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帝王故事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帝王故事多篇【精品多篇】

帝王故事 篇一

清朝有三個大陵,分別是關外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清東陵。

這不僅是因為清東陵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所選的萬年吉地,更是因為這裏面葬着多位名人,比如康熙、乾隆和慈禧。

關外陵裏葬着的都是順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愛新覺羅的老祖宗們。

當時,順治覺得清東陵是一塊風水寶地,便想着自己和自己之後的皇帝都葬在這裏,那大清就能長盛不衰了!

可順治的如意算盤打得再好,也沒有想到,他的子孫後代裏會出一個雍正,這個向來喜歡不走尋常路的皇帝。

雍正想着,清東陵一塊好地方都沒了,我葬哪兒啊!

於是,就有了清西陵。

原本,清朝皇帝都是子隨父葬的,雍正之前的皇帝,都是遵循這一制度,在清東陵建造皇陵。偏偏雍正要作妖,打死不入清東陵!

最初,雍正老老實實按照祖訓,相中了東陵的九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誰知他最後竟然反悔了,不肯葬在此處,反而在易州另闢陵區,建起了清西陵中的泰陵。

雍正為什麼不入清東陵,反而另起一陵區呢?

在《工科史書》的記載中,雍正是這樣解釋的:“此地(九朝陽山陵址)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下了這道旨以後,雍正就派和碩怡親王允樣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寶地去了。

最後,以易州太平峪為陵址,理由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淘為上吉之壤。”

通俗點來講,就是風水好,風景好。

對於雍正另起一陵的事,世人眾説紛紜,認為此事並不簡單。

有人説,一定是雍正心虛害怕了,他是篡位當上皇帝的,不敢葬在康熙景陵旁邊。

也有人説,雍正好大喜功,定是想借另闢陵區來突出他自己,顯得他和別的皇帝不一樣。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在位期間有功亦有過,人們對他的評價有好也有壞,不論他為何不入清東陵,最後的結果都無法改變了。

雍正任性一回,心裏很爽,可他的兒子乾隆就苦惱了,乾隆:皇阿瑪,你跑了,我該住哪呀?

若按照子隨父葬的制度,乾隆和他之後的皇帝都應該跟着雍正葬在清西陵,可這樣一來,不就冷落了清東陵裏的老祖宗?

為了平衡東西二陵的關係,乾隆想出了“昭穆相建”的辦法,東陵為昭,西陵為穆。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則在穆,以此類推。乾隆不愧是乾隆,放個大招就解決了難題。

帝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二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剛到建康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裏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

王導有個堂哥王敦,當時在揚州做刺史,很有點勢力。王導把王敦請到建康,兩個一商量,想出一個主意來。這年三月九年級,按照當地的風俗是禊(音xì)節,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着高頭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

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裏偷偷張望。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

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導接着就勸司馬睿説:“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着我們走。”

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

打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就站穩了腳跟。

北方發生大亂以後,北方的士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説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在王府裏做官。

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安排,拉攏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鞏固了地位,心裏

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説:

“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晉朝。這就是晉元帝。在這以後,晉朝的國都在建康。為了和司馬炎建立的晉朝(西晉)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東晉。

晉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

晉元帝見到王導,從御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事的。王導忙不迭推辭,他説:“這怎麼行。如果太陽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還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

王導這一番吹捧,使晉元帝十分高興。晉元帝也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他封王導擔任尚書,掌管朝內的大權;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職。

當時,民間流傳着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把晉元帝不放在眼裏。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另外重用了大巨劉隗和刁協,對王氏兄弟漸漸疏遠起來。這樣,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帝王故事 篇三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與心腹太監自盡,大明國滅。在自盡之前,走向末路的崇禎帝,對於自己的妻子兒女做出這樣的安排。

