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的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新版的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

説起大自然,人人都會神往。是啊,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人們,有誰不想去放鬆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裏空氣清新,有柔和的輕風,幽靜的草地,綠色的森林……讓人有種不受限制,無拘無束的感覺。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請您閲讀。

《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1

《大自然的語言》文章主要寫了大自然會説話,天上的白雲,螞蟻,蝌蚪,大鷹,大樹,魚,化石都代表着大自然不同的語言。讀了《大自然的語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都能告訴我們知識,可最重要的還是細心觀察,如果你不愛學習,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識從你身邊走過,也是浪費,所以我們應該做每一件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尋找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文章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甦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甦醒”,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作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説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説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説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説“植物”和“動物”,再概説“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説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説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

在這能讓你感到無拘無束的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語言,也像中國的漢字那樣博大精深,就像詩中寫的:你看那天上的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你看到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着搬家,出門要帶雨傘。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號”?大自然在水面寫着:春天來到人間。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自然也有語言。”的確如此,大自然的語言處處可見,大自然孕育了我們,記載着點點滴滴我們鮮知的話題: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會聆聽大自然聲音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詩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蘭克林不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只有走進大自然,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撲向大自然的懷抱,擁抱大自然吧!

《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意義深刻、富有真情實感的書——大自然的文字。這本書是有一篇篇故事組成的,有的故事短小精煉,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有的故事使我們掌握了許多知識;還有的故事長而感人。在這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一篇小故事是俄羅斯作家普希金寫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這個小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老頭兒在海里抓了一條金魚,金魚説如果放了它,什麼都依老頭兒,老頭兒什麼也沒要便放了它。老太婆知道後,一次又一次向金魚索取,第一次要了一個新木盆,第二次要了一座木房子,第三次變成了貴婦人,第四次成了一位女皇,誰知她還不滿足,要當海上女霸王,讓金魚侍候她,最後又回到了原來貧窮的樣子。

文章中人物的特點和個性很鮮明,老頭兒是一個老實本分、善良、熱愛動物的人,老太婆是一個自私自利、剛愎自用、不知滿足、暴躁的人。而金魚則有求必應、好壞分明、知恩圖報。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要知道滿足,不然將自食其果,正像文中的老太婆,本來已經擁有了榮華富貴,卻因為自己的貪心全部失去了,正所謂知足者長樂。如果人的心不知道滿足,就好比蛇吞大象。記得以前讀過一首民謠:別人騎馬咱騎驢,比上不足下有餘,雖説沒有騎馬好,也比步行高三級。在生活中,我有的時候也會因為小小的貪心而自食其果。有一天,我想玩遊戲,媽媽説只能玩30分鐘,我討價還價地説:“40分鐘行不行?”媽媽聽了,有些無奈地答應了。這時我得寸進尺,説:“50分鐘呢?”媽媽聽了有些生氣,可還是答應了。這下,我帶有一種僥倖心理問:“那能不能一小時啊。”媽媽聽後,臉上面無表情,冷冰冰地説:“那還是30分鐘吧!”我聽後,追悔莫及。這僅僅是小事,在社會上,有許多貪官污吏為了金錢不擇手段,而且貪得無厭,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除了這篇,還有許多文章值得一看。這本書真是意義深刻,令人受益匪淺啊!

《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3

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細小的事情,展開豐富聯想,描繪了一些細膩、別緻的感受,獲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全文將對自然的觀察與人生的感悟結合起來,巧妙而別緻。文章以描寫自然中湧現着無窮生命力開頭,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結尾,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會有多少收穫,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體會人生的趣味。

本文內容豐富。作者盡情讚美了大自然無窮的生命力。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寫風雨中的小白花,表達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風雨中,小白花細小的根“卻穩固在糾結於土地之中”;“經過風雨的磨鍊和洗禮”,小白花“仍然堅毅地綻放”。再描寫了風雨中的小鳥,振翅高空,“馬聲啁啾地迴盪在空中。”最後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結,揭示出了作者獲得的啟示:人類不應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鳥一樣,與大自然和諧一致,融為一體。“雨要下説下吧,風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複這一句話,目的就是要人們像小花小鳥一樣坦然接受風風雨雨,不要因為有些風風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鳥一樣扎穩根基。經受磨鍊,頑強綻放;要像小鳥一樣,振翅高飛,放聲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寫了春意漸濃的池水。在簡略在勾勒出池邊的景色後,作者描寫了這樣的一幕,:人們將石頭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聲音。“面對池畔各式各樣的人們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有誰在事後是抱着詩人一般的情懷與感觸悄然離去呢?”作者的發問表明了他的寫作意圖:以詩人一樣的情懷與感觸來審視“各式各樣人們和各種各樣的聲音”,“了悟出各種大小不同的石頭,會響起各種大小不同的聲音”。“渾渾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們也在渾渾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們也在投石頭,但我們投入了多大的石頭。激起了多大的聲音,在渾渾噩噩、匆匆忙忙的狀態下,我們並不知覺。這一部分中,作者獲得的啟示是:有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的付出與獲得。

