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28K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精品多篇)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篇一

第五節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課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課型:講授課、多媒體教學

教學目標: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教學重難點: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教學方法:講授法、案例討論法

案例1:我們的城市怎麼了?

2004年5月16日新華社的一則新聞,爆出了一個令國人震驚的消息,聯合國公佈的不適宜人類居住地20個著名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世界衞生組織於1998年公佈的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有8個城市被列其中。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佈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分鐘就有6人確診為癌症。在上海,目前惡性腫瘤病人現患率已超1%,即每100個上海人中,就有超過1人是癌症患者。

據2013年2月3日《新聞晨報》報道,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癌情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平均每100個上海人中就有1.79人是癌症患者,上海平均每天有82人死於癌症。

這些無法令人平靜的消息在警示我們:我們的城市已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人們之所以從鄉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案例2:《沁園春。霾》

201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中科院院士、政協委員姚檀棟當着習總書記的面朗誦《沁園春。霾》: “北國風光,千里霧霾,萬里塵飄„„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

霧霾日趨嚴重,各地網友紛紛要求為PM2.5定一個科學恰當的中文名。網友答案五花八門:

嚴肅一點的叫“公霧源”;高端一點的叫“京塵”;霸氣一點的叫“塵疾思汗”; 樂觀一點的叫“塵世美”;娛樂一點的叫“塵慣吸”;更有稍微性感一點的叫“喂人民服霧”„„ 網友調侃南京人精神: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幹,再創灰黃!事實再次證明:霧以吸為貴啊!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要順應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後代和民族未來。

歷次全國黨代會的報告中,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這是首次出現在黨代會報告上的新名詞,“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案例3:錢塘江沿線現多個癌症村企業排污近20年無人管(視頻)

浙江紹興,一座歷史上因水聞名的城市,悠久的水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河姆渡時期,然而當地人曾引以為豪的“醬缸”、“酒缸”、“染缸”,如今卻變成了讓當地人不堪重負的“毒缸”。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共有164個紡織工業集羣,擁有超過5萬家紡織工廠,主要集中於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區。紹興市紹興縣便是其中之一,這裏的紡織企業9000餘家,印染產能約佔全國30%,因而也被譽為“建在布匹上的城市”。

然而,這個GDP功勞簿上的大功臣卻變成了水鄉惡變的罪魁禍首,在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紹興濱海工業區及周邊已經有多個“癌症村”出現。 不是紹興一座城在呻吟,同樣淪為生態難民的還有毗鄰的杭州市蕭山臨江工業園區及周邊的村民,在那裏同樣集聚紡織及其相關的化工企業。 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的調研顯示,紹興濱海工業園區與蕭山臨江工業園區的印染企業不乏一些國際服裝品牌如Zara、Levi’s等的供應商。

紡織名城向世界輸出潮流的同時卻將污流留在了本地,地方官員摘取了GDP的果實,民眾卻在為生態危機埋單。

從1992年至2005年,塢裏村有近60人患癌症去世,年紀多在四五十歲,最年輕者20多歲,記者翻看這份沉重的死亡名單,發現村民們所患的癌症多是肺癌、胃癌、肝癌。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並列的高度,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佈局之一,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着中國現代化轉型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據有關統計資料,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約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佔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從而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其餘85%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面對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資源,要實現工業化,如果沿襲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還有多少餘地和空間?!

這讓人們看到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危機。

“我們決不要陶醉於我們對於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恩格斯

實踐一再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超過了這個閾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無情報復。

在上下約萬年的人類文明長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國家和地區,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恆河文明、美洲瑪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中一個共同的根源就是過伐森林、過度放牧、過度墾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廣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毀壞,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鹽鹼化,肥沃的土壤遭到侵蝕、剝離,失去了作物生長所需的大量礦物質營養,於是隨着土地生產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漸衰落、消亡。

西方發達國家既是工業文明的先行者,又是最大的環境破壞者。工業革命對於人類財富的積累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但對於人類的生存環境卻是一次災難。英國於19世紀60年代,美國、法國於20世紀初期,德國於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日本於20世紀70年代,先後完成了傳統工業化,又都經歷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過程。

