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經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經典多篇】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一

1、描寫

描寫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滲透着感情的語言,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事件、環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徵。描寫手法從對象上可分為人物(肖像、心理、語言、行動)描寫,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從方式上可分為概括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從風格上可分為白描,細描等。描寫可使表現對象形象化,產生藝術感染力,使讀者能直接感受到,從而引起激動,得到某種程度的美感享受。散文的描寫,並非纖毫畢現的機械客觀的描摹,而是滲透着作者的見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顯示着鮮明的傾向性

2、敍述

敍述是指作者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概括的説明和交代,如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經歷、事件的進展、環境和擺設等等。在敍事性散文中,它經常與描寫交錯使用。以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一句就是典型的敍述語言。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點:赤壁。人物:蘇子與客。環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敍述的手法有順敍,即按照事物在時間上發生、發展的的先後次序進行敍述;有倒敍,即把事件的結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記述,然後再敍述事件的發展經過;有插敍,即在敍述中,暫時把順敍的線索中斷,插入與主要情節有關的另一件事的敍述方法。

3、抒情

抒情是指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有感觸而流露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在散文創作中是常用的表達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過議論和感歎方式來表達的。也可以寓情於景,叫作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通過對人物事件的敍述和描寫來表達的。它帶有作者鮮明的個性特點,並反映一定時代、一定人羣某種共同的感情。白居易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在散文創作中,抒情手法通常與敍述、描寫、議論等結合使用,以渲染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4、議論

議論也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一。它是指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在文學作品中,議論往往與敍述、描寫、抒情交相併用,能起到強化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散文尤為常見。如散文的重要樣式之一雜文,就幾乎都是議論性的文字。再如上面提到的蘇軾的《前赤壁賦》,裏面除了描寫、敍述、抒情之外,也有議論的成分。不過此種議論與科學論文中的議論不同。後者常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且常貫穿於論文的始終。前者則常與形象化的描寫相結合,並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後者重在説服讀者,前者則重在感染讀者。

散文的特點

1、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説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可寫國內外、社會上的矛盾、鬥爭,寫經濟建設、文藝論爭、倫理道德,也可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誌、遊記、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説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啟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2、思想警闢,詩意盎然。

散文多是真情實感的產物,那些優秀的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閃耀,表現着作者對時代和人生的深刻認識與精闢見解。徐遲説:“文學作品,應該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別鋭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鋭利的,而且是特別鋭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寫到這樣的境界就並不很多。然而,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應追求的境界。”

3、短小精悍,自由靈活。

有人稱散文是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就是因為它具有章短小精悍、形式靈活自由的特點。我國古代散文名多是短小的,韓愈的《馬説》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記》193字。現代散文名多數也很短,許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楊禮讚》1074字。當然,較長的優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與一般記敍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寫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見大,言近旨遠。

形式上看,散文較其它文學體裁更為自由活潑、靈活多樣。魯迅説:“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冰心也説:“散文比較自由”。當然,“隨便”、“自由”不是毫不經心、信手亂寫。自由靈活的散文,是裝着隨便的塗鴉模樣,其實是用心雕刻的苦心文章。要做到自由、靈活,首先,表達方式要靈活自如,不侷限某一種。可以記人、敍事、狀物、寫景、抒情、説理、吶喊、怒吼、抨擊、讚頌、幽默、諷刺、高歌、淺唱、漫談、絮語、嘻笑怒罵、妙語連珠……各式各樣、應有盡有。其次,自由、靈活地選用各種體裁,賦銘、速寫、遊記、書信、日記、序跋、偶感、隨筆、回憶錄、讀後感……,任其選擇,因人而異,選出自己拿手的,定能寫成佳作。

4、形散神收,博而不雜。

“形散神不散”。這是許多散文作家的經驗之談。散文必須“散”,必須“博”,也就是説,表面上、形式上看,運筆如風,不拘成法,似乎散漫無章,行文時斷時續,時而勾勒描繪,時而倒敍聯想,時而感情迸發,時而侃侃議論,既有天文地理,又有倫理人情,這段寫甲地,那段寫乙地。但是,“神”卻是始終不散的,是首尾一貫的,是表現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神收”、“不雜”,指的是文章始終緊緊圍繞一箇中心,貫穿一條紅線,做到結構緊湊,層次分明,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秦牧的《社稷壇抒情》,就是既“散”又“博”的,儘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卻始終圍繞“歌頌讚美養育我們的土地和創造我們偉大民族文化歷史的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因此,從形式上説,散文貴“散”,而在構思上、組織上,則散文忌“散”。散文寫作具有的這一辯證統一的特點,使得它與其它文體區別開來。

