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鄉的風俗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1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準備端午節。

終於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鑽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牀,忙前忙後;大人們則在屋裏屋外一直忙活着。猜猜看,他們在幹嘛?他們正忙着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這裏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着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着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而且,形狀也不同,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瀰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並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裏那片空地啦!看!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着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隻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着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夥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下午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隻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划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説:“今天的比賽一定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裏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彷彿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後,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着火堆盡情地跳着,唱着,饒有興趣地聊着下午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繁忙中帶着幾分悠閒。走在大街上,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2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為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灶台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氲的蒸氣裏,圍在瀰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為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愛地笑着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説,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説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3

我的家鄉在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這兒有各種各樣的風俗,如:苗族的坡戀、仡佬族的拜樹節、苗族的婚俗,但是最頗負盛名的要數彝族的火把節。

據説,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把不願意服從和針對他們人,弄壞他們的農具。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爭。

阿提拉巴用智慧戰勝了兩位大力神,天神得知大怒,立即取出一個裝滿蝗蟲的小盒向人間拋去。霎時,蝗蟲便鋪天蓋地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刻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

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説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六月廿四,從此,彝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為紀念,也為驅逐害蟲確保豐收。

因此每年農曆6月24日這天傍晚,會在隆林縣最大的廣場上舉行一年一度為期三天的火把節。在彝族的記載中,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節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各家各户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

最有意思的絕對是第二天,傍晚,廣場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彝族的男女老少手拿一個火把,另一隻手拉起四方遊客,手拉手,肩並肩,伴着震耳欲聾的打鼓樂,邁着歡快的舞步,心無旁騖地揮灑着無限的激情。而大火和音樂像一種口令,有節奏地帶領着人們動作統一、協調、步履輕盈,伴着火焰和高昂的鼓樂舞動,嘴裏唱着歡快的曲子,火光照印在大家歡笑的臉龐、閃閃發光的民族頭飾和鮮豔的衣服上。

夜漸漸深了,但廣場上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們手中的火把像天上的繁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芒。真的是“熊熊火把婆娑舞,彝仙獻醪祝酒歌。”

這就是家鄉的火把節,它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一罈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鄉人的心。

家鄉的風俗4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嘉興西塘,雖然我們現在常駐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還是忘不了家鄉的美好,還有家鄉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記得孩提之時故鄉在我腦海中的畫面:美麗的小鎮,有橋,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鄰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調皮的哥哥,但最讓我難忘的卻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兒時最愛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邊踮着腳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見她把八種藥食兼用的藥材放在石碾裏打磨,那一下下緩慢又有力,漸漸地,藥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幾塊冰糖和水一起放進鍋中煮。加水,放糖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最後將大米麪、糯米粉放進盆中,加上熱糖水,和成麪糰,靜置二十分鐘後切成糕,就完成了。每當這時,我就會催:“外婆好了沒呀,我餓了。”外婆總是慈愛地説:“急不得啊!等它幹了才能吃。”二十分鐘一到,外婆將麪糰切了幾刀變成糕,我一手抓過一個咬下——好吃!草藥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藥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節我們回了老家,外婆説:“成成,你過來學學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頗有些不耐煩。“再不學就沒人會了。”外婆皺了皺眉。我忽然想到了什麼,來到外婆身邊説道:“好,我學!”

説幹就幹。外婆拿出那個表面龜裂了的石碾,把藥材放進去:“來,把這些藥磨成粉吧。”這可不是輕鬆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腳。接着是煮糖水,和麪,靜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我也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八珍糕的製作。整個過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為外婆感覺八珍糕的製作後繼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家人們吃着我的八珍糕讚不絕口,而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那份濃濃的情感。

這八珍糕不僅是一種極佳的養生補品,據傳説還治好了慈禧老佛爺的病,但這對我來説更是故鄉的味道。雖然現在我離開了家鄉,而家鄉也因為電影“碟中諜”變成了網紅小鎮,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紋、八珍糕的美味,無不印刻着時光的年輪,凝聚着傳統的堅守,我們家和家鄉那份淳樸的氣息永遠不會變。

我愛八珍糕,我愛外婆,我愛我那美麗的江南水鄉:西塘。

家鄉的風俗5

領略歷史悠久的中華各地文化,驚歎世界各地的民族風俗。但是最美的,最別具一格的還數家鄉的風俗習慣——清明,我們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前後,下雨時最尋常的,然而這場清明雨暗示清明的來臨,也藴含着一種濃厚的家鄉氣息。那場雨所散發出家鄉獨有的味道。正所謂“落葉歸根”,祖墳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為此,掃墓時,大多都要“翻山越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要逢雨,就得踏着泥,頂着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陣辛勤,一把汗水後,來祭拜祖宗,真可謂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一個嚴肅而莊重的日子,人們自然而然不會在大街上隨心所欲地喧鬧。馬路上,只看見汽車在緩緩行駛,行人撐傘走過。只聽見籟籟雨聲,閒敲細談聲。一切都放慢了,都靜止了。這難道不是對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種尊重與追悼嗎?

