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餘秋雨《垂釣》文學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5K

餘秋雨《垂釣》文學賞析【精品多篇】

餘秋雨經典散文《垂釣》賞析 篇一

(1)敍事真實、説理真情到位

《垂釣》一文從表面上看似在敍事,實質上卻在説理。從寫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兩位垂釣者,接着不是花濃墨寫這兩位老人垂釣,而是刻畫兩人的心理活動,一正一反,一喜靜,一好動,形成鮮明對比。而恰恰是通過這一富有哲理性的對比,作者將筆鋒一轉,轉到了人生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的共性上,相互映襯,相互協調。這樣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昇華,使文章的深度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於是作者便抓住這一點,寫了妻子的見解,自己的見解。但終歸有一點,都是在驗證自己的看法:“最大的對手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這恰是生活中一個批評普遍的事實。作者由“釣魚者”來揭示這一點,既富有情趣又有一定深度。從這一點上看,這是一篇敍事真實、説理真情到位的優美散文。

(2)對比中出形象

作者通過一胖一瘦兩位老人的不同追求,表述自己的觀點。首先,胖老人和瘦老人的出現是在對比中進行的而這種對比卻使人物性格逐漸豐滿。兩位老人都未曾説過一句話,只通過動作、眼神,卻使讀者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追求的人。兩位老人,一胖一瘦,就已經是很鮮明的對比的開始。同時也讓讀者聯想到他們生活的不同。胖老人應該屬於物質生活較好的人,而瘦老人大概清貧一些。兩人並排坐在同一地方,對比更加鮮明突出。這也是作者的聰明之處。着釣魚情節的展開,一個用六隻小鈎不斷的釣小魚,一個用一隻大鈎,卻釣不到一條大魚。可兩人同樣固執,誰也不服誰。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中,人物形象也就完整鮮明的表現出來。

雖然對兩人的外貌、動作描寫不多,語言描寫也沒有,按常規是犯了此類文章的大忌。可因為有兩種形象的對比,讀者卻從中獲得對人物的深刻認識。

文章從平淡的敍述開始,娓娓道來。本文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源於一次輕鬆的旅遊。“去年我和妻子隨團到俄羅斯的海參崴遊玩”那裏的海顯然與一般的海不同,他寫到:深灰色的迷濛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着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接着他描寫了海鷗吠犬和兵艦,這樣一是交代自己的旅行所見,更主要是渲染氣氛,為下文作一個環境氛圍的鋪墊。

一幅闡述人生哲理的圖畫背景已經塗好,人物接着出場,鏡頭對準了這齣戲的兩個主角-----出現在作者視野內的垂釣者,一胖一瘦兩個老人。

胖老人的“釣繩上掛了6 個小小的釣鈎,每個鈎上都釣上來一條小魚;他把小魚放進桶裏,不一會又釣上來6條小魚;瘦老人卻紋絲不動,他緩緩起竿,原來他的釣溝碩大無比,他只想釣大魚。等到胖老人滿載而歸時,瘦老人什麼也沒釣上來,還在與大海對峙。

我們普通觀眾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因為,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然而餘秋雨並沒有只限於此。他的思維往往有新的角度,他説:胖老人忙忙碌碌釣起一大桶小魚,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着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等待大海的瑣碎的施捨,然而作者並不將兩者對立,説”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作者説:“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義?大海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黃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有一個見不到對方,將是何等的恐慌。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是最大的朋友。

説到這,有人會問,餘先生怎麼不把對手當朋友呢?且慢,對手是互相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而罵秋雨的人依賴餘,而餘先生卻不依賴他們,前者離開餘先生怎麼出書,怎麼出名呀,所以他們不是對手,也不是朋友。

文章中,作者表現的多方位的思維方式,體現了餘秋雨的博學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餘秋雨這種見微知著獨特的思維方式看似不難,但在所有作品都保持這樣的能力,其實很難,但餘秋雨做到

餘秋雨《莫高窟》文學賞析 篇二

餘秋雨《莫高窟》文學賞析

賞析一:

如果説《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頁悲劇的話,那麼,《莫高窟》則告訴我們:儘管中國古代文明曾屢遭不幸,但我們這個民族畢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偉大最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個部分。作者用充滿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盡情謳歌了偉大的敦煌藝術,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開鑿時間,用散文化的語言概括地介紹了樂樽和尚在三危山對面築窟造像,發誓使之成為聖地的宏願,以及這個宏願實施的過程。喻示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在歷代學者、藝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產生和形成了偉大的中國佛教藝術。

