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表現手法作用答題格式【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2W

表現手法作用答題格式【精品多篇】

記敍文常用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一

記敍文常用表現手法及作用

發佈者:劉正遠 發佈時間: 31/10/2011 PM 5:56:39

1、對比:

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1)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刻畫性格。

如契訶夫的《變色龍》,寫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一隻狗咬傷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態度在頃刻間變了四次,反覆再三,前後判若兩人。這裏通過主人公自己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鮮明地刻畫了“變色龍”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過菲利浦夫婦對於勒態度前後不同的對比,揭示出他們自私、庸俗、貪婪、冷酷的性格特徵。再如《故鄉》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對比。再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户對范進中舉前後態度的對比。

(2)運用對比手法,描摩景物,抒發感情。

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邊描寫了百草園景色,這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這裏的景物描寫與充滿枯燥乏味氣息的“三味書屋”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對“三味書屋”的厭倦、煩惱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2、襯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與對比一起使用。人們常説的“萬綠叢中一點紅”、“眾星捧月”就是襯托。

(1)用其他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愛國青年”的無理挑釁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毫無民族偏見;《花的話》中用月下比美的眾花來對比襯托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二月蘭;再如《愛蓮説》。

(2)用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義。如《故鄉》開頭描繪了荒涼蕭索的村景,十分貼切地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

3、鋪墊。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現之前,對環境、情緒、氣氛等所做的描寫,藉以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 如《荔枝蜜》採用了層層鋪墊的寫法。寫荔枝林的茂盛,是為蜜蜂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寫荔枝蜜的甜香,是為下文讚頌蜜蜂作鋪墊;寫蜜蜂的辛勞,又是為讚頌勞動人民作鋪墊。

再如《麥琪的禮物》中插敍了對德拉的頭髮、傑姆金錶的敍寫,為後文寫傑姆夫婦毅然捨棄如此珍貴、心愛的東西作鋪墊,以凸現雙方深摯的愛情。

4、伏筆、照應:

(1)伏筆,實際上是一種交待,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發展做鋪墊。埋下伏筆後,後邊一定要有照應。

如《故鄉》中,“我”剛回到故鄉時,母親説“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是一處伏筆,它不僅點明瞭閏土和“我”的關係,而且暗示“我”將要與閏土見面,使後面閏土的出場十分自然。

(2)照應,是文章前後內容上的關照呼應。方式主要有與伏筆照應、與開頭或題目照應、反覆照應等。照應得好,可使文章結構嚴謹細密,主題更加鮮明強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寫“背影”,三次寫“流淚”,反覆照應,感情抒發一次次更加強烈,滾滾熱淚既表達了兒子的情感,又襯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這篇文章是情與淚的結晶!

5、象徵: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來表現,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即“託義於物”。

如冰心的《小桔燈》中的小桔燈象徵了光明和勝利,象徵着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楊禮讚》細緻描寫了黃土高原上白楊樹枝幹筆直、葉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現了它的倔強、挺立、不屈不撓,從而象徵了華北農民質樸、嚴肅、堅強不屈、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用象徵手法構思全文,賦予高傲飛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驅者的象徵意義,使作品意義更深遠。

6、誇張:

一種故意“言過其實”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強化感情。

如《三國演義》中寫張飛的肖像:“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這種誇張地描寫,突出了張飛粗直勇猛的特點。

再如童話《皇帝的新裝》中對皇帝形象的塑造也採用了誇張手法,辛辣諷刺了統治階級的愚蠢。

7、另外,記敍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還有:

懸念手法(《棗核》)、抑揚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節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記敍文常用表現手法及作用練習篇二

一諾千金

我做女孩時曾遇上一個男生開口向我借錢,而且張口就是借兩元錢。在當時,這相當於我兩個月的零花錢。我有些猶豫,因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裏很窮。他母親幾乎每年都給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她留給大家的印象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腹部隆起行走蹣跚;另一種是剛生產完畢,額上扎着布條抱着新生嬰兒坐在家門口曬太陽。