借問酒家何處有

掃墓時,我們是要帶貢品的來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準備的話,在祭拜那天準會手忙腳亂,甚至找不到貢品。家鄉的清明,人們都帶好多東西:飯糰、燒豬、雞、紙幣、香……把其都擺放在祖墳前,要工工整整,有條有理的,然後跪下祭拜,最後把紙幣往火盆裏送,要一張張的,輕輕的往火盆子裏放。

牧童遙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當然不急着走,先到村子裏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貢品,帶回村子裏吃。吃東西,小孩子最喜歡了,擺上桌的食物,村裏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乾淨。但,即使再餓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一口一口的,這也不是為了表示對老祖宗的尊敬?盡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詩豈能傾訴家鄉的風俗一一坦露。掃墓時,我們還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鋤子掘一窩草,倒蓋在墳尖上;把墳的周圍都清掃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莊莊,嚴嚴肅肅,不留一絲馬虎。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年一次的清明,豈能草率?

風俗,之所以被人稱風俗,是因為它獨具一地方特色。而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清明時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忙把新桃換舊符。”古時候的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春節的到來。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着各種各樣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當我想起家鄉的春節,心中的漣漪還在微微盪漾,彷彿還在為春節的熱鬧歡呼雀躍着。

在每年的小年,人們就準備春節的來臨了。在這幾天中,家家户户都會要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籺”。”籺”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籺分為甜與香兩種味道,甜的餡料是用椰絲,芝麻與砂糖做的,而香的則是在甜的基礎上加上葱白和豬油。剛出爐的籺要趁熱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韌綿與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織,吃在嘴裏,美在心裏,味道絕對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除夕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貼上春聯與門神,以示來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品有很多,有雞、有豬,但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全家人都要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凌晨十二點到了,人們都會在自家門前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一夜下來,鞭炮聲不絕於耳,直到東方欲曉,才回復了原本的平靜。小孩子們在新年是很歡喜的,因為他們會收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真正含義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錢"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和希望。

在過完年之後,就迎來了我們家鄉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這個年例並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粵西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屆時以各村各街為單位,從農曆正月八年級開始,一直到二月底。他們會在定好的那一日舉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遊神,大擺宴席,煙花競放等等。到那時候,各家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們三五成羣地聊天,小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年例的菜品也豐富多彩,下至雞鴨魚豬,上至各種山珍海味;各種菜品被廚師們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頻頻交錯,人們都為這些精美的菜品稱讚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最後一天到了,街道上到處張燈結綵,廣場燃放煙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廣場上升起,隨着一聲爆炸聲,光點變成了漫天盛開的禮花,大地和天空被滿天煙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轉瞬即逝,但給了人們的驚喜還在蔓延……

雖然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但是這些習俗,緊緊地扣在家鄉的人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家鄉的風俗7

記憶中,端午節是最令人愉悦的節日。它沒有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喧囂,沒有清明“路上行人斷魂”的悲涼;也沒有中秋“月有陰晴圓缺”的悵然。

端午未至,但街角的粽子鋪早已開張,粽香縈繞,我不禁憶起了曾經的端陽……

外婆家,一個木盆,盆中盛清水,水中是碧綠的粽葉,粽葉新鮮,顏色嫩綠誘人,嫩得能掐出水來。每當我看到木盆中碧綠的粽葉,心中便是一陣清涼和滿足。

外婆麻利地取兩片粽葉又在一起,捲成一個漏斗狀,放入糯米、蜜棗、卷好,用繩子繫好。很快,一個個青翠可愛的粽子便從外婆手中完成,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外婆包粽子時,我便坐在一旁,偷偷拿一顆蜜棗丟進嘴裏,甜蜜在舌間綻開。外婆總會嗔怪我:“看你個饞蟲,蜜棗都要給你吃光咯!”我依舊往嘴中送蜜棗,我擋不住這甜蜜的滋味。

我最愛的是煮粽子,雖然很慢,但煮好後就可以聽吃粽子了,我看着粽子靜靜躺在水中,水在翻滾,氤氲的熱氣從灶台向上爬,粽香溢出,鑽進我的鼻子中,和着糯米清香。粽葉悄悄變黃,粽香起來越濃。

好一會兒,粽子才煮熟,從水中撈出一顆粽子,剛剛剝開,粽香四溢,嘗一口糯米,軟而糯,還夾雜粽香。煮熟後蜜棗融糯米中,粽子清香甜蜜。濃濃的棗汁與清香的糯米再和着粽葉的香氣,記憶中端午的味道總是忘不掉的。

我大塊朵頤,外婆剛坐在一旁一臉滿足地看着我。滿屋粽香四溢,熱氣縈繞。我看着鍋中熱氣騰騰的粽子,恨不得一口氣全部吃進肚中。鍋中的水已微微泛綠,充斥着端午的味道。向窗外望去,家家的艾葉迎風起舞。家家的煙囱熱氣氤氲,是否都已品嚐到了可口的粽子?

