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5W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精品多篇)

必須要掌握的專用名詞 篇一

最近好幾個朋友都聊到説要找個老師學攝影,由此我又有點關於攝影學習的想法想要胡説八道一番。

寫下這些內容的目的是因為我覺得現在網絡發達,任何對攝影技術的疑問都能通過B&G找到一大堆的資料。但是怎麼按照自己的需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式,去粗取精的在這些資訊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上升之路,還是應該有些方法論的需求吧。同時,太多的大師,太多的器材之爭,讓我熱愛的攝影在 中國變得十分扭曲。我不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攝影師,但是卻期望能夠出色的攝影師們的墊腳石。

好,言歸正傳。

首先總要問,為什麼要學攝影?不同的學習目的自然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同時,不同的人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不過在展開之前要説一些學習的共同點。

1、利其器才能善其事。

那麼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器材。哪怕你用手機拍也好,也請熟悉一下里面有哪些設置,比如怎麼變焦,關閉閃光燈等。這時候可以各顯神通,看説明書是技術男擅長的,自己瞎琢磨也是可以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熟悉設備,防止自己有什麼想法或者要捕捉什麼機會的時候還手忙腳亂一番還什麼都沒抓到。有人説我就是不懂設備怎麼辦?這個……你就直接找個只用按快門的機器吧,單反那種遍體按鈕轉盤的不是為你設計的。要知道哪怕是個只剩1檔快門,2檔光圈,鏡頭對焦卡住的機器仍舊能拍出好作品,但前提是你熟悉它瞭解它的長短深淺。

2、要拍的多,拍的慢。

我從某本教材上看來的,(教材名字不能告訴你們,自己去找吧,否則我怎麼混啊。)一個初學者作業。在家裏拍100張自己覺得可以的照片。有朋友要學攝影我就常拿這個忽悠他們。有人過半小時過來説,搞定。有人看了題目想了半天用鄙視那些把雞毛菜買到20元一斤的小販的眼神看我,你這題目太損了吧,沒個1年半載我怎麼拍的完。你丫不想教我就直説。汗!

好了,你們知道我要説什麼了吧?數量不是關鍵。每張照片都有思考,都運用了自己的腦子和眼睛那就好了。而且要有一定的數量積累才能把一種技術融匯貫通,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從腦子的不知道哪裏湧出來。

好,接下來展開討論各種目的的攝影學習方式。

首先確認你想從攝影中得到什麼?

a、喜歡旅遊等而延展到攝影,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做一定的記錄。

b、把攝影作為一種陶冶情操的手段,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形式來對待。

c、賺錢,商業攝影。

其實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是從a開始,有着向b發展的衝動,最好能兼顧點c得到點投資回報。

當然還有TX説,我就要直接跳往b的終點,你要怎麼樣?那我也沒異議。有些人是有天賦的,不過這樣的人並不多。大部分TX還是慢慢培養興趣,慢慢進步。

所以我也還是從a入手,介紹點兒b,c麼,我自己也不懂,潛意識裏面還有點鄙視,覺得它妨礙了b的發展。

初學者,應該使用數碼,這是反覆考慮很久後得到的想法。成本不是關鍵,關鍵是可以縮短檢視成果的時間間隔,並且在電腦上方便比較各種效果,記錄參數,同時也容易交流,得到指點。

但是使用數碼學習時必須要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按快門的速度。千萬不要養成一種習慣,反正數碼照片每次快門成本接近於零,就快速的連續拍攝,事後再挑。也許在某個場合有特定目的拍攝任務可以這樣,但是學習時千萬要對每張照片的拍攝動機,每個參數選擇都考慮清楚。