我的為難令男生難堪,他低下頭,説借錢有急用,又説保證五天內歸還。我不知道怎麼拒絕他,只得把錢借給了他。

時間,一天天過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沒有來上學。整個白天,我都在心裏責怪他,罵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總想哭上一通。

夜裏快要睡覺時我忽然聽到窗外有人叫我,打開窗,只見窗外站着那個男生。他的臉上淌着汗,緊緊攥着拳頭,啞着喉嚨説:“看我變戲法!”他把拳頭擱在窗台上,然後鬆開,手心裏開了花似的展開了兩元錢紙幣。

我驚喜地叫起來,他也快活地笑了,彷彿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讓一塊懸着的石頭落了地。他反覆説:“我是從旱橋奔過來的。”

後來我才知道,他當時借錢是給患低血糖的母親買葡萄糖。為了如期歸還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橋幫菜家推車。到了第五天的拂曉,他終於攢足了兩元錢;乏極了,就倒在橋洞中,本想略睡一會兒,沒料到竟酣睡了一個白天和黃昏。醒來後他就開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這個少年為何十萬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這是我和那個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給我留下的震撼卻是綿長深切的。以後再看到“優秀”、“守信用”之類的字眼,總會聯想到他,因為他身上奔騰着一種感人的一諾千金的嚴謹。

據説那個男生後來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也許他早已忘記了我們相處的那一段,可 我總覺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

去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場罕見的傾盆大雨。我打着傘去車站接一個朋友。我們曾約定,風雨無阻。我在車站久等也沒見朋友露面,倒是看見一個少年,沒帶傘,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車牌邊。我把傘伸過去,他感激地説謝謝,告訴我説,他在這兒等一個朋友。車一輛一輛開過,雨在傘邊形成一道道雨簾,天地間茫茫一片,怎麼也不見我們所盼望的人。我對少年説他們也許不會來了,可少年固執地搖搖頭。又來了一輛車,從車上跳下一個少年,無比歡欣地叫了一聲。傘下的少年一下子躥了出去,兩個人熱烈地擊掌問候,那份快樂是如此坦蕩無愧,相互的欣賞流淌在那一擊中,讓目睹那畫面的我感到一種靈魂的昇華。

我終於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歸,卻在家接到朋友的電話。她説雨實在太大,所以……我想説:約定時為何要説風雨無阻,完全可以説大雨取消;既然已説了風雨無阻,區區風雨又何足畏懼!不過,我什麼也沒説,只是輕輕地掛斷了電話。因為一個並不怎麼重諾言的人,她會找出一千條為自己開脱的理由;而我,更愛騰出時間想想那兩個相會在暴雨中的少年。

(作者秦文君,有改動) 1.在“借錢男生”、“兩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請簡要概括其特點。

2.作者寫兩少年雨中赴約的目的是什麼?從全文看這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3.文中有許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請摘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後,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請描寫出來 (40字左右)。

5.文中“我”對女友失約持什麼態度?你對此有什麼看法,理由是什麼?

三件不能讓母親知道的往事

我是個鄉下孩子。母親是土生土長的鄉下人,沒什麼文化。但沒文化的母親對孩子的愛並不會因為愚昧、不科學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親少一部分,只不過有的時候會以“特別”形式表現出來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個週末母親第一次搭別人的車來到縣城的一中。在遞給我兩罐鹹菜後,又興奮地給我一盒包裝得挺漂亮的營養液。我驚訝地問母親:“咱家那麼困難,買它幹什麼?”母親很認真地説:“聽人家説這東西補腦子,喝了它,準能考上大學。”我摩挲着那盒營養液,嘟囔着:“那麼貴,又借錢了吧?”母親一笑:“沒有!是用手鐲換的。”那隻漂亮的銀手鐲是外祖母傳給母親的,是貧窮的母親最貴重的東西了,多年來一直捨不得戴,壓在箱底。

母親走後,我打開一小瓶營養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渾濁的液體,沒想到我當天晚上便被送進了醫院。原來母親帶來的那盒營養液是偽劣產品。回到學校,我把它全扔了。 當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母親欣然道:“那營養液還真沒有白喝呀,當初你爸還怕人家騙咱呢。”我使勁兒點着頭。