特別是轟動一時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污染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污染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事件、米糠油事件以及富山、四日等地的有害氣體與毒物公害事件),向全球敲響了生存危機的警鐘。

最早享受工業文明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嚐到了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惡化苦果之後,率先反思過去、轉換髮展方式,步入生態文明時代。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多數發達國家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治理生存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其經濟結構的主體已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為主要特徵的重化工業,轉變為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為主要特徵的第三產業(主要是現代服務業)。

儘管這些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藉助於其經濟技術乃至政治、軍事優勢,通過攫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轉嫁“污染公害”完成的,但是它説明了一條真理:由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其所獲得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民生效益,是傳統工業化根本無法比擬、企及的。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革命遲了一大步,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初期或中期,亦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挑戰。

當務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跳出這一“怪圈”,加緊由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有人説,30年前,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天的生活會這樣富足;同樣,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天的環境會如此惡化。

環境問題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公害。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這是應當防止和避免的。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

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

據《中國青年報》2006年11月13日報道:某省環保局日前公佈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羣中,93.31%的羣眾認為環境保護應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然而卻有高達91.95%的市長、廳局長認為加大環保力度會影響經濟增長。

警惕污染企業大舉“西遷”

中國財經報 2006-11-21,內蒙古某縣從東部引進一家污染嚴重的大型製藥企業,縣裏為了給製藥廠尋找污染出路,不惜動用大批警力與農民“協商”,拘留了十多位阻攔污水進農田的農民,藥廠大量嚴重超標的污水終於被排入引黃灌渠,並順着黃河灌渠進入耕地。

從今年4月份以來,村民們發現喝了井裏的水就肚子疼,後來鄉里就不讓村民喝井水了,專門派車送水。繼續飲用井水的牲畜驗證了污染的毒性,村裏的100多隻羊在6月突然全部死亡。 上海“城市名片”不斷增添濃綠:

短短几年,上海的綠化建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1998年的不到1平方米,變成了2005年的11平方米。

為進一步改善城市綠化功能,上海改“見縫插綠”為“規劃建綠”,對綠化建設做出了全面規劃

城市綠化建設進入量質並重階段,上海越來越追求綠化“市民化”。為 了實現年初“內環線內市民出門500米就有面積3000平方米大型綠地”的承諾,本市繼續加快公園、綠地建設。

此外,植物豐富、景觀優美的大型綠地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帶動了本市旅遊、商業的發展,一條“上海綠地一日遊”線路正在策劃中。 大片綠地建設的啟動,不僅每年直接提供2萬個綠化施工崗位,還帶動了苗木培育、綠化養護等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走進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同盛物流園區,一株株美人蕉、菖蒲、蘆葦映入眼簾,花嬌葉茂、莖比人高,極具自然生態景觀之趣。很難想象,這塊150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正默默“吞噬”着園區綜合管理樓的生活污水,從另一端流出潺潺清水又將“回”到大樓,用作沖洗廁所之用。

這是上海首個以“人工濕地”技術處理生活污水的項目,不僅美化着環境,還擔負起樓內 500餘人、日均3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和回用工作。

大樓裏的生活污水每天通過收集管道流入潛水泵井,四道濾網將固體廢棄物“攔截”後,只需一台 1.1千瓦的潛水泵每天運轉 42分鐘,將污水送進這片生長着水生植物的“人工濕地”,經過砂石等五六層介質層流到底層。在此過程中,植物根部吸附過濾含氨磷化合物,污染物被逐步分解,最後由底層集水管導出的水就能達到排放標準,用來澆灌綠地以及洗車、沖廁所。據測算,一年可節水 12000噸。

首提“向污染宣戰”彰顯中央政府治理環境決心

2014年《第十二屆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向污染宣戰”彰顯中央政府治理環境決心。

李克強總理接受中外記者提問時説,簡政放權並不是説政府就不管了。對一些靠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 爭原則的行為,那就要嚴加監管、嚴厲懲處。

我們説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可不是説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來宣戰。

