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弟子規·信原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W

弟子規·信原文【通用多篇】

彼説長,此説短,不關己,莫閒管。 篇一

這裏就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什麼話都不談,只是講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別告訴我們,當你有聽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羣在講一些不好聽的話在講別人的是非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插進去,不要再去講,把這個是非擴散。有時候,我們聽到剛好別人講的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好朋友,都會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耳根清淨,不聽其他不好聽的話,不聽閒言是非,可以讓我們不但耳根清淨,而且心也會很安定。

再者,如果沒有人我是非的困擾,我們這一生也會過得特別的快樂。為什麼?流言的困擾往往很令人難過,甚至會難過一輩子。尤其傷害很深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為大家愛説話,傳來傳去,傳到最後變了質,等你聽到的時候,都已經不堪入耳,這個時候反而內心會很難過。所以當人家在講話的時候,不關自己,千萬“莫閒管”,千萬不要去管他。不要閒着沒事,電話拿起來就找朋友聊天。有時候就在你聊天當中,不經意的一句話,朋友把你的話再傳出去,這個是非就擴散出來了。

所以我們沒事的時候應該多讀書,或者學一些才藝,學種菜,學烹飪,學中國傳統的書藝,學畫畫,都很好。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彼此的閒聊當中,不但造口業,也對自己很不好。為什麼?我們前面提到“禍從口出”,我們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語一定要特別小心。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篇二

這裏講有過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過,不再犯,這個過就永遠不再造作;不再造作,這些過失就等於沒有了。因為你能懺悔自己過去的不對,你能及時地改正過來。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讚賞顏回,他説顏回是一個不貳過之人。什麼叫不貳過?就是同樣的過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過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這樣的過失,不再重複,不再重蹈覆轍。

“倘掩飾,增一辜”。如果你有過失,你有過錯,你故意再去掩飾,不要讓人知道你曾經做錯事情,像這樣的人也不對,有這樣的心態更是不對。因為“倘掩飾”,如果你再去掩飾,再去講一些謊言來彌補你的過失,同時“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條罪。你就增了哪一條罪?謊言之罪。

因為人很怕人家指證他有過失,也很怕改過向善,這是一般人的通病。過去的人,往昔之人,他們對自己的過失,往往很在意。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行為有過失,我們要及時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不是一件恥辱,知道過失能及時改正向善,就代表我們是不斷往上追求之人,我們不是往下墮落之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條,對於自己有無心的過失,一定要及時改正過來;有意的犯錯更應該避免,更不應該有這種心態,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當的言論或者行為,都是相當不好的。

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此地也勉勵我們有過失不要怕,要能及時地改過。同時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也要懷着寬恕的心情來對待別人。尤其是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要原諒他沒有那種智慧,他因為一時不小心,我們也不要得理不饒人,也要有寬恕的心情來原諒對方。千萬不要惡上加惡,把別人逼到沒有地方伸展,這也是很不對的。所以,除了勉勵自己有過失及時改正之外,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哲理。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篇三

這一條相當相當的重要。何以説?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相知。與人相處當中,最為遺憾的,就是朋友之間,聽到謠言之後,朋友引起誤會。所以與人相處當中,難免就會有糾紛,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追根究底,可以説是從口舌是非所開始的。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每一個人都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我們看到事情之後,內心就會起了分別、起了爭執,於是就會把話講出來。講了之後,這些話往往還會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裏丟石頭,你丟了,撲通一下,一個小小的旋渦,慢慢慢慢就擴散到整個池塘。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在言語方面,一定要特別謹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訴我們,“見未真,勿輕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後輕易地把話傳開;傳開之後,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瞭,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瞭。“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兩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的重要。

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經驗,就是被這些毀謗的謠言所困擾着。即使明明自己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總是會聽到很多謠言,把你傳得很難聽;沒有這樣的事實,也被捏造成有這樣的情形。所以人與人之間往往疏於言語,只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朋友之間的誤會,家庭當中的誤解。誤解之後,一定會爭吵;爭吵之後,小者爭吵沒事,大者會引起鬥毆。

所以言語上,我們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實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輕易地講出來。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講話之前一定要想一想,這句話講了之後,它有沒有後遺症?會不會毀謗對方?會不會影響整個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們都要特別謹慎小心,千萬不可以為所欲為,看到什麼講什麼。看到別人好像不對,但是也不分青紅皂白就講出去,講出去害了對方,對自己也很不好。

對這樣的言語,我們也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語。為什麼?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於比較大件的;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所瞭解也是正確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係?會不會影響別人?會不會破壞人的聲譽?會不會破壞整個團結和諧?都要謹慎小心。

這一條最值得借鑑的、警惕的,我想應該是大人。在這一條,如果我們讀到這裏,一定會有很深的感觸,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難免也會受到流言的困擾,我們讀到這一條應該要特別的謹慎小心。除了與人相處,這個言語之外;另外,如果是為人師表,你對這個內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瞭解;做學問,對於這個學問裏頭有所懷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輕易地傳授。因為你輕易傳授,會誤導學生,誤導弟子。所以在我們知見不是很清楚,我們的看法不是很明瞭的時候,我們作為師長,對於教導子弟或是學生,這一點也應該要謹慎小心,要實事求是才對。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篇四

這裏就講到品德才學,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別人很好,我們要向他學習,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質的享受方面,我們就要降低我們的享受。不要看到別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準很高,然後拼命向他追求學習,這個是不對的。