後宮妃嬪及公主,全都賜自盡。如果不願意殉國保節的,崇禎帝親自持劍結束她們的生命。而對於皇子,則派遣心腹默默送出北京,以圖東山再起。

這些四散逃出的皇子中,只有一位活到了康熙朝,平平安安的活到白髮之時。其餘的或不知所蹤,或年幼早殤。這位平安活到康熙朝的皇子,就是朱慈煥。

明朝向清朝的政權交替,非常的慘烈。雖然清朝最終入主中原,但是許多明朝舊臣,卻始終堅持反清復明。這些事情,在一些電視劇中都有所表現。

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就需要擁立一個“領頭者”。這個領頭者不需要多有才能,但是一定要同明朝皇室有着聯繫。

在大大小小的反清復明的反叛案件中,大名鼎鼎的就數“朱三太子”案。而本文的主角朱慈煥,被康熙親筆定為朱三太子,然後就被斬頭了。

這事兒説來其實與朱慈煥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本身並沒有反清復明的想法。朱慈煥是崇禎帝的第五子,北京城破之時,他與兄弟失散,最終淪落民間。

飢寒交迫中,他投靠了一户“王”姓人家。年輕單純的朱慈煥沒有想太多,將自己的身份據實告知。幸虧王姓人家的當家人是明朝舊臣,對明朝忠心,於是默默收留了他,併為其改名王士元。

朱慈煥開始以王士元的身份生活,幾年之後收留他的當家人去世。王家人害怕受到牽連,於是將其趕走。

朱慈煥於是四處流浪,最後到江南當了和尚。朱慈煥長的十分好,又有才華,氣質很好。一位胡姓鄉紳很欣賞他,於是勸説他還俗,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朱慈煥因此成家立業,在岳父去世之後,以教書為業。雖然來歷不凡,但朱慈煥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份尷尬,恐為禍端。

所以一直隱瞞自己的身份,與妻子平平淡淡的生活。朝廷一有風吹草動,就主動避開,多年來搬家無數次。他的謹慎,使得他活到終老,生了三子兩女,兒孫滿堂。

不過人都有傾訴的慾望,有一次憋的狠了,朱慈煥就在小醉之時將自己的身份告訴給了老友。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一次鬆口終於給他惹來了殺身之禍。

康熙四十五年,一位叫念一的和尚打着朱三太子的名號,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朱慈煥雖然主動避開,卻到底在康熙四十八年被朝廷官兵抓到。

官員審問朱慈煥之時,將他與念一和尚對峙,兩人皆不相識。而朱慈煥主動辯解説:“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官員知道朱慈煥無辜,又想到康熙帝曾説:“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以為朱慈煥無事,以後可能還會做官,對他十分禮待。

卻不想康熙帝直接一道命令,將朱慈煥一家斬首滅口。“朱三即王士元,著凌遲處死。伊子俱着立斬。”

朱慈煥活到76歲,原本以為可以安穩一生,卻不料最後還是因為身份滿門慘死。而朱慈煥去世後,崇禎帝自此絕後。

帝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四

漢獻帝劉協: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破巢之下幾完卵?亡國之君多悲慘。在歷史上,亡國皇帝被毒害、刺殺、砍頭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那些有幸能夠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結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漢獻帝劉協不僅享受天倫,壽終正寢,死後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還廣施仁政,懸壺濟世,造福一方,為民傳頌,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劉協(181—234),漢靈帝之子,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因為皇權軟弱,朝臣跋扈,劉協從即位之初就註定要充當傀儡,他先後見識了董卓的淫威,目睹了郭汜的無禮,領教了曹操父子的霸道,事事仰人鼻息,處處受制於人,可謂命運多舛。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於同年十月逼迫劉協遜位,以魏代漢,劉協成為亡國皇帝。

曹丕稱帝后,將劉協降為山陽公,“邑一萬户,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後漢書》),並言稱“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三國志》),對劉協還算優待。接到逐客令後,劉協搬出了那座充斥着血腥,瀰漫着權詐,沒給他帶來多少榮耀卻給他帶來無盡屈辱的皇宮。