5、直抒胸臆,自具風格。

文學作品都是帶有感情的,小説、戲劇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強烈的感情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物的愛憎褒貶,一般是通過間接方式表現出來的。而散文則不一樣,它常常象詩歌一樣,往往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寫胸臆,不僅使讀者知其理、曉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寫真情實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實感捧給讀者,才會贏得讀者的喜愛。

寫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這樣。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他們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讀者也能從風格上看出作者。魯迅的散文深刻、精煉、峭拔,雖他常換筆名,明眼人一看就是魯迅。郭沫若的散文氣勢浩蕩,清麗、纏綿。茅盾的散文與郭沫若的浩蕩相反,表現為深刻而細微。老舍的散文詼諧,冰心的散文慈愛,葉聖陶嚴謹暢達,方紀瀟灑俊逸,等等。初寫者一時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風格,但必須學習這些各有風格的散文作家,經過多次實踐、創造,終會形成自己的散文風格。

6、慘淡經營,文采斐然。

優秀散文“掉以輕心”是寫不出來的,都是作者慘淡經營、刻意加工的結晶。秦牧説:“一小小的散文也許寫作時間僅僅是一兩個小時,但卻要求作家深厚的素養,而且不斷擴大和豐富這種素養。把散文當作是‘小功夫’,‘掉以輕心’的寫作態度,是很不利於我們散文創作的繁榮發展的。即使是怎樣熟練的名作家,我們也要求他們在寫作一小文章時,採取‘大象搏獅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態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體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慘淡經營”。整文章是慘淡經營、刻意加工寫成的,它的語言就是精煉的,文采是斐然的。這是由於作者運用的是散文筆調。一方面表現在它的行文靈活自如,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它十分講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僅有華麗的,而且有樸素的。

學寫散文,既要掌握華麗的文采,也要掌握樸素的文采。寫得華麗並不容易,寫得樸素就更難。徐遲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賦的方法兼用比、興修辭,使得文采華美。但他説:“只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采來。古今大散文家,都是這樣寫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時,越是寫得樸素。而文采閃耀在樸素的頁之上。”我們還要看到,不管是華麗的還是樸素的,有文采的語言都是從新鮮、活潑的口語中來的,也是對優秀的古代散文創造性的繼承,更是作者仔細選擇、錘鍊和加工語言的結果。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二

1、散文的表達方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敍、議論、描寫、抒情和説明。

A、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有揭示意義(主旨)、畫龍點睛、深化主題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寫:往往為了展示人物特徵、暗示時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圍。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發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藴、表現形象意圖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敍: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E、散文中的插敍: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F、散文中的平敍:“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應更得體。

G、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描寫自然風光,營造某種氛圍,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環境描寫:交代背景,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寫:包括肖像、行為、心理、語言、細節描寫,往往是為了展現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時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J、散文中的敍述人稱: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第三人稱能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2、散文中的修辭方法:

常用的有比喻、擬人、排比、對比、襯托、渲染、誇張、反覆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於把要説地事物反映得生動形象。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B、散文中的擬人:給物賦予人的形態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內容表達更集中、更突出、更鮮明;情感抒發更強烈、更有氣勢。

D、散文中的對比:能使所表達的事物特徵或所闡發的道理更鮮明、更突出;能徹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內容表達更顯愛憎分明。

E、散文中的襯托: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議論或描寫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過某一方面的鋪陳敍寫,集中描繪,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

G、散文中的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H、散文中的反覆: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3、散文的表現手法:

常用的有聯想想象、比喻象徵、對比襯托、欲揚先抑、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託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鋪墊照應、製造懸念、言猶未盡等。(各項具體解説參見《名師大講堂》P174)

4、散文的行文佈局:

常見有包括文眼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中心句、點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詳略得當、敍議結合、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過渡銜接、鋪墊伏筆、首尾照應等。

