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多篇

“興”的表現手法: 篇一

“興”就是朱熹所説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興”的意思是“起”,是託物寓情,是寄託,是聯想,其作用是含蓄、藴藉,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達,容易窮盡。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形象中受到感染,產生意味無窮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捨去景物,不過是説“去時是春天,回來是冬天”,還有什麼意味呢?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説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説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作為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包含着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從《詩經》的祭祖詩中,我們看到了殷周祖先創業建國的英雄業績;從農事詩中,看到了在農業生產中辛勤地勞作地農奴;從戰爭徭役詩中,看到了僕僕風塵的役夫徵人;從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中,看到那些關心國家時政的優秀人物;從婚姻愛情詩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習俗;從其他詩篇中,我們也看到周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等等。可以這樣説,《詩經》中的305篇作品,交織成一幅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從多個方面展現殷周社會歷史的立體畫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潛含着無數的可以發揚的文化內容。它是中國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歷史,從遠古到周代社會的文化積澱。因此對於《詩經》的藝術手法,我們不僅僅需要從題材上的大體分類中去認識其偉大,而且更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從類型這方面講,它的意義也是無限的。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已流傳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它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因而成為後代詩人學習、仿效的對象。《詩經》的許多作品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那個年代,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寫實傳統,堪稱為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特別是其中的民歌作者,本身是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勞動者,他們“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他們寫自己的勞動和生活,表現自己思想願望苦樂悲歡,這些觸景生情、情由衷發的詩篇,都能如實描寫,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態和粉飾雕琢之弊,形成了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詩經》中的政治諷喻詩,敢於揭開內幕,指斥時弊,且能表達出作者鮮明的憎惡或誤傷之情,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

形象地表現生活是文學的共同要求。《詩經》的一些優秀篇章,大多能塑造出較為鮮明、生動的形象,把生活中人物的某些特點再現在作品中。如《邶風·靜女》的“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鄘風·柏舟》的“髡彼兩髦,實維我儀”,《齊風·東方未明》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動態描寫都十分逼真傳神。《鄭風·出其東門》的“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都描寫了主人公所愛對象的模樣:前者寫髮式——兩邊垂着齊眉發;後者寫衣飾——白色的上衣,淡綠色的頭巾。這些外貌描寫也具有形象性。至於《詩經》中的一些敍事詩,如《衞風·氓》、《邶風·穀風》中的主人公,更是具有初步的性格特徵,為後來敍事性文學作品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一個起點。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開端。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抒情詩,在三千年以前就開始步入成熟的階段。它的思想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有多方面的開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以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精湛而傑出的藝術成就,把我國詩歌發展推向了第一個高峯,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中民歌和文人詩的優秀詩篇都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現實,推動後代作家把注意力投向現實,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並把這些現實內容真實地用作品反映出來。屈原詩歌的兼善風雅、漢樂府的“緣事而發”、建安詩歌的“風骨”精神,直到杜甫的“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都與《詩經》的寫實精神一脈相承。

《詩經》雖也有少數敍事的史詩,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詩經》可以説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從《詩經》開始,就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從此以後,我國詩歌沿着《詩經》開闢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離騷》中憂憤深廣的作品,兼具了國風、“二雅”的傳統。漢樂府詩緣事而發的特點,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

同時,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就是要以“風雅”廣泛深刻的現實性和嚴肅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質樸自然、剛健明朗的創作風格,來矯正詩壇長期流行的頹靡風氣。

如果説“風雅”在思想內容上被後世詩人立為準則,比興則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為後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範。《詩經》所創立的比興手法,經過後世發展,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義的興,更為後代詩人所廣泛繼承,比興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用來指詩歌的形象思維,或有所寄託的藝術表現形式。後代的民歌明顯地繼承了《詩經》起興手法。屈原在《楚辭》中,更是極大地發展了《詩經》比興寄託的表現手法。

《詩經》對我國後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也有深廣的影響。曹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如,《短歌行》就是一篇歷來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詩的總結和藝術的昇華,它生成於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極為豐厚的文化內容。這使它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遠遠超出了詩的界域,關於它的文化意藴的開掘也將是無限的。晚近時期的學者,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漢、宋門户之見,進一步從文學、史學、社會學等角度闡發詩義,特別是本世紀以來,許多學者運用近代科學方法,將《詩經》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了中國的國界,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了漢文版的《詩經》;從十八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詩經》的全譯或選譯本,成為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比”的表現手法: 篇二