曹丕為何沒有殺掉劉協?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劉協長期充當傀儡,近臣被誅殆盡,威望勢力不足以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曹丕沒把他放在眼裏;二是曹操將三個女兒嫁給劉協,二女兒曹節是劉協的皇后,為人性格剛烈,忠心護夫,曹丕敬畏曹節,對劉協也未太敢造次。為此,曹丕採取折中的辦法,把劉協貶到離曹魏首都洛陽不遠的山陽,便於監視。

山陽城(今河南焦作)是山陽公衙門所在,但劉協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濁鹿城(今河南修武)。劉協做山陽公的事蹟,正史不載,但修武一帶卻至今流傳着他廣施仁政、親民愛民之事。劉協來到濁鹿後,四處巡察民情,看到民不聊生,便派人四處張貼榜文,宣佈所有賦税一概減半,墾荒種植者免交三年賦税。消息傳出,飽受苦難的山陽百姓奔走相告,無不稱頌。

除了輕徭薄賦,劉協還利用自己的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東漢末年,由於連年征戰,致使百姓多患癰瘡,疫病流行,張仲景、華佗等一代名醫也應時而生。劉協當皇帝時,曾有幸拜華佗為師,向他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鍼灸、正骨等醫術。劉協本身聰明睿智,也很有學問,再加上宮中所保存的醫療圖籍甚多,所以掌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醫藥知識。

遜位之後,劉協不以政治為意,而是融入民間,關切民生,體會百姓之苦;以醫為業,懸壺濟世,為病人解除痛苦。劉協當皇帝時雖然窩囊,但退位後卻是個稱職的鄉村醫生,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劉協為山陽老百姓免費治病,走到哪裏,就看病在哪裏。經劉協所救治,存活者甚眾,百姓皆感激涕零,山陽不少地方都為他立碑,以示愛戴。

劉協在山陽期間,曾多次到雲台山附近採藥,在今天百家巖上嵇山亭內的石刻畫像中,就有“山陽公行醫圖”。對於從雲台山上挖下來的中草藥,劉協從不收費,扎針、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錢,只有對購來的藥物,才酌收成本。劉協的這種行醫方式,流傳至今。在農村,“中藥不還價,鍼灸不要錢”等民俗,據説就是從劉協那時留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劉協被貶到山陽後,皇后曹節拼死相爭,也得以來到劉協身邊。劉協和曹節二人攜手到雲台山採藥,施醫救民,雖無法與宮中生活相比,卻也成就了一段佳話。百姓出於對他倆的感激之情,尊稱他們為“龍鳳醫家”。另外,劉協的子孫中有不少也居山陽。有嬌妻子孫陪伴身邊,得享天倫,處於親情、人情、民情的温馨圍繞中,這也是劉協不幸中之大幸。

興辦義學,是劉協在山陽的又一大貢獻。黃初五年(224),劉協、曹節夫婦看到山陽舊的校舍殘垣斷壁,處處是危房,便傾其所有,捐錢修校舍,並聘請有名望、有學問的卜商前來任教,宣佈不論貧富人家的子弟,都可以接受教育,貧窮人家的孩子也有了讀書的機會。可以説,劉協任山陽公國時期,是山陽繼魏文侯建立山陽邑校以來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當皇帝,劉協無法施展個人才華;當山陽公,劉協卻可以一展身手。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山陽人民安居樂業,百業興旺。空閒時,劉協喜歡到濁鹿城北的小山上登高遠眺。盛夏季節,他常到國北的百家巖遊玩,一邊納涼,一邊觀賞吼聲如雷、噴珠濺玉的天門瀑布,在那裏留下了“避暑台”的遺蹟,現在該處尚有宋人石刻“漢獻帝避暑台”六個大字。

曹魏青龍二年(234)三月,劉協病逝,享年五十四歲。魏明帝曹睿聞訊後,“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追諡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事”,緊接着又宣佈大赦天下。八月,劉協被安葬于山陽國,陵曰禪陵,置園邑。