A、文眼句:顯示作者的寫作意圖,體現行文脈絡,表明主題思想。

B、總起句: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伏筆。

C、總結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發人深思。

D、點睛句:揭示主旨,點明中心;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三

散文常見的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託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聯想與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0、引用 A、引用傳説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祕性,豐富文章的內容;B、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説服力。

11、渲染與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五種常用的表達方式:

記敍、議論、描寫、抒情、説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寫、記敍、議論;議論和抒情往往為點題服務。

幾種常考的修辭:

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對比、反問、設問、引用、比擬

長句:結構複雜,容量大,多用關聯詞語,邏輯性強,表意周密、嚴謹、精確、細緻,多用於書面語;

短句:結構簡單,容量小,但生動活潑,富於變化,表意簡潔、明快、靈活,常用於口語及文藝語體中。

散文的結構表現手法 篇四

象徵、襯托、烘托、對比、渲染、聯想、想象、欲揚先抑、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等都是散文的表現手法。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

3、先抑後揚,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託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聯想與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0、渲染與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散文的結構表現手法 篇五

一、修辭手法

散文作品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對偶、反問、反覆、設問等。比喻的作用在於把要説的事物反映得生動形象,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擬人是給物賦予人的形態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豐富。排比使內容表達更集中、更突出、更鮮明,情感抒發更強烈、更有氣勢。對比能使所表達的事物特徵或所闡發的道理更鮮明、更突出,能徹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內容表達更顯愛憎分明。誇張可以烘托氣氛,增強表現力。反覆使得寫景抒情感染力強,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二、表達方式

就表達方式來講,散文用得最多的是敍述、描寫、抒情和議論。敍述是散文重要的表達手段。材料的敍述順序,關係到表意的效果。其中倒敍可以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敍可以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描寫的目的在於給讀者以鮮明的形象。其中景物描寫營造某種氛圍,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環境描寫可以交代背景,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心理或形象;人物描寫是為了展現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情和議論往往結合在一起。抒情有抒發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藴、體現寫作意圖的作用;議論則起揭示主旨、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

三、表達技巧

常用的有聯想、想象、象徵、對比、襯托、欲揚先抑、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託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鋪墊照應、製造懸念等,我們簡單分析以下幾種:

1、抑揚結合:“抑”,就是對錶現對象的貶低、否定,甚至醜化;“揚”,就是褒揚,表現為對錶現對象的讚揚、肯定、美化。有時候,為了對事物進行褒揚,往往先進行貶損,以形成鮮明的對照;有時則為了貶損表現對象而先進行褒揚,形成前後的強烈反差。

2、動靜結合:文學作品中可以運用對比、反襯等手法,以動寫靜,或以靜寫動,從而深刻地顯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動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情節引人入勝。 3.情景交融:散文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狀物抒情等寫法。

四、佈局謀篇

佈局謀篇方面的技巧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

1.文章或段落開頭:①總領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③為下文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④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⑤製造懸念。

2.文章或段落中間:①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②前後呼應;③為下文作鋪墊,引起下文;④照應上文,轉換話題。

3.文章或段落結尾:①昇華感情,深化主題;②總結上文;③卒章顯志,點明主題;④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合;⑤言已盡而意無窮,使文章委婉含蓄。

4.題目在文中的作用:①起線索作用,貫穿全文;②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閲讀的興趣;③點明話題或主題。

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篇六

一、散文的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象徵、託物言志、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寓情於景、借物喻人、聯想想象、設置懸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辭等。

(1)象徵

散文往往運用象徵的寫法,象徵就是託物喻義,即通過一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一種深遠的意義。這裏的“具體形象”——“物”就是本體,與之相對應的事物就是象徵體,“深遠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

(2)託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寫景狀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寫的景物或景象擬人化,賦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對比烘托

在散文中,為了突出作者所寫的對象,作者往往運用對比烘托的寫法。

(4)欲揚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講究波瀾,要讚美某種事物,先表達對它沒有好感;想歌頌某個人物,先説他的不足等等,然後根據情節的發展,達到歌頌與讚美的目的,而且使這種歌頌與讚美得到強調。

二、結合實例談談散文表現手法題的解答技巧。

1、細節描寫

【手法特徵】細節描寫,指對人物活動、語言、肖像等方面具有個性、意藴的細枝末節的描寫,優秀的細節描寫往往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境界。