一個炎炎夏日,正在讀大學的我收到一個來自家裏的包裹單。我急匆匆趕到郵局取郵包,未及打開那個裏三層外三層包裹得格外嚴實的小紙箱,一股濃濃的餿味撲面而來,屏着呼吸打開才發現裏面裝的是5個煮熟的雞蛋,經過千里迢迢的郵途,早已經變質發臭。心裏禁不住埋怨:也不動動腦子,這麼大的城市,什麼樣的雞蛋吃不到?大 熱天的,還那麼老遠從鄉下寄,肯定要壞的。

很快,母親讓鄰居代寫的信飛至。原來前些日子家鄉流行一種説法,説母親買5個雞蛋煮熟了給兒女吃,就能保平安。母親在信中一再囑咐,讓我一定要一口氣吃掉那5個雞蛋……

讀信那一刻,我心裏暖融融的,彷彿母親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個雞蛋。放暑假回家,母親問我是否壞了,我笑着説:“沒有,我一口氣都吃完了。”於是,我看到母親一臉的幸福,陽光般的燦爛。

畢業前,我寫信告訴母親我處女朋友了,母親十分歡喜,很快寄過來一條圍巾。當我拿給女朋友時,她不屑地説:“多土啊,你看現在誰還在圍它?”女友説得沒錯,城裏女孩子,幾乎沒有一個圍着這種圍巾的。

後來,我跟女友的關係越來越淡,最後只得分手。那日,我問她:“那條圍巾呢?”“那破玩意兒我早就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給你買一打。”我當然沒有要一打,只是心裏充滿了悲哀,為母親那條無辜的紅圍巾。

後來我和妻戀愛時,我送給她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跟母親那條一模一樣的紅圍巾,並且告訴她是母親買的。妻很珍惜。

後來,母親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説:“一條圍巾,一下子就幫兒子拴住了一個好媳婦……”看着母親那一臉的喜悦,我當然不能告訴母親,這個媳婦不是用她那條圍巾拴住的……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只是知道母親是愛我的,而我能給母親的最大安慰就是——讓母親知道正是這愛成就了兒子人生幸福,所有這三件事的真相我決定永遠不告訴母親。

1.説説你從文題中看出哪些信息。(2分) 2.本文通過記敍了

、、三件往事,表現了

。(4分)

3.“母親是土生土長的鄉下人,沒什麼文化。”這句話交待在文章開頭,有什麼作用?(2分)

4.文章第二段交代母親手鐲的來歷有何作用?(2分)

5.文中表現母親“幸福”情緒的詞有哪些?母親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4分) 6.你認為“我”為什麼不把這三件事告訴母親?(2分)

7.結合上面的文章,閲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出你的結論。(3分)

①一位三十多歲年輕的媽媽,為挽救自己2歲寶寶的幼小生命,決定獻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肝給小寶寶做肝臟移植手術。

②一位母親老年痴呆,連老伴都不認識了,只認得自己人到中年的女兒,但還認為女兒在上學。

③王老太養育了兩個兒子,長子是公務員,次子是醫生,均在城市工作。老太太年逾花甲,喪偶獨居,加之體弱多病,但是兩個兒子以各種理由拒絕為母親提供必要的生活費和生活幫助。老太太寧可忍受生活的痛苦也不起訴不孝子女。

結論:。

錯過就會永遠失去

①年前,在北京孔廟的賣紀念品處,反覆地放着古樂器壎的音樂磁帶,十分地悠遠蒼涼。從遠古飄來的聲音,重重地敲擊着自己麻木的靈魂。問了一下價,賣15元 一盤,只覺得太貴,就放下了。出了孔廟大門,立即就又後悔了,可是再進去還得花15元買門票,便作罷。心想或許別處還能買到。然而,別處竟然沒有。那壎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來就隱隱地針扎般地痛。

