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趣味小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1W

中秋節趣味小故事新版多篇

中秋節趣味小故事 篇一

金風送爽,花好月圓,中秋佳節到來了!你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嗎?月餅又是啥時候發明的?月亮和女孩子有什麼樣的關聯?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就有“秋暮夕月”,即為拜祭月神,寄託美好的祝福。

後來,古人又賦予月亮美好的意境,從而讓“嫦娥奔月”、“貂蟬拜月”等美麗的故事千古流傳。

據説,因為月亮屬於太陰,女子也屬陰,因此女子拜月能吸收月亮的精華,讓自己變得更加漂亮。

這和現代科學研究出的月亮和潮汐影響女性生理期非常接近。

到了唐宋時代,中秋賞月和元宵逛花燈成為兩大重要節日,象徵着幸福和團圓。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所以蘇東坡才有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明代以前,賞月之風雖然盛行,但卻沒有月餅。

月餅是何時發明的呢?原來是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時,相約八月十五舉兵,義軍為了傳遞消息,把紙條放在月餅裏。

後來,吃月餅慢慢變成了習俗。

除了“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之外,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今年中秋賞月,有一個大驚喜,據美國太空總署消息,中秋當天,地球與月球相距最近,只有356877公里,人們會看到比平常更大的月亮,俗稱“超級月亮”。

而在北京時間9月28日10時47分,歐美、非洲和太平洋東部地區可以看到月全食。

中國地區雖然看不到月全食,但當天的月亮是2006年以來最大的月亮,也是難得一見的哦。

在這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粧後集團祝所有終端顧客、代理商、合作伙伴月圓人圓、生意興隆、中秋快樂、順心順願!

中秋的小故事 篇二

中秋傳説之——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傳説之——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

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説之——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説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

匆匆隱入雲 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 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中秋傳説之——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説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中秋傳説之-——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 篇三

1、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2、中秋源自《嫦娥奔月》這一傳説,現在的月餅,也是嫦娥思凡,而做出的。

3、中秋節據説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祭月。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4、據説中秋節是源自於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趣味小故事 篇四

中秋節簡介: 起源: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別稱: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習俗: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觀潮、燃燈、猜謎、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中秋節趣味小故事 篇五

太古時代,天上有兩個太陽,輪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沒有晝夜之分,炙熱的天氣,讓人類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對夫婦勤奮的在耕地工作,將睡着的嬰兒穩穩放在樹蔭底下的石堆旁,並用棕葉遮蔽妥當。不料仍然被殘酷的太陽活活曬死,變成蜥蜴躲進石堆縫裏去。父親知道這件事情,十分悲憤,發誓將太陽射下為孩子報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親事先在住家門口種了橘子樹,就出發前往太陽上升之處,準備在太陽升空之前將它封死,射術精準的父親果然射中太陽的一隻眼睛,太陽的光芒頓時消失變成月亮,月亮閉着雙眼,胡亂的伸手抓人,由於手掌太大,父親從指縫中掙脱逃跑。由於一個太陽被人射傷成月亮,另一個太陽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於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無法出外工作,更尋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門,都必須先投擲石頭,由石頭落地的聲音判斷前方是路還是深淵,一隻出外覓食的山羌,被人們丟出去的石頭擊中頭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發出生氣的吼叫聲,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躲藏的太陽竟然被山羌的吼叫聲,嚇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們又恢復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額頭從此留下一個美麗的疤痕。

後來,月亮傳授射日的父親各種祭典的儀式及禁忌,例如:狩獵察及播種祭時不可貪吃甜食,否則會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獵物等;月圓時候要舉行孩童祭,否則孩童會生病、死亡。父親返回部落之後,開始教導族人辦理祭祀事宜,當大家學會所有得祭典儀式,那棵橘子樹已經長成大樹。所以布農族有幾個社羣在進行祭典儀式的時候,都會以橘子樹葉作為祭器。

七個有關中秋節的經典童話小故事 篇六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説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www.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七

賞 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

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

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拜 月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嚮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

賞 花 燈

中秋賞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彩燈高豎起來之意。

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子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燃 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湖廣一帶習慣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習俗。

吃 月 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到了明代,月餅才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按照傳統習俗,吃月餅時,要將象徵圓月的“大團圓”月餅按人切塊,每人一份。

賞 桂 花 · 飲 酒

我國飲用桂花酒的歷史十分久遠,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賞桂花,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