在這之前,當然也已經聽説過,快門,光圈,ISO,白平衡,對焦,景深以及機身基本結構知識有一定了解咯。通過學習拍攝過程中的這種思考,反覆加深理解。

在初期的拍攝中,可以選擇同樣的環境和主體,更改不同的參數,然後比較獲得的片子,直觀感受這些參數變化的對畫面的影響。

這一部分是對技術的把握,對於那些想達到b和c的TX,在初期學習階段,這是艱苦的。只不過如果你真的喜歡攝影,卻又不會覺得這有多苦,反而樂在其中。

其實初學最容易見成效的就是構圖學習,如果配合大光圈的景深控制,估計2、3小時內就有驚人效果,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熟悉參數的時候,要好好學習構圖。什麼線條構圖,色塊構圖,景深構圖。聽上去挺玄乎,説穿了也就幾分鐘幾張圖片的事兒。構圖學習的難點在於觀察力。要把日常所見的場景中存在的構圖要素提煉出來。這個練習在沒有相機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拍攝習作時候,拍攝前在取景時更要嚴謹的進行嘗試。

説到這裏,也有TX來反駁我。你這麼幹會浪費很多拍攝機會,也會喪失很多靈氣。這也是我反覆考慮過的問題。其實話説回來,攝影還是一種帶着技術鐐銬的創作過程,這樣的束縛也是攝影區別於繪畫的地方。至於需要認真學習攝影的TX們,你們都不是靈氣型的天才。那些人是不會看這樣的文章滴。嘿嘿。另外,會被這樣束縛的靈氣應該也不是什麼靈氣吧,只是小聰明吧。

攝影審美的學習方法 篇二

在第一段裏面,胡説八道了一些攝影技術的學習方法。這裏我再羅列一些必須要掌握的專用名詞,如果你不明白,運氣好的話還是可以拍出點有意思的照片,但是對於有意識去控制機器和技巧得到自己想要的照片就有些困難了。有些詞,機器已經很體貼的自動幫你算好了,但是作為一個有前途的潛在攝影師,你還是需要理解並知道自己的相機上是如何實現的。如果你無法清楚解釋,請到百度上去google一下。並通過練習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

曝光量,光圈大小,快門速度,ISO(感光值),白平衡(對於數碼相機,膠片為日光和燈光片),135畫幅(全幅),光影明暗,寬容度,對焦,變焦定焦,景深,冷暖色調,對比反差,飽和度,高調,暗調,長焦,中焦,廣角,標頭,視角,視點,直方圖。

在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練習以後,接下來一步是什麼?當然要到網上去孔雀開個屏,説點謙虛的話,請拍磚之類的,當然心裏竊竊期望飛過來的是奶油蛋糕,糖衣炮彈。

這裏,對於希望能夠進行攝影學習的TX們提個重要建議,照片的篩選能力就要在這裏培養。

《挪威的森林》裏,永澤説,絕對不要同情自己。這就是我們最初選片的重要原則。

挑選要放給大家交流的片子,需要一切從嚴。對自己在學習中拍攝的片子要仔細觀察分析挑選,能自己看出缺點來的片子堅決篩掉。對於一個使用數碼的初學者,在控制快門次數後(注意這句話),每次習作拍攝100張,其中能夠挑出10張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出個6、7也很正常。用膠片的話,由於成本壓力,拍攝謹慎,比例可能稍高,當然也不排除,裝卷失誤,全軍覆沒,沒辦法,這也是膠片更接近生活的一個特性。

如果只被你選中1張,那麼恭喜你,雖然你自己打擊了自己的拍攝積極性,但是卻得到嚴苛挑剔的眼睛。這將是你在後續學習路上幫助你前進並建立自己拍攝風格的重要工具,沒有之一。

照片展示給別人看的時候,需要做一些簡單的説明,拍攝參數,條件,拍攝意圖,這樣可以幫助觀看者來比較你是否正確傳達了你想要傳達的內容,並提供技術上的幫助。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建議,雖然和高手交流可以得到一些知道,但是和一些完全不懂攝影的人討論,往往也能獲得很好的建議。他們的看法往往出人意表。