② 一次,街上來了個賣水仙花根塊的,我正騎着車去上班,懶得停下來,心想等一會兒下班時再買也不遲。可是,下班後再找時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來非常喜歡水仙花的翠葉,哪怕就是不開花,只為那一叢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與美好的東西失之交臂,那個冬的居處就沒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頭挺立,心中也就怎麼也生不出厚重的詩情畫意來。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讓自己夢魂牽繞的好東西。失去了,竟然就從此永遠無法找尋,無處可覓了。

⑤錯過就是永遠的失去。人們非親歷不能明白這一點。

⑥一次失足,將導致一生走不出創傷的陰影;一次墮落,將寫下黃河水洗不清的履歷;一次抉擇的不當,即能造成終生懊悔的遺憾;一次關鍵時刻的錯判,將形成永遠不能彌補的過失。

⑦命運有時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頭,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機遇;成就有時就是沿着選中的路頭也不回地走下去,觀望等待得久了也會被淘汰;幸福有時就是吃盡百般苦後品出的甘甜,貪圖享受安逸的人很難體味得到;事業有時就是少説多做的人撿到的一枚果實,誇誇其談者永遠嗅不到她的馨香;榮譽有時就是付給孤獨的創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獲得這份報償。

⑧功業、幸福、成就、榮譽,一個個都曾經從每個人面前經過。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無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勝利的頂峯;錯過的人即將陷入無盡的煩惱,一點點跌 入失敗的深淵。所以,世人永遠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錯過就是永遠的失去。這一點不容置疑。 1.全文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2.在第①段中找出與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讓自己夢魂牽繞的好東西”一句相照應的語句。

3.請在文中第③段省略號處補上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50字左右)

4.品析文章第⑥段,回答問題。

⑴從修辭運用的角度談談本段語言特點及作用。

⑵用一句名言或俗語概括本段的內容。

表現手法作用答題格式 篇三

表現手法作用答題格式

表現手法作用答題格式 懸賞分:0二級最佳答案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脱,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悽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着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説,並不意味着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説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悽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二、對比和襯托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

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抒情詩,在看似敍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日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裏重點是通過比照,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敍,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裏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對比僅限於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而襯托還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對比通過對照落腳點不在於相互對照的任何一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通過對照落腳點在於凸顯相互對照的某一方。

三、襯托和烘托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別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日的感傷。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着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係,所以不是襯托。寒冷悽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着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襯托和烘托都是着眼於“託”,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

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別的東西來陪襯和對照的修辭手法。襯托,若就襯體與主體的性質與關係而言,可分為正襯與反襯這兩種。

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頭懸樑,錐刺股“孜孜不倦的學習,你們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天加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刻苦攻關。(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該例拿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勁頭,來襯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會更加“刻苦攻關”的鑽研精神。這是“正襯”。

反襯,即是把一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對立的觀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巖石上吸煙體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着煙頭的紅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記》)

該例以作者騎馬進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閃着煙頭的紅火光,突 出森林成長茂密、林子陰暗,這是“反襯”。 常言道:“紅花雖好,也要靠綠葉扶持。”這句話很能説明襯托的道理。寫文章亦如此,運用襯托這一技巧,會把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而襯托在其體運用中,主要又有兩種類型。

以景襯情,即通過具體生動的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魯迅《故鄉》)

這段文字描寫了故鄉荒涼、冷落、窒息的景象,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這裏是以景襯情。

②這女人編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孫犁《荷花澱》)

該例通過對水生嫂編織蘆蓆的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氛圍,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温順善良的形象,這裏是以景襯人。

以動襯靜,即通過具體的聲音或行動的描寫,來烘托渲染幽靜的自然環境或恬靜的內心世界。

①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

,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 (碧野《天山景物記》) 該例用騎馬穿行林間能聽到蹄濺起的水聲,來襯托天山森林處人跡罕至、幽深僻靜。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櫞破屋來住着,早晨走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郁達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裏能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來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寧靜及作者悲涼的心境。

此外,襯托的方法還可以舉出一些,如以小襯大、以美襯美、以反襯正、以虛襯實、以賓襯主、以惡襯善、以正襯正等。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格。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説得天加深刻,矛盾問題揭得更加尖鋭。對比,從內容分,有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兩種。