第二部分充滿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藝術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作者用藝術史家的眼光和詩人的語言在我們面前展現出莫高窟藝術傲視異邦、吐納百代的獨特魅力。

開頭用外國遊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閉館時遲到的遊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着用“呆了好幾天”、“沿着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對着這堵山坡傻想”來表達自己受到莫高窟藝術強烈震撼的情形。隨後,點出莫高窟藝術的偉大而獨特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由於這種歷史的層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轟傳。

作者用比較的方法説明上述道理之後,接着用抒情的語言,簡潔而明快地勾勒了遺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動的壁畫,不僅僅是宗教藝術,而且是歷史的畫卷,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描繪了當時的現實社會,表達了人民的喜怒哀樂,也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驕奢淫逸,同時顯示出我國古代彩塑匠師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創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寫作者的感受。開頭就説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尋莫高窟的底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層次豐富的景深,它呈現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滿哲理的詩化的語言來集中表達自己的感受,説明偉大的莫高窟藝術是“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風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舉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和甘肅省歌舞團創作的歌舞“飛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這個道理,同時又照應了前文所説的莫高窟藝術“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總結,在這一部分裏,作者表達了自己意猶未盡、無以忘懷的。感情。人離開了敦煌,離開了莫高窟,但心情卻無法平靜。到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進一步點出莫高窟藝術給自己帶來的強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聯翩,帶出在世界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日本作家寫的《敦煌》,德國作家寫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並非文外之筆,而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輾轉反側、難以忘情的表達,也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在“飛天的後人”生活的土地上繼續吐納“富有現代精神”藝術的期望。

賞析二: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後,它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股罡風勁吹。.它擺脱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宂長之大,而是體現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湧動着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在豐富的文化聯想與想象中完成對所表現的對象的理性闡釋,融合了莊子哲學散文的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維與兩漢賦體鋪敍誇飾,華美凝重的修辭方式,從而表現出浸潤了理性精神與內在理趣的詩化特徵。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捲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着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裏行間充盈着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餘秋雨散文《垂釣》賞析 篇三

《垂釣》原文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遊玩。海參崴的主要魁力在於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台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

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濛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縫着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其實豈止是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幾聲又縮腳逃回。逃回後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着這種悽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幾艘兵艦在海霧中隱約,海霧濃了它們就淡,海霧淡了它們就濃,有時以為它們駛走了,定睛一看還在,看了幾天都沒有移動的跡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們在海邊説話,儘量壓低了聲音,怕驚動了冥冥中的什麼。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着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個釣鈎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裏,然後再次下鈎,半分鐘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鈎起鈎,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裏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之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麼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鈎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鈎卻碩大無比,原來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着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捨。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魚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説:“你就這麼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人都在嘲諷對方,兩人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吠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説:“我已經明白,為什麼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

我説:“説得好。但也可以説,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恆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

垂釣餘秋雨讀後感 篇四

《垂釣》一文從表面上看似在敍事,實質上卻在説理。從寫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兩位垂釣者,接着不是花濃墨寫這兩位老人垂釣,而是刻畫兩人的心理活動,一正一反,一喜靜,一好動,形成鮮明對比。而恰恰是通過這一富有哲理性的對比,作者將筆鋒一轉,轉到了人生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的共性上,相互映襯,相互協調。這樣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昇華,使文章的深度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於是作者便抓住這一點,寫了妻子的見解,自己的見解。但終歸有一點,都是在驗證自己的看法:“最大的對手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這恰是生活中一個批評普遍的事實。作者由“釣魚者”來揭示這一點,既富有情趣又有一定深度。從這一點上看,這是一篇敍事真實、説理真情到位的優美散文。