多年已過,外婆身體欠佳,端午也不再包粽子了。我吃着買回來的粽子,仔細品味,卻怎麼也不如外婆親手包的粽子好聽懂。似乎粽葉沒有那新鮮,蜜棗沒有那麼新鮮,蜜棗沒有那麼甜,糯米沒有那麼軟,粽香也沒有那麼濃了。

端午將至,我看見粽子鋪前排滿了長隊,他們看鍋中的粽子,卻沒有了那種期待的目光。

粽香縈繞,熱氣氤氲,卻少了家和親情的味道。曾幾何時,我還能在端陽吃上外婆親手包的粽子?

又是一年端陽至,真正的粽香只悄悄地藏在我的記憶深處……

家鄉的風俗8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

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户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

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户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網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

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

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家鄉的風俗9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説起我家鄉的風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就拿春節來説吧。

春節被譽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擁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可能各個地方的過年習慣都會有所不同。

隨着大年七年級前天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響,迎來了最開心的日子——大年七年級。因為在這天可以收到很多的壓歲錢。也表示前輩對晚輩的關愛。

傳説古時候有個名叫“年”的怪獸,會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出來逞兇作惡,直到殘殺人們到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所以人們會在大年二十九的晚上來燃放煙花爆竹來驅逐這位名為“年”的怪物,還要防止自己家的孩子被“年”抓走,會在大年七年級發壓歲錢來驅邪。我們這邊的特別之處就要莫屬於拜年了。

由於我在七年級會起得比較晚,所以家人們都會早早地把我叫起來,換身新衣服,表示辭舊迎新。而這天的早上還會煮很多的餃子

家鄉的風俗10

又是一陣淡淡的粽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裊裊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粽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粽葉,只為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粽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灶台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粽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説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濕也帶走了。

粽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温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温暖的不僅是這個粽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粽子。又是那個粽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裊裊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家鄉的風俗11

我的家鄉就這樣被喻為“天津的後花園”的美麗縣城--天津薊縣,她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她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小城裏,我愛我的家鄉!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歡和媽媽出去散步,吃完晚飯,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兩旁都這樣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兒一種比一種美,草兒一種比一種綠,真這樣漂亮!我們常常一邊走一邊討論身邊的新變化,城邊新開發的居民小區啦,那裏樓房整齊排列,四周環境優雅整潔;縣城中心鼓樓那裏修建了文化廣場啦,古香古色的,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美倫美奐,吸引了小朋友去那裏玩耍,吸引了大人們到那裏納涼,如果你走到那裏,必須會被悠閒的人羣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還有街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為了緩解交通擁擠,縣政府又拓寬了馬路,修建了環城路,六車道的環城路平坦又寬敞,此時路兩邊的綠化帶設計得桃紅柳綠,讓人賞心閲目,不僅僅疏通了車流,還為人們帶給了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也要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樂呵呵扭着秧歌的爺爺奶奶們,看路上方帶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們,看廣場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們,他們都在提醒我們,生活多完美!

媽媽常對我講,十幾年前她和爸爸從學校畢業剛來那裏工作的時候,街上還沒有這麼多的樓房和商鋪,更沒有這麼多的汽車嘍,人們早出晚歸,為一家老少的生計奔波,哪有誰沒事走在大街上閒逛呢,兜裏沒有錢,進商店買什麼呀?此刻,當然不用説了,光看就明白,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僅縣城面積就往外擴大了好多!城裏新開發的住宅小區一個比一個高檔,路上跑的汽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人們的穿着打扮越來越美,越來越時尚!

如果你十年前來過那裏,此時歡迎你再來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須驚歎,這絕對稱得上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像我一樣一向生活在那裏,隨着這些改變一塊成長,那麼你必須會和我一樣,自豪又深切的愛着這個小城――薊縣,不這樣嗎?

