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中外名人勵志小故事:靠讀書維持生活的孫中山 篇一

        一九〇八年,孫中山先生顛沛流離地到了英國倫敦。

這個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注意。這些人有的懷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見到孫中山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領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測,孫中山肯定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綠林豪傑”。

待到與中山先生見面後,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博學多識、勤勉出奇的偉人。

當時,中山先生經過旅途的輾轉周折,所帶的費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連一口麪包都吃不上。於是,一些熱心的留學生便慷慨解囊,你湊一點,我湊一點,湊了三四十個英鎊送給中山先生,以暫時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後,大夥兒再去看望他時,卻見他已將這些錢買了一大堆新書。一見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書告訴眾人説,這是什麼書,那是什麼書,這本書怎麼怎麼好,那本書又如何如何重要。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有的為中山先生的好學精神所驚駭,也有的抱怨他不該將吃麪包的錢拿來買了書。

勵志故事2:等餐位的總統 篇二

托馬斯·傑弗遜是美國第三任總統,他在宣誓就職的前一天晚上,為了將第二天的就職演講內容表現得更完美一些,很晚才睡覺。第二天早晨醒來時,他發現時間有點緊,匆忙穿上衣服,來不及吃早餐,就趕往就職典禮現場。

由於傑弗遜準備得很充分,每一個細節都注意到了,就職演講很成功。他侃侃而談,將自己的施政綱領説得頭頭是道,尤其是民主制度方面,得到了台下一陣陣掌聲。

儀式結束後,快到中午了,傑弗遜肚子餓得咕咕叫,可是還有好幾位聽眾圍着他提問題,他實在走不開。當他回答完來到餐廳門口時,發現所有的就餐位都有人。在場的人沒有一個站起來把座位讓給他,傑弗遜的助手暗自着急,心想:“怎麼沒有人主動給總統讓位置呢,太沒有眼力了……”傑弗遜卻一臉淡然,站在那裏看着大家就餐。

終於,有一位參議員的夫人站起來説:“總統先生,請您坐在這裏就餐吧!”“謝謝您,我等有空位了再説。”傑弗遜拒絕了。直到有人就餐完畢走出餐廳,傑弗遜才找到位置坐了下來。

回到住處,助手耿耿於懷地説道:“這些人連總統都不放在眼裏,以後您還怎麼發號施令啊?”傑弗遜微微一笑道:“你怎麼忘了這裏就餐的原則,先來先就餐。我和大家是平等的,總統也不能例外,我在就職典禮上講了那麼多民主的內容,難道剛剛一小會兒的工夫,我就要自毀其説嗎?”助手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

言行如一是一種高尚的風範。傑弗遜本可以利用總統的權威獲得座位,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體現了一國之首的魅力和魄力。語言是葉,行動才是果,再華麗的語言也抵不上切實的行動。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篇三

曼德拉在擔任總統期間,曾有人批評他在處理南非艾滋病的問題上,重視不夠,既沒有提供急需的藥物,也沒有提供治療金補助,導致了很多人的無謂死亡。面對民眾的批評,他沒有遮遮掩掩,而是很坦率地向公眾道歉説:“我那時的確只關心國家建設,而沒有注意到其他的事情。”

又有一次,曼德拉乘坐一架小型螺旋槳飛機去納塔耳演講。當飛機快降落時,有一個發動機壞了。當時,飛機上的很多人都驚恐不安,只有曼德拉在靜靜地看着報紙,氣定神閒,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飛機最終安全着陸後,當曼德拉和同行的《時代》雜誌編輯斯坦格爾回到車上時,斯坦格爾問他:“你當時真的不害怕嗎?”曼德拉馬上坦率地回答説:“天哪,我剛剛害怕極了!但是作為一個領袖,我不能讓人們知道這點,為此,我當時不得不裝一下門面。”

一直以來,在南非民眾的心目中,曼德拉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是一個聖人,是不會犯錯誤的。面對民眾對他的頂禮膜拜,素有自知之明的曼德拉,多次公開坦率地提醒他們説:“我不是一個聖人,我也會犯錯誤,而且犯過很多錯誤,但我來到人們當中,又總是不得不裝成聖人的樣子,這實在是無奈之舉。我希望你們在評判我時,不要看我站得有多高,而要看我多少次跌倒了,又重新站起來。”

中外名人勵志小故事:忍飢讀書的勵志精神 篇四

1946年,餘秋雨出生在餘姚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本分的基層公務員,而母親則是一位沒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裏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裏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國小。國小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麼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説:“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在那裏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閲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篇五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着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羣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

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6:顏琛知恥苦讀書 篇六

孔子很喜歡一個叫顏琛的弟子,因為他非常聰明,悟性極高,中外勵志故事。顏琛也很尊敬孔子,經常向孔子請教問題。一天,顏琛又拿着本書來找孔子,走到房門口時聽見孔子正與東門長老聊天。

東門長老説:“總聽您誇顏琛聰明,我想他將來會很有出息吧?”