“比”,就是比喻,比擬,借代,誇張等,不是單純的比喻,包括的面較寬,這就如朱熹所説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另一説,用桑葉茂盛比喻男子對女方恩愛之濃。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從桑葉青春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而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另一説,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比喻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脱,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

“賦”的表現手法: 篇三

“賦”的本義是貢賦,“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諸侯向天子獻上貢賦之時必須開具清單,面面俱到,清楚明瞭,以供天子接受時按清單點收。貢賦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須一一鋪陳,排列於神位之前。後來,這種物質的排列逐漸轉化成語言文字的排列。從此,“賦”成為一種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以“直接鋪陳”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來。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師》之“六詩”是將“賦”解釋為“鋪”,“直鋪陳”。唐代學者孔穎達在疏解《毛詩》大序時認為“賦則直陳其事”,“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漢廣 篇四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翻譯及註釋

註釋 篇五

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②漢:指漢水。遊女:在漢水岸上出遊的女子。

③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

④方:渡河的木排。這裏指乘筏渡河。

⑤翹翹:眾也,秀起之貌。錯薪:雜亂的柴草。

⑥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

⑦秣(mò):餵馬。

⑧蔞(lóu):草名,即蔞蒿

詩經全文 篇六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後來孔子加以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為經典,定名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目錄:

國風:

第一節周南

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

第二節召南

鵲巢、采蘩、草蟲、採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穠矣、騶虞;

第三節邶風

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穀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台、二子乘舟;

第四節鄘風

柏舟、牆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鶉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幹旄、載馳;

第五節衞風

淇奧、考盤、碩人、氓、竹竿、芄蘭、河廣、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節王風

黍離、君子于役、君子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第七節鄭風

緇衣、將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雞鳴、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蘀兮、狡童、褰裳、豐、東門之墠、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溱洧;

第八節齊風

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載驅、猗嗟;

第九節魏風

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第一〇節唐風

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第一一節秦風

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第一二節陳風

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

第一三節檜風

羔裘、素冠、隰有萇楚、匪風;

第一四節曹風

蜉蝣、候人、鳲鳩、下泉;

第一五節豳風

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第一節鹿鳴之什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車、杕杜、魚麗;

第二節南有嘉魚之什

南有嘉魚、南山有台、蓼蕭、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車攻、吉日;

第三節鴻雁之什

鴻雁、庭燎、沔水、鶴鳴、祈父、白駒、黃鳥、我行其野、斯干、無羊;

第四節節南山之什

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第五節穀風之什

穀風、蓼莪、大東、四月、北山、無將大車、小明、鼓鍾、楚茨、信南山;

第六節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華、桑扈、鴛鴦、頍弁、車舝、青蠅、賓之初筵;

第七節魚藻之什

魚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綠、黍苗、隰桑、白華、緜蠻、瓠葉、漸漸之石、苕之華、何草不黃;

大雅:

第一節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緜、棫樸、旱麓、思齊、皇矣、靈台、下武、文王有聲;

第二節生民之什

生民、行葦、既醉、鳧鷖、假樂、公劉、泂酌、卷阿、民勞、板;

第三節蕩之什

蕩、抑、桑柔、雲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瞻昂、召旻;

頌:

第一節周頌·清廟之什

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執競、思文

第二節周頌·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鷺、豐年、有瞽、潛、雝、載見、有客、武

第三節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

第四節魯頌·駉之什

駉、有駜、泮水、閟宮;

第五節商頌

那、烈祖、玄鳥、長髪、殷武。

《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説:“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説:“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説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詩經》現存詩歌305,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大部分為東周時期的作品,小部分作於西周後期,以民歌為主。(邶: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鄘:後來併入衞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衞: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帶。王:周平王東遷後的國都地區,在今河南洛陽一帶。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魏:古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北。唐:晉的前身,在今山西省。秦:在今陝西省境內。陳:在今河南省淮陽、柘城以及安徽省毫縣一帶。檜:檜國後為鄭國所滅,二國領土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新鎮、滎陽、密縣一帶。曹:在今山東省曹縣、荷澤、定陶一帶。豳:也作邠,在今陝西郴縣、旬邑縣一帶。)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王畿地區的作品,均為周代朝廷樂歌,多歌頌朝廷官吏。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其中周頌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內容多歌頌周代貴族統治者及先公先王,共31篇;魯頌為公元前7世紀魯國的作品,歌頌魯國國君魯僖公,共4篇;商頌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宋國的作品,共5篇。