家鄉的風俗12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裏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裏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麼啊?”好奇的表弟衝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裏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後仰着,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於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麼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着了!點着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裏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讚歎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説“為什麼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裏,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裏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着紅衣服,並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裏。”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説:“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説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

家鄉的風俗13

哇,盼望已久的春節,終於又到了,人們是多麼高興啊!新的一年來了,我早早起牀,穿上新衣和新褲子,還換了新鞋,洗好臉,懷着興奮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慶的煙花炮竹。之後,就是吃年早餐了。

過年的早餐與平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興的,再有大人們是不讓我們亂説話的,否則不吉利。記得前三年,媽媽還用紙擦過我的嘴,那樣,説錯話也就百無禁忌了。現在我長大了,昨天,媽媽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地乖,每吃一樣都説了一句好話。吃一顆紅棗,説句“上學天天起得早。”吃上圓圓的雞蛋,説句“今天我們一家大團圓。”端着肉絲長面,説了“吃了長壽麪,長命百歲。”哥哥也是和我一樣乖巧。其實不只是我家,我們這兒家家都一樣。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錯,長輩都原諒了,決不會罵,更不會捱打。

今年的春節,有外公、外婆和我們一起過的。吃好了早飯,外公和外婆都給我和哥哥每人一個紅包,説:“你們大一歲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們在新的一年裏有新的氣象。”我和哥哥早就準備了一對喜娃,回敬給兩位老人,以示雙雙對對,和和氣氣,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擺着在蘇州工作的舅舅為外公捎來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彷彿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對我們的祝福。

喜慶的快樂充滿了整個大年七年級。人們都穿着嶄新潔淨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羣地訴説一年裏勞動的收穫;有的玩牌,打麻將取樂;有的聽音樂,唱歌;我和村子裏的小朋友們點放鞭炮、爆竹為節日增添快樂的氣氛;各家各户的彩色電視機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節目,有全國各大劇種的戲曲,有各省市的聯歡晚會等等,我最愛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節晚會》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這一天裏發現有些人家裏,來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來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媽媽和外婆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年年有餘的紅燒鯽魚、帶魚、鱖魚;有紅燒肉片、清燉豬肉;有烤雞、醃鴨肉;還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種豆腐品,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飽了我的肚子。

歡樂喜慶的夜宴結束了,大年七年級的夜空也正別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滿天,然而四周圍的夜空確是“閃電”不斷。我看不見其它村莊人們快樂的情景,可他們的祝福的火花和我們這兒慶祝的焰火卻一起騰向藍藍的天空,普天同慶這歡樂無限的春節。作文

家鄉的風俗14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滷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説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於保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裏,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於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餘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麼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徵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説,據説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裏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説啊!我望着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嚥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着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衝,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嚥着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嚐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後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着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乾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彷彿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為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於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讚美!

家鄉的風俗15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一個熱鬧的節日,也是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在這一天裏,人們都要包粽子、掛艾草、扎香囊、煮雞蛋,還要綁五彩繩,通過這些傳統習俗來避災祈福、慶祝節日,同時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統風俗項目多種多樣,但我最喜歡的要數包粽子了,因為這是一種特定節日才能品嚐到的甜美食品。

端午節當天,奶奶都會來到我們家裏,親手為我們包粽子,這可是奶奶的拿手絕活,只見奶奶習慣的坐在板凳上,拿起一片早已浸泡好的粽子葉,雙手一交叉就將粽葉兜成一個圓錐形的小兜兜,先放一些已經浸泡的十分飽滿、白滑的江米墊底,然後放入花生仁、大棗,再用江米將其覆蓋,直到裝滿粽葉的小兜,手法絕妙的奶奶一下就把它裹成了一個“立體三角形”,再迅速用馬蓮繩將這個“立體三角形”捆綁個結實,就這樣一個小粽子就包好了。

看着奶奶微笑的臉龐和嫻熟的動作,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一試身手。於是,在奶奶的指導下,我拿起一片粽子葉,有模有樣學着奶奶的動作包了起來,兜小兜、放江米、埋大棗、扎馬蓮一板一眼,可結果還是不太理想,那粽子被我包的七扭八歪,完全看不出是“立體三角形”但那畢竟是我的親手傑作,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奶奶身手利落已經包好了全部的粽子,把它們放在一個大鍋裏蒸了起來。粽子需要好長時間才能蒸好,所以閒不下來的我就去幫爸爸掛艾草,爸爸個子高,負責把一束艾草懸掛到家門的上角,而我負責給爸爸遞送着工具,在我們的通力配合下,艾草很快就掛好了,看着綠綠的艾葉,希望我的家人們都能夠健健康康。

“粽子出鍋啦!”一直在忙碌的奶奶喊道,還在門外的我早已經聞到了粽子飄出來的香味,口中也早已生津,不住的嚥着口水。熱氣騰騰的粽子被擺放在媽媽已經準備好的一桌飯菜中央,勞苦功高的奶奶被請入上座。對了,好像還缺少了點什麼,賽龍舟啊!打開電視,精彩激烈龍舟比賽正如火如荼,吃着香甜的粽子,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幸福。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傳統節日,它給了我們帶來許多快樂和温暖親情,我愛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