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二八事件的名詞解釋 社會背景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6W

二二八事件的名詞解釋 社會背景通用多篇

事件的原因: 篇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消息傳來,台灣同胞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歡慶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投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現改稱中山堂)舉行。日本投降代表、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大將,向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將軍呈遞降書。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軍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第二天,台北市學生及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大遊行,歡慶祖國收復失土。全省家家户户張燈結綵,祭告祖先,通宵歡飲。縱情慶賀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戰爭結束時,整個台灣工農業生產處於癱瘓狀態,物資缺乏,米荒嚴重,物價飛漲,百業蕭條,人民大量失業,社會治安惡化。更為嚴重的是,台灣經歷了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剛剛重回祖國,國民黨當局和台灣人民之間彼此都不大瞭解,容易產生矛盾,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磨合。而恰恰是在這一段磨合期,國民黨當局採取了非常錯誤的政策,激化了與台灣人民的矛盾。

事件的名詞解釋: 篇二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2月28日,是台灣人民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羣眾運動。1947年2月27日,國民黨軍警在台北打死請願減税的商販。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罷市、遊行請願,又遭國民黨當局的鎮壓,激起了民眾的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武裝暴動。幾天之內,暴動民眾控制了台灣省大部分地區。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急電南京求援,國民政府調駐守上海的21軍在基隆登陸,進駐台北,對羣眾進行大規模鎮壓,運動最終失敗。

事件的背景: 篇三

社會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佈向美國、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蘇聯等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並移交包含日本本土在內的所有日本統治區域的管理權。總理日本接管事務的盟軍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指示日本,將台、澎等地區交由同盟國成員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暫時接管。雖然戰前(1895年至1945年)在日本的統治下,台灣的近代化有出色的表現,但仍未能完全脱離殖民地的角色,政治上的壓迫與經濟上的榨取造成許多台灣人民不滿,而這種不滿的情緒便開始轉化為對中國的熱烈期待,並在陳儀於1945年10月25日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來台接受日本投降時達到高潮。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

戰後的中國因為國民黨罔顧社會各界的呼聲,執意建立獨裁政府而依然動盪不安,雖然美國於1946年1月開始派遣馬歇爾上將介入調解,但終歸以失敗收場,並自同年6月起展開全面性的國共內戰。

經濟

受此影響,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江河日下,當時通行的法幣一再貶值,民生物資飛漲,加以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政府貪污腐敗問題嚴重,使得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人民不信任代表資本家利益的中國國民黨,轉向支持宣揚工農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同時國軍在一連串戰略錯誤、作戰失敗下逐漸陷入被動、士氣低落,相較之下中國共產黨勢力則越來越強大。

台灣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重創,戰後台灣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則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火嚴重破壞,加上日本政府停止台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與物價秩序混亂。

國民政府接管之後又大量印製鈔票,並將台灣人賴以維生的米、布、鹽、糖等民生物資運往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後來的幣制改革中,1元新台幣換四萬舊幣)。而且國民政府一方面接收原屬日本人與殖民政府的財產,並拆裝賣往大陸,另一方面又延續日本殖民政策中的專賣制度,壟斷如煙、酒、糖、樟腦等的買賣,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並積極實施嚴格的經濟管控措施,壟斷台灣與大陸貿易的經濟管道,繼續延續日本的殖民方式治理壓榨台灣,甚至變本加厲,讓原本期待結束殖民對待的台灣人對國民政府感到失望。

政治

日本人撤出台灣,台灣人認為應該有更多自治與參政的機會,但是國民政府在台灣政治方面,重要職位幾由外省人控制,長官公署的九個重要處會十八位正副處長中,只有一位副處長是台灣本省人。十七位縣市長中,僅有四名本省人,且均為自重慶返台的“半山”。此外,“同工而不同酬”的待遇,以及台人不易謀得公家機構職務,更是引發台人不滿。相較之下,在日據末期,台灣議會有半數官派,半數民選,台灣日據時期的本省人反而有更大的自治權力。

文化

當時台灣剛經歷50年日本統治,四處皆可見日文,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甫歷經中日戰爭來台的大陸人對於台灣文化感到適應不良。從1942年1月以前,日本政府實施志願兵役,雖然台灣人有權利選擇不參戰,部分地區卻因日本殖民教育灌輸下出現少數人加入日軍侵華作戰的現象,許多外省人因此遷怒於台灣本地的親日人士,其中一些人在戰後被視為漢奸,並有受到緝捕的情況發生。陳儀領導的行政長官公署與當時握有控制權的外省人不信任本省人,認為本省人被日本奴化,這些誤解再加上當時大多數的本省人不會國語(大陸稱“普通話”),造成當時的本省人認為無論在政治權力、經濟社會或工作職位等各方面均受到不公平對待,十分不滿。

文化界和學生曾展開要求民主與經濟改革的活動。對此,曾擔任福建省首長的陳儀所主政的當局採取了“寬輿論,緊經濟”的政策。一方面並未嚴格禁止批評時政的言論,但同時也未採納意見。“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致電蔣介石委員長,台灣省發生叛亂事件,但隱瞞事實的真相;惟台灣省全體參政員上電蔣介石,説明事件原因及公署嚴重失政,並建請根本改革台政,勿用武力彈壓,以免事態擴大,但此説明不為蔣介石所接受。最後蔣介石下令“清鄉”,陳儀趁機採取高壓手段大肆屠殺,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