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藝術手法中的表現手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7W

藝術手法中的表現手法(精品多篇)

蒹葭的藝術表現手法 篇一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事實的虛化

一般説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濛濛)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閲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藴。“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裏,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着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藴。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蒹葭的藝術表現手法 篇二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蒹葭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①蒹葭(jian jia):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②伊人:那個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叢:追尋。④溯游:順流而下。⑤悽悽:茂 盛的樣子。(6)晞(XT);幹。(7)湄:岸邊。(8)躋(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樣子。

蒹葭譯文

蘆葦茂密水邊長,

深秋白露結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崎嶇又漫長。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水邊長,

太陽初升露未乾。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險峻難攀登。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沙洲間。

蘆葦茂密水邊長,

太陽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邊立。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彎曲難走通。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沙洲邊。

蒹葭賞析

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渝,這是一種可歌可泣的堅貞和追求精神。那個“伊人”,其實也可以看作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一種指向理想的超越。

這讓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鷗喬納森》的小説。海鷗喬納森從不願像自己的同類那樣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魚爛蝦,總想飛得更高,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為了練習飛翔,他的翅膀被折斷受傷,依然不改初衷。同伴們引誘他,譏笑他,他照樣堅持自己的追求,寧願餓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喬納森想達到的,是對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盡善盡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衝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盡善盡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牽夢繞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上下求索,不斷追求。

對於真正的求索者來説,目標是一種指向。達到目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過程。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就存在於過程之中。同樣,追求的價值和意義也存在於過程之中。如果忽視過程,實際上也是忽視了追求本身。

盡善盡美的境界,無論是從理論上説,還是從實際上説,都是不可能達到的。

蒹葭的藝術表現手法 篇三

《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情與景高度契合的先河,這種藝術手法符合我們民族對詩歌基本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藝術手法,很值得我們去反覆咀嚼和體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全詩三章,這裏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兩句寫景,後六句寫伊人所在,所謂“伊人”即詩人心中所無比思念愛慕的人。當我們吟誦着這首千古絕唱時,不自覺地進入了一種悽清迷惘的境界——一個淒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還籠罩在晨曦之中。詩人在這樣一個深秋的早晨,蘆葦上露水還不曾幹之時,便來到長滿着蘆葦的大河邊尋找心中的“伊人”。一望無際的蒼蒼的蘆荻,蘆葦上那閃爍晶瑩的白色露珠,縱橫交錯、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霧朦朧的遠方沙洲——在這幅蕭瑟蒼茫的背景下,一個孤獨的身影,面對蜿蜒曲折難辨的河道,耳畔傳來了蘆荻的瑟瑟聲,潺潺的河流聲,他在水邊徘徊着,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惆悵,他悵望着遠處沙洲迷茫的霧影。此時,我們彷彿能清晰地聽到他對愛情的渴望與呼喚,清楚地看到他那種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遠方,卻可望而不可即,他的這種情緒感染了我們,彷彿我們也一起隨他進入了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詩歌三章興句寫景物的細微變化,不僅點出了詩人追求“伊人”的時間地點,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濱的圖景,而且烘托了詩人由於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迫切地懷想“伊人”的心情。在鋪敍中,詩人反覆詠歎由於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淒涼傷感心情,悽清的秋景與感傷的情緒渾然一體,構成了悽迷恍惚、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繞,好像藏身在洲島之上,他不辭辛勞上下求索,雖然“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他還是不停地“溯洄從之,”雖然詩人是那樣的殷勤,可伊人總是處於虛無飄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伊人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即。通過這種求之不得的苦苦尋覓,表達出詩人含蓄的惆悵情感。

詩篇用不多的詞彙和簡單的節奏,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十分清麗而又迷人的藝術境界。它的清麗在於那清秋的季節,那裊裊的秋風、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漣漪,那晶瑩的白露,那粲粲的蘆花——在這清幽環境中的所謂伊人是什麼樣兒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個多愁善感、賢惠善良、美麗端莊少女。在這種清幽而又蒼涼迷茫的環境裏想着這樣的人兒,情自然是纏綿悱惻,依依不捨;行自然是欲離還轉,百轉千回。這正是是王國維所説的“《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與景的交融而又渾然一體,正是這首詩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這首抒情詩不是直接傾瀉詩人內心的激情,而是善於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創造了情景交融的朦朧飄逸的詩歌意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的蘆葦,濃濃的白霜,一幅深秋蕭瑟冷落的畫面躍然讀者的心頭;詩人佇立河邊,翹首凝望,為追尋“伊人”而“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追尋之艱辛可見一斑;儘管“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追尋之路困難重重,但是詩人無視困難,決不放棄。悽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斷腸柔情”,令讀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沒有一個情字,但其實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並茂,真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全詩沒有一個“愁”字,我們卻感到了無盡的惆悵,全詩沒有一個“思”字,我們又分明感到了字裏行間的思念之情,《蒹葭》通過對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寫,為我們抒發的是沒“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也就在於它創造了這種情與景互相生髮、滲透並融合無間的美妙神奇的詩歌意境。

《蒹葭》全詩寥寥幾筆 ,勾勒出一幅蒼茫的圖畫 ,景物單純 ,表達的情感卻很豐富 ,使讀者意會到幽深綿長、回味無窮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長之道 ,呈現出蒼蒼的蒹葭 ,籠罩在無邊的迷霧之中 ,抒發了清冷悽迷之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那種有所思而不得見的惆悵心情。《蒹葭》詩中的“蒹葭““白露”等具體形象和詩中表現的感情渾然難分,成為了後世文學作品經常沿用的悲秋懷人的典型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