兩體對比,就是把相反、相對的兩種人物、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 (魯迅《戰士和蒼蠅》) 這兩例,是兩種人物的對比。例①,通過對照、比較,更顯得魯迅先生的偉大,反動統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們愛憎的感情。例②,通過對照、比較,肯定、讚揚了堅持真理的革命戰士,否定、斥責了誣衊革命的反動奴才。又如: 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④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分炭直。(白居易《賣炭翁》) 這兩例,是兩種事物的對比。例③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憤怒,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它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尖鋭的階級矛盾、對立。例④,“一車炭,千餘斤”,説明物質之多,“半匹紅綃一丈綾”,説明價值之少,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兩面對比,就是把一種事物的相反或相對的兩面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例如:

①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説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

②他把手放在小寶的“和尚頭”上摩着,他的被窮苦弄麻了的老心裏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來了。 (茅盾《春蠶》)

③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韓鮮人民是那樣的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 (魏巍《誰是最

可愛的人》) ④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説,如果我們黨的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鬥力量,„„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體地批評了自由主義者的兩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將志願軍戰士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對舉出來,讚美我們戰士愛憎分明;例④“系統”與“零碎”、“實際”與“空洞”這些兩相反對的概念對比着説,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觀點更鮮明、意思更突出。

對比根據結構標準,參考傳統分類法,又可分為平比與差比兩小類。

平比,指兩件事物平等並列地比較,往往採用並列句式。例如: ①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②今天,我們對人民,温馴得像對母親;明天,才會用嚴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敵人燒成灰燼! (李瑛《雪夜》) 例①用並列句式對比“虛心”與“驕傲”的不同結果,利弊立顯。例②句式相同,通過對比,揭示人戰士對人民温順,才會對敵人嚴酷的道理;使戰士性格的兩個方面更加鮮明。

差比:指兩事物有輕重差別地比較。差比則黨常採用轉折句式,或遞進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麼高尚啊!(楊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例③用“轉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與生活貌似“渺小”,實則“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關聯詞語表示差比,強調後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層。

綜上所述,襯托與對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襯托,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也正由於它們有聯繫,所以有些修辭著作中將它們合為“比襯”或“映襯”。但是襯托與對比的區別還是顯而見的。

①從甲乙兩者的地位來講,甲乙對比,一般説來,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通過對比,相得益彰,兩者都更加鮮明突出。甲乙襯托,並不是所謂一半對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襯甲,甲為主體,乙為襯體,勇過襯托,使主體更加鮮明、突出。這是對比與陪襯的主要區別。

②從甲乙兩者的隱現來説,凡於乙對比,兩者必須都要出現,否則便達不到黑白分明的表達效果;而甲乙襯托,襯體必須出現,而主體則允許隱藏,可以明寫此而暗指彼,特別是像以動襯靜、以明襯暗等反襯,常常不出現主體。

③從甲乙兩者的類屬來講,凡甲乙對比,兩者要麼同一

物體,要麼同一方面,否則便不可比;而甲乙襯托,兩者可以是同類屬的,也可以是不同類屬的,如以景襯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對比與襯托,不僅是修辭方式,也是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戲劇、電影、繪畫、攝影、雕塑和音樂等,都經常用到它。如果運用恰當可以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比喻: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 種類:明喻 甲像乙。 本體、比喻詞、喻體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彷彿、似、猶如„„

暗喻 甲是乙。 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是、成了、變成連接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本體,直接敍述喻體。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罷。博喻 連用幾個比喻共同説明一個本體。雨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借代: 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説出要出説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的特徵代本體事物: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裏只有一個老孃。 2具體代抽象: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3專名代泛稱: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4部分代整體:詠罷低眉無寫處, 5結果代原因: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運用借代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徵,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出現。

借代和借喻異同點:它們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不同點: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就是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構成借代的基礎事物的相關性,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係。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擬: 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擬物)。擬人:事物人化。 擬物:甲物乙物化。嘎子豎起耳朵聽比擬和比喻的不同點:比擬是仿照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徵來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比喻中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誇張: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的需要,對事物對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誇張的種類:擴大誇張、縮小誇張、超前誇張。 1擴大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説得大、多、高、強、深的誇張形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

