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精品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精品多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這次漂亮的小編為您帶來了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優秀5篇,在大家參照的同時,也可以分享一下本站給您最好的朋友。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一

一、實習概況:

20xx年xx月xx日,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鑑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徵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瞭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瞭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三、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羣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位於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黃邦強等,1984),寬坪羣具多期變形特徵。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卧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20°)或近於共軸疊加,形成較開闊的彎滑褶皺,產生S2折劈理,為加里東期變形。

1、秦嶺北坡山前斷裂觀測點

斷層面走向時而北東,時而北西。實測斷層面產狀,測量構造透鏡體、構造角礫的大小;觀察斷層內出露的輝長巖強烈破碎帶。

2、參觀湯峪温泉和河流階地

湯峪温泉的特徵:

湯峪温泉的出露温度為48—58.7℃(中温)。湯峪温泉水是經過下滲、加熱、上升的循環大氣降水,温泉水出自一個PH值約為8.5,温度約為87℃的深部熱儲。温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過程中,混入了一些較淺部的水和潛水,混入比例隨季節變化。在湯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於七至十月份(約佔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現在九月份。這段時間中,由於温泉水在上升過程中混入的淺部水和潛水有所增加,使得温泉水的温度較平常偏低,温泉水中比淺部水和潛水中濃度較高的化學元素濃度也較平常偏低。因此,湯峪温泉的出露温度在不同季節有所變化。

湯峪温泉形成條件:

(1)允許冷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下滲的適當巖層;

(2)加熱下滲冷水的熱源;

(3)足夠可供利用的補給水;

(4)使冷水加熱的足夠時間以及足夠大的熱交換面;

(5)熱水返回地表的通道。這些條件大多由本區構造提供。

湯峪温泉的形成條件幾乎都受構造控制。湯峪温泉水來自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出露於南邊的秦嶺,由於補給區較大,降水也較為豐富,因而湯峪温泉有較為充足的補給源。大氣降水沿連通性較好的裂隙下滲,並匯入深大斷裂向更深處滲入,下滲過程中,水的礦化度與温度都會有所改變,在下降到深斷裂某一深度,下滲到這裏的水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面與圍巖進行相互作用,它不斷改變自身的礦化度和温度,最後與巖石達到物理化學平衡,其平衡温度為87℃左右,PH值為8.5左右,其礦化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巖石中礦物的化學反應,温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巖石的熱交換,而使巖石獲得較高温度的熱源是稍高於正常熱流值的深部熱流產生的熱量。經歷以上過程的水,最後上升出露於地表成為泉。湯峪温泉的出露依賴於熱異常及活斷層交匯帶與低地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疊,即北東向和北西向山前斷裂與隱伏斷層F4交匯帶與低地勢位置的結合。這就是湯峪温泉的形成模式,它明顯受活斷層控制。

3、山前斷裂—湯峪水庫大壩路線觀測

㈠寬坪羣變質巖及原巖恢復

①首先讓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雲母石英片巖、二雲母片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然後老師講解副變質巖概念,我們認識副變質巖的主要特徵;

②我們用放大鏡觀察綠片巖、角閃石片巖、斜長角閃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等,老師講解正變質巖概念後,我們認識正變質巖的主要特徵。

4、剖面

剖面的集中礦物組成:

輝長巖巖體:輝長巖巖體,是在張性空間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蝕變,輝石含量60%左右,斜長石含量30-40%,無石英或極少,巖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結構,灰白色斜長石和黑色粒狀輝石都成近等軸狀它形粒狀相間分佈,塊狀構造,粗粒輝石兩組解理近於直交。

斜長角閃巖:流變構造、同斜緊閉褶皺發育,軸面和片理近於平行,長英質變質分異,暗色、淺色礦物分別集中到一起,石英脈和花崗質巖脈發育,有彎曲、石香腸化和透鏡體化,斜長角閃巖中還夾有云母片巖。 花崗巖:出露較寬,巖石呈肉紅色,具半自形粒狀結構-花崗結構,主要礦物長石、石英和雲母,局部可見由混合巖化形成的眼球狀花崗巖,石英呈拔絲狀,斜長石呈(似)眼球狀,有旋轉碎斑,具粗糜稜巖化。 小褶皺特 徵: 寬坪羣變質巖系中小褶皺特別發育,主要是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面理置換,存在同一方向的兩期面理,早期面理透入性好。斜長角閃巖中的石英脈隨面理褶皺,明顯地呈現出背、向形特點。該區褶皺為多期疊加而成,斜長角閃巖中出現兩期花崗巖脈,早期花崗質脈呈倒轉褶皺彎曲,晚期花崗質脈沒有倒轉,兩期褶皺近於平行。

四、實習總結:

