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技能第一學期教學計劃(共2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第1篇:國小技能第一學期教學計劃

國小技能第一學期教學計劃(共2篇)

國小技能第一學期教學計劃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教學計劃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這個教學計劃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技能第一學期教學計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英語學科:繼續開展區級重點課題的實驗研究,以科研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完成階段性總結。進一步探討提高英語聽、説、讀、寫水平的有效途徑。加強學困生的輔導,舉辦英語單詞競賽,完成英語口語抽測。

音樂:積極穩妥地推進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唱歌課的教學研究。開展藝術節活動,輔導所教班級參加合唱比賽。

體育:學習貫徹《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繼續開展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合作教育應用的研究。組織召開運動會。選拔、培訓體育特長生,為參加區運會作好準備。繼續抓好課間操和課外活動,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不斷改進課間操形式,形成學校體育工作特色。

美術:進一步推進美術教學改革,建立美術教學資源庫,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的整合研討。組織學生參與藝術節活動,定期展示學生美術作品。

信息常識:認真落實區小教研對本學科的要求,積極探索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體驗感悟的自主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漢字處理能力的三級監控,分層教學,制定措施,提高每個學生運用電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具體工作:

九月份1、對參加市教壇新秀教師進行指導

2、組織選拔參加省中國小生書畫比賽作品

3、區中學音樂優質課評比

4、區中學美術優質課評比

十月份1、區第二屆課改展示活動

2、準備參加市藝術特色項目學校精品展節目

3、組織區中國小部分骨幹教師赴外地學習交流

4、市音樂新課程教學研討活動

十一月份1、區學校藝術特色項目評審

2、區國小音樂"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3、區國小美術"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十二月份1、區中國小美術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

2、區中國小音樂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

3、參加市案例評比交流活動

第2篇:

國小教學技能 練習題1參考答案

一、簡答答案

1.簡述教學媒體的功能。

(1)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有利於形成生動、有趣的教學 (3)有利於實施個別化學習 (4)有利於開展特殊教育

(5)有利於探索和實現不同學習模式的教學 2.簡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關注動物和人類可客觀觀察的行為,認為學習即新行為的習得,其基本觀點有: (1)學習是被動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刺激得到反應,學習就得以完成; (2)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直到最後成功的過程;

(3)學習安排應遵循:小步子,積極反應,自定步調,及時強化的原則,其中,強化是學習的關鍵。 3.導入作為一堂課的起始環節,具有哪些作用?

(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激發興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3)複習相關知識,引向新的學習內容 (4)明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5)渲染氣氛,創設情境 4.簡答教學交往的要求。

(1)提高自身修養; (2)善待學生過錯; (3)善於利用交往契機; (4)適當的交往情緒; (5)適度的距離;

(6)及時總結交往得失。 5.闡述教學技能的概念。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固的複雜的教學行為系統。它既包括在教學理論基礎上,按照一定方式進行反覆練習或由於模仿而形成的初級教學技能,也包括在教學理論基礎上因多次練習而形成的,達到自動化水平的高級教學技能,即教學技巧。

6.課堂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技能,設計問題和提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1)提問應有充分準備; (2)提問應以學生為中心; (3)提問寧精勿濫;

(4)提問應兼顧各種類型的問題。 7.教學節奏的調控原則有哪些?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調控教學節奏,使教學活動輕重合宜、緩急有致,教學內容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調控教學節奏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快與慢有變換; (2)動與靜有交替; (3)張與弛有錯落; (4)詳略有取捨; (5)起與伏有波瀾。 8.如何評教學效果?

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成效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與認知有關的態度、興趣等非認知因素的考察。因而,評價教學效果自然就要考察在教學活動中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注重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強化等。

二、辨析題答案

1.教學語言是教學的主要工具。

這是教學語言的特定功能之一。在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中,語言是核心,表情和動作多配合語言出現,演示實驗操作也需要伴有語言講解,課堂提問,作業佈置等都是通過教學語言來實現。據統計,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平均70%的時間是教師在講話。雖然現代化的課堂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意義建構,採用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師生間言語交流的時間比例和對話結構已經逐漸改變,但整個教學活動仍是融匯在教師營造的語言環境之中。 2.辨析:教學技能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是兩個相互聯繫而又有所區別的概念。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方式,包括教法和學法兩個方面。教學方法的主導者是教師,落腳點是學生,實踐證明,在很多場合,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制約着學生的學法,對學生的學法起主導作用。