第三部分又寫到了天上的雲。作者寫了為斷變化和不同的形態,目的顯示是用來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運”。由“雲朵的變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與人生的際遇的關係,想到了人生如流雲一樣的變化。由此得出結論,“縱然歡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縱然悲慼,也不必怨天尤人”。進而推論:“若每個人都能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地工作,必可體會出漫長的人生中的無窮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結語,人生中,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進取,必定會取得成績,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來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啟示”為標題,起筆是大自然,落筆是啟示,表達了作者在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中產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風風雨雨,與大自然和諧一致,不因為生活中的些風風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付出與獲得,勤奮努力,勝不驕,敗不餒,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認真負責地工作,必定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4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大自然的文字》。

這本書講了大自然就是一本“書”,也是一位“嚴格的老師”。比如像這個孩子就被“老師”給批評了。有一次,媽媽叫他去森林裏採漿果,他説:“好吧!”他來到森林裏看到有一棵灌木叢長有好多個水靈靈的紅漿果。他想:“太好了這一次槳果我一定要採得比誰都多。”他採了滿滿一大籃紅漿果,開心地回家了。他在回家的路上吃了幾個紅漿果,結果又是噁心又是肚子疼。還好他當時嘔出來了,要不就中毒了。這就是不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後果。

這本書就是一個知識的“寶盒”,打開“寶盒”的時候知識就是你的老師了。

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細小的事情,展開豐富聯想,描繪了一些細膩、別緻的感受,獲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全文將對自然的觀察與人生的感悟結合起來,巧妙而別緻。文章以描寫自然中湧現着無窮生命力開頭,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結尾,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會有多少收穫,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體會人生的趣味。

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寫風雨中的小白花,表達了作者的敬佩之情。作者三次重複這一句話,目的就是要人們像小花小鳥一樣坦然接受風風雨雨,不要因為有些風風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鳥一樣扎穩根基。經受磨鍊,頑強綻放;要像小鳥一樣,振翅高飛,放聲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寫了春意漸濃的池水。在簡略在勾勒出池邊的景色後,作者描寫了這樣的一幕,:人們將石頭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聲音。這一部分中,作者獲得的啟示是:有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的付出與獲得。

第三部分又寫到了天上的雲。作者寫了為斷變化和不同的形態,目的顯示是用來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運”。進而推論:“若每個人都能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地工作,必可體會出漫長的人生中的無窮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結語,人生中,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進取,必定會取得成績,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坦然接受風風雨雨,與大自然和-諧一致,不因為生活中的些風風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付出與獲得,勤奮努力,勝不驕,敗不餒,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認真負責地工作,必定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筆記大自然》閲讀理解5

近日,閲讀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感歎於他時刻對教育教學的反思,感歎於他用整個身心與學生融為一體,感歎於他的生命與使命同行,讓自己手足舞蹈於校園,心靈飛翔於社會。

李鎮西老師的一篇隨筆《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文中引用了孔子對學生志向的引導頗耐人尋味:一次聊天,當孔子問及學生們的志向時,子路等人躊躇滿志地大談治國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為然。孔子的弟子曾點則認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子的意思是説,在暮春三月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相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走回來。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來,似乎並不崇高,但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鳴,孔子情不自禁長歎一聲道:“吾與點也!”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一個推崇教育和諧的孔子。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孔子的儒家思想貫穿至今,成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個社會加以推崇的學派。但我們同樣發現,我們可能還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潛意識地加入了我們不同朝代對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我們所希望出現的教育局面。而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發現,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美麗畫面。想想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或席地而坐談經論道,或迎風而跑歌詠舞蹈,他們的歌聲在春風和陽光之中流淌,他們的笑聲在藍天和白雲之間飄蕩……

現如今,我們的孩子生活應該是不單調的,至少比起我們這一代的人,他們身邊的資源絕對是豐富的。電視、電腦和書籍讓現在的孩子早早地見識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見識可謂寬廣、視野可謂開闊,如果有機會在假期出去遊覽大好河山時,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但是現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長的意願下生活,被關在屋子裏學這個,學那個,少了很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少了很多和夥伴遊戲的機會,少了很多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少了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想起自己小時候,生活因沒有玩具、沒有電視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藉着割草的時間,我們躺在油菜地裏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發現自己的草籃子裏只有零星的幾把草而已。無奈何,為了不至於捱罵,胡亂的扯上幾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進家門。假若父母勞作還沒回家,這劫也算過了;反之,一頓臭罵肯定少不了。即使這樣,第二天,這幫頑童又會湊在一起,玩磨石子、拋沙包、翻軍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創的遊戲。那時,我們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遊戲規則也是幾個孩子湊在一起一起決定的。那時,我們遊戲的場所不在現在的公園和遊樂園,而是身邊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給足了我們這幫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讓我們的童年在它的懷抱中自由舒暢地呼吸和成長。如今回想起來,所有美的場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筆者不能肯定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回想童年最美的場景也會是在大自然中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讓孩子們在沒有打開書本去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這本書。……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會使你的學生成為聰慧的探索者,成為尋求真知、勤於治學的人,成為詩人……詩的創作始於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鋭化知覺,激發創造性思維,使言語為個人體驗所充實。”李鎮西老師説:“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閲讀大自然這本博大精深的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