通過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聽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 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繫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瞭解到許多關於地質構造、巖石產狀的判斷與測量,老師還詳細的向我們演示了根據層面構造判斷斷層形成情況,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閲讀及應用的講解,通過實習後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二

尊敬的XX領導: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着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説是向斜,老師説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繫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三

一、實習地點

xx市xx區xx水庫。

二、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繫。

2、認識瞭解水工建築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天然建築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繫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際考察,瞭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認識。

三、實習內容

xx水庫及其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簡介。

xx水庫(中型)位於高明區楊梅河上游,水庫集雨面積為xx,庫容為xx,興利庫容為xx,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設計高程為xx,頂寬x,最大壩高xx。溢洪道為開敞式,底高程為xx,寬xx。在壩後建有一座發電站,裝機發電功率為xx。水庫在xx年安全鑑定為二類水庫,但是經過幾年的觀察,前期所進行的除險加固措施未能徹底消除水庫的。安全隱患,主要還存在壩體滲漏嚴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壩壩體單薄、反濾體存在失效跡象等安全隱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問題。水庫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遷往他處,這樣不但給水庫的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更嚴重的是,羣眾在水庫管理範圍外,溢洪道尾水兩側承包責任田裏興建住宅房屋,逐漸遍及了整個大壩下游的泄洪區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於下游泄洪渠道僅x寬左右,加上淤塞嚴重,一旦水庫泄洪將淹浸和沖刷下游農田和這些房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該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等別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築物為3級,次要建築物為x級,臨時建築物為x級。水庫永久性主要建築物防洪標準按x年一遇設計,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衝防洪標準按xx年一遇設計。“十一五”期間計劃對xx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工程需土方xx萬m3,石方x萬m3,混凝土x萬m3,計劃總投資xx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大壩壩體採用高壓擺噴防滲,上游壩坡坡腳增設拋石壓腳,下游壩坡坡腳新建排水稜體,重建輸水涵管,重建壩後電站,整治溢洪道下游歸河段長xxm,完善大壩觀測和水庫自動化監測等。本工程招標範圍為水庫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專項部分及電站部分。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四

一、實習目的:

1、實踐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習並實踐地質羅盤的使用。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實習時間:

xx

三、實習地點:

1、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的世界第三地質名山饅頭山

2、濟南長清泰山西北支脈的有着明顯滑坡和斷層現象的靈巖山。

四、實習內容

(一)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張夏組。關於饅頭組的分類:

第一層:第一層主要是頁巖、沉積巖、粘土巖。石頭基本呈黃綠色,局部呈灰色,風化嚴重,不利於工程。厚度約為兩米。

第二層:第二層主要是石灰巖,有大約四米厚,呈藍綠色。

第三層:為頁巖,厚度約為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第四層:為頁巖,厚度大約十三米,顏色呈紫色。第五層:為土黃色石灰巖,厚度約為六米。

第六層:為黃綠色頁巖,由於風化嚴重,基本為土,厚度約為四米。

第七層:為灰色石灰巖,厚度二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頁巖,厚度約為七米,紫紅色。

第九層: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

第十層: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毛莊組的分層:第一層:紫色雲母頁巖,厚度約四米,其中有云母,為裂化材料性質第二層:灰色頁巖,厚度十三米,易風化,風大水少。

第三層:紫色頁巖,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0.2米。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0.3米。

(二)靈巖山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後,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裏來的原因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並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山體滑坡的形成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受益匪淺。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着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徵,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定性。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佈;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三)蘇莊斷層

第二天實習我們再次去了濟南長清,不過此次地點以及內容有所不同,首先是蘇莊斷層,這處斷層比之前一天的實習內容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

五、實習總結:

短短兩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察到各種地質年代的。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工程地質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性認訓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瞭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裏深深的感謝劉老師,使我們擁有這次來之不易的工程地質實習,並謝謝他的認真指導,以使這次實習順利完成。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五

一、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巖和巖漿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二、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本次實習是工程地質學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使我們瞭解工程建設中的工程地質現象和問題,以及這些現象和問題對工程建築設計、施工和使用個階段的影響,並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質條件;瞭解各種工程地質勘測要求和方法,佈置勘察任務,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決設計和施工中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已經向我們介紹了很多有關地質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平面的、抽象的,我們還需要理論結合實踐,親自去觀察這些現象,通過實踐,知識才變得具體了,鮮活了。