作者通過一胖一瘦兩位老人的不同追求,表述自己的觀點。首先,胖老人和瘦老人的出現是在對比中進行的而這種對比卻使人物性格逐漸豐滿。兩位老人都未曾説過一句話,只通過動作、眼神,卻使讀者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追求的人。兩位老人,一胖一瘦,就已經是很鮮明的對比的開始。同時也讓讀者聯想到他們生活的不同。胖老人應該屬於物質生活較好的人,而瘦老人大概清貧一些。兩人並排坐在同一地方,對比更加鮮明突出。這也是作者的聰明之處。着釣魚情節的展開,一個用六隻小鈎不斷的釣小魚,一個用一隻大鈎,卻釣不到一條大魚。可兩人同樣固執,誰也不服誰。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中,人物形象也就完整鮮明的表現出來。雖然對兩人的外貌、動作描寫不多,語言描寫也沒有,按常規是犯了此類文章的大忌。可因為有兩種形象的對比,讀者卻從中獲得對人物的深刻認識。

餘秋雨《垂釣》賞析 篇五

餘秋雨《垂釣》賞析

我喜歡餘秋雨的《垂釣》,它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喻義深廣。

《垂釣》中描述的生活現象是簡單的,但餘秋雨的敍述卻引發了許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與瘦老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對峙;其二:胖老人與瘦老人是喜劇人生和悲劇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與瘦老人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的寫照;其四:人生的對手與朋友是相互依存的。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極思考,是學習階段應該提倡的思考方法 胖老人活潑、隨和、容易滿足,追求物質,大小魚都要。瘦老人執著、倔強、追求精神,只釣大魚,不等待大海瑣碎的施捨。胖老人生活滋潤、快樂,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態度。瘦老人孤獨、悲壯,然而卻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態度。胖老人與瘦老人因釣魚觀念不同而互相對立,他們天天互相嘲諷,但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喪失了一方則另一方不會存在。 文章中,作者表現的多方位的思維方式,體現了餘秋雨的博學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餘秋雨這種見微知著 獨特的思維方式看似不難,但在所有作品都保持這樣的。能力,其實很難,但餘秋雨做到了。

《垂釣》乃是作家餘秋雨寫的一篇充滿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相伴共存的。 在海參崴遊玩,作者見到了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胖老人的釣繩上有六個小小的釣鈎,每次舉起釣鈎,每一個鈎上都有一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舉起又放下,我們看時,水桶裏早已有半桶小魚。不一會兒,便滿載而歸;而瘦老人的釣鈎碩大無比,他一心只想釣大魚。他認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勝利凱旋之時,他仍然端坐在那裏。“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也因此,作者認為,“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作者藉助對這兩位垂釣者的描寫,意在闡發: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位垂釣者,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人生追求:一個是物質的,知足常樂;另一個是精神的,永不滿足。

垂釣餘秋雨原文及賞析 篇六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遊玩。海參崴的主要魅力在於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台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霧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縫着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蟲。其實豈止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幾聲又縮腳逃回。逃回後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着這種悽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着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個釣鈎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裏,然後再次下鈎,半分鐘不到他又起鈎,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本站★),他忙忙碌碌地下鈎起鈎,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裏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麼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鈎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鈎卻碩大無比,原來他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着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捨。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説:“你就這麼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説:“我已經明白,為什麼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麼?”

我説:“説得好。但也可以説,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有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恆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

賞析: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文匯出版社出版)。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學者的獨特視角,獨到的表現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評價。

餘秋雨散文評價:

1、餘秋雨在類似《道士塔》《陽關雪》《上海人》《一個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現的誠然是一種“感性體驗”,同時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體驗”發自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典章經籍、山川風物、世俗人情的領略、體悟,他以雙重文化人格對它們予以諦視與觀照,既是深受中國文化傳統影響、積澱文化傳統基因的大學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為當今改革大潮與商品大潮所擁抱的現代人。於是他以繼承文化傳統、又批判文化傳統的悖論,導入他的審美觀照,因而生成某一種文化的與哲學的焦慮,一種浸濡歷史滄桑感的困擾,以及走出困擾的使命意識,即他自己所稱謂的“文化苦旅”。其實這正是餘秋雨既與歷史“撞擊”、又與現實“撞擊”,既欲走出歷史、又欲走出現實的思想的“苦旅”。(吳周文《90年代:中國散文現在時》)