到這個階段,基礎的學習方法已經很明白了。

a、基礎知識學習

b、邊思考邊拍攝

c、嚴格篩選照片

d、分享交流

然後重複這4個步驟,每次重複都會得到幾百張的廢片和鳳毛麟角的合格作品。

攝影水平的提高則體現在,對相機,和拍攝參數的熟練程度,觀察力鋭利,按快門時機的堅決把握,廢品數降低,成品率提高。

經過幾次的拍攝後比較熟練掌握了相機和技術(一般這個過程對於每週拍攝2小時的TX,大概也就1~2個月吧),可以嘗試給自己尋找一些拍攝的主題,最好挑選那些有普遍意義,而不是短期搞定的主題,例如奧運會,SB會等。可以進行反覆多次拍攝,並對多次拍攝得到的樣片進行比較,觀察自己能力的變化。這將對我們後面講到的內容有重要的幫助。

這裏我也有必要提一下關於後期製作技術的學習。

後期對於膠片攝影來説叫暗房技術,對於數碼來説就是各種編輯軟件。

對於初學者來説,建議儘量少使用後期技術,可以有些不得不的裁剪縮放曲線調整,但是請儘量少用。這會掩蓋前期技術的缺陷。如果是急着要出作品,比如有TX剛入門就是商業攝影,人家新郎新娘等着要照片呢,那麼沒辦法,還是啃啃書,學習一下PS,LR,之類的,混飯吃不容易的。當然,如果前期能力過關,那麼後期的時間精力將大幅減少,這也是一個商業攝影師的重要成本。

這裏還要提醒一下,由於輸出設備的差異,可能在你的電腦上看到的並不是別人在他電腦上看到的效果,所以編輯照片需要以直方圖參考,並事先稍稍校準一下顯示器。同時還要有心理準備別人可能看不到你所想要的結果。

好,對於別的不急着靠這吃飯的TX,暫時還是先少接觸後期,雖然不是洪水猛獸或者什麼濾過性病毒,但是卻往往容易養成一種對於基本技術練習的惰性。等技術完備了,進入創作階段,再好好學習吧。

其實這裏面牽涉到一個我個人對攝影的看法。我認為攝影其實是在記錄某個瞬間,如果事後過多地塗抹,則讓攝影變成了繪畫,完全控制於個人意志而缺少了一種主客觀相輔相成又相互搏鬥的趣味。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三

一、新聞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説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裏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衝擊力定義

視覺衝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象,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裏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衝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衝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瞭。

二、使新聞圖片具有畫面衝擊力的方法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儘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照片與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師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鄉野背景、大碾盤、穿中式制服的鄉村教師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的種種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卻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純樸、執着和希望,像探照燈一樣逼視着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衝擊着受眾的心靈,讓你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都已經習慣把這幅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國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

(2)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

它是一種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見長的瞬間,其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種畫外之間的內涵,更多地滲透着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這種瞬間形象每每不把傳遞的信息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調動讀者的“再創造”、引起受眾深層次的思索補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衝擊力更強,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徵性瞬間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徵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印]帕布勞·巴塞洛繆攝)和《烏干達乾旱的惡果》([美]邁克·韋爾斯攝)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幅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都沒有正面地詳細地描述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徵性的一角來展示災難,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間,突出地表現了受害兒童那雙圓睜着受到致命傷害的眼睛,象徵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動的嘴脣似乎還殘留着他臨終時的呻吟與控訴。後者的畫面是白皙寬厚的手掌與一隻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寫鏡頭,用乾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徵烏干達乾旱的惡果。

(3)善於捕捉幽默瞬間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間。這是一種表面上似乎與事件的意義,本質無關或關係不大,但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鬆愉快的瞬間。捕捉這一瞬間需要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幽默思維,幽默思維能夠使人們扯斷事物之間習以為常的聯繫,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幽默瞬間畫面常常賦予形象以神奇、新穎的意義,採攝這一瞬間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主要途徑。

1987年12月7日,美蘇關於裁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歷時七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簽署了中導協議。美攝影記者蒂姆·克拉裏在這一非常程式化和嚴肅的新聞事件中,採攝到了一個幽默瞬間——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簽署協議交換文本後,將要握手祝賀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間。在拍攝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宛如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視覺上儘管沒有太強的衝擊力,但卻衝擊了人們的思想。

(4)善於採攝新穎瞬間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採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新聞攝影所面臨的題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種程式化、很少變化的題材,如體育比賽中的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穎瞬間是讓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人一籌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會,主席台都是一樣的佈置,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似乎很難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一位攝影記者把照相機綁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這樣,拍攝點就向前移動了幾十釐米,拍攝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而,他拍出來的會議照片使讀者覺得新鮮。