小形式:故意把客觀事物説得小、少、弱、低、淺的誇張形式。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3超前誇張: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誇張形式。看見這樣鮮綠的苗,就嗅出白麪包子的香味來了。注意:誇張要合理。同志們,你來看,我們力量大如天,腳下地球當球玩。要注意文體特徵,像科技説明文、説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誇張。

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的種類: 1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稱的對偶形式。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相反的對偶形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遞進、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根據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對偶分為: 1嚴式對偶: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同(不能成分對句子)、平仄相對、不重複用字。如1、2句。 2寬式對偶:五條要求只要達到一部分就可以。不很嚴格,如3句。

對偶的結構: 1成分對偶: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適宜不合。 2句子對偶: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 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比,對偶的基本特點是 對稱。 2 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説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説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 對偶裏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説是對比,就形式説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兼類現象。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排比的種類: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3 單句排比 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 4 複句排比

反覆(重現)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組,這種修辭方法叫反覆。 反覆的種類: 1接連反覆:等待着,等待着,載着你遺體的靈車,碾過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間隔

反覆: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佔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買兒救窮,砍頭示眾,密密殺戮,嚴刑逼供,他們不驚詫。在學生情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反覆的作用:強調作用,用於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性和同音的條件,有意識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 1諧音雙關:我失驕楊羣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2語意雙關: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説的好罷。

反語:反語就是説反話的方式來加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反語的種類: 1表示諷刺的反語: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屢血痕抹殺了。 „„實在是標緻極了„„ 2習慣性的反語: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3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語:幾個女人有一點失望,也有一點傷心,各人心裏罵着自己的狠心賊。雙關和反語雖然都有表裏兩層意思,但是:反語的表裏意思是相反的;雙關的表裏意思是相關的。

對比: 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於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映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照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得出來的關係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變化。用荒涼蕭條的環境和氣氛,襯托悲涼的心情。反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間朝着相反的方向變化。用„„但我還以為船慢反稱我的急切的心情。

頂真(頂針、聯珠)頂真是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方式。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頂真修辭格具有蟬聯續接的特點,這種語言方式適於表現客觀事物間的遞相依存的關係。只有事物確實具有這種關係時方可使用,否則就成了文字遊戲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兩事物相關聯,就把本是用來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用來修飾乙事物的修辭方式。實際上就是詞語活用: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用形容音樂的和諧來修飾建築)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用到物上。移用和擬人:詞語的 移用體現的是相關聯事物的修飾語的變化。而擬人則是側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感、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方式。分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比喻的通感: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區別:移用側重於詞語在一定語境下替換;通感則側重在感覺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達的意思不直截了當説出來,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修辭方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quot; 暗示又捱打了。 迴環(迴文)迴環就是用相同語句迴環往復説明的一種修辭方式,形式上表現為詞語相同而語序相反。他爬起來跌倒,跌倒爬起來,繼續掙扎着前進。迴環只有兩個語言片斷;頂真則不限於兩個。迴環是甲-乙,乙-甲;頂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方式。也就是對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説話,一般可把它分為呼人、呼物兩種形式。雷鋒啊,你雖然生活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但人們從你身上,也從千千萬萬革命戰士的身上,看見了未來的人類,共產主義的人類。(呼人)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呼物)

互文指古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方法。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徵等手法;

記敍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敍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説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表現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

,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説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發情感的種種手法等,儘量抓到得分點。

表現手法主要分為三大類: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和託物寓理。

描寫手法分為:(1)襯托:正襯和反襯(2)聯想和想象也就是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

修辭手法:(1)比興(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 (5)雙關(6)用典(7)設問、反問和反語

對比、襯托和烘托。

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脱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裏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隻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襯托指用事物間相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是指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條件來襯主體事物,比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説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稱的五嶽、天台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壯麗非凡。反襯是指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主體事物,比如1999年大學聯考試題選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一句就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着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於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