【解題技巧】從細節探求人物的性格、心理,分析對錶達文章主題的作用,把握對情節發展的作用等。

【示例】根據文段內容,分析畫線語句採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大約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給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來時,我已舔淨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藉故支走大哥,説鍋裏有碗米飯,留給我的,裏面掩着兩個雞蛋。我沒喝,也沒吃。我跑到河裏,破冰給侄女洗尿布。“阿九,你太小,洗不淨。”嫂子趕來,抱我到河邊。她把我紅腫的小手拉到她的懷裏暖和,然後摸出兩個雞蛋,“還熱,吃吧。”那天,風大,雪大。嫂子穿着紅棉襖,在雪地裏像一團火焰。(高吉波《雪地裏的紅棉襖》)

【技巧運用】這裏作者寫了嫂子的兩個富含深情的細節,是細節描寫的妙筆,主要目的是突出嫂子的個性,因此,我們可以從細節與人物個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兩個雞蛋”看心靈,看道德,看人性。

【答案要點】“兩個雞蛋”在這裏是十分耀眼的“道具”,是作者抒情的載體,它昭示着嫂子善良的心靈、樸實的情感,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2、對比襯托

【手法特徵】對比就是將兩種不同性質的人、事物(或者一個人、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在比較中描寫,使表達的思想、情感更為突出、鮮明。襯托就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事、物,用類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人、事物作陪襯。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

【解題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時,寫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從對比、襯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時,先要指出對比、襯托的對象(是襯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對比點,最後,還要指出對比、襯托的目的,即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作者堅信嶽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麼?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2009年大學聯考全國卷Ⅱ) 白樺樹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着養尊處優、風流浪漫的日子,風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享盡人間的豔羨,佔盡色彩的風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嶽樺卻命裏註定地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後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卻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説這句話用於人是否準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確的,實在講,應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嶽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於它們所處的環境的殘酷。(任林舉《嶽樺》)

【技巧運用】本題的實質要求在對比中概括白樺與嶽樺的不同個性特徵。從節選的文段裏,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所處環境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特徵不同,概括時儘量採用原文中表示性狀的`形容詞。

【答案要點】①它們的命運不同:白樺生長在山下,養尊處優,而嶽樺生長在山上,身處絕境;②它們的形態不同:白樺挺拔明快,而嶽樺身軀匍匐;③它們性格不同:白樺風流浪漫,而嶽樺倔強壯烈。

3、比喻擬人

【手法特徵】比喻,描寫事物(或人)闡述事理時,用與之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擬人,根據想象,把事物當作人物來寫,賦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題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緊緊把握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藉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闡述事物的道理,還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擬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過程中的動詞,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擬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例】第(1)(2)段畫線部分都用了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出_______。(2009年大學聯考上海卷) (1) 我寫過北國的春風。記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溝裏,忽然一夜間,呼嘯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撲窗如機槍掃射,木頭樑、柱、椽、檁“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蟲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節作響…天亮起來一看,冰雪依舊,只是趴下來點貼近地皮。(2) 春風告退。忽又從千里外,從沙漠,從戈壁起跑,跨欄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嶺,踢蹬起黃沙黃土,高天朦朧,太陽淡化…這樣一而再三,麥苗才吐青,冰雪也還在角落裏、背陰裏、窪裏坎裏齜着白牙。(楚巖《春聲和春深》)

【技巧運用】命意在於考查對比喻、擬人手法的理解。第(1)段,先用擬聲詞、比喻句突出夜間冰雪猛烈狂襲,突出其山野狂性,再寫天亮的冰雪如一隻大蟲,“只是”“趴下來”,説明風雪雖然停了下來,但並沒有向這片山野屈服。第(2)段,“高天朦朧,太陽淡化”,殘留的冰雪在“角落裏”“背陰裏”,大勢已去,然而“齜着白牙”,仍不甘告退。

【答案要點】北方冰雪的野性特點以及在春風中消融的過程。

4、反覆排比

【手法特徵】反覆,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排比,就是將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相關的句子或短語排列起來(三個或三個以上),使語勢得到增強,感情得到加深。【解題技巧】手法的辨析,着眼於結構特色;語意的分析要抓住“反覆”“排比”句中關鍵詞。此外,還要分析出語勢特點和作者強調的重點內容等。