劉協下葬之日,山陽百姓紛紛含淚前去送葬,用衣帽包上黃土,在墓地上堆成了一座古漢山,成為見證劉協造福山陽的一座不朽的豐碑。山陽百姓還在古漢山村東修建了山陽公廟便於祭祀,清明節前來憑弔的人更多。二十六年後,也就是甘露五年(260),曹節去世,與漢獻帝合葬禪陵。因百姓護陵有方,禪陵成為豫北地區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

九歲登基,四十歲下台,三十二年間,劉協在一撥撥權臣的挾持下,過得窩囊,活得憋屈。遜位後,劉協沒有像某些得以活命的亡國皇帝那樣萬念俱灰,自甘墮落,碌碌無為,消極度日,而是及時調整心態,在山陽公的位子上實現了價值,活出了精彩,並且永遠活在了山陽百姓心中。有所建樹,有所作為,與其他亡國皇帝相比,劉協的結局是最好的。

劉協死後,後人劉康、劉瑾、劉秋先後嗣襲山陽公。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劉秋為山陽公時期,劉協的後人劉阿知率領族眾兩千餘人移居日本,成為日本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並在日本繁衍生息。日本的阪上、大藏、原田三姓家族據説都源於修武,是劉協的後裔。近年來,不少阪上、大藏、原田三姓後人到中國祭祖,其中不少人專程到修武尋根謁祖,祭拜漢獻帝劉協。這是後話。

帝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五

漢景帝劉啟:給百姓人人封官的好皇帝

漢景帝劉啟從老爹手裏接過國家重任和家族遺產的時候,老爹曾囑咐他兩句話,大概意思是:你當政以後,務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把國富民強的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騰;萬一哪天國家發生**,一定要讓周亞夫統領軍隊去平息,他絕對能夠保證江山社稷的安全。

景帝這個人,自己雖然缺少治國韜略,拿不出更多好辦法,但最大特點是聽話,善於“蕭規曹隨”。對老爹的臨終遺言,他始終牢記在心,念念不忘。他還把“休養生息”作為座右銘放置案頭,作為他的工作方針。

景帝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這體現了他為人寬厚的美德,這美德估計是他老爹遺傳的。文帝當政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能充分體現他寬大胸懷的故事。這個故事曾流傳天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緹縈。當人們談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稱讚緹縈救父的智慧和勇氣,把作出最終決定的文帝放在一邊,這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沒有文帝的慈悲之心,怎麼會刀下留情,又怎會有後來的修改刑典呢?

大赦天下在景帝之前早已有之,做法並不稀奇。但到了景帝這裏,進一步發揚光大。景帝大赦天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使用頻率比較高,另一個是涉及對象比較寬。景帝在位總共16年,據不完全統計共7次大赦天下,接近平均兩年一次。元年四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大赦天下,同年六月,大赦參與“七國之亂”的罪犯;四年六月,大赦天下;中元元年,大赦天下;中元五年六月,大赦天下;後元元年三月,大赦天下。他不僅大赦那些刑事犯罪,還大赦那些參與叛亂的政治犯,可以看出他的寬厚之心。景帝如此為之,小處看是為了給那些犯過錯誤的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大處看是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基本國策。

景帝上任之後的另一個雷人之舉是給天下老百姓人人封官,而且享受一定的級別待遇。景帝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元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元年三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三年景帝臨終遺言,賜予諸侯王至百姓作為户主的每人爵位一級。景帝這一做法,看似並無實際意義,但實際作用不可低估。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雖然有了官位以後,也只能自己管自己,但是至少有了“爵位”身份,有了某種自豪感,幹起活來自然會幹勁倍增。

景帝實施德政的另一個舉措是經常給百姓減免税收,有時還發救濟金和慰問金。元年五月,景帝下令,全國減免一半的田租。不要小看這個命令,減免一半,是個什麼概念?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此關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老百姓能不擁護嗎?

