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代表作詩意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李白代表作詩意賞析(新版多篇)

靜夜思 篇一

《靜夜思》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字,但是就流傳的廣泛程度來説,還沒有一篇作品可以與之相比。《靜夜思》幾乎是全球華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名篇,但是目前在國內流傳最為廣泛的《靜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與宋朝版本有個別字的出入。

【原文】

靜夜思(明代版)

作者: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宋代版)

牀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註釋】

1、靜夜思: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2、牀:現今流傳的有五種説法。第一,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第二,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和牀有關係;第三,“牀”即“窗”的通假字;第四,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第五,牀應解釋為“胡牀”,亦稱“交牀”、“交椅”、“繩牀”,現在成為“馬紮”。

3、疑:好像。

4、舉頭:抬頭。

【詩意】

那透過窗户映照在牀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賞析】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鄉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遠別離 篇二

唐·李白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雲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言: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註釋】

遠別離: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寫悲傷離別之事。

皇英:指娥皇、女英,相傳是堯的女兒,舜的妃子。舜南巡,兩妃隨行,溺死於湘江,世稱湘君。她們的神魂遊於洞庭之南,並出沒於瀟湘之濱。

乃:就。

瀟湘:湘水中游與瀟水合流處。這裏是湘江的別稱。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誰人不説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慘慘:暗淡無光。

冥冥:陰晦的樣子。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日光暗淡,烏雲密佈;猩猩在煙雲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這是比喻當時政治黑暗。

縱:即使。

補:益處。

皇穹:天。這裏喻指唐玄宗。

竊恐:私自以為。

照:明察。

憑憑:盛大的意思。雷憑憑:形容雷聲響而又接連不斷。

禪:禪讓,以帝位讓人。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或言:一作“或雲”。有人説的意思。

堯幽囚:傳説堯因德衰,曾被舜關押,父子不得相見。

舜野死:傳説舜巡視時死在蒼梧。作者借用古代傳説,暗示當時權柄下移,藩鎮割據,唐王朝有覆滅的危險。

九疑:即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因九個山峯聯綿相似,不易辨別,故又稱九疑山。相傳舜死後葬於此地。

重瞳:指舜。相傳舜的兩眼各有兩個瞳仁。

帝子:指娥皇、女英。傳説舜死後,二妃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呈現出斑紋(見《述異記》)。

【詩意】

歌一首悲傷的遠別離,古時候有娥皇和女英兩位女子,

相傳她們的神魂遊於洞庭之南,並出沒於瀟湘之濱。

誰人不説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日光暗淡,烏雲密佈;猩猩在煙雲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

我即使向唐玄宗進諫,又有什麼補益?

恐怕他不會了解我的忠誠,反而雷公可能將向我怒吼恐嚇。

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又將帝位禪讓給禹。

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而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有人説,堯曾因德衰被舜關押,而舜在巡視時死在蒼梧之野。

九疑山的峯巒聯綿相似,舜的墳墓究竟在哪兒呢?

兩妃哭泣於翠竹之間,自投於湘江,隨波一去不返。

兩妃遠望着蒼梧山,大聲痛哭,淚水不斷灑落在湘竹上。

除非蒼梧山崩裂,湘水斷流,竹上的淚痕才會消滅。

【賞析】

《遠別離》這首詩形式上看是詠史,詩人帶讀者回顧了一個古老的傳説。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説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下來,詩人進一步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營造了悽迷的氛圍。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實際上是比喻當時唐朝的政局昏暗,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説了,也無補於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並且,政壇烏煙瘴氣,朝廷難辨忠奸,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在這裏,詩句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的意思就是,如果在這樣下去,唐王朝就有覆滅的危險。接下來詩人點出,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祕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説,而如果堯和舜確實結局如此,那麼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這裏的意思是説,如果皇室誤國,導致朝代更替,那麼一定不會有好下場。詩人接着感歎:舜死後連墳地的確切位置都不能為後人所知,顯得無比淒涼。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遠逝,去而無應,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誌,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唸的一端。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説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望天門山 篇三

《望天門山》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為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描寫的是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遊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是其中之一。

【原文】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註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户,所以叫“天門”。

2、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3、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開掘;開通。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

7、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詩意】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

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出現,

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賞析】

詩的前兩句用鋪敍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説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

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悦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遠別離

唐詩名篇《遠別離》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這首詩的主要描述了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離死別的故事。詩作通過敍事,表現了遠別離的悲哀之情,並引出了“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説,藉此表明了人君失權的後果,也表達了詩人對唐朝前途的憂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