2、餘秋雨散文對當代散文的超越,不僅表現在思想文化境界上,還表現在強烈的主體意識方面。餘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強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作家把自己鮮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筆端,而這個具體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現實歷史積澱而成的。現實歷史的重壓,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於是,一處處人文景觀便成了歷史的濃縮,再由歷史顯現出文化,最終由文化而透顯出民族的存在狀態。就這樣,餘秋雨的散文終於擺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籬,從“小體會”“小擺設”“小哲理”等小家子氣的審美規範中走出來,樹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獨立的主體形象。……餘秋雨散文中鮮明的主體意識固然來自作家淵博的文史知識和良好的文學天賦,但如果只靠這些,也只能寫出掉書袋式的懷古悼亡之作,決不會將一座“精神道場”瀰漫於天地之間。因此,真正純淨的主體意識,需要對歷史的洞察,對現實的憂患,對未來的執着,對人生的定力以及對整個人類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賢的話説,就是要擺脱“小人儒”而達到“君子儒”的境界。餘秋雨的散文對俗常生活乃至社會政治層面上的東西已無所關注,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對現實歷史進行着極其深切的眷顧,其中的歡愉、憂思、欣慰、苦惱都與歷史、現實和未來緊密契合,與當前處境中的高尚與卑微、深刻與虛浮息息相關,由此而構成了散文的多維結構立體化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以其豐富、高大和純淨的特質把當代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

3、如果説餘秋雨從人生的角度給出了文化以豐富生動形象的涵限,是從微觀角度出發的話,那麼立於民族、國邦角度的關切,則是宏觀上對文化的構架。

這種關切體現於作者把祖國山水、民族感情、華夏文化三者交融渾然為一體。他視文化為民族的魂靈,把對民族的情感又付之於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遺藏聯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難,“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何止是幾箱文物被運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精靈──文化,在列強刺刀下傷痕累累、血跡斑斑,一個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時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過餘秋雨散文把祖國河山、民族情感與華夏文化融為一體的形式,我們會看到隱含着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那就是華夏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我們彷彿看到作者那顆拳拳赤子之心,充滿了對民族文化的珍視和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他那悽切的乞求和呼喚,不僅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遺產,而且更深刻地藴藏着愛國的。內涵。

餘秋雨的苦旅“文化”,不僅有着強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歷史感。餘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辯、豐富宏魄的內涵,都導源於他的淵博精湛的史家修養。他的“文化”所富有的歷史感,並不是對過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歷史作為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用文化把過去和現在緊密相連。在他那裏,文化如同充滿着旺盛生命力的滾滾浪濤,推動着中華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類歷史的高闊視角之上來看待文化,文化成了歷史的積澱,文化和歷史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歎”(《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轟傳的歷史勝蹟,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歷史的韻味可謂濃矣!《莫高窟》一文哪裏是對文物古蹟的欣賞,實在是對中華幾千年滄桑歷史的活生生的再現。他從畫像的色流中,竟將幾千年文明看了個玲瓏剔透。歷史在他那裏與文化相結合,便沒有了冷漠和嚴峻,歷史的生氣驅除了“文化苦旅”的單調和乾枯,呈現給我們的則是活潑與灑脱,或許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張昭君等《血凝·精靈·積澱──〈文化苦旅〉的文化觀》,《社會科學探索》)

4、餘秋雨走出了書齋,走出了都市繁華,一個人,悄悄地,從秋風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風沙宋朝的煙塵的撲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尋着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蘇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鮮活血脈,而對自然山水、風物,面對一堆堆文化的斷壁殘垣,餘秋雨發出了蒼涼的人生浩歎。這是真正的大憂患大悲愴,説是歷史的潑墨一點都沒誇張。你看整個“文化苦旅”,從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轉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的落腳點竟是南洋的壘壘叢冢。起初,你還會擁有一份自豪,一絲安慰,因為我們畢竟擁有過一個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創造下的輝煌的敦煌文明,儘管後世不肖子孫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現了,慢慢地你會沉默,你會憂傷,你會嗚咽,最後面對一羣黑頭髮、黃皮膚的華裔卻不再操華語的異鄉故人,你能不悲鳴?中國的文化啊,難道你真的就斷送於此嗎?難道你真的最終也像古埃及、古希臘一樣文明沉淪了嗎?不,不會的!