景帝臨終之時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在他的遺言裏,有這麼一條,給天下老百姓每户發一百錢。全國每户一百錢,這也不是個小數目。

景帝“以德化民”最富有代表性的舉動,當屬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領導幹部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景帝親事躬耕不是為了做樣子,而是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連皇帝都如此重視農業生產,其他朝中百官又怎麼敢忽視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呢?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漢景帝劉啟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個關心民眾疾苦的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有好人的弱點,那就是心地太善良,沒有防人之心。這樣的好人,做社會道德模範或慈善家可以,當皇帝有時難以駕馭大局。因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必須文武兼備,既要厚德載物,又要鐵腕治軍,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景帝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

或許是由於景帝太善良了,致使有些諸侯國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圖謀不軌。這其中尤以吳王劉濞為甚。他不僅違反國家禁令,私自開採銅礦,還私自煮鹽,而且招兵買馬,日益驕橫。景帝在位期間,劉濞從不到京城參見,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這顯然是欺負皇帝是老實人。

對於劉濞等人的行為,景帝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了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及時削弱諸侯的勢力,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起兵造反,要想有效預防他們造反,必須主動出擊,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實力。對於晁錯的建議,只顧以德行治天下的景帝,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鋭性,總是擔心一旦削地,會引起諸侯造反。殊不知,如果他們背後長着反骨,早有造反之心,削地會造反,不削地也會造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兒。

後來,在晁錯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景帝勉強同意削地。沒想到這次行動,讓吳王劉濞找到了起兵造反的藉口,他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向皇帝發難。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進發。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一時沒了主張,聽説叛軍不是反自己,而是反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天下太平,平安無事了,這位天真的皇帝大人居然真的把一代忠臣晁錯給殺了。

景帝主動殺掉晁錯後,並沒有解除叛亂危機,叛軍依然不退,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到了這時候,景帝才知道,吳王為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與晁錯削地毫無關係,只是他們找到了一個藉口而已。景帝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考驗,如何保住皇位,如何保住家產,讓他確實犯了難。

危難之際,景帝想起了老爹的臨終遺言,想起了文帝死前曾經提到的那個人。於是,他命令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及大軍全力鎮壓“七國之亂”,絕不能讓他們謀取天下財富的野心得逞。周亞夫果然不負眾望,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被人所殺。其餘參與造反的六王全都畏罪自殺,天下重新迴歸。

由於景帝“富國有方”,文帝時期的繁榮景象得以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盛世達到了巔峯時代。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着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那是“相當地壯觀”;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帝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六

漢文帝劉恆:一位孝順節儉的皇帝

薄姬與劉邦是半路夫妻。

這個女人,原是吳國人,貌美。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吳國的魏豹自立為王,強娶了這個女人。後來魏豹戰敗,做了劉邦的俘虜,這個女人也作為戰利品被劉邦納入後宮,但劉邦並沒有馬上寵幸她,她只好終日埋頭做針線活。

一次,劉邦在宮中遇見了她,很喜歡,便提拔她為“姬”。也該她走運,她很快為劉邦生了個兒子,就是劉恆。當時的後宮,籠罩在呂后的陰影之下,如果呂后對哪個妃子不滿,這個妃子就要倒黴了。可以想象得出,薄姬和庶出的劉恆,處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可謂終日憂心忡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薄姬很明智,她看劉恆已經7歲,就打算遠離後宮,避開呂后。

她説服了劉邦,讓其封劉恆為代地之王,即代王。

代地,包括現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屬寒冷地帶,是防禦匈奴進犯的要塞。其他皇子都嫌此地艱苦,不願意去。薄姬看透了宮廷的險惡,就對兒子説:“先賢孔子曾説‘賢者避世,其次避地’。雖然現在世道安寧,但宮內風生水起,很不平靜,咱娘倆需要‘避地’,跑得遠一點兒才安全哪。”她又懇求劉邦,讓她與劉恆一道去代地戍邊,劉邦答應了。

