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鄉的風俗——蒸年糕【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家鄉的風俗——蒸年糕【精彩多篇】

家鄉的風俗 篇一

莘智博

餃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它,你又瞭解多少呢?過年包餃子的習俗你知道嗎?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物。它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嬌耳”“粉交”之稱。東漢時期的餃子是用麪皮包上一些驅寒的藥材(羊肉、胡椒),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其寓意為更歲餃子,團圓福祿。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有、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如果説皮餡決定味道,那麼特別的包法會畫龍點睛。用左手拖住一片薄而不破的麪皮,在手掌中顯得小巧玲瓏,插起肉餡包在中央,將倆邊合二為一,手心空洞用拇指一捏,一隻餃子便由此產生。國人常將硬幣賽進餃子,誰吃出更有好用。

中國人善做、善吃,過年吃餃子就是我們偉大的傑作。

家鄉的風俗 篇二

董鴻銘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遊牧為生的蒙古族,有着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內蒙古,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吃過牛肉乾,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後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於我生在內蒙古,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雲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裏,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着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着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雲,似乎也在為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於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羣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眾喜愛,小夥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家鄉的風俗作文400字六年級廣東 篇三

每逢新年,廣東,就分外熱鬧。

每年年三十那天晚上,姥姥都會做出大盤大盤晶瑩剔透的餃子;弟弟都會搬個小板凳,踩在上面貼春聯;姐姐和我都會往那一幅幅對聯上塗漿糊;爸爸總會泡一杯茶坐在電視前悠哉遊哉;而媽媽則張羅着親戚……而當姥姥走出廚房,喊一嗓子“開飯了”時,所有人都會圍坐在飯桌前,大人們杯子裏盛着紅酒、白酒。而我們總是趁媽媽不注意從冰箱裏偷着掖着拿出飲料……而餐桌上只有餃子似乎單調了些,“叮咚”,打開門,是叔叔來了!跟着叔叔來的是一隻大盆,特別特別大,比我家裏任何一滿分作文網口鍋都要大,扣着蓋子,但我們都清楚,蓋子下面藏的是什麼。叔叔將盆放到桌子中間空着的位置上,揭開蓋子,內裏果有乾坤:鮮美多汁的鮑魚、鹹甜適中的蘿蔔香菇、甘脆爽口魷魚、質嫩可口雞鴨、麻辣鮮香的大蝦……應有盡有,各色各樣的美食整整齊齊的排成了一座小山,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是鮮美。一家人從盆中夾出合自己胃口的菜,其樂融融,這就是吃盆菜的樂趣!

吃完晚飯,窗外響起陣陣煙花聲,我們站在陽台上,望着那一道道劃開黑夜的煙火,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滿的笑容,迎接新的一年。

家鄉的風俗 篇四

王天赫

紅山文化,是指活動在赤峯紅山區以及周邊地區的古老文明,現存大量文物、遺蹟、廢棄的祭壇。而紅山文化節,便是由此延伸而來。

那紅山文化又是怎樣被發現的呢?一個在山路上走着的農民,滿分作文網遇到了一塊形狀規則,有加工痕跡的石頭,這本不足為奇,誰知又向前一段距離,遇到了一個石頭擺成的,類似“法陣”的建築,於是,他聯繫了考察人員。考察發現,周圍還有很多附屬的小祭壇,又在周圍發現了一些古飾品,顯然,這附近有過古老文明,但滅絕原因不得而知。

紅山文化,由一個古老文明,化身為一個節日,走進我們的視野,並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多民族的元素。

節日期間的活動內容有:焰火晚會、紅山文物精華系列展、那達慕盛會、紅山先民遺址大型祭祀活動、紅山文化旅遊紀念品展評活動、紅山文化書畫攝影作品展、紅山文化遺址考察等。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只要留心、細心瞭解,每個風俗背後都有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家鄉的風俗——蒸年糕 篇五

過年時,我們的家鄉南通,有吃年糕的習俗,因為預示着“步步高(糕)”。這兩年因為疫情,不能回老家過年了,不由得想起前年,我和外公一起做年糕的情景。

過年前,外公挑個天氣好的日子,拿出秋季收好的穀子,開始選米。我趴在桌上看着,只見那些米粒個個飽滿,晶瑩剔透。外公吩咐我去盛一點水,然後把米放進水裏浸泡。

米粒需要浸泡一夜後,就可以打粉了。我們來到打粉房,外公把那些米倒進打粉機裏,打粉機開始啟動,聲音震耳欲聾,“轟隆隆”地叫着,我趕忙捂住耳朵,跑到遠處。打完粉後我跑過去看,發現打出來的粉非常細,握在手裏像細沙一樣從手指縫流瀉下來。我很好奇,對外公説:“為什麼要把粉打得那麼細?”外公解釋道:“粉打細了,做的年糕口感才更糯。這樣的流沙滿分作文網粗細是正好的。”哦,原來如此。

外公開始準備食材,我也跟着一起忙活:白糖、紅糖、打碎的赤豆、紅棗、蜜餞、瓜子&he][llip;…外公又把打好的粉和準備好的食材,混合起來放在蒸籠裏,一層又一層,直至鋪滿整個蒸籠。忙完這些之後,外公開始燒火蒸糕。

我趁外公不注意時,偷偷用水和着米粉團做了一隻小兔子。“你在幹嘛?”外公突如其來的一句問話把我嚇了一跳,我小心翼翼地拿出“兔子”,調皮地笑了笑。外公也笑了,把那“兔子”放進去一起蒸。

熱氣騰騰中,蒸糕蒸好了,我急忙拿出筷子,夾起那個小兔子就放進嘴裏。“啊,好燙!”我連忙吐出年糕,不好意思地看看外公,外公哈哈大笑。

那一年廚房裏因為有了年糕,充滿了歡聲笑語,年味也變得更足了。

好懷念蒸年糕的過年啊。

家鄉的風俗 篇六

錢慕遠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羣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羣眾們則從左向右圍着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為他們認為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唸經。

正因為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家鄉的風俗 篇七

樊思奇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內蒙古有一個十分別致的習俗,叫做那達慕。

六月初四,草綠花紅的時候我們一家開車去往那達慕會場。

一路上,爸爸説這習俗是大有來歷:“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農曆六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馬壯的陽曆七月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這天,草原上人山人海,許多外地人不遠千里而來,只為領略那達慕大會的一番風采。那達慕這天,不僅有各種各樣的賽馬、歌舞表演,還有很多地攤,有些人家直接把自家的小型貨車開過來在草原上賣雪糕、糖果和各色小吃,一些家庭在汽車上放上被子、枕頭和必需品,白天逛地攤,晚上就睡在車裏,直到那達慕結束。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鳳。這就是我們家鄉最別緻、最特殊的習俗——那達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