三、本實習基本內容

巖石類型的鑑別:首先根據野外巖石的產狀判斷巖石屬於的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然後再從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巖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鑑別巖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巖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用小刀可以區分硬度為6級上下的礦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劃即可識別。礦物之間相互刻劃可判斷他們相對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鏡可將巖石中細小的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hcl可以區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巖石的顏色。對巖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説,巖漿巖和變質巖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它們都是含有fe2+的硅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巖漿巖從超基性巖至酸性巖顏色逐漸變淺,就是暗色礦物含量漸少,而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含量漸高的緣故。因此在觀察巖漿巖,變質巖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於巖石類型的識別。而沉積巖中,深色巖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巖層多為灰,深灰色。它們往往代表還原,濕潤條件下的產物。而常見於巖漿巖,變質巖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巖中。紅色沉積巖層多含有fe3+,是氧化,乾燥條件下的產物,如淮南地區上二疊統石千峯組的紅色砂巖,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晚二疊世後淮南地區再也沒有煤的形成。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沉積巖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野外巖石在縱向上,橫向上會發生變化。觀察時應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觀察它們的變化。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巖石及其組合特徵。

1、巖石的結構類型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巖層層面等)發育的情況,包括髮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於如下哪一類型:a整體塊狀結構b層狀結構c碎裂結構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徵。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徵,然後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徵、和下伏基巖的關係等判斷是屬於那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類型(斷層、裂隙、褶皺)

(1)結合地形地質圖,注意觀察巖層的產狀,會利用羅盤測量地層的產狀三要素。

(2)會利用羅盤,皮尺等工具研究裂隙發育情況,能夠繪製節理玫瑰花圖,並分析節理的發育情況(程度、方向)。

(3)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徵,並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張性、壓性、扭性)。

(4)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有此判斷褶皺的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歪斜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類型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徵

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地貌類型(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巖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巖石的分佈以及工程性質,土的類型以及分佈情況,場地周圍地形複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複雜程度。

5、常見不良工程地質現象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築物位置的關係。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徵,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特徵,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徵。

(3)崩塌注意觀察山坡上危巖的發育情況,山腳處巖堆的分佈範圍。

(4)巖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巖溶的形態特徵,巖溶發育和巖性、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係;巖溶發育和土木工程的關係。

(5)對各種類型堆積物(殘積物、沖積物、洪積物、坡積物等)的描述主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a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和形態特徵。

b觀察堆積物的物質組成,顆粒均勻性,顆粒表面特徵。

c給出堆積物成因類型。

d初步對所觀察堆積物的工程性質給出評加。

四、實習具體內容

實習區主要位於淮南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徵雖屬華北類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於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我們第一天的實習地點是淮南的洞山。洞山遊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東西走向。峯谷蜿蜒逶迤,景區秀麗,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市民觀光、休閒、健身的重要場所。

我們參觀了建設中的洞山隧道工程。該隧道是我省第一條市內城市隧道,其雙幅全長1823米,單洞隧道洞內淨寬14.5米,隧道斷面設計包括了2條2x3.75米機動車道、1條1x2.5米非機動車道及2米人行道、2米檢修道,隧道內設計縱坡2.2%。建成後的隧道既可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又可滿足行人的需要。另據資料,該隧道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各種城市管線,配備了功能齊全的通風、照明、監控及消防系統。建成後的洞山隧道將成為淮南市的一個新的城市景觀。該隧道的總投資估算約1.32億元。

根據帶隊指導老師介紹,這個工程採用了兩端共同掘進的施工方法,但兩端的施工進度卻大不一樣,其原因主要是山南的巖石較為堅固,力學性能良好,因此施工時可以大膽施工,施工進度較快,而山北的巖石較鬆散,在開掘施工的同時必須為其安全問題多多考慮,因此工程進度受到了影響。

在山上我們認識了白雲巖。在野外,用小刀和稀鹽酸很容易認識和區別它們。石灰巖主要礦物為方解石,但其結構組分也可分為兩部分:泥晶基質與顆粒。特殊情況下還有生物形成的架狀結構,如淮南地區的疊層石灰巖。碳酸鹽巖中的顆粒不是巖石風化的產物,而是沉積過程中由於機械的,化學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鮞粒,生物屑,藻團等。顆粒含量50%以上者可定為顆粒石灰巖,如:竹葉狀(礫石)石灰巖,鮞粒石灰巖,生物碎屑石灰巖。一般顆粒含量高,沉積時水體能量高。泥晶含量50%以上者稱泥晶。石灰巖,反映較為平靜的水體環境。例:中寒武統張夏組鮞粒石灰巖的描述灰色,厚層狀;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滴稀鹽酸劇烈起泡;鮞粒結構。鮞粒圓球狀,大小均勻,一般粒徑1mm左右,含量60%;顆粒中含生物碎屑,主要為三葉蟲,軟體動物,約佔10%;亮晶方解石膠結,含量30%。水動力強,無泥晶基質。定名:亮晶鮞粒石灰巖白雲巖由白雲石組成,它們主要為白雲石交代石灰巖而成,故多為晶粒結構,放大鏡下能觀察得很清楚。若沉積時交代,則形成於乾燥氣候下,與鹽類共生,故少見生物化石。碳酸鹽巖易與水作用,表面溶蝕溝槽十分發育。特別是白雲巖風化面上的“刀砍”狀構造常是白雲巖的重要識別標誌,其成因系白雲巖在構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澱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較白雲石易風化,形成“刀砍”狀。在地下,碳酸鹽巖是重要的含水層。