可是代地怎比京城的繁華?所到之處滿目蒼涼,劉恆很傷感,整日唉聲歎氣。薄姬發現兒子思想有問題,就及時做他的思想工作。她對兒子説“我平生最信服老子的哲學。老子的‘無為’和‘不爭’,是避免災禍的處世法寶。你不要沮喪,要好好學習老子的智慧才是。”

為讓兒子走出沮喪、自卑的低谷,她運用“賞識教育法”,對劉恆的點滴進步都予以表揚,使兒子漸漸恢復了自信。

後來的事實證明,由於遠離宮廷,他們母子倆得以逃脱呂后的打擊,在戚夫人和其子趙王如意被害時,劉恆在代地自由自在地成長着,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英俊少年。

光陰荏苒。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接班做了皇帝,不久也死了。然後是呂后臨朝稱制。呂后死後,劉邦的舊臣陳平、周勃誅滅了呂氏集團成員,並商議由誰繼承皇位,取代此前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因為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應繼承皇位。討論的結果是,大家選中了有寬厚仁慈之名的代王劉恆,於是派使者前去迎接。

劉恆見到朝廷派來的使者,並無半點兒高興之意,反而起了疑心:這是不是一個陰謀呢?如果貿然赴京,會不會遭到暗算?劉恆決定占卜吉凶。占卜的結果非常吉利,於是他離開代地前往京城長安。為防不測,劉恆讓舅舅薄昭先至長安探聽虛實。在走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他又派屬下進城打探。當看到大臣們都在那裏迎接,他才放心地入宮,時為公元前179年。

文帝當政之初,就運用母親教給他的黃老之術治理天下,與民休息,惠及百姓。他登基後連發兩道詔書,表示要做親民的皇帝,大力發展經濟。當時管理民政的中央機關發佈通告:凡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到當地政府領取米、肉、酒等;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棉絮等。通告還要求:賜給90歲以上老人的慰問品,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親自送達。

文帝提倡節儉,並要求官員不得以任何形式擾民。在他繼位的第二年,他就責成審計部門清點長安的公用馬匹,將多餘的畜力劃撥到驛站。他自己則身體力行,厲行節約,宮殿是舊的,不再裝修;苑林很小,不再擴建。當時的宴遊之所,地方不夠用,需要再建一個露台,但他一看預算,需用“百金”,眉頭就皺了起來,説:“這等於十户中等人家的財產,太奢侈了,不建了。”

文帝非常有孝心,母親重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須親口嘗過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在漢代帝王中,他是最勤勉、最節儉的一位,他要求皇后親事蠶桑;他寵愛的嬪妃,衣裙上連刺繡都沒有。而他自己呢,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影響了不少官員,他們也基本能夠做到勤政和節儉,這對當時經濟的恢復,尤其是農業的發展頗有好處。

文帝對農業非常重視,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為了勸農耕種,他在春日親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還採納晁錯的建議,允許天下人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者用糧食來贖罪,大幅度減輕徭役,並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農民的賦税,贏得萬民稱頌。

當時,南方有一個南越郡,統治者是趙佗,原是秦始皇派過去的官員。西漢初期,劉邦尚沒有力量降服趙佗,就採取了緩兵之計,封他為南越王,讓他治理南越各部。呂后當政時,既收復不了南越,又想制裁南越,就下令不準向那裏輸出鐵器,賣給他們的馬、牛、羊等都是公的,沒有母的,想讓南越的生產資料“絕後”。趙佗見呂后如此行事,乾脆宣佈獨立,自稱南武帝,並派兵攻打長沙郡。呂后多次派兵鎮壓,都被趙佗打敗。

到文帝執政時,他提筆給“老趙”寫了一封信,表示要和平解決南越問題。他命人跑到趙佗的老家河北,修好了“老趙”家的祖墳,這使“老趙”大為感動。然後文帝提出條件:只要趙佗取消帝號,就恢復他南越王的稱號,依舊讓他負責當地政務。