《詩經》作為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曆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着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長曆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尤其是從西周末年到春秋中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橫徵暴斂。攻伐兼併。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詩經?國風》中的許多詩篇就反映了這一時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人民的不滿﹑怨憤和反抗情緒。如《魏風》中的《伐檀》。寫一羣伐木者邊勞動邊歌唱。對不勞而獲的奴隸主領主們作了憤怒斥責:“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碩鼠》更痛斥那些剝削者為大老鼠。《國風》中還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勞役和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如《唐風·鴇羽》寫沒完沒了的“王事”迫使人民無法從事農業生產。贍養父母。《魏風·陟岵》寫一行役者望鄉思家。回憶起父母兄長的囑咐。叫他自己當心。不要死在異鄉。《邶風·擊鼓》﹑《王風·揚之水》等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伴隨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現離人思婦之作。士兵們厭戰思家。妻子們懷念徵人。這一類作品有《召南·殷其雷》﹑《衞風·兮》﹑《王風·君子于役》《豳風》東山等。《東山》寫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滿還鄉時心情。他想到家園可能已經荒廢。心裏感到悲哀。但是他仍執着地懷念家鄉。深沉感人。

在《國風》中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民歌數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現熱戀的歡樂。有的表現相思之苦。都顯示了古代人民單純開朗的性格和純潔質樸的心靈。如《衞風·木瓜》﹑《鄭風·蘀兮》。表現了青年男女兩無嫌猜﹑和諧歡樂的愛情﹔《鄭風》中的《狡童》和《褰裳》寫熱戀中的女子對情人的戲謔。顯得幽默而風趣。另外如《邶風·靜女》﹑《鄭風·溱洧》﹑《鄭風·風雨》﹑《王風采葛》等。寫愛情中的各種表現和心理變化。都十分真摯動人。而象《邶風·穀風》﹑《墉風·柏舟》﹑《衞風·氓》﹑《王風·中谷有蓷》﹑《鄭風·遵大路》諸篇。或者反映了婦女被遺棄的悲慘命運。或者描寫了她們敢於爭取自由婚姻的鬥爭精神。其中的《氓》可稱為代表作。詩中女主人公是一位棄婦。她訴説着自己當初如何鍾情於一位男子“氓”??棄了她。詩中唱出了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決絕。

勞動詩歌也是《國風》中重要的一類。象《周南·芣苜》。是婦女採集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詩篇以簡單的語言。簡單的韻律。唱出了勞動的歡樂情緒和熱烈氣氛。又如《魏風·十畝之間》。寫採桑者勞動將結束歸家時的高興心情。《豳風·七月》更是一篇內容豐富的農事詩。詩中不僅敍述了農奴們全年的辛勤勞動。而且還反映了他們忍受奴隸主經濟上的掠奪和人身的侮辱。

此外。《國風》中還有些揭露﹑諷刺諸侯荒淫無恥的`作品。如《邶風·新台》﹑《墉風·牆有茨》﹑《齊風·南山》﹑《陳風·株林》等等。這些詩針對奴隸主貴族的醜行。作了尖鋭辛辣的抨擊。衞宣公把兒子的新娘佔為己有。《新台》篇裏就將他比作一隻癩蛤蟆。齊襄公淫其妹。《南山》篇裏就將他比作一隻雄狐狸。

在《雅》詩裏。有一部分是貴族祭祀用的樂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豐年的樂章。中間描繪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至於《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諸篇。則頌揚自周族的始祖后稷建國。到武王滅商的歷史功績。中間有一些神話傳説。曲折地反映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生活情景。《小雅》中的《采薇》﹑《出車》和《六月》寫周宣王時對玁狁的一些軍事活動。到了西周後期。統治階級日趨腐朽。各種社會矛盾加劇。二《雅》中的一部分作品。

《小雅》裏也有少數民間作品。如《苕之華》﹑《何草不黃》。或寫飢寒之苦。或寫征夫之勞。和《風》詩的風格完全一致。

《周頌》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用典重的詞章歌頌祖先的功德並祈求降福子孫。其中有幾首寫到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如《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可以從中瞭解西周初年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情景。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魯頌》是魯國貴族用於宗廟的樂章。其中《泮水》﹑《閟宮》二篇是臣子對國君的歌頌。有許多誇張的描寫。它對漢大賦的形成。曾有影響。《商頌》是宋國貴族用於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如《玄鳥》﹑《長髮》﹑《殷武》等篇。描敍商民族在開國時期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成就大業。雖屬歌功頌德。卻頗有宏偉氣象。