掌握教學方法是形成教學技能的前提,教學技能首先表現為教師在掌握大量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這些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熟練掌握教學技能又為教學方法的嫻熟運用提供了支持。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學習教學法的最好辦法是在學習教學法理論、原則的同時,加強教學技能的訓練,將教學技能訓練貫穿到整個教學法課程中。

教學技能的形成和培養是以多種知識修養、多種智力開發、多種經驗積累為基礎的。對於新教師來説,有一個從學習到實踐、從知識到能力逐步轉化、逐步提高的過程。這就要求新教師們一方面應加強專業基礎理論、教學法學習,明確學科教學能力構成的諸種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強化訓練,初步具備勝任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3.依據動機歸因理論,對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歸因穩定與歸因不穩定,成功可控與不可控進行辨析。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推論這些行為原因的過程。理解學生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是一種鑑別控制學生行為的動機類型的方法。美國學者韋納認為,學生在解釋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時通常會歸於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種主要原因,並且通過邏輯分析確定了三個原因緯度,即部位、穩定性和控制性。

控制性維度與個體成敗的情緒體驗有關,如果個體將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會產生自豪感,歸因於外部因素,則會產生僥倖心理;如果將失敗歸因於內部因素,則會產生羞愧的感覺,歸因於外部因素,則會生氣。穩定性維度與個體對成敗的期望有關,如果將成敗歸因於穩定因素,個體則會期待下一次的嘗試,如果歸因於不穩定因素,則根據這一因素是否可控,而可能期望改變成敗格局。可控性維度既與情緒體驗有關又與對成敗的預期有關,如果將成功歸因於可控因素,則感到滿意,並期待通過自己的控制而獲得下一次成功,如果歸因於不可控因素,則感到慶幸,但無法預期下一次成功,因而也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如果將失敗歸因於可控因素,則產生內疚,下一次成功與否,取決於自己下一階段的行動;如果歸因於不可控因素,則會感到絕望,自甘下一次失敗。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無助的自我感覺。 4.信息技術環境下可以用多媒體設備代替教師講授。

(1)課堂講授的優點:效率高、成本低、能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知識的系統性。

(2)課堂講授的侷限:單一的傳授方式、不能代替自學和練習、無法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易傾向於注入式教學。

(3)課堂講授的適用範圍:適用於傳授事實性知識、適用於班集教學。

(4)信息技術環境下,各種多媒體設備應用於課堂教學,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但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是不能代替教師的系統講授的,不能實現互動、無法實現智能化的交流,學生是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也是動態的變化的,存在很強的動態性。教師的講授可以隨時應變,通過觀察、傾聽、診斷和及時補救,調整教學。

三、論述

1、論述微格訓練的實施步驟。

微格教學的實施步驟具體包括:(圖略) (1)教學訓練前的學習研究; (2)確定培訓技能並提供示範; (3)編寫教案; (4)微格教學實踐; (5)反饋評價;

(6)修改教案,再實踐。

2、論述新課程實施對教與學產生了哪些影響,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1)貫徹素質教育理念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 (4)以評價促進發展

(5)提供廣闊的課程實施空間 ?新課程實施對學與教的影響

試圖實現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1)確立新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相對於“他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學習方式。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主體能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

探究學習:探究學習主要有以下特徵: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探究學習是體現學習的真正價值,實現有意義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

合作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倡導合作學習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又一個基本要求。 (2)轉變教的方式

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有着最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繫,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因此,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前提。新課程要求:首先,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其次,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新的學習方式;最後,教師要採取有效的教研方式,促進自身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與教學技能