表現手法和作用 篇四

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聯想: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作用是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作用是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徵: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作用是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對比(對照 ):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作用是突顯對象的特點,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對象。

襯托(烘托):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作用是突出本體的××特徵。

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説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前後)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記敍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覆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側描寫: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作用: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更多: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託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懷,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借景抒情: 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託於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融情於景: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幾種常見的語文表現手法(轉) 幾種常見的語文表現手法

1、烘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採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裏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禦敵保國的決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雲,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説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於此。《後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後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雲。“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於“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裏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讚李雲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從另一個角度劃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賦、比、興

“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敍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羣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敍述。“興”和“比”常常聯繫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4、聯想和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着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聯想,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5、渲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説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之分。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説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7、照應

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裏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8.象徵。

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例如《海燕》,敏感、矯健且飛翔於暴風雨來臨時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繪它勇敢、英勇無畏的先驅形象,使之與革命風暴中迎擊戰鬥的革命先驅者“形似”,進而點化:這勇敢的海燕,這勝利的預言家,與俄國革命前夕那些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以及樂觀向上的戰鬥豪情何其“神似”,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運用象徵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深刻、含蓄雋永、意味深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9.設置懸念。

從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某一更能引人關注的片斷來落筆,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例如《孔乙己》結尾,孔乙己的命運到底如何,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懸念可設在開頭,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設在中間,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設在結尾,能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0.襯托。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分為正襯、反襯兩種。例如《綠》寫北京什剎海的綠楊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綠壁”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從而襯托(反襯)出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度。 11.欲揚先抑。

想要達到對所描寫對象的褒揚,先指出其缺點或不足,從而使所描寫對象的長處顯得尤為突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想寫冬天時能在百草園捕鳥,突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欲揚於是就先寫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就先抑,從而使所要褒揚的百草園顯得更為有趣。 12.對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為、態度等相對比較,從而使作者的寫作目的更加明顯。《我的叔叔于勒》通過“我”的父母對於勒前後態度的對比,突出了人性的醜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通過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形成對比,突出舊式學校教育制度對孩子天性的束縛。

13、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夢遊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敍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託物言志。如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敍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14、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最典型的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姜齋詩話》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15、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藉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古詩中,象駱賓王的《獄中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

16、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析】詩人沒有説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

17、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裏,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裏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裏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19、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繫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繫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五

大學聯考現代文閲讀複習

——閲讀基本技能技巧

一.文章構件的一般作用 ★ 題目

①寫作對象;②文章體裁;③其它重要內容。 ★ 2.開頭

⑴開篇點題;⑵總領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 3.主體部分

⑴過渡段: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⑵段落總括句:總結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觀點態度 ★ 4.結尾

⑴卒章顯志(點明……的中心),畫龍點睛; ⑵總結全文,深化(強調、昇華)中心; ⑶首尾呼應(照應開頭,呼應題目)。

二.文學作品常見表現手法與技巧概覽

①表達方式:敍述順序、描寫方法、抒情類型。

②表現手法:懸念、鋪墊、伏筆、烘托、渲染、襯托、對比、象徵、想像、聯想…… ③佈局謀篇:線索選擇、順序選用、過渡照應、伏筆鋪墊、卒章顯志、詳略剪裁 ④語言辭格:

a.描繪類:比喻、誇張、擬人、借代——生動形象 b.結構類:對偶、排比、反覆——強調突出 c.語氣類:反問、設問——增強語氣

★ 特別注意:散文中的襯托(尤其是反襯)手法。 三.文學作品常用表達技巧例析 ★ 1.象徵

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來表現特定的人物或某種抽象的事理、概念、思想或感情等,使被象徵物的某一特點或內容等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 ★ 2.烘托

借描寫環境或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或其它描寫對象)的特定情緒。

★ 3.鋪墊與伏筆

“鋪墊”:在主要對象或事件發生之前,先對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或環境、氣氛進行描寫,為主要人、事、物的出現做好準備。

“伏筆”:是指在作品中對以後將要出現的人物或發生的事件作暗示。

★ 4.正面描寫

直接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環境做具體生動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畫,也可理解為“實寫”。 ★ 5. 側面描寫