這樣一來,當文帝派出的使者帶着詔書和禮品來到南越的時候,趙佗就很配合地歸附了漢朝。你看,漢文帝就是這樣子,用從母親那裏學來的“厚道”,用從老子那裏學到的“不爭”,用一封措詞委婉、充滿真誠的信,不費一刀一槍就解決了大問題,避免了一場戰爭。

對於北方的匈奴,他採取的辦法也是“不爭”,即“和親”,將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王,還將內地人口遷往邊疆,發展當地經濟,保證邊疆的兵力補給。

古代的刑罰中有多種肉刑,譬如割掉人的鼻子、砍去雙腳、破壞生殖器等。而連坐法最不公平,一人犯罪,其家族成員一起受罰,或被處死,或淪為奴隸。文帝天性仁厚,他認為連坐法不合理,應該廢除。

可是,大臣陳平、周勃不同意,説:連坐法是平民之間相互制約和杜絕犯罪的最好的法律,歷朝歷代沿用,怎能廢除呢?但文帝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陳平、周勃只好執行,將連坐法廢除了。文帝還説:“肉刑太殘忍,改為笞刑和杖刑吧。”於是就改了。可是,執行笞刑和杖刑的人,往往下手太重,經常把人打死了。文帝知道後,説:一次打300下甚至500下,量刑太重了,打三五十下也就行了,不要打死人。

文帝當政期間,以他的仁政,使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為他的接班人景帝再創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自己也成為一代明君,名垂青史。

可是,優點再多的人,也會有缺點。文帝喜歡男寵。據史書記載,他的男寵有3人,一個是趙談,一個是北宮伯子,另一個是鄧通。趙談與北宮伯子都是宦官,他倆與文帝的“愛情故事”不多,且撇開不談,這裏單説説鄧通。鄧通出生於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那裏出美女也出美男,鄧通長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貌美如玉。一天夜裏,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登天,卻怎麼也登不上去,正着急時,來了一個美貌少年,扶着他一步一步登上了天。文帝很感激這個少年,就在夢中記下了他的模樣,對他的美色十分動心。

夢醒之後,文帝撫摸着面頰,感覺那少年的衣帶還在面前拂動。不久,文帝巡遊時遇到鄧通,一看鄧通的模樣和衣着,與夢中的少年一模一樣,特別是他的名字“鄧通”,不就是“登通天路”的意思嗎?文帝大喜,將鄧通帶回皇宮,從此與他同吃同睡,形影不離,並封鄧通為上大夫。

漢初,人們都很迷信,對相士十分崇拜,文帝就召來一位有名的相士,為心愛的鄧通看相。出乎意料的是,相士居然説鄧通的富貴只是暫時的,他日後定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一聽,似信非信,為了幫助心愛的人避開這句不祥的偈語,文帝乾脆將鄧通老家蜀郡的一座銅山送給他,讓他隨意開採鑄錢。一時間,鄧氏錢幣遍天下。原來靠擺渡度日的鄧通,終於富得流油了。

後來文帝得了重病,身上長了膿包,痛苦不堪。鄧通在一旁侍候,用嘴將膿血吮吸乾淨,以減輕其痛苦。文帝十分感動,説:普天之下,最愛我的人就是你了。鄧通謙遜地説:最愛陛下的,應該是您的太子才對,因為我做的這些,實在算不得什麼。於是文帝叫來太子劉啟,讓他照樣為自己吮吸膿血。太子面露難色,文帝便將鄧通的言行告訴了他。太子羞愧難當,但從此開始嫉恨鄧通,繼位後立即將鄧通貶為庶民,讓他滾回四川老家去了,並將其家產抄沒。後來鄧通貧病交加,活活餓死了。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終年46歲。在他之後,又經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等的統治,因他們的陵墓不在洛陽,在此略去不談。下篇就讓王莽出場,以引出東漢諸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