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使教學思想、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等產生了一系列的變革,國小課堂教學同樣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課程目標着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只關注教師的教學結果轉向關注課程實施的過程;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課程管理也從剛性轉向彈性。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着一個全新的角色。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的角色的需要,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重新構建自己的能力結構。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由重傳授向重引導轉變,由統一教學向差異性教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教學技能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這種轉變的結果也必然促進了教學技能的發展、變化。現代教育觀強調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在新的課程環境下,教師在課堂中的觀察與傾聽技能、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技能、教師的教學設計與開發技能、課堂組織與管理技能、學習指導與學習評價技能、教學反思技能、與其他教師,教學管理者以及家長,社區的合作技能等都亟待加強與提高。教師通過在課堂過程中的有效觀察與傾聽、與學生的交往與合作,加強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相互作用與情感交流;通過參與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以及課堂的組織管理,為實現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保障;通過教學反思,以及説課、聽課、評課技能,為教師的教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並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一言以蔽之,在新課程體系中,教師既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技能進行更新,又需要在實施中不斷反思,以獲取新的適合新課堂需要的教學技能。

國小教學技能 練習題2參考答案

一、簡答答案

1.簡述如何對教學技能進行分類。

首先是課堂教學基本技能,包括:導入技能、講授技能、提問技能、板書技能、課堂觀察技能、課堂傾聽技能、演示技能、討論技能、診斷與補救技能、結課技能以及作業技能等。

其次是教學綜合技能,包括:教學口語技能、教學體態語技能、教學節奏技能、教學過渡技能、教學管理技能、教學交往技能、教學評價技能、學法指導技能以及合作技能。

其三是教學準備技能。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設計技能。教學設計技能包括目標編訂技能、教學媒體選擇技能、教學策略制定技能以及教案編制技能。

最後是教師教學研究技能,包括反思技能、説課技能、聽課技能、評課技能。 2.簡述贊可夫根據其發展教學理論提出的五條教學原則。

(1)高難度原則; (2)高速度原則; (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5)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3.如何確定討論的題目

(1)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2)抓住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3)討論題目應難易適度 4.簡述合作技能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第二,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第三,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合作成員的作用。

5.講授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講授有哪些基本形式?

講授通常有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基本形式。

(1)講述是指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地敍述或描述,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講授方式。

(2)講解是指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説明、闡述、論證的講授方式。

(3)講讀是在講述、講解的過程中,把閲讀材料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講授方式。

(4)講演是講授的最高形式。它要求教師不僅要系統而全面地描述事實、解釋道理,而且還要通過深入地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推理判斷、歸納演繹等抽象思維手段,作出科學的結論,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6.什麼是教學體態語使用原則中的師生共意原則?

師生共意原則是指教師在運用體態語時,應當儘量讓學生充分地、精確地理解教師所要表達的含義,達到師生溝通和交流的目的。體態語不像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那樣有着準確而固定的含義,其信息內容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師生共有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學生的心理背景。教師應瞭解民族民俗習慣,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和學生建立起特定的體態語。例如,有的教師象調控旋紐一樣地轉動手腕,表示讓學生“加大”音量。 7.闡釋教學設計的含義。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決策性和創造性活動。作為一個系統計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等)之間的本質聯繫,並通過一套具體的操作程序來協調、配置各要素,使其有機結合,實現優化教學的功能,而且系統計劃過程中每一個程序都有相應的理論和方法作為科學依據,每一步“輸出”的決策均是下一步的“輸入”,並在下一步的反饋中得到檢驗,從而使教學設計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

8.教學反思主要有哪幾種操作形式? (1)課後教案;(2)反思札記;(3)交流探討;(4)自評教學錄像;(5)借鑑聽課評價;(6)行動研究。

二、辨析題答案

1.當教師發現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於社會環境造成的,認為很難補救,就放棄幫助學生。

(1)所在社區對學生學習的支持與重視不夠,學習的氛圍不佳,使學生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 (2)住宅周圍環境不良,或不衞生,或過於喧囂,影響學生的學習; (3)受不良夥伴的影響,呼朋引伴,在外遊蕩。

這些因素中,是憑主觀努力無法克服的,教師應細心的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並設法補救,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重教教學、增加練習、個別指導等方式。教師若能在平時教學中,認真擬定教學目標,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狀況,選用恰當教學方法,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學生的學習困難就可以相應減少。一旦發生學習困難,教師就應認真對待,準確地診斷其產生的原因,並施以適當的補救。 2.在進行學法指導時,應當以教師的教授、指導為中心。