李克強説,我們不片面追求GDP,但是還是需要貼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質量效益、節能環保的GDP。

“十二五”期間規劃的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為3.4萬億,將拉動GDP4.34萬億元。中、西部地區環保投資總額或將超出東部地區。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中國支柱產業。

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現了和諧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的思想。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現了和諧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的思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做好生態保育工作,建設循環經濟。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創造和存在,絕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 反消費主義:

反消費主義指以社會或政治運動反對消費主義的一切行為,反消費主義者反對過份地將個人的幸福等同與購買所得來的物質財富。

反消費主義不是提倡絕對不消費,而是反對過度消費。

三、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第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第二,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第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篇二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十八大報告中,又再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並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戰略部署,以獨立篇章系統提出了今後5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足以見得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始終依存於自然。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主張順天應時。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導致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建設生態文明,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瞭路徑。

我國仍屬於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及程度不及發達國家,目前仍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且長期以來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發展目標重於環境保護的要求,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逐漸趨於惡化。市場轉型以來,雖然我國加大了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建設的力度,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有所緩解,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舊的影響因素尚未根除,而新的影響因素又凸現出來。

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令人擔憂,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嚴重的水污染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嚴重。我國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於水污染造成的;對我國118個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調查顯示,有115個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中國大氣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絲毫不亞於水體污染。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為熱點問題,在華北地區,霧霾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治理大氣污染已經刻不容緩。據我國農業部進行的全國污灌區調查,在約140萬的污水灌區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佔污水灌區面積的64.8%,其中輕度污染的佔46.7%,中度污染的佔9.7%,嚴重污染的佔8.4%。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t,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多達1200萬t,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

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不得不讓人反思,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可不容緩。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許多政府官員追求經濟的增長,惟GDP增長論英雄,雖然經濟數據很好看,但是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並沒有像數據那樣增長,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使得這種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顯得沒有説服力。綠色GDP,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主旋律。我們需要轉變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使經濟社會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用好這一制度,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使國家保護環境的意志在經濟發展中真正得到體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提供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方針以及部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不是是一條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是一條基於中國國情,不斷探索不斷適應的道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的主要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各不相同。要完成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就要根據形式的需要與時俱進,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內容。在當今環境資源挑戰日益嚴峻、生態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確保我國現代化道路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適應當今中國國情的重要體現。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並不只是停留在紙面面上的一個口號而已,需要落實到現實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靠某一兩個人活着一兩個部門就能完成的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因此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環境友好的發展方向,生態文明就自然會實現。環境保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基本政策,但是這麼多年來這些政策並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制不夠完善,相信在新的環境保護法實行之後,這一狀況會有所改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完善法律制度外,將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到具體的領導幹部身上,建立一支強大的執法隊伍,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處罰也是至關重要。在過去,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環境執法手段軟,再加之目前的確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使部分企業寧可冒險偷排偷放,也不按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辦事。這些問題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加大處罰力度才能徹底解決。

一個國家強不強大,不僅僅要看經濟數據,軍事實力,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美好的環境正是提升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藍天、白雲、綠水,這可能是一個普通人對美好環境的基本印象,然而在我國許多地方,這些簡單的事物卻成了奢求,因此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黨的十八大也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重大的戰略高度,相信在未來,藍天、白雲、綠水不會再是奢求。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篇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隨着工業文明的不斷髮展,經濟的逐步全球化,環境污染也已經逐步的走向全球化: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不斷增速、水污染嚴重、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生物多樣性減少。[1]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最緊迫的重大問題,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2007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統計,全球目前只有不到40億公頃的森林,覆蓋了約30%的陸地面積。1990年到2005年15年間,世界森林面積減少了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730萬公頃的速度在減少。同時,全球有約2/3的國家、地球表面1/3以上的土地(超過40億公頃)和l0億居民遭受沙化、荒漠化的危害。由於持續擴大的荒漠化,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到2020年,將有約1.35億人面臨着被迫離開家園的危險。根據世界水委員會《世界水展望》報告,全球約有1/5的人口常年飲用不潔淨的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展望年鑑2006》表明,全球有10多億人口直接受到空氣污染毒害,並導致每年約有160—320萬人過早死。