胡越拍攝的《新記錄誕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記錄,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朱建華繞場一週,向觀眾致意。此時許多攝影記者紛紛湧上前,追隨拍攝,胡越則冷靜地站在看台上,拍攝了《新記錄誕生》這幅獨具一格的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激揚的觀眾和體育記者,前面是朱建華向觀眾歡呼致意——畫面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5)拍攝出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採攝準備,除了必要的採訪準備和技術準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佔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佈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佔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衝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衝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6)仔細觀察人物動作

表情、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關鍵所在。新聞攝影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人的動作,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以“説話”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徵,即活動形象,或者是羣體活動中的某種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用動作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必須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繫起來,即通過人物在動作中富有特徵的表情和姿態顯現的情緒,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

(7)適當運用擺拍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抓拍、擺拍的爭論是在‘文革’結束,因為那時候對拍攝方法的區別來自於‘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虛作假,持續地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的照片來看,有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策劃,比如像科技類二等獎的面膜,但是沒有絲毫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衝擊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該是你成敗的惟一標準。”

三、尊重新聞攝影規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衝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準: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衝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新聞圖片衝擊力與圖片大小無關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髮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裏,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衝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髮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衝擊力,只能擠佔、浪費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四

新聞攝影的準備工作

如今,新聞攝影從業者普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進行拍照。在新聞攝影實戰中,不同焦段的鏡頭、外置閃光燈、備用存儲卡、備用電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攝影採訪中,我一般配備三支鏡頭,它們的焦段分別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據不同的拍攝素材選取相應的鏡頭。

在無目的採訪時,我大多隻攜帶一支17-35mm的鏡頭。採訪中,攝影記者很多時候不僅要承擔攝影的任務,還要負責文字記錄。因此,錄音筆、筆記本,以及無線網卡等也是我們需要常備的設備。

如果拍攝的場景選在音樂廳、體育場,或者大型會場,還需配備獨腳架等裝備,以便在燈光較暗或者不允許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

在接到採訪任務後,我們要爭取提前到達採訪區域,全面瞭解採訪區域的環境設施和光照條件,並且最好能夠拿到此次會議或活動的議程,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如何利用好現場光

在新聞採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置閃光燈等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置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通常情況下,公司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利用現場光進行攝影時,我們應儘量選擇大口徑的鏡頭,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因此成像質量會比較好。一般來説,我們大多采用手執相機的方式進行室內拍攝,這就要求快門速度不低於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應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閃光燈

我們這裏所説的閃光燈是指外置閃光燈,其閃光頭可以隨意調整角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閃光燈直打被攝主體容易造成曝光過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閃光頭調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過反光板和天花板進行反射。這樣操作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響;如果會議現場空間狹小,被攝主體距鏡頭相對較近,可以將閃光燈調整到90度,通過天花板和周圍的牆壁反光,打亮被攝的主體。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實戰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閃光方式,不斷積累閃光燈的使用經驗。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或者轉瞬即逝場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把閃光燈調整到TTL自動模式上,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拍攝的成功率較高,保險係數更大。

如何拍攝領導講話和會場全景拍攝

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準備拍照時,儘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攝影記者在準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脱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現場的麥克、水瓶等物品可能會對被攝主體造成遮擋,破壞構圖。我們在會議攝影中要注意尋找最佳的角度,儘可能避開遮擋物。

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蔘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台領導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

我自己摸索出一個竅門:將外置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為標準進行平均測光。

如何挑選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的發稿形式主要包括單幅照片、組照和專題攝影。

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中最常用的發稿形式。單幅圖片拍攝的基本要求是:表現有形象價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間,注意細節、人物情感及體態語言。

組照可以是對同一新聞現場不同側面的描述與表現,也可以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場景的組合。組照多用於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新聞事件,深化主題。我每年都會參與全國兩會的新聞攝影報道。兩會結束後,我會把會議現場,代表討論的現場,以及代表和委員考察、交流、撰寫議案等場面的照片挑選出來,形成組照,進行刊發。

