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雜文名篇 魯迅的多篇雜文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7W

魯迅雜文名篇 魯迅的多篇雜文有哪些(精品多篇)

精選魯迅雜文(推薦 篇一

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被稱作“中國的脊樑”,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總是嚴肅冷峻,不苟言笑的。然而生活中的魯迅先生並非如此,他風趣詼諧,愛開玩笑。與他同時代的名人夏衍曾説:“魯迅先生幽默的要命。”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遊。魯迅先生聽到此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説:“男女不準同學,同遊。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男女同遊更嚴重!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説着,魯迅先生把頭喂微微後仰,用手模擬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都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魯迅先生不僅幽默,還有着特別可愛的一面。

魯迅先生特別愛吃甜品。因為客人來家裏做客總是把甜品吃的精光,所以魯迅先生把家裏招待客人的點心換成了花生。

因為嗜甜,魯迅先生從小就患有牙疾,在他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自己被牙痛折磨的經歷。

某年五月一日,魯迅在日記中寫道"夜齒大痛,不得眠。”五月二日魯迅又寫道“午後得羊羹一匣,與人分食大半。下午齒痛”

每次他去王府井看完牙齒,都會很開心地去稻香村買一堆餅乾來犒勞自己,然後繼續牙疼到懷疑人生。

這樣可愛幽默的魯迅先生是不是很讓你意外呢?

精選魯迅雜文(推薦 篇二

2、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魯迅

3、學習專看文學書,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魯迅

4、我很早就希望中國的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魯迅

5、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

6、讀書應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魯迅

7、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生平,還粉飾黑暗。

8、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魯迅

9、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魯迅

10、青年人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説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魯迅

11、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

12、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之脊樑。

13、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魯迅

14、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但不讀書也並不見得好。魯迅

15、一個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了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魯迅

16、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17、用秕穀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魯迅

18、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19、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20、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21、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22、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23、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樂。魯迅

24、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魯迅

25、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魯迅

26、我好象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27、時間,就象海棉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28、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9、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30、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魯迅

精選魯迅雜文(推薦 篇三

大家好,這天我們要去魯迅故里參觀遊玩,我是你們的導遊,將帶領你們度過愉快快樂的一天,大家能夠叫我小黃或黃導。

我們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談談魯迅先生。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魯迅故里就是魯迅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好,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到了。首先來到大門口,我們能夠醒目地看到一塊大石像,上方雕刻着“魯迅故里”四個大字和魯迅的頭像,石像前還有幾個小孩正圍成一個圈的銅像,他們的神態各不相同,活靈活現。遠遠望去,好像在談論對魯迅先生的無限讚揚。

此刻,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方印着“民族脊樑”四個燙金大字。這塊石碑是人們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的豐功偉績專門建造的。

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三味書屋,這兒是魯迅從12歲開始來壽老先生這兒學習的地方。其中,在學堂中間擺放的是壽老先生的講桌,桌上放着書和一把戒尺,周圍圍着的是學生們的課桌,魯迅的課桌緊挨着牆,在課桌的右下方還端端正正地刻着一個“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還有一個個性的故事呢!

在魯迅小的時候,他們家境日益貧弱,他的父親身患重病。每一天,小魯迅都有要在藥鋪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一次,魯迅為了給父親抓藥,結果上學遲到了,教書的壽老先生不由分説,一把抓起戒尺在魯迅的手心連打三下。但是,魯迅並沒有因此而痛恨老師,只是默默地在自我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來告誡自我要珍惜時光。

接下來就來到了百草園。走進百草園,能夠發現那裏到處是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雖然那裏只種着幾種簡單的綠色植物,但那裏卻時魯迅童年時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小時候的魯迅常常在那裏捉蛐蛐,爬樹,採野果吃,幾乎每一天都玩得開開心心,不亦樂乎。