隨着生態破壞給我們帶來的災難,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性,人們已經逐步的達成了一種共識;我們的發展需要和自然相協調,需要走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我們得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我們應該不斷地降低在發展中產生的負面影響,積極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它反映了人類的自身活動和自然關係進步程度、是人與自然進步的重要標誌,它將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建設。[1]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我黨也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方針,以使我國建設為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鑑於生態文明負面效應的逐步出現,發達國家已經先發做出了反省,生態問題涉及到全球,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係問題也成為了國際社會及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生態問題的產生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是一種隨着發展而逐漸暴露並被關注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態問題對於大多數後發現代化國家而言是一種已知的存在,是一種借鑑,按照一般的邏輯推理,歷史的悲劇應該可以避免,不會出現,但我們看到的現實

是,這些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次次地重蹈覆轍,而且一次更比一次代價慘重,追究求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對生態的對抗,對眼前的利益追逐,把最近的利益看成是最直接的結果,沒有想到這會給地球帶來多大的危害。[ 2]有些人認為生態問題是作為人與自然關係對立存在的反映,而實際上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反映和必然延伸。目前很多學者都指出全球化在給第三世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生態災難,如果我們不及時的去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生態將會被破壞,也許在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將會面臨着生存危機。

中國生態問題的解決過程與中國許多其它難題的解決一樣,我們的幹部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懂得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和高超的行動力,而這些都首先需要我們立足於中國問題本身,堅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找到一條和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3]這聽起來像一句無可奈何、空漏無物的託詞,沒有任何的意義,但是如果我們展開歷史,尤其是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的宏大歷史,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除了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全人民戰爭”,沒有別的方式能夠贏得這場生態之戰的勝利。“全人民戰爭”的方式並不是“運動”的具體方式,而是指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自下而上的推動實踐發展的一個説法。發展與生態之間雖然在現實實踐中似乎已經構成一對矛盾,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發展與生態之間形成對立的原因往往在於技術的選擇,而技術選擇的背後,往往是“利本”與“人本”的鬥爭。我們要克服這一矛盾不能寄希望於利益團體良心的發現,而要靠我們全人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的提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的面之廣、之深,沒有廣大人民建設、監督、抵制,要取得勝利是不可想象的。[4]

另外在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筆者認為也需要提高人明的素質,問題再一次擴展:一個民族的素質是這個國家民族文明建設成果的體現,那麼我們的文明建設又從哪裏着手了?如何用力呢?隨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熟,我們對社會文明的理解也不斷加深,從最初認為文明就是指物質文明,或主要是指以物質為結果進行。到兩個文明一起抓,到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到四個文明一

起建設,再到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越來越把現代化看終一個系統的多個文明共同參與的社會建設工程。只有我們全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逐步的加深,我們的建設速度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説只有全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才能更有效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為觀念是做任何事情的嚮導。現在我們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到了一個文明的概念,也就是説現在我們要把環境問題放到一個整體框架裏,作一個綜合的思考,環境是整個地球的生物圈,而不侷限於人類生存的這個局部範圍,它是一種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的一種人文核心價值觀。這種觀念在全民的推廣,我們首先使政府官員形成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我們以他們作為推廣的邏輯起點。在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中筆者有三點看法:

(一)我們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管理、宣傳,對一切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採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指導,這就要求我們的相應政府部門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執法必嚴,不要徇私枉法,多徵求下面的意見,主動接受羣眾監督,積極迴應羣眾訴求,實事求是的處理問題,政府部門領導及下屬也需要定時的做出工作總結,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該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邀請相關專家給我們的相關部門做一些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講座,爭取能夠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普及到每個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二)然而隨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不斷完善,我們更加的能夠發現城市和農村在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逐步的加大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使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在農村也建立起來,因為創建農村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重大舉措,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中的具體體現。隨着工業發展由城市向農村轉變,農村的生態破壞也逐步的加劇,以前美麗的鄉村也已經在逐步的轉變,所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首先我們在農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們可以定時的在農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農民羣眾採取更加積極的生產方式,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文化設施,健全農村公共文化系統。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進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現代文明觀念和生產方式在農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們需要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基礎設施,比如我們可以在農村設立垃圾桶和垃圾場,定期的對它進行處理,隨之而來也就會出現鄉村整潔的現