這種説法不正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於學生主動探索和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學法體系。學生的學習,無論是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基本技能的形成,特別是智力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都靠學生自身的努力來實現。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這是現代教學的基本理念。未來社會需要能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只有真正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才能自覺地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積極求知,鼓勵他們勇於探索。 3.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對教育教學有着方法性的指導作用,對教育領域有着深遠的影響。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這三者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繫,統稱為“舊三論”。從中提煉出來的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對教育教學有着方法性的指導作用,對教育領域有着深遠的影響。

(1)整體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繫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系統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沒有整體聯繫、整體結構,要使系統發揮整體功能是不可能的。在教育教學中,應把教學過程看作一個系統,從宏觀上把握,從整體上分析,綜合考慮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和環節,使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2)有序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開放、有漲落、遠離平衡態,才可能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以使系統與環境相適應。在教育中,要處理好教育系統內部的諸要素之間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使它們之間形成平衡的有序的狀態。教學系統要在社會環境中存在和發展,要與外界有信息、物質等的交換,必然要求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不斷地吸收各學科的新信息,引進先進的技術,使之從無序走向有序,實現教學系統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3)反饋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可能實現有效的控制。一個控制系統,既有輸入信息,又有輸出信息,系統的控制部分根據輸出信息(反饋信息),進行比較、糾正和調整它發出的輸入信息(控制信息),從而實現控制。在教學中要隨時根據反饋信息來了解教學情況,對教學系統進行協調控制以實現教學系統的功能。 4.教學評價應當遵循科學性原則,因此,應當側重定量評價。

(1)教學評價應當遵循科學性原則是正確的。科學性原則要求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憑經驗和感覺,而應該以科學的方法為參照。不僅要求評價目標、評價標準的科學化,而且要求評價程序、評價手段和評價分析方法的科學化,以此實現評價全程的科學化,增強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遵循科學性原則即要保證評價理論的科學性、評價技術與環節的科學性以及評價結果與分析的科學性。

(2)但由此而得出評價過程應當側重定量評價是不正確的。定量評價方式固然準確,高效,應用廣泛,可移植性和説服力強。但是,它忽略了那些難以量化的重要品質與行為,忽視個性發展與多元標準,把豐富的個性心理髮展和行為表現簡單化為抽象的數量表徵。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多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達到優勢互補,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三、論述

1、論述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長期致力於人類學習與教學的研究,它把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五類。具體內容如下: (1).言語信息 作為一種學習結果,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後,能記憶諸如事物名稱、符號、地點、時間、定義、對事物的描述等具體的事實,並且能夠在需要時將這些事實表述出來。言語信息與知道“什麼”有關。 (2).智力技能 作為一類學習的結果,指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了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與知道“怎樣”有關,又分為四類:(1)辨別。辨別是將刺激物的一個特徵與另一個特徵,或者將一個符號與另一個符號加以區別的一種習得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方面的辨別。學習辨別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是達到其他層次學習結果的一個必要前提。(2)概念。形成概念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特徵並給同類事物賦予同一名稱的一種習得技能。辨別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只有辨別事物間的特徵,才能發現事物的共性。概念又分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3)規則。規則是揭示兩個或更多的概念之間關係的一種言語表述。加涅所謂的規則,也可能是一個定律、一條原理,或一套已確定的程序。(4)高級規則。規則可組合在一起,形成更復雜的規則,稱為高級規則。高級規則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 (3).認知策略是學習者藉以調節他們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等內部過程的技能。智力技能的培養使學習者學會處理數字、詞語和符號,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是“外在的”,而認知策略則是學習者在應付環境中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是“內在的”。學習者利用認知策略對環境中刺激物的各種特點給予注意,對學習的事物進行選擇和編碼,對學習所得進行檢索,是學習者管理或操作自己學習過程的方式。 (4).動作技能就是獲得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操作能力。動作技能的顯著特點是,必須經過長期不斷地練習,才能日益精確和連貫。 (5).態度 是一種影響和調節個體對事、對人、對物的行為的內部狀態,也是一種學習的結果。它影響個人對某些事情采取行動的選擇。態度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結果習得的,往往是附帶習得的。態度不是通過單一經驗的結果突然產生的,一般是經過相當長的時期才逐步形成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