專題攝影是指通過多張照片,多個角度反映一個新聞主題。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情節,要有開頭照片、高潮照片及結尾照片,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專題攝影要注意大場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採用,以及橫豎版照片的配搭,時間跨度較大,淡化時效性。

我們最終選擇發佈的照片要具備以下要素:一、被攝人物的動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三、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四、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性;五、圖片動感較強;六、抓拍得到的圖片。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衝擊力放在首位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

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衝擊力或稱之為視覺吸引力。長期以來,許多新聞攝影的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在這兩大要素中,新聞價值是首位的,因為新聞攝影是屬於新聞範疇而不是屬於藝術範疇。

然而,在近幾年的新聞攝影教學中,多次讓同學們在任何報紙或指定報紙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10幅新聞照片,發現同學們選擇的標準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照片的新聞價值是處於第二位的。

當和同學們探討為什麼不是首先考慮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時,許多同學説,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往往從報紙的文字報道或電視、廣播上已經獲悉,因而看照片時就更傾向於關注畫面效果了。

重新審視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聞攝影實踐與讀者對報紙上新聞攝影的評價,把照片的視覺衝擊力要素放在首位,應當更有利於改進我們的新聞攝影報道,更有利於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也更切合讀者對新聞攝影的需求。

一、重視讀者視覺感受的選擇 新聞宣傳要“貼近羣眾”,研究讀者的視覺感受與選擇的特點,對改進新聞攝影報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屬於視覺新聞,它向大眾傳播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圖片的標題與文字説明相對處於從屬地位。讀者選擇新聞攝影報道時,首先也是選擇圖片的形象。

因為人們接受新聞攝影是從接受圖片形象開始的,進而才會去閲讀其文字説明。

一幅新聞照片如果本身沒有視覺吸引力,則很少會有讀者繼續去看其文字説明了。當然,猶如對任何事物的判斷有多面性,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聞照片則必須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或吸引力。

人的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視覺形式,具有強烈的選擇性。人們常説的“視而不見”一詞,就説明納入視覺範圍的東西仍可“不見”,“沒看到”,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對象,也就是對它有較強刺激力、衝擊力的對象。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對象會對讀者的視覺產生較強的刺激、具有衝擊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學家早就指出,視覺最不喜歡的東西,是那些靜止不變的或者是那些不斷重複的形象。所謂“熟視無睹”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視覺面對一個陌生的對象時,才會“睜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視覺具有求新納異的傾向,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攝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滿足於拍攝人們普遍看得見的內容與形式,而應着力於把人們普遍“看不見”的內容與形式

變成“看得見”的攝影報道。 內容與形式均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毫無疑問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僅僅“形式”(即照片的畫面效果)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僅僅是“內容”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則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對讀者來説“熟視無睹”。新聞攝影者應想方設法拍出讓讀者有“第一次看到”而產生新鮮的感覺。

二、強化求新思維在新聞攝影中的運用 求新思維具有鮮明的喜新品質。它的思維指向是活躍的、積極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沒有見到過的、沒有報道過的對象。這種思維符合報刊屬性。報刊的存在是為了報道新聞,一切着眼於一個“新”字。

新聞攝影的求新思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求內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內容的求新,要求新聞攝影去尋找、發現值得報道的對象。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先生在“影響新聞發現力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對此提出了六個主攻方向:一是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二是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三是善於發現或者提煉出有助於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四是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五是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準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的趨勢。

三、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讀圖時代。人們獲取形象新聞並非只有新聞攝影一種媒介。相對於電視新聞,從傳播新聞的角度,新聞攝影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前者是“動”的,後者是“靜”的,前者是有聲的,後者是無聲的;前者可在新聞正在發生時同步傳送報道,後者總會有一定的滯後才能與讀者見面。面對這種弱勢,新聞攝影還有沒有優勢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聞攝影的優勢在於對新聞對象的典型瞬間的抓取,在於對新聞瞬間精華的定格,以使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新聞攝影要想在與電視新聞的競爭中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就應揚長避短,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