象,另外我們的政府在從外地招商引資的時候也不能只顧着眼前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我們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

(三)國家在生態研究上的經費投入需要加大,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實驗儀器更加的先進,促使我們的研究者研發出各種新型的環保材料 ,雖然現在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換材料在不斷的出爐,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替換品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在普通羣眾看來這些東西的消費還是有點偏高,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可能還是會選擇那些欠環保材料。在我們還沒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來的時候,筆者認為我們需要自覺的回收再利用東西,給我們的地球減輕壓力。

參考文獻

[1] 蘇徵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J]。 世紀行,2008 第1期

[2] 劉靜。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問題討論[J] 中共山西直機關黨校學報,2011,第1期

[3] 唐丹丹。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 社科縱橫,2011 第1期

[4] 代雨東。《人本商業論》[M] 中國財經出版社,2011

淺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篇四

淺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仁者近山,智者近水”,秀麗之山水孕育出了眾多的中國哲人,不僅如此,草民亦有“樂乎於秀麗山水”之心,這成為泱泱大國一大特色。有青山綠水的家園是芸芸眾生的理想家園,亦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他還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要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家園,就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大舉措。

生態文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着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要解決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提高人民的生態道德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國家要在制度的層面上對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進行規定,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

一、近年來面臨的生態問題

資源問題是生態環境問題中的重要問題。中國雖然資源豐富,但是人口多,人均佔有資源量少;種類多,但是分佈不集中。隨着社會的發展,社會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地增加,資源約束矛盾也不斷地增大。在建設社會的過程中,人們未合理地保護生態環境,致使資源日益減少,這可從具有代表性的水資源與耕地資源方面來説,近些年來,一些人在從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對河西走廊的生態環境進行破壞,這就造成了該地區水資源減少,全國的情況亦是如此。與水資源一樣,耕地也是中國人的生存之本。然而,近些年來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地減少,有數據顯示:2004年耕地面積縮減了大約6%,合計76萬公頃,按人均計算縮減將近9%,曾經屬於4000萬農民的農業用地被用作其它用途;從1997年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面積減少了1.25億畝,這一數字超過了產糧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積。

資源減少與環境污染有着關係,環境污染嚴重就會導致資源減少。近些年來,中國的環境受到了嚴重污染。如前文所述,有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環境,甚至犧牲環境,並誤認為經濟增長就是經濟發展,等環境問題出現之後再進行處理,已經晚矣。在環境污染問題中,大氣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大氣污染會危害人類,其具體表現有温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等。與環境污染問題一樣,自然災害問題亦是一個重要問題。自然災害不僅給中國造成了經濟損失,而且也惡化了生存環境,非理性改造自然的活動亦惡化了生存環境,後者更為厲害。人們的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從而土地沙漠化。許多珍稀動物也在森林被毀時而銷聲匿跡。在自然與人為因素的作用下,生態系統日益退化。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要解決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給中國一個青山綠水的世紀家園,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其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生態建設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是中國共產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與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具體體現。所以説,生態文明建設在為人們提供豐富生活物質的同時,也在豐富着人們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喚醒人們的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複雜性和長期性。從前文可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個大舉措,其利於落實科學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樹立生態文明觀,建設生態文明,對於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中國夢”都具有積極的促動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和諧理念”在內政上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包括人與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能夠保證人類有美好的生活環境與良好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明確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進一步提出“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這表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榮,都是極其重要的。