我們還了解了沉積巖。沉積巖一望無際的層狀分佈是最易辨認的。單個巖層厚度大小不一也是沉積巖應描述的特徵:巨厚層>2m,厚層2—0.5m,中層0.5—0.1m,薄層0.1—0.01m,頁薄層2mm,粗砂2—0.5mm,中砂0.5—0.25mm,細砂0.25—0.1mm,粉砂0.1—0.01mm。中厚層;碎屑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含量75%以上,次要成分為長石,巖屑,炭屑等,共佔15%;粒屑大小在0.8—0.3mm之間,含量共佔70%以上,主要為中粒碎屑;碎屑多為次稜角——次圓狀,分選中等;膠結物主要為泥質,孔隙式膠結為主,次為接觸式;基質含量少,主要為泥質,粉砂。單斜層理髮育,上部見波狀層理。向上為細砂,粉砂巖,粉砂巖中可見植物碎屑化石。定名:中粒石英砂巖。在野外,碎屑巖常形成山脊或突兀地面,抗風化能力較強,表面無水溶蝕痕跡,除鈣質膠結者外,滴酸無反應。更重要的是經常使用手中的放大鏡,從結構的觀察中很容易與其它巖類區別。

我們還測量了巖層產狀,它是描述巖層空間展布狀態,分析巖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數據。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巖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後左右觀察一下巖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將羅盤打開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巖層面並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數據,就代表水平面與巖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巖層走向。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巖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數據即巖層傾向。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巖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誌所指度數即巖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巖層產狀數據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

我們的第二站是淮南的羅山。羅山下半部的土壤呈棕紅色,上部呈土黃色。在這裏我們除了看到昨天的白雲巖、砂巖和泥巖外,還了解了風化作用的影響。羅山南側山餘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自上而下: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板結成塊狀,垂直節理髮育,厚10—50cm。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巖石結構尚保存,但已疏鬆。基巖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羣角閃斜長片麻巖。基巖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候帶,粘土礦物。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淮南地處温帶,這種情況較難出現。沉積巖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後,也會殘餘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巖石縫隙中,凹地裏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何以為生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誌,它們代表巖層由沉積轉變為風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後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經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山餘家霍邱羣與上覆上元古界八公山組之間的不整合面上也有含鐵的古風化面。

我們的第三站是茅仙洞和韭山洞。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後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着侵蝕作用的繼續,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展下去,也許幾十萬年以後,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附近流向二道河。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淮河河牀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雲母,巖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牀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佈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形成各種礦產,孕育着人類文明。茅仙洞附近,位於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於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裏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韭山洞為石灰巖溶洞,形成於寒武紀,溶洞全長1400餘米,其鐘乳石,乳筍及巖溶造型千姿百態,五嶽齊天更為佳境。韭山以盛產野韭而聞名,又以羣山連綿別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東交錯,洞內寬窄不一,洞頂有的高達數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轉右拐,有時可見洞中藏洞,各種鐘乳石、石筍等千姿百態,任人比擬測思。韭山洞是鳳陽不可不去的景點,韭山以盛產野韭而聞名,又以羣山連綿別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東交錯,洞內寬窄不一,洞頂有的高達數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轉右拐,有時可見洞中藏洞,各種鐘乳石、石筍等千姿百態,任人比擬測思。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巖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巖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巖與頁巖互層,節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巖溶順着石灰巖層發育,隨着溶洞擴大,下伏頁巖層亦被沖蝕,上覆巖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巖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説,讓人浮想聯翩。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為碳酸鹽巖,巖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裏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五、實習體會

通過這次習,進一步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出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回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地質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地質教學是地質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地質認識實習就是引導讓一年前對地質學還一無所知的我們運用在課堂上了解的地質學理論和方法去認識地球,即從地質學的角度認識我們過去熟悉的山,水,土,石,從而觀察瞭解過去或現代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學習一些野外的基本工作和方法,初步地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運用學過的礦物巖石的知識和方法,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就會認識越來越多的礦物和巖石,識別能力會愈來愈強。

此外,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有烈日當頭,有雨打風吹,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汗如雨注,下雨時,雨水浸透了衣服和鞋子,最後一天,有不少同學有暈車的現象,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