曾經有很多有錢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物質享受,這是無底洞的慾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慾望,他對生活來講會更為安舒,更為快樂。而快樂也不是建築在物質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書,或者聽聽音樂,這樣的生活已經非常的愜意,已經是相當的快樂。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間的快樂。這裏講到你的衣服、飲食,實際上這裏所講的應該是指我們的生活,物質生活,不是隻有在衣服。還有行的方面,我們也要注意。曾經有家長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説:爸爸,你不用去學校接我了,因為你開的那個爛車,我很丟臉,人家別的同學的父母開的都是名牌的轎車,你不用來接我了。結果這個父母聽了非常的難過,由這一點我們也要謹慎小心。為什麼?小小的年紀他就懂得追求物質的享受,長大之後,他這個慾望怎麼能填滿?慾望可以説無止境。

所以從小我們給予子女的,我們要曉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們應該要留給老二穿。老二穿完覺得還不錯,家親眷屬有人也適合,也可以穿,我們也可以再把它轉送出去。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禮。所以如果能養成勤儉的美德,對於我們一生,我們對物質享受就不會很重視,就可以清淡。所以從小對於家裏的子弟,我們在物質的給予方面,也要特別的注意,一定要讓他有勤儉的觀念。

“勿生戚”。這個“戚”就是覺得難為情,覺得臉上掛不住,很難過。物質享受比別人差會起了這種羨慕難過之心,這些都不對。所以從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給他非常的安適,不見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長他慾望增加的這種嫌疑。為什麼?我們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如何讓孩子有勤儉的觀念,從小我們就要培養他,不可以從小讓他過得相當的舒服。這個所謂相當舒服,就是給他都是最好的。給他都是最好的,他將來長大,萬一環境沒有這麼好,影響所及,都有可能變成作奸犯科。所以在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從小孩子他這個物質方面的享受。

《信》解釋 篇五

第十九條:

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篇六

這裏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 ww 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説去,到最後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後,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受困於流言,或者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到最後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瞭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這樣經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説無益。

如果要説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説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説;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説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説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説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或者説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別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為什麼?因為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篇七

這裏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有不對的時候,“惡”就是有過失、有不對、有不法的情形,“即內省”,這個時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這樣,犯這樣的過失。

所以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人,不是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跟惡都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借鑑,也就是我們很好的老師;看到好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的犯錯。所以這裏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做錯不對的時候,第一個不是罵人家,不是批評別人,而是要趕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我們也同樣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錯誤,就要趕快及時改正。“無加警”,沒有的話也要自己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這樣不好的事情。

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可是卻很容易看到別人過失的一面。所以看別人的造作,看到別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惡,可以説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每天我們都看得到,世間的種種,鏡子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如何幫助別人?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有很多人説我的能力很微淺,我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世間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得很清楚,心裏也很明瞭,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從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響所及,你的家人也會向你學習,也會向你效法;擴充到整個社會,你影響的就是你在的團體。人人能如此,社會風氣也會因為大家的努力而漸漸地改善。

所以,當我們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發揚光大,從內心做起;看到不好的,從內心反省。這樣這個社會善良的就會愈來愈多,善事擴充層面也會愈大;不好的也會逐漸地萎縮,逐漸地減少。所以讀了《弟子規》,我們仔細想一想,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寶典。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篇八

從前面我們知道,人要擴充自己的心量之後,我們也要向這個好人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反思自己。我們都曉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話,你就能服眾。你在家裏有德,你這些孩子也會向你學習。我們説祖上有德,《易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裏就講到如何擴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個“德學”,我們所謂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這種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擴充,要能學習,要能效法;同時,如果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應該要勉勵自己,好好在德學方面要加強。最簡單的就是從孝悌開始。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做兒女的、做學生的,做兒女的在家裏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學生的在學校明白自己學業一定要認真,像這樣也是德學的一種。因為你能儘自己的力量,達成應盡的責任,這個就是德學。

“才藝”如果不如人,應該要“當自礪”。這個才藝我們都曉得,現今的人很重視子女學有才藝,擁有才華的人,他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吃香。如果你能一門深入,就變成這種才藝的專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他的才藝非常的高超,我們不能只有羨慕,我們都曉得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積成的。所以我們在才德方面、學藝方面輸給別人,這個所謂“輸”,並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競爭。而是你覺得別人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好,學得那麼好,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學得不好,成績才會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訴我們,隨時要勉勵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學業好、功課好、品德好、才藝好,我們都要反觀自省,想一想我盡心了嗎?我盡力了嗎?如果你沒有達到盡心盡力,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就應該要向他學習,甚至請教他都可以。

我們説“好學近乎智”。很好學的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輩子不好學,我們沒有能力,不但立身處世很困難,就是連照顧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從小對於家裏的子弟,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從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學習。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謹慎地教導。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篇九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首先要了解,怎樣的過失稱為“錯”?怎樣不對的事情,我們稱為“惡”?這裏最大的分別在於你的心,在於你的起心動念。此地講“無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這些稱為錯誤、過失。“無心非”,非就是錯。不對的事情,不對的言語,或者不對的造作,我們稱為錯,是無心的;有心去造作,我們就稱為惡。這裏它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每一個人,我們想一想,這一生都有過失,都有過錯。如果無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存着感激之心,及時地改正自己錯誤的言語,錯誤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為非作歹,那就是相當的不好。這是有意造作惡業,他的結果災難肯定會到來。有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心地要純善;沒有純善,我們也要向善人學習。即使我們今天知道自己有過失,你能改正過來,可以説這是好人一個。我們也不要由於自己曾經犯了過失,就非常的難過,難過到終日沒有辦法原諒自己,這樣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