三、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路徑

面對着日益嚴峻地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不僅要了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有利性,而且還要踐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 (1)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其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思想波及到現代社會,很好地證明了它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無論是古代社會的人,還是現代社會的人,他們都不能脱離自然而存在,人若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其自身發展會受到阻礙,甚至會被歷史湮滅。違背自然界的規律便是破壞和諧關係,遵守規律則是維繫與發展和諧關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自然規律也表現在社會發展方面,任何人都須遵守發展規律,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2) 把握好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方方面面的建設,所以其自然也包括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即環境建設。如前文所述,近些年來,中國的環境污染嚴重,於是治理環境便成了重大課題。還要正確地區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建設為代價去發展經濟。因此,參加其它社會建設的同時要進行環境建設,而環境建設必須以推動其它社會建設的發展為歸宿點。 (3)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前文已述,當前中國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因此必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樣才能形成能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方面,國家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集中利用好國土空間,儘量地不佔用自然生態空間。在生產、生活方式方面,國家要倡導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 (4) 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建立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大力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政策,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在本質上是要建立一種人與自然、消費與生產、物質與精神之間平衡協調的社會文明。因此,要保護好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維繫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諧關係,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最後,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其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使其參與政府、社會與人民之間的合作,參與國際之間的競爭和合作,為國家、社會、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有利於增強國家的實力及話語權,給社會帶來財富,激發人民的創造性,維護我國家和人民的重要利益,為全球的低碳發展、生態安全做出貢獻。總而言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全方位進行,大力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加固五位一體的總佈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篇五

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看法

文明是指反映物質生產成果和精神生產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開化狀態與進步狀態的標誌。文明隨着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並隨着人類的發展而進步。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的提出,實際上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環境保護的問題,在中國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曾經高喊着“人定勝天”的口號,毀林墾荒、圍湖造田。改革開放初始,就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中國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但那些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聽不進逆耳的忠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以環境污染加劇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態破壞為代價的。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能夠按環保的方式處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純淨的飲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GDP總值的15%,超過了9%的經濟增長。我們面臨着殘酷的社會現實。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資源不足、生態系統破壞、環境質量下降宣告着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增長不能與環境污染同步增長,更不應在能源使用上竭澤而漁,消費模式的改變也不應以破壞生態文明為結果。近年來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大自然母親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訴她的兒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如果貪婪索取和肆意破壞,她就會懲罰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從高能耗、低產出、污染嚴重的工業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唯一的出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依然沉

重。基於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做了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樹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也就是説,建設生態文明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又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明確提了出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是一場全民皆兵的持久戰,他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共同參與。

首先,作為國家的領導層,我們的幹部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懂得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和高超的行動力,而這些都首先需要我們立足於中國問題本身,堅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找到一條和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其次,我們應該加強生態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精神依託和道德基礎。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才能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樹立起人對於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尤其要抓好學校教育的環節,特別要重視青少年生態道德意識的培育和提高,幫助學生樹立環境生態觀念、環境資源觀念、環境道德觀念。

再者,改革生產方式,做強生態產業。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要建立起資源節約、環境少污染型的國民經濟體系,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要下決心關停並轉那些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重的企業。發展生態農業,主要包括綠色農業食品和綠色食品原料,生態林業、草業、花卉業,生態漁業,觀光農業,生態畜牧產品,生態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為此,要研究開發生

態技術,防止土壤肥力退化,進行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實現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補、廢棄地復墾利用和陡坡地退耕還林,發展山地綜合開發複合型生態經濟、以庭院為主的院落生態經濟,以及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另外,還要重視生態旅遊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另外,我們應提倡實施生態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生態工程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十五”期間,應重點解決危害人民羣眾身體健康、社會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一要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態處理,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工程,特別是北京地區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和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氣污染、危險廢物污染,防止生態破壞;四要加快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城市和生態省(市、自治區)的創建工程;五要繼續推進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全社會的計劃生育意識,確保控制人口數量,確保提高人口質量;六要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防止資源驟減,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最後,我們應當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動,也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硬約束。要建立綜合決策制度,用政府的權威保證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特別是在制定規劃、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的擬議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綜合決策的作用,把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以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要適時出台相關政策,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包括:引導生態型項目開發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壞性經營的剛性約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復生態植被的資源補償性政策,以及旨在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要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他不僅需要我們每個公民的共同參與,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共同合作。只要我們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

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認真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係。就一定能夠促進四大文明的協調發展,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