孔子歎了口氣回答:“他的確得很聰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讀書,我從沒指望他能有什麼大成就啊!”

顏琛聽到這話,臉“騰”地一下紅了,轉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張字條“三年後再見”,然後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後,他一頭扎進書房用起功來,心裏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讓老師看看,我到底有沒有出息。

轉眼就是一年。一天,顏琛的妻子跑過來説:“來客人啦!”顏琛生氣地説:“不是説過誰也不見嗎?”妻子説:“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顏琛不為所動,“就説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話回覆了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來了,顏琛仍然拒不接見。孔子微笑着告辭了。很快三年期滿。這天還沒等妻子開口,顏琛就問:“是老師來了嗎?我去迎接。”説完興沖沖地迎到門外。原來東門長老也一起來了。

孔子考查了顏琛的學問,只聽他對答如流。顏琛説:“三年前我聽到了您們的談話,正是這些話激勵着我努力上進。”孔子哈哈大笑:“我見你聰明,有志氣,只是不愛獨立思考,才跟長老定下這條計策啊。”

勵志故事5:大師的彎腰 篇七

盧梭小時候生活在法國西北部的拉瓦爾市,他的父親是一名打鐵匠。父親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經常要傳授他一些打鐵的知識。

盧梭進入學校讀書以後,接觸到了更多的知識,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作畫,而不是打鐵。放學回到家,他幾乎滿腦子都想着繪畫,給父親做幫手的時候,他想着的是怎樣把飛濺的火星畫出來;父親讓他去送貨時,他想着的是應該怎樣把客户的笑容畫出來……

為此,盧梭耽誤過許多父親安排給他的工作。有一次,盧梭因為繪畫忘了給火爐加煤,等父親回來以後爐火已經滅了,父親大發雷霆,不僅把盧梭重打了一頓,還把盧梭的畫筆和畫紙都扔進了門口的玉米地裏。盧梭沒有哭,沒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親安排的任務之後,悄悄地跑到外面,彎腰撿起了畫筆和畫紙。

畢業後,為了餬口,盧梭成了一名樂團小提琴手。他的小提琴其實拉得不錯,但他更喜歡繪畫,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拿出畫筆和畫紙。時間一長,他的上級終於發火了,把他的畫作和畫筆一卷就扔進了垃圾箱,還警告他如果再畫畫就解僱他。盧梭沒有爭辯什麼,只是在上級離開之後,彎腰從垃圾箱裏把畫筆撿了起來。

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盧梭進入了巴黎海關工作,還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盧梭簡直如魚得水,把辦公室當成畫室,可想而知,他的上司知道以後有多麼生氣,在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事件之後,上司終於忍無可忍,把盧梭的畫筆畫紙全都扔進了垃圾箱,然後把他解僱了。盧梭似乎已經習慣這種遭遇,他沒有解釋,沒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彎腰從垃圾桶裏撿起了自己的畫筆,安靜地離開了辦公室……

盧梭失去了工作,卻擁有了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幾乎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經過這些年的磨練,他的繪畫技術其實已經堪比大師了。兩年後的1885年,盧梭嘗試着辦了自己的第一次畫展,結果所有的參觀者都被他的畫作打動了,盧梭這個名字也一夜之間街知巷聞。

經過多年的努力,盧梭最終成為了法國甚至是世界繪畫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我有過三次彎腰經歷,都是為了撿起被人扔掉的畫筆,但我的彎腰不是妥協,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與命運的抗爭,一種對夢想的堅守。”

——1890年,盧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風景》的時候,曾在日記本上寫下過這樣的句子。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篇八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峯,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説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閲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閲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説,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鑑是好朋友,稀鑑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鑑對王導説,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牀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鑑回票説:“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牀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郡鑑聽後,高興地説:“東牀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牀快婿”,從此“東牀”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