【例】以下面的段落為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簡要賞析語言特色。(2009年大學聯考湖北卷) 窗子的功用,雖是到處一樣,而窗子的方向,卻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獨喜歡北窗,那就全是光的問題了。説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歡強烈的光而喜歡清淡的光,不喜歡敞開的光而喜歡隱約的光,不喜歡直接的光而喜歡反射的光。就拿日光來説罷,我不愛中午的驕陽,而愛“晨光之熹微”與落日的古紅。縱使光度一樣,也覺得一片平原的光海,總不及山陰水曲間光線的隱翳,或枝葉扶疏的樹蔭下光波的流動。至於反光更比直光來得委婉,“殘夜水明樓”,是那般的清虛可愛,而“明月照積雪”使你感到滿目清暉。(楊振聲《書房的窗子》)

【技巧運用】從結構特色看,“不喜歡…喜歡…”是三個基本相同的句式,可以確認為排比手法;語言形式的特點是整齊、工整;語意看,突出作者對“清淡、隱約、反射”之光的喜愛,這也正是闡述窗子北向的原因。【答案要點】排比手法。作者接連使用了三個“不喜歡…喜歡…”,顯得整齊、工整、典雅,突出作者對“清淡、隱約”之光的偏愛。

5、烘托鋪墊

【手法特徵】烘托,指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或圍繞主要人物、中心事件作多側面的點染,以突出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鋪墊,指寫人敍事類的散文以一系列的非主要情節或細節,作為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醖釀故事高潮到來前的氣氛。

【解題技巧】分析烘托、鋪墊兩種手法,一要注意上下文的關係,二要弄清主次關係,三要分析出“次”對“主”在突出、準備等方面的作用,或“因”“果”之間的聯繫等。

【例】在第(2)段中,作者描寫長白山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後的記憶,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①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旅遊開發,所以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汽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峯頂。儘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似乎都與我們無關。過後,當我重新翻閲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鬆剪影和最後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的照片。②只有那些嶽樺樹,對於我來説,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技巧運用】從全文來看,作者敍寫的主要事物是“嶽樺”,這裏插入的“長白之行”的記憶應該是次要的內容,所以寫得簡略,並且印象也是“模模糊糊的虛影”,但是,如果從上下文看,特別是第(3)段的“嶽樺樹”是“意外”,也是“驚奇”,就不難發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鋪墊筆墨了,它引出並突出了主體事物“嶽樺樹”。

【答案要點】(1) 補充解釋旅行中的印象;

(2) 為下文寫嶽樺進行鋪墊。

6、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手法特徵】借景抒情,即在景物描寫中融入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託物言志,即借對某種事物特性的描述,寄託作者對人生、世相的看法、態度等。

【解題技巧】分析“景中情”,一是整體上把握作者對描寫對象的情感態度;二是依據景物本身的形態、色澤、聲音等分析情感態度。如:暖色景物預示着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淒涼。分析“物中志”,主要依據是作者所描寫的事物的個性特色,以及對這種個性特色的態度。【例】簡要分析畫線部分抒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麥收前的雜事。開鐮前最後一集是“忙農會”,各類夏收物資一應俱全擠滿市場,縣裏劇團也到集市湊熱鬧,急鑼緊鼓唱《喜開鐮》。樹蔭下,男人們三個一堆,五個一團,聚在一起聊天。無非是説,今年麥子長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臉上卻是掩不住心裏的喜悦。先前,從甘肅上來的麥客,早早就往關中趕。一路上,從西往東,跟着麥熟先後,次第割過來,叫趕麥場。如今,麥客們少了,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的只是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散發着濕潤的麥秸香。收麥的時間由此大大縮短,種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機器,張開口袋,嘩嘩裝滿運回家就是。(雷抒雁《麥天》)

【技巧運用】畫線句“鮮紅的收割機”“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濕潤的麥秸香”共同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味的現代麥收生活畫,亮麗的詞語、火熱的生活裏,湧動着作者對麥天的喜愛和對農村生產方式變革的欣喜之情。

【答案要點】作者借火熱的豐收場面的描寫,抒發了對麥天的喜愛和對農村生產工具變革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