《詩經》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中國古代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詩經》的薰陶。

《詩經》中的婚姻詩 篇七

相對於戀愛較為個人化的選擇,婚姻則更能反映當時社會家庭的風俗等,從婚姻家庭的演化史可以看出整個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歷史,結婚禮儀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風俗,而婚姻生活則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態。在《詩經》的婚姻詩中也有諸多描寫婚姻的詩歌,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生活。

婚姻生活是以婚禮為標誌的,婚禮的舉辦標誌養男女結為夫妻,開始共同生活。《詩經》中也就有了許多描寫婚禮的詩歌,例如《衞風碩人》中就描寫了齊女莊姜出嫁時的盛大場而,其中寫到四牡有驕,朱帕鐮鐮,翟葬以朝,寫出新娘的出嫁時有四匹掛養紅絹的大馬迎接,還有羽毛裝飾的漂亮的馬車等。

婚禮之後,便是柴米油鹽的婚姻生活,而在這平淡之中也顯現出夫妻之間的幸福生活。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便是一首描寫夫妻生活中小事的一首詩,但其內容活潑俏皮,寫出了夫妻之間的幸福之感。在這首詩中,女子早起催丈夫起牀打獵,説道弋高加之,與子宜之。宜高飲酒,與子偕老意思是:你打下野鴨大雁,我給你烹調做好菜。美酒佳餚,要與你白頭偕老而丈夫對妻子的體貼也十分感激,便有了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的場景,男子為了感謝妻子的關懷、體貼便以佩贈送妻子。

婚姻除了喜慶與甜蜜,自然也有不幸的婚姻,在《詩經》之中也有描寫棄婦的詩歌。在《邶風日月》中,棄婦悲憤的像日月哭訴,痛斥丈夫逝不古處,這表明丈夫之前也曾對她好過,但如今卻是逝不相好,女子婚後遭受丈夫不公的待遇,絕望之極女子開始怨恨父母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怨恨父母為何不能養她到老,而要讓她嫁給現在的丈夫,作者止是在感覺生活無望的情沉下才會請求日月為自己做主,才會對遠方的父母發出這種怨恨。

《詩經》中的戀愛詩 篇八

中國人對於感情的表達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時期,社會禮教並非十分嚴厲,因而男女婚戀還較為自由,因而在《詩經》中,其對愛情的描寫是細膩而真誠的,其在詩歌之中描述了戀愛之中男女心理、神態與動作等,例如《詩經》中的《邶風靜女》就極為細膩地描寫了男女幽會的場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

這首詩從男子的心理出發來描寫他與女子約於城隅,而靜女卻以不見來戲耍男子,讓男子搔首蜘躇,寫出了女子的爛漫與活潑,而男子搔首的憨態也躍然紙上。等到女子來了,並將彤管贈送給男子,男子便十分欣喜,男子覺得女子贈送的彤管十分漂亮和美麗,而實際上男子對於禮物的喜愛並不是真的以為女子的禮物有多貴重和漂亮,而是因為它是美人之貽(贈送)罷了,這又寫出了戀愛中的男子愛屋及烏的一種心態。中國後來的愛情詩極少有從男子的口吻與角度來寫,這首詩雖是以女子為題,但是卻是從男子口吻寫出,感情表達得十分細膩和生動,雖然語高淺顯,但卻把男子在約會中焦急等待的心理、撓頭踟躕的神態描繪得十分形象生動,把男子對女子的喜愛之情寫的真摯感人。整首詩氣氛輕鬆歡快,而且情趣盎然,把一幅年輕男女幽會的圖景形象地展現在我們而前。

除了表達男女甜蜜的約會或分離的相思之外《詩經》中還有描寫情侶鬧彆扭的彼狡童兮,不與我高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寫出情人與作者鬧彆扭不講話,而作者因此而吃不下飯,睡不養覺;還有描寫男子思慕女子的,例如《周南關眼》中那位愛上採若菜女子的君子,因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些發自肺腑的戀歌抒寫了《詩經》時代人們的愛情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