已非常成熟和穩定。市民報紙有《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太陽報》三足鼎立(後兩者同屬東方報業集團),強項是本地新聞,標題文字煽情,圖片刺激眼球,充斥各類新聞,但深得普通市民喜愛。發行量的《蘋果》達到60萬份左右。另外,發行量較小的市民報紙還有《成報》和《新報》;

《明報》和《星島日報》面向知識分子,強項是教育、房地產,關心環保和醫療,報道較為客觀中立,具有大報風範;

《文匯報》、《大公報》和《香港商報》是愛國報紙,內地新聞較多,如文匯報在內地設有三十多個記者站,是香港市民瞭解內地的窗口;

《經濟日報》和《信報》立足經濟和財經類報道,英文報紙則有《南華早報》和《英文虎報》。

免費報紙的進入,能在香港報界掀起波浪,顯示這個城市的報業還相當有活力。有人説內地的報刊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飽和;面對網絡的衝擊,有人對平面媒體失去信心,我看未必。放開視野,抬高眼界,內地報刊市場還是廣闊的空白,留待我們去大展拳腳。

【第4篇】度最新新聞專業實習報告範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學期,因為已和xx老師有過幾次交往,並參與了幾次採訪活動,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師實習,我們配合的還算不錯。

2月26日下午,王老師聯繫我讓第二天跟他去採訪,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崗”。在電話裏,王老師還交代讓帶50元和照片,這是辦“實習證”的東西。第二天,我直接去採訪,當時由於路不熟,王老師比我早到。他把*材料拿走就直接回報社了。我中午回到報社,證已辦好,他害怕門崗不讓我進,特地打電話説已給門崗交代過,並把證放在了門崗上。

第三天

我實習的時間很不巧,正趕上全國兩會。王老師作為創造了xx報發稿記錄的首席記者,當然要參與這種盛會。走之前,他特地交代關注教育網站,有新聞及時通知他。

全國兩會

王老師離開第一天,也是我實習第四天。由於剛接觸,感覺“誠惶誠恐”。因為老師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輕鬆自由了很多。

就這樣,一有新聞(教育部網站或省教育廳網站發佈消息),我就先給王老師發短信,然後由他來判斷有無新聞價值。寫好後有哪個老師把關,署上哪個老師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時他qq在線,我就把寫好的稿子傳給他,沒問題直接讓我用“文濤”軟件傳。

但有時我也自作過主張,直接傳。那次已是晚上10點,王老師從北京來電,説是編輯給他説我傳了稿,但他在網上沒找到,問我在哪裏得到的消息,怕出錯,他再看一遍。還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個記者老師把下關,要是出錯了,擔不起責任。我被他這種認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間,外出採訪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間,都是自己獨立採訪。我給王老師説怕寫不好,出錯,王老師常説他相信我的實力。

世博會

至今,王老師給我的印象,總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總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兩週時間,又趕上了世博會,他又整裝待發。前一天,我給他買了票。這次,他不像兩會前那般殷勤叮囑,也許對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規矩行事)

小插曲

在兩會結束的短短十幾天裏,適值報社改革,報社主編工作調整,王老師成功當選科教文衞部主編,上任第二天,就為本部策劃一大稿,當時獲“a-”。當時,3月份xx報社內部刊物《xx報人》顯示這樣一系列數據:“ 1月份稿件共4783.4,其中a稿無;a-稿20.0,佔總篇數比例0.42%;b+稿344.,佔總篇數比例7.20%;b稿2591.,佔總篇數比例54.17%;b-稿1466.,佔總篇數比例30.65%。2月份稿件質量統計中,a稿無;a-稿,佔總篇數比例0.16%。

世博會,王老師策劃的月光寶盒號系列報道,得到了上海媒體的讚揚和學習,也獲得當月xx報總編輯獎。這些雖與我無關,但讓我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是新聞人,怎樣做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