《道士塔》《莫高窟》應是劫後的甦醒。《陽關雪》則早已跳出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時對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並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餘秋雨是那種樂意把筆浸潤在歷史滄桑之中,眼睛卻時時關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經歷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領納着風一更雪一更的寒冷,這裏面怎能沒有滄桑?一座破舊斑駁的牌坊,一堵硃紅剝落的廟宇的斷壁殘垣,一條海岸邊被風霜侵蝕的廢船,那是歲月的層層結痂的痕跡,那是歲月無聲卻殘酷的鐵蹄,人類所無法承受的無奈。在這裏,滄桑成了一種人文景觀,該需要多麼高品位的審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華的散文氣派──餘秋雨散文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印象》)

5、《道士塔》中,當我們隨着作者憤懣衝激,也意欲隨作者橫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強盜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車隊時,忽然又被作者“攔下了車隊,又怎麼辦”的提問所震懾,情感的痛苦轉瞬間轉為思想的痛苦。

《道士塔》寫到了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一個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裏轉轉……開始他的粉刷”。我們甚至完全可以在這裏讀出黑色幽默,因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傳的敦煌壁畫!──這種生動又時時轉換感情內涵的描述,充滿在全部的餘氏散文中,且經常是寫得更精彩。

(偌大的中國句)如此憂憤之語,道出了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愛以及對文化命運的無奈,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證了魯迅的一段話:“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並不單是對於書籍或古董。”(《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

餘秋雨散文垂釣原文及賞析 篇七

(1)敍事真實、説理真情到位

《垂釣》一文從表面上看似在敍事,實質上卻在説理。從寫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兩位垂釣者,接着不是花濃墨寫這兩位老人垂釣 ,而是刻畫兩人的心理活動,一正一反,一喜靜,一好動,形成鮮明對比。而恰恰是通過這一富有哲理性的對比,作者將筆鋒一轉,轉到了人生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的共性上,相互映襯,相互協調。這樣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昇華,使文章的深度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於是作者便抓住這一點,寫了妻子的見解,自己的見解。但終歸有一點,都是在驗證自己的看法:“最大的對手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這恰是生活中一個批評普遍的事實。作者由“釣魚者”來揭示這一點,既富有情趣又有一定深度。從這一點上看,這是一篇敍事真實、説理真情到位的優美散文。 (2)對比中出形象

作者通過一胖一瘦兩位老人的不同追求,表述自己的觀點。首先,胖老人和瘦老人的出現是在對比中進行的而這種對比卻使人物性格逐漸豐滿。兩位老人都未曾説過一句話,只通過動作、眼神,卻使讀者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追求的人。兩位老人,一胖一瘦,就已經是很鮮明的對比的開始。同時也讓讀者聯想到他們生活的不同。胖老人應該屬於物質生活較好的人,而瘦老人大概清貧一些。兩人並排坐在同一地方,對比更加鮮明突出。這也是作者的聰明之處。着釣魚情節的展開,一個用六隻小鈎不斷的釣小魚,一個用一隻大鈎,卻釣不到一條大魚。可兩人同樣固執,誰也不服誰。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中,人物形象也就完整鮮明的表現出來。雖然對兩人的外貌、動作描寫不多,語言描寫也沒有,按常規是犯了此類文章的大忌。可因為有兩種形象的對比,讀者卻從中獲得對人物的深刻認識。

餘秋雨《垂釣》散文賞析 篇八

餘秋雨《垂釣》散文賞析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遊玩。海參崴的主要魅力在於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台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霧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縫着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蟲。其實豈止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幾聲又縮腳逃回。逃回後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着這種悽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着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個釣鈎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裏,然後再次下鈎,半分鐘不到他又起鈎,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鈎起鈎,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裏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麼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鈎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鈎卻碩大無比,原來他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着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捨。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説:“你就這麼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説:“我已經明白,為什麼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麼?”

我説:“説得好。但也可以説,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有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恆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

【美文品讀】

《垂釣》乃是作家餘秋雨寫的一篇充滿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相伴共存的。

在海參崴遊玩,作者見到了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胖老人的釣繩上有六個小小的釣鈎,每次舉起釣鈎,每一個鈎上都有一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舉起又放下,我們看時,水桶裏早已有半桶小魚。不一會兒,便滿載而歸;而瘦老人的釣鈎碩大無比,他一心只想釣大魚。他認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勝利凱旋之時,他仍然端坐在那裏。“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也因此,作者認為,“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作者藉助對這兩位垂釣者的描寫,意在闡發: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位垂釣者,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人生追求:一個是物質的,知足常樂;另一個是精神的,永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