通過描寫對象周圍的人、事、景物來反映、襯托被描寫的主要對象,也可理解為“虛寫”。 ★ 6.聯想

由一種事物想起另一種事物,或由想起一種事物的經驗又想起另一事物,就叫聯想。

★ 7.想象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 8.白描與細描

“白描”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也叫“簡筆”。

1 “細描”是指對描寫對象進行濃墨重彩的描繪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點,也叫“工筆”。 ★ 9.懸念:

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種藝術手段。先不把謎底揭開,引出下文。 ★ 10.照應:

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或加深;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應使結構更嚴密,中心更突出。 ★ 11.襯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 12.渲染:

是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濃墨重彩(反覆、排比)的描寫,以突出氣氛、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 13.常見修辭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及其他方式 掌握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

用在記敍、説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

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藴含豐富。 借代: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誇張:

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對偶:

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

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説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

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其他主要方式: 對比:

固有的修辭意義:顯現兩種不同事物或情形彼此間的差異,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對比反映了作者讚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的明確的思想傾向。

反覆:

固有的修辭意義:⑴意在強調,以抒發強烈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 ⑵藉以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使語意連貫,並加強語言的節奏感; ⑶間隔反覆有引出對比的作用。

2 引用:

固有修辭意義:⑴豐富文章的內涵,增強文章的説服力,生動而簡練的説明問題;

⑵引用諺語、歇後語、熟語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歷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有文化底藴;

⑶引用的內容能同上下文構成對比、映襯,鋪墊、照應等關係。 反語:

故意説跟本意相反的話來表達本意就是反語。肯定性反語,即貶詞褒用、反話正説,其修辭意義是:高度讚揚,感情真摯、深厚。否定性反語,即褒詞貶用、正話反説,其修辭意義是:表達強烈不滿、嘲弄、諷刺或調侃之情。運用反語,可以使語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四.人稱運用及作用: 第一人稱:

以身臨其境的口吻敍述,顯得真實,可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真實感; 第二人稱:

以對話的口吻敍述,可起到擬人化的作用,拉近與抒情對象的距離,顯得親切自然,便於交流感情,用於抒情能增強感染力。 第三人稱:

以客觀旁述的口吻敍述,可使文章張弛自由,便於多角度描述事物,表達感情。

★ 敍述方法各有長短,為了發揮各自的優勢,文章常常交叉採用兩種不同的敍述人稱。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進人物的獨白、對話等,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五、敍述方式及作用: 1.順敍: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敍。 2.倒敍: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敍: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説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敍: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敍:(指敍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六、描寫及作用: 總體來説,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①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②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⑤有助於表現主題。

4、人物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細節描寫:指對生活中那些細緻而又特別富有表現力的典型環節所作的特寫式描寫。

七、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內容與作用。

第一個方面:內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與結構句(承上啟下句、總結上文句)

2、以句為單位,分別進行概括與歸納;採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層歸納法進行概括內容,注意採用“對比”“求同”“求異”等方法,把信息區分開來,然後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煉出所需要的信息。

3、注意表達的語言:

記敍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幹了(記敍)什麼事情或者何對象怎麼了。

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特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説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説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品味散文語言一般從以下幾方面思考:語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達了什麼意義,有何表達效果,在結構內容上起什麼作用;語言的特點,一般從準確簡潔、清新明快、生動形象、質樸明朗等方面思考;語言的風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樸等;語言的技巧,多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誇張、擬人、反問、設問、借代、對偶等。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敍寫)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錶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錶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層級:E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鑑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麼,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見愁意之漫長。

②誇張, 誇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徵,藉助於想象,對它進行誇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中的“三萬裏”“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誇張,正是這些誇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苟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③擬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户又翻書。”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後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④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醜者更醜。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敍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等)。

(3)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徵、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託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化抽象為具體等。

①託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以梅自喻,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着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③烘托, 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④動和靜 , 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⑤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説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豔紅和諧地搭配着,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⑦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敍,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一、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一對照營造出了一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⑧ 借古諷今(用典)。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景,是實寫,寄予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