我們的參觀這天到此為止,感謝大家的這次參觀,歡迎各位下次再來遊玩。

精選魯迅雜文(推薦 篇四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羣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20xx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着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門西首。周家新台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20xx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台門,原系周家新台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槓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裏原來種着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着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薰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後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峯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卧室。1920xx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這間卧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卧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裏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説《懷舊》就在這裏寫成。卧室裏陳列着的鐵梨木牀是當年的原物。您正瀏覽的文章由第一'範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裏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醜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牀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牀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牀。靠窗桌子上陳列着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説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魯迅祖居導遊詞 ·寧波市導遊詞 ·杭州市導遊詞 ·大慈巖導遊詞 ·岳廟導遊詞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卧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0xx年,魯迅在創作小説《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關於魯迅雜文名篇(推薦 篇五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聚集一堂,隆重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5週年,深切緬懷魯迅先生的卓越成就、偉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謹向魯迅先生的親屬和參加會議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向為我國文藝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文學藝術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享譽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師,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豐碑。他出生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青年時代就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邁詩句,立志為民族新生、國家富強而奮鬥。他不懈呼喚民族的覺醒,以實現民族自立自強為己任,用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檄文,發出心底的吶喊,激勵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站立起來。他不懈嚮往社會的光明,以一顆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把手中的筆作為“投槍”和“匕首”,毫不留情地批判舊世界,滿懷熱情地呼喚新世界、建設新文化。他不懈追求崇高的理想,始終堅定地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是中國共產黨最忠誠的同志和親密的戰友。魯迅的人生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國家和民族勇於擔當、勇於奉獻的精神。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魯迅的精神,穿越歷史長河,影響歷久彌新,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魯迅,稱讚他是“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今天,社會主義中國正在致力於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致力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魯迅精神依然是激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巨大動力。我們要深刻認識魯迅精神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新的文化創造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遵時代之命、為人民寫作。魯迅畢生致力於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敏鋭把握時代潮流,讚揚十月革命帶來“新世紀的曙光”,立誓拆毀封建的“鐵屋子”、打破束縛人們的鎖鏈,立誓喚醒“熟睡”的人們、改變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1920xx年,他發表中國第一篇現代小説《狂人日記》,鞭撻封建統治的罪惡,炸響了中國文學革命的第一聲春雷。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其富有時代感、戰鬥性的作品,投身新民主主義的啟蒙運動和革命運動,開闢革命新文學的發展道路,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成為新社會的催生者和新文化的建設者。可以説,魯迅的創作始終“遵奉革命前驅者的命令”,迴應着時代前進的步伐,他的文學始終與人民血脈相連,屬於人民、服務人民。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以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為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深刻認識文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更好地承擔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緊扣時代脈搏,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個人理想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藝術創作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時代放歌、為國家寫史、為民族立傳。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擺正與人民羣眾的關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靈呼喚,推出更多人民羣眾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嚴於律己、自省自強,始終堅守正確的價值追求。魯迅的人格之所以偉大,與他嚴於律己、勤於自我解剖有着密切的關係。魯迅與同時代的大師大家一樣,學貫中西,成就卓著,但總是嚴格要求、自省自勵。他説,“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解剖自己,就是努力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為浮華所困,不為名利所惑,堅守正確的價值追求,堅守民族氣節和風骨。他始終保持着清醒的自省意識,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作品和言論在讀者大眾中的價值導向。魯迅最擔心誤人子弟,他曾經講過一件事,一個學生買他的書,從衣袋裏掏出來的錢還帶着體温。他説,“這體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樣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時刻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正確處理社會責任感與個人創作自由之間的關係,把高超藝術功力與高尚精神境界的完美統一作為畢生理想,把實現個人價值與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機融合作為人生信念,更好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要深刻體會手中的筆的重量,體會我們肩上的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努力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家的人格決定作品的品格,境界高尚才能創作出啟迪心智、震撼心靈的文化精品。要秉持高尚的職業精神,恪守良好的職業道德,用崇高的人格力量贏得人民的讚譽、贏得社會的尊重。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保持百折不撓的韌性,甘於寂寞、潛心創作。魯迅説過:“在文化戰線上要有成績,非韌不可。”所謂“韌”,就是在寂寞中鍥而不捨、在困境中百折不撓。他還形象地説:“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魯迅終生實踐着自己的信念,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環境多麼惡劣,他從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從沒有停止思考和探索。文藝創作是艱辛的事業,任何可以傳之後世的作品都不可能輕易得來,“即使很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偉大作家堅定高遠的文化理想。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無論是學習知識、深入生活,還是從事創作,都心無旁騖、持之以恆。進入新世紀,我國文化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這是一個需要並且能夠產生文化大家和宏大作品的時代。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創作環境、生活條件,是魯迅所處的時代不可比擬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從一定意義上説,就是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心態。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恆心就難有力作。要收穫豐碩成果,就應當篤定志向、矢志不渝,拒絕誘惑、摒棄浮躁,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廣學博取、吐故納新,努力開創中國文學藝術的新境界。魯迅視野開闊、博採眾長,從學習採礦、醫學,到拿起文藝的武器,從對各門學科知識的廣泛涉獵,到對救國救民真理的孜孜探求,可以説古今中外無不涉及,天文地理無不研讀。他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自覺地吸收借鑑民族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同時又反對食古不化、固步自封,與那些落後、陳腐的東西作堅決的鬥爭。他主張“拿來主義”,熱情譯介優秀外國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可以説,魯迅是博採眾長的典範,也是融會貫通、鋭意創新的楷模。他的作品煥發着反帝反封建的時代光彩,閃爍着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精神光芒,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風貌、新氣象。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開闊視野、善於創新,做到既不喪失固有血脈,又不落後於世界潮流。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活力的根本所在,沒有與時俱進、領異標新的創造,不可能有文藝的繁榮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生活,面對人民羣眾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的深刻變化,止步不前、孤芳自賞,文學藝術之樹就會枯萎凋零。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着眼將來,海納百川、勇攀高峯,不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在開拓創新中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印記。要始終立足於民族文化的豐沃土壤,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養分,繼承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要以開放的胸懷對待各國文化,大膽吸收借鑑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發展經驗和文明成果,創造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現代色彩、時代風采的文化精品,不斷開闢文藝發展的新天地。

同志們、朋友們,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文化發展前景廣闊,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我們相信,有以為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廣大作家藝術家的辛勤耕耘,我們一定能夠創造中國文學藝術事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關於魯迅雜文名篇(推薦 篇六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羣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着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門西首。周家新台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台門,原系周家新台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槓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裏原先種着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着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薰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後,他在《狗·貓·鼠》、《論雷峯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卧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這間卧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卧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裏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説《懷舊》就在那裏寫成。卧室裏陳列着的鐵梨木牀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裏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醜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牀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牀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牀。靠窗桌子上陳列着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説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卧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説《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後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穀、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台門內十幾户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裏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